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藍印花布

南通藍印花布

中國漢族民間傳統工藝印染品
南通藍印花布是中國漢族民間傳統的工藝印染品,宋代稱為藥斑布,明代稱為澆花布,傳說為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區)一歸姓者發明。南通為中國藍印花布的主要産地,土布與天然蘭草為農家平常之物,故前莊後坊的藍印花布染作坊曾遍布農村集鎮。藍印花布主要用來制作日常的衣服、被面、蚊帳、枕套、包袱布等。藍印花布圖案樸素優美、吉祥如意,大多取材于飛禽走獸、花草樹木與神話傳說,如:五福(蝙蝠)捧壽、吉慶有餘(魚)、獅子滾繡球、鯉魚跳龍門等。2006年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
  • 中文名:
  • 外文名:
  • 作者:
  • 創作年代:
  • 分類:
  • 英文名:南通藍印花布
  • 其他外文名:Nantong blue calico
  • 所屬地區:江蘇南通
  • 榮譽:2006年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
  • 遺産編号:Ⅷ-24
  • 遺産類别:傳統手工技藝
  • 遺産級别:國家

産品概況

如今藍印花布面料已由原來的單面印花發展成雙面印花,由單色發展成複色,由小布發展到寬幅布,由土布發展到精棉坯布和棉麻混紡布。花色品種也日益增多,出現了藍印門簾、壁挂、台布、鞋帽、拎包、玩具等多種工藝品,尤其是藍印花布時裝,成為都市裡一道亮麗風景線。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印染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确定,江蘇省南通市的吳元新為該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藍印花布,是傳統的镂空版白漿防染印花,又稱靛藍花布,俗稱“藥斑布”、“澆花布”,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曆史。最初以藍草為染料印染而成。藍印花布用石灰、豆粉合成灰漿烤藍,采用全棉、全手工紡織、刻版、刮漿等多道印染工藝制成。

具體操作

從蓼藍草中提取藍作染料(靛藍),把镂空花版鋪在白布上,用刮漿闆把防染漿劑刮入花紋空隙漏印在布面上,幹後放入染缸,布下缸20分鐘後取出氧化、透風30分鐘,一般經過6至8次反複染色,使其達到所需顔色。再将其拿出在空氣中氧化,晾幹後刮去防染漿粉,即顯現出藍白花紋。

因為是全手工印染,幹後的漿不免會有裂紋,形成了手工藍印花布特有的魅力----冰裂紋,而現在的機印花布或沒有采用傳統的技藝的藍印花布則藍白分明,毫無手工的痕迹,因此對傳統技藝的保護迫在眉睫!藍印花布的圖案吉祥喜慶、為近世三百年來平民百姓所喜聞樂見。

分類

藍印花布一般可分為藍地白花和白地藍花兩種形式。藍地白花布隻需用一塊花版印花,構成紋樣的斑點互不連接,例如:梅、蘭、竹、菊。白地藍花布的制作方法,常用兩塊花版套印,印第一遍的叫“花版”,印第二遍的叫“蓋版”。蓋版的作用是把花版的連接點和需留白地之處遮蓋起來,更清楚地襯托出藍色花紋。

另一種印制白地藍花的方法,是以一塊單獨的印花版襯以網狀物,花版的紋樣無需每處連接,刻好後用膠和漆将花版粘牢在大面積的網狀物襯底上,然後再刮印漿料。有的藍印花布還是雙面的,這就需要在正面刮漿幹透後,利用拷貝桌在反面對準正面紋樣再刮漿一次,這樣染後就可得到雙面的藍印花布。

藍印花布是一種曾廣泛流行于江南民間的古老手工印花織物。她那樸拙幽雅的文化韻味,在中國民間藝術中堪稱獨樹一幟,千載之下散發着東方文化魅人的芳香。

曆史演變

藍印花布源于秦漢,興盛于商業發達的唐宋時期,《古今圖書集成》卷中記載:“藥斑布——以布抹灰藥而染青,候幹,去灰藥,則青白相間,有人物、花鳥、詩詞各色,充衾幔之用。”

在資本主義萌芽的明清之際,藥斑布已普遍流行于民間,所以《古今圖書集成》物産考曰:“藥斑布俗名澆花布,今所在皆有之。”《光緒通州志》記載:“種藍成畦,五月刈曰頭藍,七月刈曰二藍,甓一池水,汲水浸入石灰,攪千下,戽去水,即成靛,用以染布,曰小缸青。”

現代所見藍印花布的樣式,多數為明清一代的作品。這些以藍印花布制成的蚊帳、被面、包袱、頭巾、門簾等生活用品,樸素大方、色調清新明快,圖案淳樸典麗,曾深受歡迎。

因此,染坊業一度成為地方上的顯業。史載宋元之際桐鄉藍印花布極為繁榮,形成了:織機遍地,染坊連街、河上布船如織的壯觀景象,其中,石門(古稱玉溪)的“豐同裕”、“泰森”等染坊店一時成為行業中的翹楚。所制“瑞鶴鳴祥”、“歲寒三友”“梅開五富”、“榴開百子”等久負盛名。

