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餅

薄餅

廣東潮州地區傳統的特色名點
薄餅拼音 báo bǐng,面食之一,用燙面做成很薄的餅,兩張相重疊,在鍋上烙熟後分開。  薄餅起源于廈門市同安區,為同安五寶(碗仔糕,炸棗,封肉,薄餅,馬蹄酥)之一   ,是廣東潮州、海陸豐、福建福州、閩南地區傳統的特色名點,薄餅在過去是清明節的節日食品,每逢清明節的早上上山祭祖,祭完祖回家之後, 人們都會用薄餅作為午餐,物質生活多樣化,人們受香港祭祖風俗影響,備有“燒金豬”、“燒鴨”、“燒鵝”、“蛋糕”之類的祭品。潮州薄餅的薄度,隻及北京薄餅的十分之一。潮汕薄餅的原料和具體做法如下:薄餅分餡和皮兩層;餡又分甜餡和鹹餡兩種。甜餡由麥芽糖和糖等加工而成,鹹餡由肉、蛋、香菇、韭菜等熟料混合而成。皮就是在熱鍋中烙熟的圓形面餅,很薄。準備好了之後,用皮将餡卷成筒狀就可以吃了。潮州薄餅要十張合起來的厚度,才相等于包填鴨的薄餅一張。換句話說,潮州薄餅的薄度,隻及北京薄餅的十分之一而已。 各處的薄餅也都是用面作原料的,本身除了面香外,食起來并沒有什麼特别的味道,它的作用主要仍是作為包紮一些三鮮之類的配料,食法一般和“北京填鴨”差不多,不過它的餡,一般都離不開豬肉絲、蝦仁、香菇絲、荀絲、芽菜、蔥白等。更為考究的,當然可以加上雞絲之類了。食時先把配料脍切炒熟調好味道,再用椒醬、梅醬、甜醬等塗在做好的薄餅上,鋪上餡,把它包成長方形,蔌折卷成圓卷,即可以進食了。食薄餅在澄海和潮安最為時興,潮陽及揭陽一帶則較少有。
  • 中文名:薄餅
  • 分類:廣東潮州地區
  • 口味:淡味
  • 英文名:bread
  • 主要食材:面粉,飲用水

曆史由來

薄餅還是廈門人的一大發明。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年),曾任潮州太守的同安人李春芳,将其女兒嫁給了金門蔡厝人蔡複一(那時,金門屬于同安縣管轄)。後來,蔡複一因忠誠愛國,不斷立功,于是官職升至七省經略、八省總制,每天批閱文書,幾乎廢寝忘食。李小姐耽心丈夫餓壞身體,便想出一個辦法,就是煎制面粉薄皮(即現的薄餅皮),将一些魚、肉、蝦、菜、筍、豆等用微火炖熟,用面皮包卷,置于夫婿案頭,讓他邊吃邊辦公,一舉兩得,。後來,此事傳為佳話,并成為閩南的一種民俗,不少地方的群衆每逢過年過節(立春、清明、三月三、有的地方是夏至),都要吃薄餅。

潮州工藝

潮州薄餅為什麼可以做得那麼薄呢?也許有人以為它是用面棒壓出來的?其實不是,它有它的特殊制作方法。它不但不用面棍一張一張輾壓,而且做起來時極快,尤其難得的是:餅身一張張厚薄均勻。 制薄餅時,首先用面粉摻水揉捏至有了一定彈力,可以從掌心成團抛出去又利用膠粘回力收回時為準。面團不能太軟,又不能太硬,用鐵鍋(潮人呼為“鼎仔”。)加火燒至高熱,然後再把生蘿葡塊點着附有水分的食油揩抹鍋面,油不能多,但須均勻,等鍋面熱得發出青煙,那時即把掌上不斷搓捏中的面團迅速地觸向鍋面,輕勻抹過,面團接觸熱鍋,表面當被粘住時候,立即又把面團利用彈力收回。那麼,面團接觸鍋面的表面部分,便薄薄的附在鍋上,趁它熟而不焦,掀揭上來,這就是薄餅了。手法熟練的人,反複地一抹一收;一張過了又一張,十分快捷,偶爾遇到有個别薄餅因面團抹過鍋面時不夠勻整,出現一些大小孔隙,他們也善于急用掌中面團輕輕加以充補。所有薄餅按次疊好之後,要用濕布張蓋,以防止水氣的蒸發,同時也保持它的柔軟,不至風幹。

食品特點

百侯薄餅皮韌餡香,口感柔軟滑潤,味美而不膩,風味獨特。當今,這種客家風味小吃不但在百侯,而在大埔縣城等地的賓館、酒樓、食府以至街頭大排擋、道旁小食攤均有此小吃。不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各種各樣食品的增加,人們對小吃要求已有所不同,不少酒樓、賓館已将百侯薄餅“袖珍化”了,有的将一條薄餅切成二段而吃。不少離鄉赤子,包括海外華僑、港澳台同胞回鄉後,都要品嘗品嘗此風味食品。百侯薄餅作為大埔境内特有的風味小吃被載入新編的《大埔縣志》。

薄餅新吃法

改良春卷

薄餅除了可以用來包配三鮮熟料進食,也可以把它包上生餡投油鍋中炸成春卷。

特色零食

除開主食薄餅外,以薄餅形式的休閑食品也日益豐富,比如椰奶薄餅,口感薄脆,有椰奶夾心、椰奶咖啡夾心兩種口味,入口即溶。

食物營養成分

食物名稱

薄餅

含量參考

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

206 千卡

上一篇:絕豔房東

下一篇:男裝結構設計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