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畫

葫蘆畫

工藝美術品
葫蘆畫,是一種古老的傳統工藝美術品。起源于宋代,到了清朝康熙年間已很興盛。在中國民間,葫蘆素有寶葫蘆的美譽,葫蘆一直被視為吉祥物,以葫蘆為題材的傳統民間故事不勝枚舉。古代,在吉祥物上賦詩作畫,是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在葫蘆上刻畫和裝飾的藝術稱為葫藝。
  • 中文名:葫蘆畫
  • 外文名:
  • 别名:
  • 類型:工藝美術品
  • 起源:宋
  • 興盛:清朝康熙年間

曆史

康熙皇帝非常喜愛葫蘆藝術,他經常讓宮廷藝師刻畫出各種精美的葫蘆藝術品,供自己把玩欣賞。據說刻葫蘆最初在甘肅一帶民間流傳,人們在葫蘆上走刀劃針,随意刻畫出簡單的花草蟲魚,現在又創造出仿水墨、寫意的名家山水畫作品,賦予了葫蘆鮮活的藝術性,也使葫蘆藝術品具備了一定的收藏價值。

材料選取

首先外形要好,要周正,上下兩肚大小的比例要協調,曲面要圓潤,不能有過多的棱線。葫蘆表面要光滑幹淨,不能有過多的髒斑和凹凸,否則會影響作畫的效果。其次,要保留連接葫蘆的一段枝蔓,最好還要有分叉,這樣的葫蘆才完整美觀。三、是要葫蘆成熟,成熟的葫蘆其表皮質地硬,也飽滿光滑,給人以挺拔的感覺,還利于保存。不成熟的葫蘆其表面往往有皺紋,給人畏縮的感覺,在這樣的葫蘆上作畫,即使畫得再好也會影響效果的。

關于烙畫的工具一些專業葫蘆烙畫者使用的是特制的電烙鐵,其"筆尖"離握筆處很近,使用起來非常方便,但價格很貴,要一二百元一支,因為成本太高,從來沒有用過。建議使用很普通的20瓦的焊接電子元件的電烙鐵,在"筆尖"上做點兒文章,用锉锉成需要的形狀,用是尖的和扁片較多。扁片的不能出現過分的棱角,要圓潤點兒,這樣使用起來比較方便。

尖的畫線,扁片的畫面,用這種電烙鐵很便宜,幾元一支,但容易壞,可買些電烙鐵芯備用,一旦壞了,可以自己換上就方便多了,也節省成本(電烙鐵芯一元一支)。這種工具的缺點是"筆尖"離握"筆"處遠,不利于作畫,初學時很不适應,有兩周就适應了,但在夏天使用很熱,會烤臉。

關于作畫

首先要把葫蘆的表面用二三十号的沙紙(沙布)打磨一遍,(不要太用勁,以免把葫蘆的光面破壞),目的是使葫蘆表面更光滑,去掉膚皮,這裡要着重說的是如何使用電烙鐵,用尖的鈎線,扁片的畫面。關鍵是用的手勁要掌握好,顔色深的用勁大些,烙筆在葫蘆表面停留時間長些,但以不使葫蘆表面焦糊為限。關于手勁需要自己反複體會和總結,這是非常關鍵的環節,由于篇幅和文字表達的局限性,很難完全表述出來,若是親眼看着學的話可能效果會好些。另外畫不同的畫,手法也不同,如畫貓,要三四遍才能畫出毛絨絨的效果來,需要自己在實踐中細心體會。

葫蘆題材畫

另一類葫蘆畫,便是以葫蘆為題材所作的中國畫。在古代,揚州畫派的羅聘、金農等便有葫蘆畫傳世,近代的吳昌碩、齊白石、唐雲、朱屺瞻、丁衍庸等人也都曾有過創作葫蘆畫的藝術經曆。在當代中國畫壇,以葫蘆為題材創作葫蘆畫著稱的莫過于學者畫家朱萬章。朱萬章現為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書畫鑒定家、學者,著有《書畫鑒考與美術史研究》等論著20餘種,同時兼擅繪畫,以畫葫蘆著稱,被譽為學者型文人畫,作品分别被廣東省檔案館、廣東省博物館、嶺南美術館、肇慶學院美術館、廣東南海博物館、廣東順德博物館等機構收藏,先後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舉辦展覽,出版有《一葫一世界:朱萬章畫集》等。

