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教育法

蒙台梭利教育法

蒙特梭利提出的教育模式
1870年8月31日,蒙台梭利生于意大利安利那省的希亞拉瓦萊小鎮,1896年,她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畢業于羅馬醫學院,成為意大利的第—位女醫學博士。大學畢業後從事特殊兒童教育,而後又緻力于正堂的兒童教育。1907年1月6日,她在羅馬聖洛倫佐區創辦了第一所“兒童之家”。創立了科學的幼兒教育方法,撰寫了幼兒教育理論著作,開辦了國際培訓班,極大地推動了現代幼兒教育的改革和發展。蒙台梭利教育法是以科學的方法為根本的教育,是對幼兒實施素質教育及潛能開發的優秀教育模式。[1]
  • 中文名:蒙台梭利教育法
  • 外文名:
  • 别名:
  • 提出者:瑪利亞·蒙台梭利

特點

蒙台梭利是世界著名的幼兒教育家,其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近百年來一直對世界幼兒教育産生着積極的影響。蒙台梭利教育法是以科學的方法為根本的教育,是對幼兒實施素質教育及潛能開發的優秀教育模式。主要特點如下:

1、以兒童為中心反對以成人為本位的教學觀點,視兒童有别于成人的獨立個體。

2、"不教的教育"蒙台梭利反對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教學,主張由日常生活訓練着手配合良好的學習環境、豐富的教育,讓兒童自發地主動學習,自己建構完善的人格。

3、把握兒童的敏感期0-6歲的幼兒在特定的時期會出現特定的喜好傾向,若順着敏感期學習該特性,即可獲得最大的學習效果。

4、教師扮演導師的角色一般稱蒙氏教師為啟導員,他必須對孩子的心靈世界有深刻的認識與了解,對于孩子發展狀況了如指掌,才能提供孩子适時、适性地協助與指導。

5、完全人格的培養蒙氏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協助孩子正常化。透過環境的設計,教具的操作,使孩子一步步建構完善的人格。

6、尊重孩子的成長步調蒙氏教育要求教師根據兒童發展的進程,對不同特點的兒童進行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式的教育。

7、混齡教育讓一歲到六歲的孩子在一起,可使較小的孩子有不同年齡層的模仿對象,而較大的孩子則可以從幫助年幼的兒童中增強自己的知識和能力。

8、豐富的教材與教具蒙台梭利教具非常豐富,但這些教具并非是教師用來教學的工具而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透過這些工作,從自我重複操作練習中建構完善的人格。

9、屏除單一獎懲制度蒙氏教學尊重兒童,培養孩子正在萌芽的尊嚴感。

10、爆發的教學成果蒙氏教育尊重孩子内在的需求,讓孩子适時、适性的成長,短期内不易察覺成果,但卻會在某一時間以爆發的形式,彰顯出孩子内在的心智發展水平。

自由

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基礎自由是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基本原理。蒙台梭利在教育上公認的貢獻之一就是為自由下了明确的定義蒙台梭利稱她的教育方法是"以自由為基礎的教育法",其教育又被稱為"自由研究的教育。"因此把握"自由"的内涵是了解蒙台梭利教育方法本質的前提。

一、關于自由,蒙台梭利認為,自由是兒童可以不受任何人約束,不接受任何自上而下的命令或強制與壓抑的情況,可以随心所欲的做自己喜愛的活動。生命力的自發性受到壓抑的孩子絕不會展現他們的原來本性,就像被大頭針釘住了翅膀的蝴蝶标本,已推動生命的本質。這樣,教師就無法觀察到孩子的實際情形。因此,我們必須以科學的方法來研究孩子,先要給孩子自由,促進他們自發性地表現自己,然後加以觀察、研究。這裡所謂的給孩子自由,不同于放縱或無限制的自由蒙台梭利說:"讓孩子學會辨别是非,知道什麼是不應當的行為。如任性、無理、暴力、不守秩序及妨礙團體的活動都要受到嚴厲的禁止,逐漸加以根絕,必須耐心的輔導他們,這是維持紀律的基本原則。"事實上,放縱孩子絕對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二、關于紀律,蒙台梭利認為紀律是一種積極的狀态,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礎之上的。一個人如像啞巴那樣的安靜,像癱瘓的人那樣的一動不動,不能算是有紀律的,這種人是在被"消滅"。積極的紀律包括一種高尚的教育原則,它和由強制而産生的"不動"是完全不同的。她說:"一般學校給每個兒童都指定一個位置,把他們限制在自己的闆凳上,不能活動,對他們進行專門的紀律教育,要求兒童排隊,保持安靜等等。這樣的紀律教育是不可能達到目的的。因為紀律的培養不能靠宣傳和說教也不能靠指責錯誤,而是在自然的活動中發展起來。"她認為兒童的活動應當是自願的,是一種自然的潛在趨勢,不能強加給他們。重要的是使兒童在活動中理解紀律,由理解而接受和遵守集體的規則,區别對和錯。

