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

葫蘆

葫蘆科葫蘆屬植物
葫蘆,拉丁學名:Lagenaria siceraria(Molina)Standl。屬葫蘆科、葫蘆屬植物,它是爬藤植物,一年生攀援草本,有軟毛,夏秋開白色花,雌雄同株,葫蘆的藤可達15米長,果子可以從10厘米至一米不等,最重的可達一千克。葫蘆喜歡溫暖、避風的環境,種植時需要很多地方。幼苗怕凍。新鮮的葫蘆皮嫩綠,果肉白色,果實也被稱為葫蘆,可以在未成熟的時候收割作為蔬菜食用。葫蘆各栽培類型藤蔓的長短,葉片、花朵的大小,果實的大小形狀各不相同。果有棒狀、瓢狀、海豚狀、壺狀等,類型的名稱亦視果形而定。另外古時候人們把葫蘆曬幹,掏空其内,做盛放東西的物件。
    中文名: 拉丁學名: 别名: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 門: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 亞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又稱木蘭綱 Magnoliopsida 亞綱:五桠果亞綱 Dilleniidae 超目: 目:堇菜目(Violales),有資料把葫蘆科劃歸葫蘆目。 亞目: 科:葫蘆科 Cucurbitaceae 亞科: 族:冬瓜族、冬瓜亞族 亞族: 屬:葫蘆屬 亞屬: 組: 亞組: 種:葫蘆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中國各地栽培。亦廣泛栽培于世界熱帶到溫帶地區。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葫蘆 中文别名:嘎貝哲布(藏名),葫蘆殼、抽葫蘆、壺蘆、蒲蘆 英文名:Calabash Gourd 二名法:Lagenaria siceraria

簡介

物種名稱:葫蘆

拉丁學名:Lagenaria siceraria (Molina) Standl

英文名稱:calabash Gourd , Bottle  Gourd

科屬分類:雙子葉植物綱、五桠果亞綱、葫蘆科、葫蘆屬

變種信息:有多個變種:

原變種:(葫蘆)瓠果大,長數十厘米,中間缢細,上部和下部膨大,下部大于上部。

var. depressa (Ser.) Hara(匏瓜、葫蘆)瓠果梨形,直徑約30㎝。亦有更大、更小的變型。

var. microcarpa (Naud.) Hara

var. gourda Hara

var. microphylla Hara(微型葫蘆)

以上三變種可通稱“小葫蘆”。瓠果長不足10㎝,其中“微型葫蘆”更小。

var. hispida (Thunb.) Hara(瓠子)瓠果圓柱形,長60-80㎝。

形态特征

生活型:一年生攀援草本;莖:莖、枝被粘質長柔毛;枝:卷須2歧,葉柄長16-20厘米,頂端有2腺體;葉卵狀心形或腎狀卵形,長、寬均10-35厘米,不裂或3-5裂,兩面均被微柔毛;花:雌、雄花均單生;果:果初綠色,後白色至帶黃色,中間缢縮,下部和上部膨大,上部大于下部,長數十厘米;種子:種子白色,倒卵形或三角形,頂端平截或2齒裂,稀圓,長約2厘米。

産地

過去有人認為葫蘆的原産地是印度與非洲。但據考古材料記載,亞洲的中國、泰國,南美洲的墨西哥、秘魯,非洲的埃及,都曾出土過石器時代的葫蘆化石。早在近一萬年前,在我們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已經生長着葫蘆植物。據浙江河姆渡原始社會遺址的考古發現,在7000多年前,我們的先人就已開始種植葫蘆,而用葫蘆作為盛水的用具則要早于陶器和青銅器。在以後的歲月裡,人們對葫蘆的認識越來越深刻,對它的利用也愈來愈廣泛,如用它制成樂器,作為養蟲的器具,甚至用模具套制出多種多樣的高級藝術品——葫蘆器。這些都說明,葫蘆是我國土生土長的植物,不是從外國引進的;當然,也沒有材料說明,葫蘆是由我國傳到外國的。

生長環境

排水良好、土質肥沃的平川及低窪地和有灌溉條件的崗地。忌西瓜等瓜類重迎茬。

地理分布

中國各地栽培。亦廣泛栽培于世界熱帶到溫帶地區。

主要變種

瓠子(變種)扁蒲與葫蘆(原變種)不同之處在于:子房圓柱狀;果實粗細勻稱而呈圓柱狀,直或稍弓曲,長可達60-80厘米,綠白色,果肉白色。全國各地有栽培,長江流域一帶廣泛栽培。果實嫩時柔軟多汁,可作蔬菜。

