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草

蜈蚣草

鳳尾蕨科鳳尾蕨屬植物
蜈蚣草(學名:Pteris vittata L.,)是鳳尾蕨科,鳳尾蕨屬陸生蕨類植物。植株高可達150厘米。根狀莖直立,短而粗健,木質,密蓬松的黃褐色鱗片。葉簇生;柄堅硬,深禾稈色至淺褐色,葉片倒披針狀長圓形,一回羽狀;頂生羽片與側生羽片同形,互生或有時近對生,中部羽片最長,狹線形,不育的葉緣有微細而均勻的密鋸齒,幾乎全部羽片均能育。廣布于中國熱帶和亞熱帶,以秦嶺南坡為其在中國分布的北方界線。北起陝西、甘肅東南部及河南西南部,東自浙江,經福建、江西、安徽、湖北、湖南,西達四川、貴州、雲南及西藏,南到廣西、廣東及台灣。生鈣質土或石灰岩上。該種從不生長在酸性土壤上,為鈣質土及石灰岩的指示植物,其生長地土壤的pH為7.0-8.0。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中文學名:蜈蚣草 别稱:腎蕨、圓羊齒、篦子草、石黃皮 二名法:Nephrolepiscordifolia(L.)Presl 界:植物界 門:蕨類植物門 亞門:真蕨亞門 綱:薄囊蕨綱 目:水龍骨目 科:鳳尾蕨科 屬:鳳尾蕨屬 種:鳳尾蕨 分布區域: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形态特征

植株高(20)30-100(150)厘米。根狀莖直立,短而粗健,粗2-2.5厘米,木質,密蓬松的黃褐色鱗片。葉簇生;柄堅硬,長10-30厘米或更長,基部粗3-4毫米,深禾稈色至淺褐色,幼時密被與根狀莖上同樣的鱗片,以後漸變稀疏;葉片倒披針狀長圓形,長20-90厘米或更長,寬5-25厘米或更寬,一回羽狀;

頂生羽片與側生羽片同形,側生羽多數(可達40對),互生或有時近對生,下部羽片較疏離,相距3-4厘米,斜展,無柄,不與葉軸合生,向下羽片逐漸縮短,基部羽片僅為耳形,中部羽片最長,狹線形,長6-15厘米寬5-10毫米,先端漸尖,基部擴大并為淺心髒形,其兩側稍呈耳形,上側耳片較大并常覆蓋葉軸,各羽片間的間隔寬約1-1.5厘米,不育的葉緣有微細而均勻的密鋸齒,不為軟骨質。主脈下面隆起并為淺禾稈色,側脈纖細,密接,斜展,單一或分叉。葉幹後薄革質,暗綠色,無光澤,無毛;葉軸禾稈色,疏被鱗片。在成熟的植株上除下部縮短的羽片不育外,幾乎全部羽片均能育。

生長習性

常地生和附生于溪邊林下的石縫中和樹幹上。喜溫暖潮潤和半陰環境。生長适溫3~9月為16~24℃,9月至翌年3月為13~16℃。冬季溫度不低幹8℃,但短時間能耐0℃低溫。也能耐30℃以上高溫。

蜈蚣草喜濕潤土壤和較高的空氣濕度。春、秋季需充足澆水,保持盆土不幹,但澆水不宜太多,否則葉片易枯黃脫落。夏季除澆水外,每天還需噴水數次,特别懸挂栽培需空氣濕度更大些,否則空氣幹燥,羽狀小葉易發生卷邊、焦枯現象。規模性栽培應設遮陽網,以50%~60%遮光率為合适。

地理分布

原産地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多生長在溪邊林下的岩石縫中和陰濕處的朽木上。

化學成分

蜈蚣草,大量富集土壤中砷、鉛等重金屬的植物。

蜈蚣草中的砷含量竟可以達到1-2%,而且多集中于地上部分,可做改良土質土壤,一年可以收割三次之多。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環境修複研究中心主任陳同斌,和他的研究團隊在國内砷最為集中分布地帶之一的湖南石門,經長達3年時間研究找尋,一座有着1500多年曆史的石門礦被科研人員發現,并将該礦附近100多種植物納入搜索圈。經層層篩選以及遺傳性能鑒定,當地大量存在的一種優勢植物——蜈蚣草勝出。

