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菲的選擇

蘇菲的選擇

美國作家威廉·斯泰隆所著小說
《蘇菲的選擇》,是美國大學生的必讀書目,是西方小說史上的裡程碑作品、二十世紀百部最佳英語小說之一。曾獲1980年美國國家圖書獎。《蘇菲的選擇》位列美國蘭登書屋“20世紀100部經典英語小說”名單中。本書的叙述者斯汀戈,一個不谙世事的南方年輕人,把我們帶回到了1947年布魯克林一棟公寓裡.在這裡,他遇見了内森,一個具有超凡魅力的猶太知識分子,以及蘇菲,一個美麗非凡,脆弱的波蘭天主教徒。作品以奧斯維辛集中營幸存者蘇菲的悲慘命運為軸心,言說了20世紀人類曆史上慘絕人寰的納粹大屠殺事件,使讀者不得不對人類曆史中踐踏人性的惡行進行沉痛反思。[1]
  • 書名:
  • 别名:
  • 作者:[美]威廉·斯泰隆
  • 類别:小說 回憶錄
  • 原作品:
  • 譯者:謝瑤玲
  •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 頁數:361頁
  • 定價:28.00
  • 開本:大32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020077960
  • 作品名稱:蘇菲的選擇
  • 外文名稱:Sophie's Choice
  • 文學體裁:長篇小說
  • 首版時間:1979年
  • 字數:382000

内容簡介

蘇菲是一個擁有痛苦過去的波蘭女子。在納粹集中營裡,她選擇了讓兒子活下來,而把女兒推向了焚屍爐;她像一隻搖尾乞憐的小狗,賣命地為納粹打印屠殺猶太人的報告;她忍受着德國醫生、看守、甚至女管家的調戲、強暴、變态的淩辱;她違心地用自己的色相去誘惑納粹司令官。恐怖、恥辱、罪惡和絕望的陰影籠罩着一顆碎裂的心靈。戰後,她在美國與猶太人内森相愛。他們瘋狂地做愛,就像發狂的野獸在撕咬、搏鬥,仿佛在釋放最後的生命之火。多疑、狂躁的内森經常辱罵、毆打蘇菲;蘇菲懷着對猶太人負罪的心情,默默地承受着情人的暴虐,以解脫沉重的精神負擔。每每如此,他們的精神和肉體,痛苦和快感,才交織着達到高潮。深愛她的作家丁哥帶她離開了内森。但她卻在一次狂熱的做愛之後,選擇了回到精神已經失常的内森的身邊,重登那交織着痛苦與歡樂的眠床,擁抱着走向死亡……nn

作者簡介

威廉·斯泰倫,普利策獎獲得者,着有長篇小說《漫長的行程》、《躺在黑暗中》、《縱火焚屋》、《納特·特那的自白》以及《蘇菲的選擇》。他還發表過《看得見的黑暗》、一部引人入勝的故事集《靜靜的灰塵》。最新的一部作品是《潮汐鎮的早晨》,他生活在康涅狄格州的洛克斯伯裡和馬薩諸塞的溫尼亞德。

書籍簡介

西方小說史上的裡程碑作品,二十世紀百部最佳英語小說之一。

這是一部什麼樣的小說呢?為什麼吸引了這麼多的目光?

因為這是一部激情洋溢懸念叢生令人心醉神迷的精彩小說,更因為是一部貫穿着無窮無盡的智慧、人性以及勇氣的傑作。

本書的叙述者斯汀戈,一個不谙世事的南方年輕人,把我們帶回到了1947年布魯克林一棟公寓裡.在這裡,他遇見了内森,一個具有超凡魅力的猶太知識分子,以及蘇菲,一個美麗非凡,脆弱的波蘭天主教徒。

然後,随着他與内森、蘇菲的友情的發展,他漸漸感受到了他們之間的那種愛得死去活來、能彼此摧毀對方的奇妙關系。終于走到蘇菲的心靈深處,看到了過去的黑暗經曆:對波蘭戰前的回憶,集中營以及她可怕的秘密。

他愛上了受盡苦難的蘇菲,蘇菲有一個苛刻的對猶太民族有着深刻仇恨的教授父親,自己卻陰差陽錯地在二戰中被抓住,關押在奧斯維辛集中營裡。她面臨着艱難的選擇,第一次是選擇讓哪個孩子活下來,最後她的小女兒被納粹送入了毒氣室。此後為了打聽跟自己隔離開來的兒子下落,她又不顧一切地讨好納粹軍官。戰後蘇菲來到紐約,遇到了魅力四射的内森,使脆弱的她恢複了做人的感覺,她也深深地愛上了内森。最後,令人驚訝的是,内森在其光華的外表下竟然是個吸毒的精神病人。而蘇菲最後的選擇也是他,而不是“我”,最後與内森一起服毒自殺。