因此,真正的自由也包括思考和理解能力。她多次強調一個有紀律的人應當是主動的,在需要遵守規則時能自己控制自己,而不是靠屈服于别人。在蒙台梭利學校的活動室内,允許兒童自由地活動、交談、交換位置,甚至也可以按自己的意願移動桌椅。她認為這種自由不僅是學習的需要,也是生活的需要。在教室裡的兒童有目的地、自願地活動,每個人忙于做自己的工作,安靜地走來走去,有秩序地取放物品,并不會造成混亂,因為他們懂得安靜和有秩序是必要的,并且知道有些活動是被禁止的。兒童在這種環境中逐漸成長,自然會注意自己的行動,長此下去,就會養成遵守紀律的好習慣。

有準備的環境

蒙台梭利十分重視環境,她說:"在我們的學校中,環境教育兒童。"并認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内容,而且教育方法的許多方面亦由環境決定。兒童需要适當的環境才能正常的發展,完善其人格。然而,多數兒童在一般情況下并不是生活在适當的環境中。兒童天性親近自然,但是,伴随着文明的發展自然卻距離兒童越來越遠了。他們居住在以成人為本位的世界中,身邊的一切對他們來說,其規格、重量及形态都是不完全相适宜的,難于随心所欲的操作。"有準備的環境"是為了讓精神處于胚胎狀态的兒童能夠順利成長,而将秩序與智慧等精神食糧的環境預備好。

對六歲以前的兒童而言,成人的環境與兒童的環境在大小及步調上相差懸殊,因此兒童在活動時須時時依賴成人協助。但是兒童一直都依賴成人的協助便無法完成應有的成長,不能支配自己的生活、教育自己、鍛煉自己。如果沒有理想的環境,兒童就無法意識到自己的能力,這樣永遠無法脫離成人而獨立。

因此,蒙台梭利根據兒童六歲以前的敏感期與吸收性心智,創設一個以兒童為本位的環境,讓兒童自己生活。這個環境是"有準備的環境"其意義并不僅隻是環境,而是兒童不久将要面臨未來世界及一切文化的方法與手段,因此他必須具備如下條件。

1、充分發揮兒童的節奏與步調 兒童與成人在心理和生理方面差異懸殊,成人在一小時内的認知和感覺與兒童所經驗到的截然不同。兒童以其特有的步調感知世界,獲得很多成人無法想象的事情。兒童特有的節奏已成為他們人格的一部分。成人在複雜、多變的文化環境中生存時,必須愈加保護兒童特有的"節奏或步調"所需的環境。

2、給兒童安全感 人類的孩子比其他動物的成熟要來的遲,因此他們更需要庇護,當孩子的身體感到危險時,用溫柔、鼓勵的眼神關愛孩子,才能使他們自由、奔放地行動。

3、可自由活動的場所與用具 兒童必須依靠運動來表現其人格,尤其是他們的内心一定要與運動相結合,才能夠充分獲得發展。因此,需要能讓兒童持續接觸東西一一收集、分解、移動、轉動、變換位置等可自由活動的用具與場所。

4、美對兒童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兒童最初的活動是因美引起的,所以在兒童周圍的物品,不論顔色、光澤、形狀都必須具有美的感覺。

5、必要的限制 兒童的周圍不可有太多的教材或活動的東西。太多的東西反而使兒童的精神散亂迷惑,不知該選擇何種教材或從事何種活動。以至不能将精神集中在對象物上。為避免兒童做不必要的活動,而導緻精神疲憊、散漫、教材及活動必須有某種程度的限制。

6、秩序 兒童的秩序感以兩歲為高峰,其後的數年間,兒童的秩序是極特殊的,這個時期秩序感與兒童的關系就象魚和水、房子與地基。事實上,兒童會以秩序感為中心,運用智慧,進行區分、類比的操作,将周圍的事物加以内化。要是沒有秩序的話,一切事物将産生混亂,兒童會因而失去方向感。所以,秩序必須存在于有準備的環境中的每一部分。

7、與整個文化有連貫性 所謂"秩序存在于有準備的環境中的每一部分",就意味着秩序應包含于拓展兒童智慧的教材中。這種秩序可使兒童朝真實且正确的"工作"去努力,也就是兒童能真正認真地去進行"真實的生活"。能夠獨立專注于自己世界内活動的兒童,才能真正在下一個階段的成人世界中活動。

