蝌蚪

蝌蚪

青蛙和蟾蜍的幼體
蝌蚪是蛙、蟾蜍、蝾螈、鲵等兩栖類動物的幼體,剛孵化出來的蝌蚪,身體呈紡錘形,無四肢、口和内鰓,生有側扁的長尾,頭部兩側生有分枝的外鰓,吸附在水草上,靠體内殘存的卵黃供給營養。當蝌蚪成熟了,它們開始脫變,漸漸長出四肢,然後(對于蛙和蟾蜍)則透過細胞凋亡(控制細胞死亡)逐漸退化了它們的尾巴。
    中文名:蝌蚪 拉丁學名: 别名: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兩栖綱 亞綱:滑體亞綱 目:無尾目 亞目: 科:蛙科 亞科: 族:黑斑側褶蛙種組 屬: 亞屬: 種: 亞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外形特征

蛙和蟾蜍的水生幼體。與蝾螈幼體相比,其體短、卵形、尾寬、口小、無外鰓。内鰓被鰓蓋覆蓋。體色較淺、身體略呈圓形、尾巴長、口長在頭部前端的是青蛙的蝌蚪。身體呈黑色而尾巴較淺、體形呈橢圓形、尾巴短、口在頭部前端腹面的則是蟾蜍的蝌蚪。蟾蜍的蝌蚪呈黑色,口在頭的前端腹面上,青蛙的蝌蚪體色較淺,口在頭的前端。蛤蟆的蝌蚪比青蛙的個頭小。密集成群的是蟾蜍的蝌蚪,較為分散的大都是青蛙的蝌蚪。

生長環境

剛孵出的蝌蚪,身體弱小,對外界環境敏感,細水常流,清新無污染,水溫保持在20~29℃,pH值6~8之間  ,蝌蚪不避光,生長在光線暗淡,幽靜的地方,如果是人工養殖,應避免陽光直射,要勤換水,實時調整水的深度,控制好水的溫度,保持水池的清潔。   

食性

大部分的蝌蚪是用口部成列的角質齒刮食藻類為生,但如果水中正好有些蚯蚓、甲蟲等小動物屍體,它們也會成群啃食。有些種類的蝌蚪沒有角質齒,例如小雨蛙、黑蒙西氏小雨蛙,則以過濾水中浮遊生物為食。此外,艾氏樹蛙蝌蚪是卵食性,母蛙會定期回來産卵喂食蝌蚪。而在食物不夠的情況下,也會出現大蝌蚪吃小蝌蚪的自相殘殺的現象。如果你是自己喂養,那麼就給它們吃面包屑。如果是池塘裡自然的,一般都是吃水中的浮遊生物。蚊子的幼蟲、浮遊生物、魚蟲等等。當然也可以亂丢,幹面條末、肉末、小魚蟲、面包屑、各種昆蟲、水草……

生長繁殖

變态發育

蝌蚪是兩栖類個體發育的一個初級階段,早期的小蝌蚪,體呈圓形或橢圓形,外形似魚,具有側線器官。由于口内尚未出現孔道,不能攝取食物;以後眼與鼻孔相繼出現;頭下有吸盤,可用來吸附在水草上。頭兩側具有外鰓,有呼吸功能。尾大而扁,内有分節尾肌,肌節的上下方有薄膜狀的上下尾鳍,能幫助蝌蚪在水中遊泳。口出現後,以唇部的角質齒刮吃藻類,開始在水中獨立生活。當吸盤消失時,外鰓也萎縮;随着咽部皮膚褶與體壁的愈合而形成鰓蓋,并在體表的左側,或在腹面中部或後方保留1個出水孔,由鰓腔内的内鰓進行呼吸,随着肺的發生也能在水面上呼吸遊離的氧。

發育到一定時期,有的先長出後肢,末端分化出5趾,再從鰓蓋部位長出前肢,如蛙。

有的先長出前肢,再長出後肢,如蝾螈。随着尾部逐漸萎縮,口部也有顯著的改變,逐漸發育成能在陸地上生活的幼小成體。有尾目中的鳗螈等終生有鰓,營水生活。蝌蚪經變态而發育為成體的過程,稱為變态發育。 

生長初期

生長初期(1~10天):蝌蚪孵出三天内不覓食,依靠從卵黃中帶來的營養維持生命,過早喂食反而導緻其死亡。三天後蝌蚪的活動量明顯增加,兩鰓蓋完全形成時開始覓食,按每萬尾蝌蚪投喂一個蛋黃的标準定時投喂,并适當加入一些水中天然浮遊生物,如水蚤、藻類。剛孵出的蝌蚪,身體弱小,對外界環境敏感,特别是水溫、水質、光照。當水溫低于20℃或高于30℃,水中溶氧不足,pH值高于8或低于6時都會影響小蝌蚪的生長,甚至造成死亡。因此,在水質管理上要求:細水常流,清新無污染,水溫保持在20~29℃,pH值6~8。随着外界溫度的變化,及時調整水的深度,一般以10~15cm為好,每天換一次池水。光照以室内自然光或室外涼棚下漫射光即可,應避免陽光直接照射,小蝌蚪經過10天的生長發育,體長可長到1~1.5cm。