藥用價值

【藥名】腎蕨

【拉丁名】藥材RhizomaNephrolepisCordifoliae、原植物Nephrolepiscordifolia(L.)Presl

【别名】圓羊齒(《廣州植物志》)、夭鵝抱蛋(《廣西藥植圖志》)、鳳凰草、圓蕨(《南甯市藥物志》)、蜈蚣蕨、水槟榔、冰果草(《貴州民間藥物》)、篦子草、梳篦草(《四川中藥志》)、飛天蜈蚣、金雞孵蛋、神仙對坐草(《泉州本草》)、蜈蚣草、石上丸、石黃皮(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鳳凰蕨(《廣西中草藥》)、何汗蕨、蛇蛋參(《雲南中草藥》)、金雞尾(《福建中草藥》)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西南、華南、海南島、台灣等地。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全年可采。

【來源】為骨碎補科植物腎蕨的葉或全草。

【功效】清熱,利濕,消腫,解毒。

【主治】治黃疸,淋濁,小便澀痛,痢疾,疝氣,乳癰,瘰疬,燙傷,刀傷。

【性味歸經】苦辛,平。

①《貴州民間藥物》:“性平,味苦,無毒。”

②《四川中藥志》:“性溫,味淡辛,無毒。”

③《泉州本草》:“味甘辛,性平而澀,無毒。”《泉州本草》:“入肝、腎、胃、小腸經。”

【用法用量】内服:煎湯,2~5錢(鮮者1~2兩)。外用:搗敷。

【藥用部位】本植物的塊莖(馬骝卵)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考證】出自《廣西藥植志》。

繁殖方法

常用分株、孢子和組培繁殖。

1、全年均可進行,以5~6月為好。此時氣溫穩定,将母株輕輕剝開,分開匍匐枝,每10厘米盆栽2~3叢匍匐枝。15厘米吊盆用3~5叢匍匐枝。栽後放半陰處,并澆水保持潮濕。當根莖上萌發出新葉時,再放遮陽網下養護。

2、孢子繁殖:選擇腐葉土或泥炭土加磚屑為播種基質,裝入播種容器,将收集的腎蕨成熟孢子,均勻撒入播種盆内,噴霧保持土面濕潤,播後50~60天長出孢子體。

3、組培繁殖:常用頂生匍匐莖、根狀莖尖、氣生根和孢子等作外植體。在母株新發生的匍匐莖(3~5厘米)上切取0.7厘米匍匐莖尖,用75%酒精中浸30秒,再轉入0.1%氯化汞中表面滅菌6分鐘,無菌水沖洗3次,再接種。培養基為MS培養基加6-苄氨基腺嘌呤2毫克/升、萘乙酸0.5毫克/升,莖尖接種後20天左右頂端膨大,逐漸産生一團GGB(即綠色球狀物),把GGB切成1毫克左右,接種到不含激素的MS培養基上,經60天培養産生叢生苗。将叢生苗分植,可獲得完整的試管苗。

分株繁殖

【分株時間】:最好是在早春(二、三月份)土壤解凍後進行。

【分株方法】:把母株從花盆内取出,抖掉多餘的盆土,把盤結在一起的根系盡可能地分開,用鋒利的小刀把它剖開成兩株或兩株以上,分出來的每一株都要帶有相當的根系,并對其葉片進行适當地修剪,以利于成活。