要求

1、教育兒童的前提首先要了解兒童

2、教師的精神狀态比技能更重要

3、機警、穩重、耐心、愛心、謙虛

4、不以自己的智慧代替兒童的智慧

5、對進步慢的兒童要有無止境的耐心

6、在觀察的同時耐心等待,充滿樂趣執着的觀察兒童

蒙氏教師:

1、謙卑的态度

2、站在别人的角度考慮問題

3、是環境的創設、保護者、也是兒童的溝通者

4、是觀察者、引導者、不是主導者

5、是家長的溝通者

6、接受自己,接受别人

7、活潑的與兒童在一起,但不能把自己作為教室的中心點

8、熱心、愛心、耐心、尊重心、責任心

9、機警、思維敏捷

10、動作優雅迷人,外表整潔,品質高貴

11、善于聆聽兒童的心聲

九大敏感期

根據蒙台梭利對嬰幼兒的觀察與研究,可以歸納出以下九種敏感期:

一、語言敏感期(0-6歲)嬰兒開始注視大人說話的嘴型,并發出呀呀學語的聲音,就開始了他的語言敏感期。學習語言對成人來說,是件困難的大工程,但幼兒能容易的學會母語正因為兒童具有自然所賦予的語言敏感力。因此,若孩子在兩歲左右還遲遲不開口說話時,應帶孩子到醫院檢查是否有先天障礙。語言能力影響孩子的表達能力。為日後的人際關系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秩序敏感期(2-4歲)孩子需要一個有秩序的環境來幫助他認識事物、熟悉環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環境消失,就會令他無所适從,蒙台梭利在觀察中,發現孩子會因為無法适應環境而害怕、哭泣,甚至大發脾氣,因而确定"對秩序的要求"是幼兒極為明顯的一種敏感力。幼兒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現在對順序性、生活習慣、所有物的要求上,蒙台梭利認為如果成人未能提供一個有序的環境,孩子便"沒有一個基礎以建立起對各種關系的知覺"。當孩子從環境中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時,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構。

三、感官敏感期(0-6歲)孩子從出生起,就會借着聽覺、視覺、味覺、觸覺等感官來熟悉環境、了解事物。三歲前,孩子透過潛意識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圍事物:3-6歲則更能具體的透過感官判斷環境裡的事物。因此,蒙台梭利設計了許多感官教具如:聽覺筒、觸覺闆等以敏銳孩子的感官,引導孩子自己産生智慧。您可以在家中用多樣的感官教材,或在生活中随機引導孩子運用五官,感受周圍事物,尤其當孩子充滿探索欲望時,隻要是不具危險性或不侵犯他人他物時,應盡可能滿足孩子的需求。

四、對細微事物感興趣的敏感期(1.5-4歲)忙碌的大人常會忽略周邊環境中的細小事物,但是孩子卻常能捕捉到個中奧秘,因此,如果您的孩子對泥土裡的小昆蟲或您衣服上的細小圖案産生興趣時,正是您培養孩子巨細靡遺、綜理密微習性的好時機。

五、動作敏感期(0-6歲)兩歲的孩子已經會走路,最是活潑好動的時期,父母應充分讓孩子運動,使其肢體動作正确、熟練,并幫助左、右腦均衡發展。除了大肌肉的訓練外,蒙台梭利則更強調小肌肉的練習,即手眼協調的細微動作教育,不僅能養成良好的動作習慣,也能幫助智力的發展。

六、社會規範敏感期(2.5-6歲)兩歲半的孩子逐漸脫離以自我為中心,而對結交朋友、群體活動有了明确傾向。這時,父母應與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規範,日常禮節,使其日後能遵守社會規範,擁有自律的生活。

七、書寫敏感期(3.5-4.5歲)

八、閱讀敏感期(4.5-5.5歲)孩子的書寫與閱讀能力雖然較遲,但如果孩子在語言、感官肢體等動作敏感期内,得到了充足的學習,其書寫、閱讀能力便會自然産生。此時,父母可多選擇讀物,布置一個書香的居家環境,使孩子養成愛書寫的好習慣,成為一個學識淵博的人。

九、文化敏感期(6-9歲)蒙台梭利指出幼兒對文化學習的興趣,萌芽于三歲,但是到了六至九歲則出現探索事物的強烈要求,因此,這時?quot;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塊肥沃的田地,準備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種。成人可在此時提供豐富的文化資訊,以本土文化為基礎,延伸至關懷世界的大胸懷。

敏感期是自然賦予幼兒的生命助力,如果敏感期在内在需求受到妨礙而無法發展時,就會喪失學習的最佳時期,日後若想再學習此項事物,盡管要付出更大的心力和時間,成果也不顯著。而如何運用這股動力,幫助孩子更完美的成長,正是成人的職責。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