小葫蘆(變種)與葫蘆(原變種)的區别在于:植株結實較多,果實形狀雖似葫蘆,但較小,長僅約10厘米。我國多栽培。

本變種果實藥用,成熟後外殼木質化,可作兒童玩具。種子油可制肥皂。

瓠瓜(變種)本變種與葫蘆(原變種)的主要區别在于:瓠果扁球形,直徑約30厘米。各地栽培。

本變種的果實可制作水瓢和容器;古代和近代許多少數民族也供作樂器,為“八音”的一種,西南少數民族用作葫蘆笙或葫蘆絲,音調優美。

葫蘆品種

1、天然本生葫蘆:有純天然與裁切成器之别。前者可喻之為天生璞玉,後者成器而破形,已是大璞不完善矣。

2、勒紮葫蘆:勒紮葫蘆者,繩索結網,兜套幼實上。長成後或勒出下線直痕,如八棱呼鳥葫蘆,或界成花瓣,如揉手之小葫蘆。之痕之疏密,花瓣之大小,悉憑繩索網目而定,自以勻整為上,故亦有精粗、巧拙之分。

3、範制葫蘆:範制葫蘆者,當其幼小時納入有陰文花紋之範,秋老取出,形狀圖文悉如人意,宛若斧削刀刻而成,誠天然與人工之巧妙結合。範制葫蘆的最終形态令人稱奇,它也是我國所獨有藝術品。這種工藝由當初創作者大膽設想發明,并經長期探索、多方實踐終于形成。

4、火畫葫蘆:火畫,又名火繪、火筆或燙花,其做法不外乎燒炙器物表面,借焦黃之烙痕,顯現圖文。

5、押花葫蘆:押花葫蘆者,取質堅而潤之物體,如瑪瑙、玉、象牙、牛角等,磨成鈍刃,押、砑、擠、按葫蘆表面,使之呈現有如浮雕之花紋。

6、針劃葫蘆:針劃葫蘆為甘肅蘭州傳統工藝品。葫蘆乃當地特産,單肚無腰柄,蒂微隆,大者如雞卵、小者如荸荠,不留本,有如核桃,可揉手,或純作為觀賞之用。

葫蘆由來

甲骨文與《詩經》的叙述

現代植物學把各種“葫蘆”都歸屬于葫蘆科。而在我國古代葫蘆有衆多稱呼,最早是出現在甲骨文當中。在河南安陽出土的甲骨文中有這種類型的文字,古文字學者指出,這是“壺字”,有專家指出它也是“葫蘆”,除甲骨文這個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名稱外,葫蘆在我國古籍中最早稱瓠、匏和壺,這三個字都可以在《詩經》中找到,《邶風》雲:“匏有苦葉,濟有涉深”;《衛風》雲:“齒如瓠犀”;《幽風》雲:“七月食瓜,八月斷壺”;《小雅》雲:“南有木,甘瓠累之”。其中的“匏”、“瓠”、“壺”、“甘瓠”均指葫蘆。前二字在古代大約是相通的。

《說文解字》、《世說新語》與孔子的叙述

“葫蘆”這個名稱,從《說文解字》中兩字互訓這點中可以看出。瓠字從瓜,說明古人把它看作瓜的一種;另外,孔子曾在《論語•陽貨》中提到“匏瓜”,也是很好的說明。後來這些名稱在流傳中,逐漸出現壺盧這個雙音的名稱。這個名稱大約出現在三國時期,《世說新語》中記載了當時的學者提到東吳有“長柄壺盧”。大約在南北朝的時候,在江南還出現一個發音與壺盧相近的名字,那就是“瓠樓”(音婁)。“瓠樓”的出現,進一步證實我們的推測。胡蘆和葫蘆這兩個名稱顯然是從這裡衍生而來。到了唐朝,“葫蘆”這一名稱開始流行起來。宋代以後,由于葫蘆品種繁衍,名稱也變得更多了。

李時珍《本草綱目》的叙述

關于“葫蘆”的稱謂,在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裡出現了七種名稱:懸瓠、蒲盧、茶酒瓠、藥壺盧、約腹壺、長瓠、苦壺盧。之所以出現衆多名稱,主要因為古人把葫蘆按其性質和用途與形狀大小的不同而分類或由古人用字同音假借造成的。

為什麼“葫蘆”名稱衆說紛纭?