這部小說讓我們在跌宕起伏的故事背後領悟到人性的複雜與尊嚴,讓我們感受到人生的苦難與哀傷。“蘇菲的選擇”不僅是人們在極端境遇的生死抉擇的寫照,也是組成我們今天日常生活的無數選擇的鏡子。“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蘇菲以她短暫又苦難的的一生像哈姆雷特王子一樣提出了這個永恒問題,讓我們讀者始終心神不甯。

創作背景

20世紀科學技術空前發展,但是對于相對于的人最基本的思想道德卻帶來了極大的沖擊,技術的革命可以給人的生活帶來便利,同樣也可以讓人的生活變得充滿硝煙。技術責任代替了道德責任,科技讓戰争帶來了更大的傷亡。

美國作家威廉·斯泰倫深受美國南方文學傳統的熏陶。處女作《躺在黑暗中》斬獲美國文學藝術學院大獎,适時年僅26歲。之後,其"為藝術而藝術"的創作觀發生變化,轉而更多關注入類社會和曆史的發展變化。

斯泰倫尤其關注探讨存在于人類社會中的一個無法破解之迷,即生活于地球的人類本該是一個相互支持、相互關心、相互理解的大家庭,但人類卻無時不生活在互相迫害和殘殺之中。

斯泰倫在其作品中着力于再現人類曆史中重要的曆史時期或重大曆史事件,試圖破解這個謎團。他認為,奴隸制和奧所威辛是人類生存的兩種範式,通過再現這兩種範式,可以獲得對人類生存狀态、人性、理性、道德等問題的深入了解。

作品鑒賞

作品思想

美國著名作家威廉·斯泰倫的《蘇菲的選擇》(1979)被認為是以納粹大屠殺為題材的大屠殺反思文學作品,小說兼具虛構與紀實兩種風格,叙事技巧高超,主題蘊涵深邃。作品以奧斯維辛集中營幸存者蘇菲的悲慘命運為軸心,言說了20世紀人類曆史上慘絕人寰的納粹大屠殺事件,使讀者不得不對人類曆史中踐踏人性的惡行進行沉痛反思。

毫無疑問,蘇菲是納粹暴行的受害者,但同時地也是幫兇,參與了對猶太人的大屠殺。蘇菲在被納粹分子關進集中營之前,對她父親超前的排猶屠猶思想保持緘默;在集中營時,她拒絕加入和幫助當時波蘭的地下抵抗組織;後來,蘇菲以自己對波蘭語和德語的精通以及用兩種語言打字和速記的熟練操作,得以提升為奧斯維辛集中營司令官舀斯的打字員兼速記員,享受特殊待遇。她為此感到無比幸運,虔誠地認為這是“靠上帝的恩賜”。在為霍斯工作的同時,蘇菲了解她所記錄的東西是關于如何最後、有效解決猶太人,但她更關注的是霍斯對她的态度。當霍斯冷冰冰的态度有所減輕時,蘇菲感到“一絲滿足甚至愉快”。

這種叙事顯然有悖于傳統的納粹集中營幸存者無辜的受難者形象,尤其是幸存者回憶錄中受害者的形象。但是斯泰倫從另一個視角來塑造納粹受害者,旨在批判人性之惡的冷漠以喚起世人對曆史的反思。更重要的是,這種解釋模式的選擇取消了大屠殺内在的悲劇創傷性,頗具反諷性地否定了那些坐視納粹大屠殺事件發生的人的無辜和清白。

因此,斯泰倫通過蘇菲呈現出的受害者與幫兇的兩面性,旨在警示人們人性之惡的普遍性。而這種惡不僅存在于處于非常時期的人們身上,在和平時期,它同樣無處不在。《蘇菲的選擇》中的另一層叙事中,叙述者斯汀戈所體現出來的自私和冷漠與蘇菲相呼應。因而作品從這個角度與現實緊密相聯,從而對大屠殺進行反思,對人性進行反思。

技術責任

由于現代社會細緻的勞動分工,迅速導緻了惡果的出現:以技術的責任代替道德的責任。“技術責任與道德責任的不同之處在于:技術責任忘記了行動是達到行動本身以外的目的的一個手段。”這也就是道德盲視的直接惡果。對納粹分子來說,他們不需要評判自己的行為所造成的遠端道德後果,篩選囚犯,這隻是工作,而且把這個工作做得“出色”是他們的“份内事”。《蘇菲的選擇》中集中營司令官霍斯發現用—種氫氧化物可以大大提高解決囚犯的效率,他發明了用來防止囚犯逃跑的布雷裝置和高壓電網,受到上司艾希曼的高度贊揚。所以,“—旦與他們遙遠的後果相分離,大多數功能專門化的行為要麼在道德考驗上掉以輕心,要麼就是對道德漠不關心”。對此,斯泰倫提出了批判。