生長前期

生長前期(10~20天):小蝌蚪10天以後,其食量增大,生長發育加快,蝌蚪開始尋找新的食物,但其消化功能仍然不強,此時飼養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蝌蚪的成活率。因此,在飼養上必須補充餌料,以滿足其生長發育的需要,主要以營養豐富的糊汁餌料為主,如蛋黃、玉米粉、4号粉,并輔以細嫩藻類植物等。餌料投放時間白天或晚上均可,每天1次,但要定時。投飼量一般每1500尾蝌蚪每天投喂一個蛋黃。通過精心飼養,蝌蚪到20日齡時,體長可達2cm,體色變為淡棕色,背部有乳白色的花紋,身體與尾部交界處有明顯的黑色V字型花紋。10~20日齡的蝌蚪在管理上要求保持池水清潔,以防止中毒,做到每天換一次池水,水的深度以10~20cm為宜,同時池水應避免太陽光直射。

生長中期

生長中期(20~50天):此時蝌蚪的消化功能不斷增強,為促進蝌蚪消化道的盡快發育,适應兩栖類某一特定蝌蚪期“食草性”的生物特性,20日齡後蝌蚪除投飼糊汁餌料外,應投喂植物性飼料和藻類植物,如浮萍。這一時期蝌蚪的飼養管理比較簡單,開始以植物性餌料為主,動物性餌料為輔,逐漸過渡到以動物性餌料為主,動物性餌料的增加會加速蝌蚪的變态,植物性餌料則能促進其個體長大,故平時應混合飼喂。管理上要注意保證池水清潔,不受污染,每天清除池内餌料殘渣。飼養密度以每平方米300~500尾為宜,這樣蝌蚪就能正常生長發育,到50日齡時,有些蝌蚪長出後腳。到這一時期蝌蚪成活率可達95%,如果水溫偏低,該期的時間将會更長。

生長後期

生長後期(50~78天):這一時期是蝌蚪轉化為幼蛙的關鍵時期,蝌蚪在此期要長出後肢和前肢,并且由水生轉化為水陸兩栖。50日齡左右,體長達4cm以上,長出後肢,後肢長出後約2周(65日齡)開始長前肢,前肢長出後,尾部開始被吸收,此時石蛙蝌蚪就停止覓食進入變态期。這一時期在飼養上除投飼足夠的飼料外,還要添加少量的動物性的活餌飼料。在管理上做到:分級飼養,水淺清新(淺水區隻有3cm左右的水位),水陸各半,登陸方便,光線暗淡,環境幽靜。蝌蚪進入變态期到變态完成需10天左右,進入變态期的蝌蚪變态率可達95%左右。

飼養

蝌蚪應分級飼養,同一日齡蝌蚪按個體大小不同進行分級,每月1次,以利于統一投飼管理。合理掌握飼養密度,在分級過程中進行分群、組合,以同級個體适當的密度,進行分池飼養。飼料要品種多樣、優質,正确掌握好合理的投飼量,不可過少過多,每天定點投喂一次,每次投喂量均衡,随日齡增長而逐漸适當增加。在蝌蚪采食旺季,或變态前後,應更嚴格做好投喂管理工作,以防各種疾病的發生或因環境條件的不适而帶來不必要的損失。早期孵化的蝌蚪應加強飼養,促其當年變态;晚期孵化的蝌蚪應合理控制飼喂量,不使其當年變态,讓蝌蚪越冬,以降低死亡率。

蝌蚪生長發育後,變态的時間受繁殖孵化季節和外界氣溫的影響極大,一般4~7月份産卵孵化的蝌蚪在7~9三個月中可以變态,8~9月份以後繁殖孵化的蝌蚪要經過越冬,到第二年4月份以後才能變态成幼蛙。

藥用價值

性味歸經:甘;寒n

性狀:性狀鑒别,本品呈扁圓形或不規則的圓狀,皺縮,灰黑色,大部尾巴脫落,腹扁平,背隆起。長15mm,寬8-10mm,腹部有螺旋形圈紊或不明顯。質脆易碎,氣味腥臭。

功用:清熱解毒

主治:熱毒瘡腫。

用法用量: ①外用;(《本草拾遺》:“主火飚熱瘡及疥瘡,并搗碎敷之。”)②搗敷,或經埋藏化水後搽敷。(《本草蒙筌》:“爛搗為火瘡敷藥,絕無瘢痕。”)

古書記載:

1、《本草拾遺》:“蝦蟆兒生水中,有尾如鮽魚。取青胡桃子上皮和為泥,染髭發一染不變。(其)卵主明目。

2、《本草綱目》:“蝌蚪生水中,蝦蟆、青蛙之子也。狀如河豚,頭圓,身上青黑色,始出有尾無足,稍大則足生尾脫。俗三月三日,皆取小蝌蚪以水香之,雲不生瘡,亦解毒治瘡之意也。”

治療偏方

①治火飚熱毒.一切瘡疖

:蝌蚪一升,淘淨,加舊石灰半斤,稠成水,日曬,調加三黃散攪勻,再曬至幹收藏,臨時加冰、麝,水(化)開搽。(《本草求原》) 

②治無名大毒,一切火毒、瘟毒:寒水石、淨皮消、川大黃各等分,研極細末;用蝌蚪水(初夏時,撈取蝌蚪,收壇内,泥封口,埋至秋天,即化成水)一大碗,入前藥末各二兩,陰幹,再研勻,收磁罐内,每用時,以水調塗患處。(《醫宗金鑒》蝌蚪拔毒散) 

③治流行性腮腺炎:蝌蚪一斤,冰片一錢。将冰片加入活的蝌蚪内,待溶化成水後塗患處,每天三、四次,連塗二至三天。(蘇醫《民間驗方選集》)  

上一篇:西北狼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