一是因為葫蘆有很多品種,這是古人的一種分類方法。如陸佃《碑雅》認為:“長而唐上日瓠,短頸大腹曰匏”、“似匏而圓曰壺”。他的意思是瓠、匏、壺是三種葫蘆的名稱,其區别主要表現在外形上。瓠即現在用來當菜吃的瓠子,細而長,猶如絲瓜;匏即農家作水瓢用的瓢葫蘆;壺即扁圓葫蘆。但古人的分類并不統一,李時珍解釋匏、壺的含義,正好與陸佃相反,即匏是扁圓葫蘆,壺才是瓢葫蘆。崔豹在《古今注》中則認為瓠、匏、壺盧、瓢等都不是種與種的區别,而是種屬之别。他認為“瓠”是一切葫蘆的總稱,而匏、壺盧、瓢、懸瓠都是瓠,隻是外形有差别罷了。

二是古人認為葫蘆的性質和用途是不同的,所以名稱也就有所不同。有人認為就其質來說,葫蘆有甘、苦之分,甘者曰“瓠”,又曰“甘瓠”;苦者曰“匏”,又曰“苦匏”《毛詩陸疏廣要》。至于“茶酒瓠”、“藥壺盧”,皆因用途而名之《本草綱目》。

三是由于古人用字同音假造成的。葫蘆不但有悠久的栽培曆史,而且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從《詩經》記載的時代來計算,我國栽培葫蘆也已經有了2000多年的曆史。《詩經》之後,記載葫蘆的文獻就更多了。據清代《古今圖書集成》統計,提到葫蘆的古書有近百部(篇)。在這些書裡,有的寫葫蘆的種植方法,有的寫葫蘆的食用、藥用及日常器用的價值,有的是歌詠葫蘆的詩文,還有大批有關葫蘆的神話傳說故事。

葫蘆傳說

我國至少有20多個民族拜匏,也就是崇拜葫蘆,并有葫蘆神話相伴随。聞一多在《伏羲考》中,列出了與葫蘆相關的神話49種;據統計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就發現葫蘆神話119則。上古神話中作為人類始祖的伏羲、女娲,皆看作是葫蘆的化身。上古神話中還有“開天辟地”的始祖盤古,“‘盤’與‘奭瓠’之‘奭’古通用,‘古’與‘瓠’音近,‘盤古’即為‘奭瓠’,而‘奭瓠’就是葫蘆。”總之,創造人類及世界萬物的始祖乃是葫蘆轉化,“至于為什麼以始祖為葫蘆的化身,我想是因為瓜類多子,是子孫繁殖的最妙象征。”由創生、始祖,再引申到男女性愛、婚戀等方面的意義,正是葫蘆作為隐喻意象在《詩》之興及《易》之象中的真正涵義。

葫蘆神話的傳說

《牡帕密帕》中說:第一代人紮笛和娜笛是天神厄莎用葫蘆孕育出來的,拉祜、佤、哈尼、彜、傣等九個民族是紮笛和娜笛所生的九對孩子。佤族《司崗裡》也有類似的傳說。《牡帕密帕》中又說紮笛和娜笛長大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紮笛砍來最好的泡竹,找來最好的葫蘆,找到蜂蠟和樹槽,做出了第一隻葫蘆笙。”“娜笛砍來最好的金竹做響篾(口弦)。彈起響篾象夜莺歌唱,吹起葫蘆笙象布谷鳥歡唱”,“厄莎給響篾放上相思藥,厄莎給葫蘆笙放上相思藥;紮笛吹葫蘆笙就想到妹妹,娜笛彈起響篾就想起哥哥。”還說,葫蘆笙的五根音管是五兄弟,有一年天大旱,五人每人拿一根竹管去找天神降雨,可是天神睡着了,怎麼推喊也叫不醒,五人吹響了竹管,天神聽到這美妙的樂聲才醒過來。有一次五兄弟去深山,老父親盼兒歸來,就采集了五根竹管捆紮在一起,吹響後五兄弟聽到,知道是老父親在召喚,立即回到了父母身邊。