題材内容

簡單、原始的藍白兩色,創造出一個淳樸自然、千變萬化、絢麗多姿的藍白藝術世界。藍印花布的紋樣圖案都來自于民間,反映了百姓的喜聞樂見,寄托着她們對美滿生活的向往和樸素的審美情趣,在題材和内容上,老百姓那種健康和質樸的心靈,在民間藍印花布上得到了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統一,因而藍印花布确實真實地反映了一種深厚的文化和藝術積澱。

藍印花布的圖案取材于百姓喜聞樂見的民間故事戲劇人物,但更多的是由動植物和花鳥組合成的吉祥紋樣,采用暗喻、諧音,類比等手法盡情抒發了民間百姓憧憬美好未來的理想和信念,因此在民間的傳統習俗上,藍印花布占有相當位置。

以前,女兒出嫁時一定要帶上母親早已準備好的一條用靛藍布做成的飯單,這樣的習俗是顯示女兒嫁到男家後“上得廳堂,下得廚房”的治理家政能力。姑娘出嫁時的衣被箱裡必定會有一、二條藍印花布被面,大都是龍鳳呈祥,鳳戲牡丹圖案的“龍鳳被”,稱之為“壓箱布”。可見在當時藍印花布是老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來曆傳說

藍印花布是一種曆史悠久的傳統手工印染制品。傳說有一個姓梅的小夥子不小心摔了一跤,摔在了泥地裡,衣服變成了黃顔色,怎麼洗也洗不掉,但人們看到後卻很喜歡,然後他就把這件事告訴他一個姓葛的好朋友。

後來他倆就專門從事把布染成黃色,又有一個很偶然的機會,他們把布晾在樹枝上曬幹時不小心被風吹到了地上,地上正好有一堆蓼藍草,也就是現在所說的闆藍根草,它裡面有一種成分叫靛藍,可以把布染成藍色,等他們發現這塊布的時候,黃布已變成了一塊花布,“青一塊、藍一塊”他們想這奧秘肯定在這個草上,此後,兩人又經過多次研究,終于把布染成了藍布,梅葛兩位先生也就成為了藍印花布的祖師爺。

用途與特點

藍印花布主要用來制作日常的衣服、被面、蚊帳、枕套、包袱布等。藍印花布圖案樸素優美,吉祥如意,大多取材于飛禽走獸、花草樹木與神話傳說如:五福捧壽,吉慶有于(魚),獅子滾繡球,鯉魚跳龍門等。

如今藍印花布面料已由原來的單面印花發展成雙面印花,由單色發展成複色,由小布發展到寬幅布,由土布發展到精棉坯布和棉麻混紡布。花色品種也日益增多,出現了藍印門簾、壁挂、台布、鞋帽、拎包、玩具等多種工藝品,尤其是藍印花布時裝,成為都市裡一道亮麗風景線。

發祥地

元末明初,餘西場先民為避兵火,攜家譜、典籍舉族自江南群體遷來,夾雄厚财力,同時,也帶來籃印花布傳統工藝。城南染坊園藍印花布染坊最多。

解放後,餘西鎮區,主要藍印花布染坊有:王子标染坊,季長春染坊,馮家染坊,衙門口染坊。公私合營時,季長春染坊合營至南通城;馮家染坊合紅營至餘西區二甲鎮,該企業體制幾度變遷延續至今,藍印花布工藝也從餘西古鎮傳至餘西區二甲鎮,再在南通市名揚海内外。餘西古鎮正在參評中國曆史文化名鎮。

印染工序

藍印花布最具典型的就是藍底白花和白底藍花的圖案。藍底白花,隻需一塊花版,構成的花紋互不連接。白底藍花一般采用兩塊花版套印,印第一塊花版稱"頭版",待稍幹後,再印第二塊花版,稱"蓋版";蓋版是把第一塊花版的連線部分遮蓋起來,使紋樣連接自然。白底藍花的手法刻制難度較大,一般出自民間藝人高手。這種藍白底相交的傳統工藝有着繁雜的制作工藝流程。

南通民間藍印花布,全憑人工手紡、手織、手染而成。其圖案全憑手工镂刻,每幅刻好的紙版都似剪紙藝術,具有淳樸、粗犷、明快的風格,其藝術形象往往是高度概括和誇張,有着濃郁的地方特色。民間藍印的技法基本上保持了幾百年來的傳統工藝,其具體制作過程如下:

