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菊

母菊

菊科母菊屬植物
母菊(學名:Matricaria recutita L.),是桔梗目、菊科、母菊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全株無毛,莖高30-40厘米;下部葉矩圓形或倒披針形,無柄;上部葉卵形或長卵形;頭狀花序異型,總苞片2層,蒼綠色;花托長圓錐狀;舌狀花1列,管狀花多數;瘦果小,淡綠褐色。花果期5-7月。多以種子繁殖。分布于中國新疆北部和西部的河谷曠野、田邊。母菊頭狀花序可入藥,有發汗和鎮痙作用。全草含有大量的維生素A和C。母菊是一種芳香植物,亦有觀賞價值。
    中文名:母菊 拉丁學名:Matricaria recutita 别名:洋甘菊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 門:被子植物門 亞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合瓣花亞綱 超目: 目:桔梗目 亞目: 科:菊科 亞科:管狀花亞科 族:春黃菊族 亞族: 屬:母菊屬 亞屬: 組: 亞組: 種: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新疆北部和西部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花語:苦難中的力量

植物學史

母菊從古老醫藥不發達的年代開始,就被古人用作消炎止痛的良藥。1981年,Shipochliev等學者通過試驗,驗證了母菊的消炎功效。其後,母菊中的消炎成分也已被相關學者研究清楚。

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人們開始了對母菊的活性成分的研究。研究發現母菊花序含有120多種化學成分(Mann & Staba,1986),其中包括28種萜烯類物質,36種類黃酮類物質和52種其它物質,如有機酸、香豆素等(Lawrence & Tobacco,1996)。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全株無毛。莖高30—40厘米,有溝紋,上部多分枝。下部葉矩圓形或倒披計形,長3—4厘米,寬1.5—2厘米,二回羽狀全裂,無柄,基部稍擴大,裂片條形,頂端具短尖頭。上部葉卵形或長卵形。頭狀花序異型,直徑1—1.5厘米,在莖枝頂端排成傘房狀,花序梗長3—6厘米;總苞片2層,蒼綠色,頂端鈍,邊緣白色寬膜質,全緣;花托長圓錐狀,中空。舌狀花1列,舌片白色,反折,長約6毫米,寬2.5—3毫米;管狀花多數,花冠黃色,長約1.5毫米,中部以上擴大,冠檐5裂。瘦果小,長o.8—1毫米,寬約0.3毫米,淡綠褐色,側扁,略彎,頂端斜截形,背面圓形凸起,腹面及兩側有5條白色細肋,無冠狀冠毛。花果期5—7月

産地分布

産我國新疆北部和西部。生于河谷曠野、田邊。北京和上海庭園有栽培,供觀賞。但上海亦見有逸生。歐洲、亞洲北部和西部也有分布。

生長習性

母菊生命力很強,可以适應各種類型的土壤和環境,甚至可在堿性土地上生長,在pH8.0-9.0的堿地上仍然可以正常生長。在平原和海拔2000米的地方均可生長,隻是播種和收獲的季節不同。母菊更适合生長在稍微幹燥的土壤中,在夏季很幹燥的季節裡,隻需要少量的灌溉即可;母菊生長的最适條件是:溫度90-32℃、空氣相對濕度40%-50%。

主要價值

藥用

祛風解表。用于感冒,風熱疼痛。

入藥部位:花或全草。

性味:味辛;微苦;性涼。

功效:清熱解毒;止咳平喘;祛風濕。

主治:感冒發熱;咽喉腫痛;肺熱咳喘;勢痹腫痛;瘡腫。

用法用量:内服,煎湯,10-15g。

藥理作用:

1、消炎作用:蘭香油奧及其合成衍生物愈創奧,均有消炎作用。同時,還有某些局部麻醉作用,可用于支氣管哮喘、風濕熱、過敏性胃腸炎、濕疹等。

2、解痙作用:能抑制兔離體腸管及豚鼠離體支氣管,所含之芹菜甙(Apiin)及其甙元同類黃酮(Apigenin、Gerniarin)對平滑肌有中度的解痙作用。

3、其他作用:能收縮贍蜍下肢血管,對家兔有短暫的升壓作用,對發熱兔有降溫作用,可促進小鼠皮膚潰瘍之愈合,增進家兔網狀内皮系統之功能。揮發油部分有某些消毒作用。

觀賞

母菊在北京和上海庭園有栽培,供觀賞。2015年第四屆達坂城雪菊文化旅遊節中,亦有展出。

經濟

母菊最普遍的應用,是被制作成茶。同時,母菊是很早就被人民所知的芳香植物,在歐洲、美國及日本等被廣泛利用。因其所具有的多種藥用功效,已被用作藥用化妝品成分。

上一篇:落葉喬木

下一篇:藍腳鲣鳥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