【裝盆消毒】:把分割下來的小株在百菌清1500倍液中浸泡五分鐘後取出涼幹,即可上盆。也可在上盆後馬上用百菌清灌根。

【分株後的管理】:分株裝盆後灌根或澆一次透水。由于它的根系受到很大的損傷,吸水能力極弱,大約需要3~4周才能恢複萌發新根,因此,在分株後的3~4周内要節制澆水,以免爛根,但它的葉片的蒸騰沒有受到影響,為了維持葉片的水分平衡,每天需要給葉面噴霧1~3次(溫度高多噴,溫度低少噴或不噴)。這段時間也不要澆肥。分株後,還要注意太陽光過強,要放在遮蔭棚内養護。

【上盆】:小苗裝盆時,先在盆底放入2~2公分厚的粗粒基質或者陶粒來作為濾水層,其上撒上一層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料作為基肥,厚度約為1~2公分,再蓋上一層基質,厚約1~2公分,然後放入植株,以把肥料與根系分開,避免燒根。

上盆用的基質可以選用下面的一種。菜園土:爐渣=3:1;或者園土:中粗河沙:鋸末(茹渣)=4:1:2;或者水稻土、塘泥、腐葉土中的一種。或者草炭+珍珠岩+陶粒=2份+2份+1份;菜園土+爐渣=3份+1份;草炭+爐渣+陶粒=2份+2份+1份;鋸末+蛭石+中粗河沙=2份+2份+1份。上完盆後澆一次透水,并放在遮蔭環境養護。

【濕度管理】:喜歡濕潤的氣候環境,要求生長環境的空氣相對溫度在60~75%。

【溫度管理】:最适生長溫度為18℃~30℃,忌寒冷霜凍,越冬溫度需要保持在10℃以上,在冬季氣溫降到4℃以下進入休眠狀态,如果環境溫度接近0℃時,會因凍傷而死亡。

在夏季:

1、加強空氣對流,以使其體内的溫度能散發出去;

2、放在半蔭處,或給它遮蔭50%;

3、給它适當噴霧,每天2~3次。

在冬季:

1、搬到室内光線明亮的地方養護;

2、在室外,可用薄膜把它包起來越冬,但要每隔兩天就要在中午溫度較高時把薄膜揭開讓它透氣;

光照管理:怕強光直射,需要放在半蔭處養護,或者給它遮蔭70%。放在室内的養護的,盡量放在光線明亮的地方,并每隔一、二個月移到室外半蔭處或遮蔭養護一個月,以讓其積累養分,恢複長勢。

【肥水管理】:對肥水要求多,但最怕亂施肥、施濃肥和偏施氮、磷、鉀肥,要求遵循“淡肥勤施、量少次多、營養齊全”的施肥(水)

【春、夏、秋三季】:這三個季節是它的生長旺季,肥水管理按照“花寶”——“花寶”——清水——“花寶”——“花寶”——清水的順序循環(最起碼每周要保證兩次“花寶”),間隔周期大約為:室外養護的1~4天,晴天或高溫期間隔周期短些,陰雨天或低溫期間隔周期長些或者不澆;放在室内養護的2~6天,澆水時間盡量安排在早晨溫度較低的時候進行。夏季在早晨或傍晚溫度低時澆灌,還要經常給植株噴霧。

冬季:在冬季休眠期,主要是做好控肥控水工作,肥水管理按照“花寶”——清水——清水——“花寶”——清水——清水順序循環,間隔周期大約為7~10天,澆水時間盡量安排在晴天中午溫度較高的時候進行。

砷超富集植物

通過野外調查和栽培實驗,在中國境内發現砷超富集植物--蜈蚣草(Pterts vittata L).野外調查表明,蜈蚣草對砷具有很強的富集作用,其砷的分布規律與普通植物也明顯不同.蜈蚣草不同部位的含砷量為:羽片>葉柄>根系;蜈蚣草地上部的生物富集系數随着土壤含砷量的增加而呈幂函數下降.在含砷9mg/kg的正常土壤中,蜈蚣草地下部和地上部對砷的生物富集系數分别高達71和80.從礦區采集砷污染土壤進行室内栽培實驗發現,室内栽培時蜈蚣草羽片的含砷量比野外生長條件下(同一種土壤)增加1倍多,其羽片含砷量可高達5070mg/kg;随着種植時間的延長,蜈蚣草羽片含砷量不斷增加.蜈蚣草不僅對砷有很強的忍耐能力和富集能力,而且生長快、生物量大、地理分布廣、适應性強.因此在砷污染環境的修複方面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對于研究植物中砷的吸收、運轉和解毒機理等生理生化特性也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蜈蚣草

