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果體

松果體

大腦腺體
松果體位于背側丘腦的内上後方。在兒童7-8歲時最為發育,以後逐漸萎縮退化,腺細胞減少,結締組織增生。松果體又稱腦上腺,呈扁圓錐形,以細柄連于第三腦室頂。松果體表面包以軟膜,軟膜結締組織伴随血管伸入腺實質,将實質分為許多小葉,小葉内主要由松果體細胞、神經膠質細胞和無髓神經纖維等組成。[1]
    中文名:松果體 外文名:pineal body 其他外文名:kEJ`neErIEm 位置:百會穴之下,雙眉之間

介紹

一、血管和神經:

松果體的血管豐富,其血流量僅次于腎髒,由左、右脈絡膜後動脈分支的微動脈穿入松果體被膜,走行于結締組織之間,然後形成毛細血管網,經靜脈彙集起來穿出被膜構成松果體奇靜脈,最終注入大腦大靜脈。

松果體的神經來自外周神經纖維,包括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連合神經和肽類神經。

二、産生機制:

松果體來源于神經外胚層,位置相當于第三腦室頂部。人胚33~36天時,此處室管膜增厚,即為松果體原基。有時在其前方可發生一個小突,稱為副松果體,多在胚胎後期消失,但亦可殘留形成為成體的囊腫。2個月時,增厚的松果體原基向外突起,先形成小囊狀,以後細胞增殖構成實質性器官,隻在其基部保留一小腔,即為隐窩。松果體與間腦相連處形成松果體柄。胚胎5個月時,細胞分化為松果體細胞和神經膠質細胞,細胞逐漸成團、索狀排列。6個月時,松果體細胞明顯分化,至第8個月時,松果體已近似成年型。出生後,松果體細胞停止增生,但細胞繼續增大,神經膠質細胞、間質增多。在胚胎後期及幼年早期,松果體細胞由弱嗜鉻性的大細胞和強嗜鉻性的小細胞(未成熟型)組成。當細胞成熟時,核出現凹陷或分葉狀,有核仁,胞質有嗜鉻性細顆粒。電鏡顯示,胚胎後期松果體細胞已有分泌功能。一般來說,人的松果體細胞無感光功能,不能出現從光感細胞演變為内分泌細胞的幾種過渡類型,如有纖毛的原始分泌細型光感細胞、中間型光感-内分泌細胞、完全内分泌細胞。

四、生理功能:

1.分泌褪黑素,抑制垂體促卵泡激素和黃體生成素的分泌,并分泌多種具有很強的抗促性腺激素作用的肽類激素,從而有效地抑制性腺的活動和兩性性征的出現。若松果體受到破壞,則會出現早熟和生殖器官過度發育。

2.分泌低血糖因子,其作用時間比胰島素長,可達24小時。

3.松果體的活動顯示出明顯的周期性,一晝夜中褪黑素的分泌量随光照而減少,随黑暗而加多,據研究這可能影響睡眠和醒覺等活動。此外,松果體的活動還呈現月、季、年的周期,科學家們認為松果體可能通過這種方式向中樞神經系統發出“時間信号”,從而影響機體的“生物鐘”。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