同樣,作家還質疑了作為現代性基石之一的法律和秩序。霍斯便是一個嚴格的守法者,他從不懷疑上司的命令:“我沒有什麼考慮,我接到命令,我将要執行它。”霍斯的舉動是完全符合納粹官僚體系工作要求的。官僚體系的顯着特征是專業分工和命令系列。前者意味着每一個行動者都從事着專門的工作,發揮着有限的功能,從而使他們很難知曉或不思考他們的行動所帶來的後果;後者則意味着下屬要服從上司的命令,不應對其命令的合法性産生懷疑。也就是說,他不應去判斷上司的行為是道德的還是不道德的,他隻是官僚體系中一個相對微不足道的“齒輪”。盡管大屠殺的實現需要諸多條件,然而,如果沒有現代官僚體系的配合這個任務是不可想象的。

不僅如此,在小說的開始部分,斯泰倫借叙述者斯汀戈之口竭盡諷刺挖苦之能事,揶揄了美國著名的麥克格雷公司的管理作風,因為公司要求對員工的着裝、政治傾向等都有整齊劃一的規定。這表明作家對在美國盛行的官僚主義之風甚感憂慮,在此以示警示。

男權囚籠

蘇菲從出生到死亡始終沒有逃出男權制的囚籠,她絕對地服從父親,又用身體引誘納粹分子,無自我地依賴内森,她是男性的獵物、性欲對象。她一生從來沒有找到自由的自我,一直都深陷在男人的第二性、他者、附屬物裡。她一生中沒有一次自己真正的選擇,一直是服從,屈服于男人,就算是僅有的一點喚醒的女性意識.她也隻是想想而巳,并沒有付諸實際的行動。當她對之惟命是從的父親讓她死,她用身體引誘的霍斯奪走了她的孩子的生命,把她的心變成了石頭,她無自我地依賴的救星内森也引頸她死亡時,她徹底絕望了,最終選擇了死亡,成為徹底的男權制的犧牲品。

藝術手法

小說中,蘇菲常常以第一人稱向叙述者斯汀戈講述自己的過去。此時叙述者的故事退居背景,蘇菲的故事被置于前景,得以凸現。這種叙事技巧使我們強烈地感受到蘇菲的故事的悲慘和納粹大屠殺事件的野蠻。但是,小說的主體卻始終是聚焦于叙述者的成長。換句話說,就叙事策略而言,《蘇菲的選擇》既言說了慘絕人寰的納粹大屠殺事件,更追溯了叙述者的成長曆程,二者表現出此消彼長、相互依存的關系。然而,從人物刻畫和主題展示方面考察,大屠殺幸存者蘇菲隻有靜止的性格和個性,居于E·M·福斯特所定義的“扁形人物”,是推動小說情節發展的功能性人物,而作為第一人稱叙述者的斯汀戈則通過蘇菲,體驗了性、了解了人類的暴行、遭遇了死亡、升華了藝術創作的美學觀,探索了罪惡的根源,從而由一個文學愛好者成長為一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嚴肅作家,因此,他屬于“圓形人物”,在小說故事的推進中處于突顯的位置,是主題蘊涵得以彰顯的關鍵所在。鑒于此,該作品更是一部書寫成長的小說。

在《蘇菲的選擇》中,在小說故事層面上,作者借助虛構人物蘇菲講述她無人理解也無人可以傾訴的隐衷,還原了一段無法言說的曆史;并将之于叙述者的成長故事井置來反思這段曆史,探讨人性之惡。與此同時,作家又借助叙述者成熟的回顧性視角,自由地穿梭于虛構的故事世界和現實的寫作世界,對叙述方式、小說人物的塑造以及整部小說創作的構思以及小說家自己的文學創作等進行公開評論,亦即,作家使用了元叙述文本策略建立了一個評論世界。

相關評價

美國大學生的必讀書目,西方小說史上的裡程碑作品,二十世紀百部最佳英語小說之一。

獲1980年美國國家圖書獎。位列美國蘭登書屋“20世紀100部經典英語小說”名單。其它入選作品包括《永别了,武器》、《第二十二條軍規》、《洛麗塔》等。

威廉·斯泰隆超越了自己的現實世界并跨越曆史和文化的界限,無論文學評論家和讀者都同樣将他推舉為繼海明威、福克納之後時代的最偉大作家。

——《紐約時報》

作者簡介

威廉·斯泰倫,普利策獎獲得者,着有長篇小說《漫長的行程》、《躺在黑暗中》、《縱火焚屋》、《納特·特那的自白》以及《蘇菲的選擇》。他還發表過《看得見的黑暗》、一部引人入勝的故事集《靜靜的灰塵》。最新的一部作品是《潮汐鎮的早晨》,他生活在康涅狄格州的洛克斯伯裡和馬薩諸塞的溫尼亞德。

上一篇:醪糟雞蛋

下一篇:蜾蠃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