葫蘆崇拜的傳說

葫蘆還是有的少數民族崇拜的圖藤。在傈僳族口頭世代相傳的《創世紀》中有這樣一個故事:遠古時候,天地相連,混混沌沌。人們都要彎着腰走路、要不然,頭就會碰着天。有一個人罵道:該死的老天,你不能高一點嗎?”這咒罵觸怒了老天,突然天降傾盆大雨、九天九夜不停,世間一片汪洋。有對兄妹倆人躲藏在一個大葫蘆裡,随着洪水漂流。洪水退落後,葫蘆擱淺在泥灘上,兄妹倆人從葫蘆裡走出來,發覺天地分開了。天是那麼高,地也不是那麼混濁,出現高山、平原、河流、森林,但世上的人都被淹死了。世上隻剩兄妹二人,如何生活和繁衍?哥哥說,世上人都死光了,隻剩我們兄妹二人,為了不使人類絕種,我們結婚,才能繁殖後代。妹妹說,不行不行、我們都是一母所生,結婚是違反天道的。哥哥說,世上隻剩我倆人,若不結婚。人類将會絕種。妹妹說,若老天同意我們才能結婚,如果你的箭射穿我的骨針孔,表示老天同意、我們就結婚。哥哥拉起彎弓、一箭射穿骨針孔。哥哥高興地說,老天同意我們結婚了。妹妹又說,還是不行,并指着一付磨盤說,我拿磨心,你拿磨軸,我們把它滾下山,如果磨心和磨軸合在一起,我們方可結婚;如果磨盤分開,我們就不能結婚。倆人把磨盤滾下山,磨心和磨軸果然合擾在一起。于是兄妹結為夫妻。

兄妹結婚後,生了五個孩子。生第一個孩子時,父親把白布裹在孩子身上,對孩子說,你是漢族;生第二個孩子時,父親把弩箭放在孩子身旁,對孩子說,你是傈傈族;生第三個孩子時,父親把黑布裹在孩子身上,對孩子說、你是彜族;生第四個孩子時、父親把木棍插在孩子身旁,對孩子說,你是獨龍族;生第五個孩子時,父親把簸箕蓋在孩子身上。對孩子說。你是怒族。總之,我們中華各民族都是同胞弟兄。

葫蘆與孟姜女的傳說

從前有兩戶人家,住在壽山的長城嶺下,一家姓孟,一家姓姜,他們是一牆之隔的好鄰居,但兩家都無子女。

有一年,孟家栽了一棵葫蘆,葫蘆長得很旺盛,葫蘆秧都爬到了姜家的屋頂上去了。奇怪的是這棵葫蘆隻結了一個葫蘆,葫蘆又正長在兩家共有的牆上。秋天葫蘆成熟了,孟、姜兩家都希望葫蘆歸自家,兩家各不相讓,争吵不休。最後,在村人的調和下決定每家各分一半。

兩家把葫蘆摘下來,當場就要鋸為兩半,但孟家找到鋸後怎麼也鋸不開,後經木匠師傅指點才總算鋸開。當鋸開後,衆人十分驚訝!裡面竟然端坐着一位俊俏的小姑娘,長得似仙女下凡。兩家一見這小姑娘都不争着要那葫蘆了,卻搶着要抱那小姑娘。兩家誰也不能說服誰,最後還是由衆人調解,兩家輪流撫養這個小姑娘。

從此之後,這個小姑娘就被孟、姜兩家養活着。一天,孟家對姜家說:“我們給她取個名吧。”,經雙方商量便起名孟姜女。從此,孟姜女這個名字就被人們叫開了。等她長大後就出嫁了,沒到兩個月的時間,丈夫便被齊威王征召為民夫,到壽山後修築長城去了。後來丈夫累死在長城下,又被埋進了長城内,她便哭塌了長城。她的美名就在民間流傳下來了。

