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

漢語漢字
藍,讀作lán[1],漢語常用字(一級字),最早見于戰國文字。本義是指用靛青染成的顔色,天空之藍。也多用于表示植物名,如:蓼藍、菘藍等。也指眼睛的顔色,如藍眼睛。
  • 中文名:藍
  • 拼音:lán
  • 繁體:藍
  • 部首:艹
  • 字碼:
  • 五筆:ajtl&ajtl
  • 倉颉:tlit
  • 鄭碼:EKML
  • 筆順:1222231425221
  • 字級:一級字
  • 平水韻:十三覃平聲
  • 外文名:Blue
  • 注音:ㄌㄢˊ
  • 四角号碼:44102
  • 異體字:藍 籃 
  • 統一碼:84DD

字源演變

形聲字。從艸,監聲。本義是指“蓼藍”,為一年生草本植物,葉可制藍色染料,即靛青。《說文》:“藍,染青草也。” 《荀子·勸學》:“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引申之亦可指深青色,如天藍、蔚藍。漢王充《論衡·本性》:“至惡之物,不受藍朱之變也。” 藍,篆文(艸,草)(監,觀察盆子裡提煉出來的草青),表示可以提煉草青的植物。篆文承續金文字形。隸化後楷書将篆文字形中的“艸”寫成“艹”,将篆文字形中的寫成。《漢字簡化方案》中的簡體楷書“藍”,依據類推簡化規則,将正體楷書字形中的“監”簡化成“監”。

現代釋義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lán

名詞

蓼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葉形似蓼而味不辛,幹後變暗藍色,可加工成靛青,作染料。葉也供藥用。又泛指葉含藍汁可制藍靛作染料的植物

佛寺。梵語伽藍的簡稱

用同“婪”。古稱行酒一巡

濫,不加節制。

形容詞

顔色的一種。像晴天天空的顔色

假借為“褴”。衣服破爛

詳細釋義

方言集彙

◎ 贛語:lam2 藍莓飯,藍坊

◎ 粵語:laam4

◎ 潮州話:娜庵5 [潮州、饒平]羅庵5 ,nam5(nâm) [潮州、饒平]lam5(lâm) [澄海]nang5(nâng)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唐韻》魯甘切。音籃。染靑草也。《詩·小雅》:終朝采藍。《周禮·地官·掌染草》注:染草藍、蒨,象鬥之屬。《通志》:藍三種:蓼藍染綠,大藍如芥染碧,槐藍如槐染靑,三藍皆可作澱,色成勝母,故曰靑出於藍而靑於藍。

又《古今注》:燕支,中國人謂之紅藍。

又《說文》:瓜苴也。

又《酉陽雜俎》:藍蛇,首有毒,尾能解毒,南人以首合藥,謂之藍藥。

又鳥名。《爾雅·釋鳥》:秋鳸,竊藍。注:竊藍,靑色。

又濫也。《大戴禮》:文王官人藍之以樂,以觀其不甯。

又地名。《晉語》:三卿宴于藍台。

又山名。《水經注》:新河出令支縣之藍山。

又水名。杜甫詩:藍水遠從千㵎落。

又《綱目集覽》:伽藍,梵語,猶中華言衆園。

又姓。《通志·氏族略》:戰國時中山大夫藍諸。

又通褴。《傅?詩》:整此藍縷衣。

說文解字

染靑艸也。從艸監聲。魯甘切

說文解字注

染靑艸也。小雅傳曰。藍、染艸也。從艸。監聲。魯甘切。八部。

上一篇:蜿蜒盤旋

下一篇:盼望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