挑選坯布

農家一般都挑選棉質好的上等布料,染制藍印花布;普通坯布以染制純藍色為主。

脫脂

将所選布料放入含有太古油等助劑的水中浸泡,溫度在50--60℃之間,然後再将布料放置清水中,待2-3天後取出曬幹待用。

裱紙

刻花所用的紙版,一般用3--5層紙裱制而成。紙質為貴陽皮紙或桑皮紙2--3層,高麗紙1--2層,用面粉自制漿糊刷裱,晾幹後刷一層熟桐油,待幹後壓平使用。

畫樣、替版

先用羊毛自制刷帚(直徑為4--5cm),一頭包紮收緊,再用刷帚沾少許顔料粉把原樣替下或重新設計新樣稿。

镂刻花版

一般用二至三層油闆紙(牛皮紙)訂合在一起,在牛皮紙上勾出大體的圖案,用自制刻刀以刀代筆,進行镂刻,刻時刻刀需豎直,力求上下層花形一緻。刻刀用鐵皮切割斜口後,用竹片夾緊包紮而成。刻刀分斜口單刀、雙刀、用鐵皮自制圓口刀(俗稱"铳子")三種類型。單刀刻面為主,用雙刀所刻的線寬窄一緻,铳子分大小數種,主要铳制花版所需的圓點。

镂刻中有分刻面、刻線、刻點的手法,刻面主要采用斷刀的刀法,來表現大塊圖案,這也是藍印花布中最具典型的刀法,刻線要刻得流暢、通順,藍印花布圖案中的線又分陰線、陽紋。"刻點"一般用自制的工具舂子來舂,點一般在圖案中起裝飾作用。除了镂刻以外還有替版,早期用過的版面通過塗色把圖案保留下來,再進行镂刻,這樣可以反複使用。

上桐油

先用卵石把刻好的花版反面打磨平整,然後刷熟桐油加固,晾幹,經過2--3次正反面刷油,最後晾幹壓平,分類保存,需要用時就可直接印紡染漿。

刮漿

刮漿前先将坯布灑水後卷布,潤濕是為了讓白布更好地吸收染漿。在民間藍花布防染漿料曾用過玉米粉、小麥粉、糯米粉等,經過幾代人的摸索和實踐,最終選用了粘性适中的黃豆粉,但單純的黃豆粉夏季容易變質,且成本高,加石灰粉後不僅上漿好刮,染好後也容易刮掉灰漿,故民間都沿用黃豆粉和石灰調制作防染漿,其比例為1:0.7,再加上水調成糊狀。

有時根據花型要求也采用糯米粉和石灰作為防染漿。調漿時厚薄(粘稠)要适中,黃豆粉越細、漿調得越透,粘性就越好。

把刻好的花版放在白布上就可以進行刮漿。刮漿時用力要均勻。刮刀在江浙一帶一般用鐵煅而成,手柄為木制圓型,在湖南、湖北亦有用牛角和木闆做成。刮漿時接版更為重要,花型複雜時對版要準确,排版要自如。然後刮有防染漿的坯布需要兩天的時間陰幹,待灰漿晾幹後,投入缸内染色。

染色

把藍靛倒入小缸中,5斤藍靛配8斤石灰10斤米酒加适量水攪拌,使藍靛水變黃,水面上起靛沫,民間俗稱"靛花",即可倒入大缸待染。染色前将竹籃放入缸中。

工藝概述

南通藍印花布通過手工刻制花版、手工刮漿、手工染色以及手工刮白、固色、涼幹等多道工藝制成,染色前,首先利用石膏和豆粉制成的防染漿,透過花版的镂空部分在土布上括成染料無法滲入的白色圖案,再染以藍靛,形成鮮明和諧的藍白之美。南通藍印花布的圖案簡潔樸素,多為寓意吉祥如意的傳統折枝花紋、花鳥動物以及古時人物等,十分優美雅緻,因而在民間流傳甚廣。

用藍印花布制成的服飾、被面、壁挂、台布、包頭、門窗簾布、包袱方巾、玩具擺設等,既是生活用品,又是獨具個性、可以觀賞的工藝品。

江浙一帶藍印花布的主要産地就在江蘇的南通地區。明清以來,江蘇南通是中國棉紡織基地,所印制的藍印花布"衣被天下",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延續至今,以手紡、手織、手染的方法制作生活用品,印染圖案以植物花卉和動物紋樣為主,也有簡潔的幾何圖形。

它以耐髒耐磨、結實經用、圖案吉祥等特點深受廣大群衆喜愛,以和諧的藍白之美聞名于世,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自然,清新。南通是全國研究開發和生産民間藍印花布的重點地區,被譽為中國藍印花布之鄉。

博物館

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是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吳元新于1997年創建的,是中國第一家集收藏、展示、研究、生産、經營為一體的專業博物館,下設藍印花布博物館藍藝研究所、藍印花布博物館明清染坊、藍印花布博物館的旅遊産品開發展示部。開館十年來,堅持以宣傳民間藝術,繼承傳統工藝為宗旨,以搶救、保護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産為重點,以研究傳承民間工藝為己任,共赴海内外展覽三十多次,接待了中外賓客五十多萬人次。

藍印花布館竭盡全力弘揚和傳承民間傳統藍印花布,整理收藏明清以來實物及圖片資料一萬多件,保存着大量優秀的民間制品,出版了《中國藍印花布紋樣大全》藏品卷、紋樣卷,該書由著名藝術大師張仃先生題寫書名并序,著名作家馮骥才先生,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李綿璐,袁運甫先生,國際藝術大師韓美林等諸多大家學者題辭寫跋。該書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書的出版填補了中國藍印花布紋樣專著的空缺。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