葫蘆與端午節的傳說

端午節習俗,民間門上插桃枝挂葫蘆。現代氣功測試證明,葫蘆有隔絕氣場功能。民語有“不知葫蘆裡賣的什麼藥”,意即難以穿透葫蘆測視内中物品。從風水場氣分析,乃葫蘆的曲線外形狀含“S”形的太極陰陽分界線的神奇功能。因此常在風水化煞中應用。據神話傳說,八仙之中的呂洞賓化作賣油郎到一山村中賣油,油價标明後任人根據所打油的多少而自付油款。于是有好多人都是油多取而錢則少付。有一少年也學着别人的樣子,也是多取了油而少付了錢。這位少年歸家後将大家買油及自身買油情況向母親如實介紹,母親對兒子進行了嚴肅批評,并責令兒子立即把多打的油退回,并前去對賣油郎賠禮。呂洞賓深感其誠實,于是告訴這位少年,五月初一将有大禍降到人間,在門口挂一個葫蘆則可太平無事,躲過災難。這位心地善良的母親急忙把這一消息轉告鄰友,凡是聽到消息的家家戶戶都紛紛在門眉處挂起了葫蘆。果然未過數日,一場特大山洪卷走了沒有挂葫蘆的人家,而挂葫蘆人家則是安然無恙。從此留下了端午節前幾天挂葫蘆的習俗。也有民間傳俗,說的是在某一年的五月初一,藥王爺下凡,見到人間毒蟲橫行,瘟病四起,他就把自己裝神藥的葫蘆挂在一家門口,滅蟲降瘟,普救衆生,留下了這一習俗。

葫蘆與民俗的傳說

古代夫妻結婚入洞房飲“合卺”酒,卺即葫蘆,其意為夫妻百年後靈魂可合體,因此古人視葫蘆為求吉護身、避邪祛祟的吉祥物。葫蘆與仙道的關系非常密切。

《列仙傳》上的鐵拐先生、尹喜、安期生、費長房這些傳說中的神話人物,總是與葫蘆為伍的,以緻後來葫蘆成為成仙得道的标志之一。由于“葫蘆”與“福祿”音同,它又是富貴的象征,代表長壽吉祥,民間以彩葫蘆作佩飾,就是基于這種觀念。另外因葫蘆藤蔓綿延,結子繁盛,它又被視為祈求子孫萬代的吉祥物,古代吉祥圖案中有不少關于葫蘆的題材,如“子孫萬代”、“萬代盤長”等。有些民家在屋梁下,懸挂着葫蘆,其稱之為“頂梁”,據說有此措施後,居家比較平安順利;較講究的民衆,則用紅繩線串綁五個葫蘆,稱為“五福臨門”。在台灣的鄉間,流傳一句諺語:“厝内一粒瓠,家風才會富”,意思是說,在家裡擺放一個葫蘆,才會發财、富有。

栽培技術

種植方法

浸種55度水15分鐘,然後30度水24小時.溫水上放七天(不接觸)尖端裂開就栽種。然後栽種到土裡,苗出到3分之2時轉到18度。

選茬整地

1、選地選茬最好選擇排水良好、土質肥沃的平川及二窪地;有灌溉條件的崗地可以。以玉米、小麥、大豆茬為好,忌白瓜、西瓜等瓜類重迎茬,上茬使用封閉

除草劑的地塊都不能種植甜葫蘆。

2、整地早春頂漿打垅,及時鎮壓保墒。種植壟為長口壟,壟寬90—130cm,中間7—8條空垅也要打垅有利于滅草。

室内催芽

1、浸種品種選用,日本青皮葫蘆,用40℃溫水浸種12—24小時,撈出後用紗布包好甩幹,并嗑開浸好的甜葫蘆種子。

2、催芽用木槽或普通的盆子,墊一層消毒的鋸末或沙子、再墊上一層紗布,将浸好的種子均勻地放在紗布上,上面蓋上擰幹的新毛巾,蓋上蓋簾,蒙上棉被催芽,每天用新刷帚撣水2次。撣水不要過多,防止種皮内有積水。催芽溫度一般在25—28℃,不能低于25℃,最高不超過32℃。

3、要求每天撿出已出芽的種子(拱嘴露白),放在另外的盆裡,放在室内陰涼的地方,控制芽的生長,等待播種。

苗床播種

1、苗床準備苗床底墊8—10cm馬糞或碎草,上面鋪一層土,踩實、踩平。同時用70%敵可松可濕性粉劑消毒,每平方米0.3—0.6g,同時扣棚。待播完種子後

,在苗床上再扣小棚。

2、營養土準備選擇沒有使用過普施特、豆磺隆等除草劑的土壤,并篩好,與篩好的腐熟農家肥按7:3比例混拌。

3、裝袋播種将營養土裝入10×15cm的塑料袋中,并在塑料袋底1/3處放入20—30粒二铵作底肥,裝滿蹲實,并将營養袋底角剪開或者在底部紮孔徑為8—10mm的眼2—4個以便透水。将營養袋整齊擺放在苗床上(間隙1cm),并澆足水,表土幹後,待播種,播種時間為4月5—10日進行。用木棒在營養袋中間紮3—4cm深的眼,将催好的芽的種子,芽眼朝下放好,複完土後進行1次澆水。

