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

漢語漢字
傷,是一個漢條語常用字,讀音為shāng,最早見于春秋時期,本意是皮肉破損處;創傷,受損壞的地方,損害,因某種緻病因素而得病。引申含義為悲哀,得罪,妨礙等。引申用作動詞,指傷害、損害。又用于被動,表示被某物或某人所傷害,受傷。後引申為精神受到傷害,即悲哀、痛苦,由此再引申為诋毀,損害他人的名聲。還引申出妨礙之義。
  • 中文名:傷
  • 拼音:shāng
  • 繁體:傷
  • 部首:亻
  • 五筆:WTLN(86);WTET(98)
  • 倉颉:OOKS
  • 字級:一級(編号:0468)
  • 平水韻:下平七陽
  • 注音:ㄕㄤ
  • 筆畫:6
  • 造字:形聲字
  • 字形:合體字,左右結構
  • 四角:2822₇
  • 異體字:慯

字源演變

此字始見于戰國文字,小篆與此構型相同。關于其構型含義,許慎《說文解字》說“從人,?(shāng)省聲。”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将“?”改為“?”。《說文·矢部》:“?,傷也。”段玉裁注:“謂矢之所傷也。引伸為凡傷之偁。”

“?”字是個左右結構的形聲字。左邊的“矢”字是形符,右邊的“昜(yáng)”字作聲符,表示被箭射傷。隸變後楷書寫作“?”。後來在上面另加了個“人”字寫作“?”,表示人被箭射傷,這是最早的“傷”字。後來這“?”字作了偏旁,古人便又另加義符單人旁寫作“傷”來表示創傷的意思。傷從人,表示跟人有關,說明了受傷的對象;右邊的部分是“?”字簡省的寫法,作聲符。這兩個字形組合在一起,指“人受到創傷”。

由受傷的意思又引申為傷害、損害。成語有“傷天害理”“傷風敗俗”“傷筋動骨”等。也指抽象的損害,如費人心思叫“傷腦筋”,心中悲傷叫“傷心”。

繁體偏旁“昜”簡化為“?”,但“傷”是個例外,右下部的“昜”簡化成“力”。

現代釋義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例句

shāng

名詞

人或物體受到的損害。

《尚書·說命上》:“若跣弗視地,厥足用傷。”

《負曝閑談》第一回:“陸華園裝作受傷,弄了兩個人扶着。”

喪祭。

《管子·君臣下》:“明君飾食飲吊傷之禮。”

動詞

損壞;損害。

《荀子·王霸》:“傷國者何也?曰:‘以小人尚民而威,以非所取于民而巧,是傷國之大災也。’”

諸葛亮《出師表》:“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诋毀,損害他人名聲。

《呂氏春秋·察微》:“郈昭伯怒,傷之于昭公。”

妨礙。

《論語·先進》:“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韓愈《祭田橫墓文》:“苟餘行之不迷,雖颠沛其何傷。”

悲哀;憂愁。

《詩經·周南·卷耳》:“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

張衡《南都賦》:“結九秋之增傷,怨西荊之折盤。”

曹丕《與吳質書》:“昔伯牙絕弦于鐘期,仲尼覆醢于子路,痛知音之難遇,傷門人之莫逮。”

受到某種侵害而得病。

嫌,失之于。

《北史·蘇威傳》:“所修格令章程,并行于當世,頗傷煩碎,論者以為非簡久之法。”

因過度而不能忍受或不能繼續。

這幾年老在外頭跑,簡直把我跑傷了。

副詞

太,過度。

杜甫《曲江》詩之一:“且看欲盡花經眼,莫厭傷多酒入唇。”

齊己《野鴨》詩:“長生緣甚瘦,近死為傷肥。”

sàng

動詞

通“喪”。人死。

《戰國策·秦策三》:“生命壽長,終其年而不夭傷。”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八】【人部】少羊切(shāng)

創也。從人,?省聲。

說文解字注

創也。

段注:刃部曰:“刅,傷也”。二字為轉注。《山海經》謂木朿為傷。

從人,?省聲。

段注:各本作殇省聲,殇下又雲“傷省聲”,二字孰先後乎,今更正曰?省,與殇、觞同。式羊切。十部。

康熙字典

《唐韻》式羊切《集韻》《韻會》《正韻》屍羊切,音商。痛也。《爾雅·釋诂》傷思也。《詩·周南》維以不永傷。《小雅》我心憂傷。

又創也,損也。《書·說命》若跣弗視地,厥足用傷。

又毀傷也。《禮·缁衣》心以體全,亦以體傷。

又戕害也。《左傳·僖二十二年》君子不重傷。

又姓。《左傳》傷省,宋人。

又《諡法》未家短折曰傷。

又葉式亮切,同慯。《張衡·四愁詩》路遠莫緻倚愁怅,何為懷憂心煩傷。

上一篇:

下一篇:北鼻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