Eremochloa ciliaris(Linn.)Merr.中國植物志>>第3(1)卷>>禾本科Gramineae>>蜈蚣草屬Eremochloa

2.蜈蚣草(種子植物名稱)百足草(中國高等植物圖鑒)圖版68:4

Eremochloa ciliaris(Linn.)Merr.in Philipp.Journ.Sci.l.Suppl.4:331.1906;Merr.in Lingnan Sci.Journ.5:26.1927;廣州植物志841.1956;中國主要植物圖說·禾本科807.圖758.1959;Bor,Grass.BurmaCeyl.Ind.Pakist.146.1960;海南植物志4:464.1977;台灣植物志5:645.1978.——Nardus ciliaris Linn.Sp.Pl.ed.1.53.1753.

多年生草本。稈密叢生,纖細直立,高40-60厘米。葉鞘壓扁,互相跨生,鞘口具纖毛;葉舌膜質,極短,截平;葉片常直立,長2-5厘米,寬2-3毫米,先端漸尖。總狀花序單生,常弓曲,長2-4厘米,寬約3毫米,花序總梗及其軸節間被微柔毛。無柄小穗卵形,複瓦狀排列于總狀花序軸一側;第一穎厚紙質,長約3毫米,寬約1.5毫米,頂端突尖,無翅,兩側具多數長2.5-3毫米近平展的刺;

刺微粗糙;背面密生柔毛或微柔毛;第二穎厚膜質,3脈,脊之下部有窄翅;第一小花雄性,外稃先端鈍,内稃較窄,花藥長約1毫米;第二小花兩性或雌性;花藥較大,長約1.5毫米;柱頭黃褐色。穎果長圓形,長約2毫米。有柄小穗完全退化,僅存有長尖的小穗柄,柄長約2毫米,基部着生處具柔毛。花果期夏秋季。

産于雲南、貴州、廣西、廣東、海南及福建等省區;生于山坡、路旁草叢中。印度、緬甸及中南半島都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印度。

栽培管理

盆栽腎蕨宜用疏松、肥沃,透氣的中性或微酸性土壤。常用腐葉土或泥炭土、培養土或粗沙的混合基質。盆底多墊碎瓦片和碎磚,有利于排水、透氣。生長期每旬施肥1次,又可用”卉友”20-20-20通用肥或20-8-20四季用高硝酸鉀肥。同時,生長期要随時摘除枯葉和黃葉,保持葉片清新翠綠。吊缽栽培時要多噴水,多根外追肥和修剪調整株态,并注意通風。

腎蕨盆栽可點綴書桌、茶幾、窗台和陽台。也可吊盆懸挂于客室和書房。在園林中可作陰性地被植物或布置在牆角、假山和水池邊。其葉片可作切花、插瓶的陪襯材料。近年來,歐美将腎蕨加工成幹葉并染色,成為新型的室内裝飾材料。若以石斛為主材,配上腎蕨、棕竹、蓬萊松,簡潔明快,充滿時代氣息。如用非洲菊為主花,壁插,配以腎蕨、棕竹,有較強的視覺裝飾效果。

病蟲防治

室内栽培時,如通風不好,易遭受蚜蟲和紅蜘蛛危害,可用肥皂水或40%氧化樂果乳油1000倍液噴灑防治。在澆水過多或空氣濕度過大時,腎蕨易發生生理性葉枯病,注意盆土不宜太濕并用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噴灑。

上一篇:時間校對

下一篇:日照新聞網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