田間管理

1、人工鋤草,及時防治病、蟲害。

2、結合追肥耢平空壟并鋪草,在主蔓長到50cm左右時,最好結合灌水,每株追施尿素100—250克,追肥不要距主根太近,防止燒根。不要将尿素散落于葉面上,防止燒葉,并耢平空壟防止草荒,然後對空壟進行鋪草,每平方米用稻草或麥稭1kg左右。

3、順蔓、掐尖、打杈、人工授粉

(1)順蔓每株留兩個主蔓,兩條主蔓均橫在空壓縮上。可培1次定向土,使瓜秧向順風方向傾斜,避免翻秧。

(2)掐尖一級分杈,長到3片葉時,開始掐尖,看住并掐掉二、三級分杈,主蔓掐尖在8月以後。

(3)人工授粉,一般甜葫蘆上午和雨天不開花,所以每天上午打杈、掐尖,下午16時開始授粉,過了處署(8月23日)就可停止授粉,一般兩條主蔓結瓜6—8個。

(4)田間留車道,原則在道兩側各有2條瓜垅,以便于澆水和收瓜。

采收加工

1、采收時間8月上旬開始逐漸采收,當第1茬瓜長到15—18斤左右(用指甲掐有聲音即可采收),原則頭一天采收,第2天先削掉瓜皮,再削瓜條,雨天不要削瓜條。

2、搭架晾曬瓜條熏瓜及包裝

(1)晾曬木架規格每公頃需建架高2.2米,寬3米,長18—20米,兩排架。木杆用塑膜纏上,防止粘瓜條。

(2)晾曬瓜條晾曬場地一般選擇在地裡為最佳,因為大地裡沒有灰塵,在自己家院内或者門前大道上,灰塵很多,但是必須用塑料布罩上,防止灰塵落上。晾曬标準用手握一下不粘手為宜。

(3)熏房材料用木杆搭架,四周必須用塑料布罩上,四周底角(邊)用濕土壓好踩實,防止硫磺汽味散發出去。每公頃需建熏房規格:長12米,寬3米,高2.5米。

(4)熏瓜一般是上午削瓜條,下午進房,第二天出房再進行晾曬,轉動木杆,防止瓜粘木杆,八分幹開始理條,一頭齊,分長短紮把在進房熏條。紮把在頭上紮和中間紮兩種,一般都在頭上一端紮。把紮得不要過緊,一般熏條時間,為2個晚間,24小時左右。每公頃用硫磺200公斤左右,每房用硫磺以水條為準,一般3000斤瓜條,每次用2—3斤左右,用硫磺多少與天氣有關,晴天則少,陰天則多。

(5)包裝要求紮小把直徑為3cm出房後用塑料袋裝好,防止硫磺味散發出去。(每個包裝重50公斤)。

(6)産品質量标準瓜條長1.8—2.2米,寬2.5cm,厚3mm。質量要求:無老化條、油條、皮條、髒條、蛇皮條、筋條瓜不超過20%,水分在20%左右。

(7)等級要求60—90cm為三等條、1—1.7m為二等條、1.8—2.2m為一等條。

鑒别

該品粉末淡黃棕色。種皮表皮細胞類多角形或不規則形,壁薄,垂周壁平直或彎曲,外被角質層。種皮厚壁細胞多成片存在,細胞較大,壁較厚,黃棕色,多角形或不規則形,直徑約50μm,長約100μm,木化,紋孔圓形或長圓形,孔溝明顯。石細胞淡黃色,較小,壁甚厚,呈長方形或類圓形,有的少數分枝,壁波狀彎曲。星狀細胞碎片較多,不規則形,分枝成星狀,界限不甚明顯,具數個分枝或突起,壁彎曲,木化,胞腔不規則。種皮下皮細胞類長方形,扁平,垂周壁稍厚。子葉細胞充滿糊粉粒,直徑2~15μm,并含脂肪油滴和脂類物質,用水合氯醛透化,脂類物質成片脫落,可見糊粉粒溶化後的痕迹。内胚乳細胞類多角形,充滿油滴和糊粉粒,直徑2μm以下。假種皮碎片細胞類。長方形,排列成鑲嵌狀,壁薄,微彎或平直。纖毛衆多,長短不一,長約100μm,平直或稍波狀彎曲。

上一篇:羅漢果

下一篇:泥炭藓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