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

漢語漢字
或(拼音:huò),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最早見于金文。本義為以城邑為中心包括周圍地區的邦國,後來借作不定代詞,泛指人或事物。
  • 中文名:或
  • 拼音:huò
  • 繁體:或
  • 部首:戈
  • 字碼:
  • 五筆:akgd
  • 倉颉:irm
  • 鄭碼:hmja
  • 筆順:
  • 字級:一級字
  • 平水韻:入聲十三職
  • 注音:ㄏㄨㄛ
  • 總筆畫:8
  • 四角号碼:53100
  • 統一碼:6216
  • 結構:半包圍結構
  • 造字法:會意字

字源演變

會意字。從戈、從囗,囗像城形,會用戈守城之意。國之初文。西周金文“或”字或從囗,從柲之初文。所從的“囗”(城之初文)多是上、下加短橫以圍之,有的是上、下、左、右均加短橫以圍之,或“囗”内加點為飾,還有贅加“邑”旁繁化的。春秋、戰國文字“或”承襲西周金文,或上、左、下短橫相連作“匚”形,遂分化出“國”字。《說文》或字異體作“域”,加“土”繁化。後分化出“域”字。本義為以城邑為中心包括周圍地區的邦國。

《說文》:“或,邦也。”何尊:“餘其宅茲中或。”師㝨簋:“弗迹我東或。”又指邊境、疆界。毛公鼎:“康能四或(域)。”《詩·商頌·玄鳥》:“肇域彼四海。”朱熹集傳:“域,封境也。”這些意義的“或”讀為yù。《包山楚簡》120:“或殺下蔡人舒睾”(有人殺了下蔡人舒睾),“或”,代詞,相當于“有人”。《廣雅·釋诂一》:“或,有也。”齊镈:“勿或俞(渝)改。”(不要有所改變)清王引之《經傳釋詞》:“或,猶又也。”A匜:“白(伯)揚父乃或(又)吏(使)牧牛誓曰。”這些意義的“或”讀為huò。後來借作不定代詞,泛指人或事物。

現代釋義

基本釋義

1.也許,有時,表示不定的詞:~許。~者(a.也許;b.連詞,用在叙述句裡,表示選擇關系。均可單用“或”)。~然。~則。

2.某人,有的人:~告之曰。

3.稍微:不可~緩。不可~忽。不可~缺。

詳細釋義

或[huò]

〈代〉

(會意。甲骨文字形從囗(象城形),從戈(以戈守之)。表示以戈衛國。本義:國家。用本義時讀yù)有人,有的——泛指人或事物

或,有也。——《小爾雅·廣言》

或躍在淵。——《易·乾》

殷其弗或亂正四方。——《書·微子》

或群或友。——《詩·小雅·吉日》

庶或饷之。——《禮記·祭義》

或賜二小人酒。——《左傳·昭公二十八年》

或說處殺虎斬蛟。——《世說新語·自新》

或立或卧。——清·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或坐或俯。

或笑或哭。

或飲或博。

又如:或人(某人。不稱名而暗指的人。有些人);或時(有時);或一,或種(某種);或日(某日,有一天)

〈連〉

用作虛詞∶表示選擇或列舉。

如:或是(連詞。表示選擇或并列關系);或乃(或者。常用于句首表示變換叙述内容)∶在不同或不相似的事物、狀況或行動之間的一個抉擇。

如:有病或無病,他不都應該在這裡∶近似、可疑或不肯定。

如:在五天或六天之内∶兩個詞或兩個短語同義、等義或替換的性質

或盡粟一石。——唐·韓愈《雜說》

君實或見恕。——宋·王安石《答司馬谏議書》

或異二者之為。——宋·範仲淹《嶽陽樓記》

或能免乎。——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又如:跌下懸崖或峭壁

表示假設。猶倘若,假使。

如:或若(假使,倘或)

〈副〉

或許,也許。表示不肯定。

如:或是(或許;也許是);或恐(也許;可能);你仔細找一找,或能找到

間或,有時

或長煙一空。——宋·範仲淹《嶽陽樓記》

或至相毆。——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又如:或時(有時)

〈動〉

通“惑”。迷惑

夜半,而城上四面鼓噪,敵人必或。——《墨子·備蛾傳》

無或乎王之不智也。——《孟子·告子上》

擅創為令,迷或其君。——《管子·回稱》

買則失實,賣則失理,其疑或滋益甚。——《鹽鐵論·錯币》

貧賤吾恐其或失也。——《大戴禮記·曾子制言》

别從東道,或失道。——《漢書·霍去病傳》

惟恐或後。——清·周容《芋老人傳》

又如:或或(迷惑。或,通惑);或亂(昏亂;惑亂);或疑(懷疑,疑惑;有人懷疑)

語氣詞,在否定句中加強否定語氣

莫或興之。——清·黃宗羲《原君》

莫或除之。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邦也。從囗從戈,以守一。一,地也。域,或又從土。于逼切〖注〗臣铉等曰:今俗作胡國切。以為疑或不定之意。臣铉等曰:今無複或音。

說文解字注

邦也。

邑部曰:邦者,國也。葢或國在周時為古今字。古文隻有或字。旣乃複制國字。以凡人各有所守。皆得謂之或。各守其守,不能不相疑。故孔子曰。或之者、疑之也。而封建日廣。以為凡人所守之或字未足盡之。乃又加囗而為國。又加心為惑。以為疑惑當别於或。此孶乳寖多之理也。旣有國字。則國訓邦,而或但訓有。漢人多以有釋或。毛公之傳詩商頌也。曰域,有也。傳大雅也。曰囿,所以域養禽獸也。域卽或。考工記梓人注。或,有也。小雅天保箋,鄭論語注皆雲。或之言有也。高誘注淮南屢言或,有也。毛詩九有,韓詩作九域。緯書作九囿。葢有,古音如以。或,古音同域。相為平入。

從囗

羽非切。

戈,㠯守其一。

從三字會意。于逼切。廣韻分域切雨逼,或切胡國。非也。一部。

一,地也。

解從一之意。

域,或或從土。

旣從囗從一矣。又從土。是為後起之俗字。

康熙字典

《集韻》越逼切。音阈。《說文》:邦也。從囗,從戈,以守一,一地也。通作域。

又《廣韻》胡國切。《集韻》《韻會》《正韻》獲北切。?音惑。疑也。凡或人、或曰皆阙疑之辭。《易·乾卦》:或躍在淵。朱子本義:疑而未定之辭。

又與惑通,怪也。《孟子》:無或乎王之不智也。◎按六書有假借,或本是邦或字,借為疑或字,後人加土為域,加心為惑,而於或字,止作或人、或曰之用,幷其本義而忘之矣。

上一篇:面面厮觑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