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腳鲣鳥

藍腳鲣鳥

鲣鳥科鲣鳥屬動物
藍腳鲣鳥(拉丁名:Sula nebouxii,英文名:Blue-footed Booby)又叫結巴鳥,是一種大型的熱帶海鳥,藍腳鲣鳥長着一雙藍色的腳蹼,這種藍腳鲣鳥分布在從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到秘魯北面的太平洋地區。
    中文名:藍腳鲣鳥 拉丁學名:Sula nebouxii 别名:Blue-footed Booby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綱:鳥綱(Aves) 亞綱:今鳥亞綱(Neornithes) 目:突胸總目、鹈形目(Pelecaniformes) 亞目: 科:鲣鳥科(Sulidae) 亞科: 族: 屬:鲣鳥屬(Sula) 亞屬: 種:藍腳鲣鳥 亞種:2亞種 分布區域:藍臉鲣鳥為留鳥,主要栖息于熱帶海洋、海岬和島嶼上,除了繁殖期以外,大多數時間都在海上活動。 命名者及年代:Milne-Edwards,1882 保護級别:無危(LC)IUCN标準

基本資料

中文名:藍腳鲣鳥

拉丁名:Sula nebouxii

英文名:Blue-footed Booby

:動物界 Animalia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鳥綱 Aves

:鹈形目 Pelecaniformes

:鲣鳥科 Sulidae

:鲣鳥屬 Sula

分布

北美地區

包括美國、加拿大、格陵蘭、百慕大群島、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及墨西哥境内北美與中美洲之間的過渡地帶。

中美洲

地處北美與南美之間,包括危地馬拉、伯裡茲、洪都拉斯、薩爾瓦多、尼加拉瓜、哥斯達黎加、巴拿馬、巴哈馬、古巴、海地、牙買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達、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聖盧西亞、巴巴多斯、格林納達、特立尼達與多巴哥等國家和地區。

南美洲

包括哥倫比亞、委内瑞拉、圭亞那、蘇裡南、厄瓜多爾、秘魯、玻利維亞、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烏拉圭以及馬爾維納斯群島(也稱福克蘭群島)),加拉帕戈斯群島(也稱科隆群島)。

中國僅有太平洋亞種,數量非常稀少,至今(截止2009年)僅見于中國台灣的釣魚島和赤尾嶼。

外形特征

藍臉鲣鳥也是大型海鳥,體形比紅腳鲣鳥和褐鲣鳥還要大,體長為80厘米。嘴長粗而尖,呈圓錐狀,翅膀較為狹長,腳粗而短。它的身體上的羽毛也均為白色,飛羽為黑色,尾羽有14枚,呈楔形,也是黑色,與紅腳鲣鳥的白色尾羽不同,而且嘴、臉、眼睛和腳等的顔色也都與紅腳鲣鳥不同。雄鳥的嘴為亮黃色,雌鳥的嘴為暗黃綠色。腳為灰色,眼睛為金黃色,在黑色的臉上顯得極為醒目。

成鳥特征為前額及翼上覆羽白色,背白,頭白而具黑色斑紋。幼鳥似褐鲣鳥但具白色領環,上體褐色較淺,翼下具橫斑。藍腳鲣鳥不怕人,所以很容易被人抓住,還因此得了一個不好聽的名字——笨鳥。

生活習性

藍臉鲣鳥為留鳥,主要栖息于熱帶海洋、海岬和島嶼上,除了繁殖期以外,大多數時間都在海上活動。善于飛行和遊泳,常呈小群飛行于海面的上空或者在海面上遊泳,有時為了追覓食物飛到離海岸很遠的地方。主要以各種魚類,特别是飛魚為食,也吃烏賊和甲殼類。

藍腳鲣鳥捕魚的本領非常高。它們在水面30米高的地方飛行,一旦發現愛吃的魚,就收攏雙翅,頭朝下,像一顆流星濺入湛藍的大海。入水時産生的巨大聲響,能把水面以下1.5米處左右遊動的魚震暈,這時鲣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鑽入水裡,用雙翅和帶有蹼的腳撥水,在水中快速遊動覓食。鲣鳥一咬住魚,便在水下把魚吞入腹中,然後浮出水面。為了抗擊強大的沖擊力,藍腳鲣鳥的頭變得非常堅硬。

繁殖

藍臉鲣鳥營巢于大而平坦的海岬和與海島上,成群在一起營巢。領域性較強,通常每個小的群體所占據的巢域面積在50平方米以上。每窩産卵2枚,通常在産完第一枚卵後,相隔6天左右才産第二枚卵,因此當第二枚卵孵出時,第一枚卵孵出的雛鳥已經長得相當大了,如果它發育正常,就幾乎霸占了大部分食物,使第二枚卵孵化出的雛鳥無法成活,所以隻有當第一枚卵孵化失敗,或者第一枚卵孵化出的雛鳥未能成活時,第二枚卵孵化出的雛鳥才有機會得到正常的生長發育。

孵化期通常為43天左右。雛鳥為晚成性,雖然生長很快,到1.5—2個月時體重已經接近成鳥,但還不能飛行,一直要到大約4個月以後翅膀才能長成,離巢飛翔,通常在加利福尼亞海灣繁殖後代。

保護

藍腳鲣鳥已是瀕危動物,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上一篇:母菊

下一篇:美奈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