朱萬章葫蘆畫

自古以來,書畫鑒定專家兼善書畫者代有其人,遠至南齊的謝赫、宋代的蘇轼、明代的董其昌,近至啟功、謝稚柳,均是一代名手,其學說在曆史長河中影響甚巨,不但創造或引領了一個時代的審美風尚,更成為中國書畫史上不可繞行的裡程碑。這些耆老名宿名留青史,他們創造的精神财富亦流傳後世,惠澤綿長。朱萬章有多年的書畫鑒定經驗,畫作的真、僞、優、劣在他面前一覽無遺,隻言片語人皆寶之。所以,朱萬章的身份毋庸置疑首先是一位學者、文人,而他的書畫則屬于文人書畫。

文人書畫曆來注重意境,朱萬章的畫作尤需從此高度觀看,否則難以領會其中之真趣。多年積累的書畫鑒定經驗使朱萬章的畫作未出手已奠定了高屋建瓴的基礎,在他的畫作面前,繪畫創作中的構圖、章法、題材等諸多應用技巧,均已化作浮于表面的形式,如同“伯樂相馬,不辨雌雄”的故事一樣,畫作中存在着一種需要透過表面的語言程式去觸摸的關乎靈魂本真的内容,因為他的畫作中表述的是純粹的精神家園,正如石濤所說,皆為心畫。

中國書畫藝術的傳統語境中有一個重要的觀點:讀畫如讀人,畫品即人品。要做到人畫合一,是很難的。有多少人經過數十年的研習,走了無數的彎路,始能尋得蹊徑,或是終生未能窺見真谛。但是在朱萬章這裡,他輕而易舉地做到了。正是由于他為人一貫真誠坦然,才能輕易做到畫如其人,表裡如一。

一種符合自己的,擁有個人語言風格的表達符号,常常需要長時間的提煉,但朱萬章沒有從基礎處拾級而上,反而一出手已令人高山仰止。其中的道理,就如同佛教的律宗和禅宗,為求佛法真昧,律宗要求研習戒律,禅宗提倡頓悟成佛。而朱萬章能得此書畫因緣,初涉繪畫就能直奔藝術本真,本人以為,皆是他努力修行得來的善果。他勤勞、堅忍、敏思、笃行,十年如一日地鑽研書畫研究事業,如今已經邁入第21個年頭了,也因此養成了高水準的鑒賞眼光。

朱萬章的畫作特征可以用四個字形容:純、真、老、辣。乍看之下,這幾個字是相互矛盾的,純真一般形容未經世事的狀态,老辣則是飽經滄桑的結果。而在飽經滄桑之後仍然能進入一種純真的精神境界,則極為難得。

老、辣兩特征集中體現在用筆上,常言道:書畫同源。從王維、蘇轼等文人繪畫開始,就提倡以書法入畫,直到當代書畫家仍以畫面能見筆為上乘。朱萬章的畫作處處見筆,用筆頓挫、曲張有緻、徐疾變換,顯得蒼老盤曲,用筆非常老道,似乎每一筆都由他多年來蘊藏于胸中的古畫名迹中滌蕩而出。

這裡不得不提到,朱萬章對畫作有着驚人的記憶力,如同一個高速運轉的大型數據處理器,每件經他過目的畫作都井然有序地羅列在冊,時代、人物、詳情,曆曆在目,如數家珍。這些多次出現的線條也體現了他本人的審美風格,他所欣賞的,正是這種百折不撓的生命力。

純、真除了形容筆墨形态,同時形容了某種精神上的内容。朱萬章指導學生鑒定書畫時常說“大俗大雅”,這一審美觀點在他的作品亦有所體現,在題材選取方面,“葫蘆”有“福祿”之意,是相當大衆的,但朱萬章曾多次表達過他對傳統民俗文化的喜愛;他的用色常顯明豔,喜用藤黃、朱膘、胭脂、花青、紫色,然而筆墨輕松,随意點染,因而呈現出一種未經修飾,天然不造作的純真姿态。

在衆多畫作中,尤能體現這幾個特征的經典作品是《一葫一世界》,本來,在一個畫面上能看到純、真、老、辣四字并存已是極不容易,偏偏這幅作品的各個特征在各自的範疇中猶自擴張到了極緻的境地,簡直讓讀畫者喜極而泣。老辣的藤條揮霍着線條的魅力,自由、曲張,散發着生命的韌性和力度;散落的紫藤花以“畫意不畫形”之緻彰顯了一種天然、拓落的生活态度;而真正能體現出作者本意的,卻是那一尊端坐的葫蘆,端莊齊整,方圓有度,懷抱着一顆赤子之心,靜谧而安穩,任由時間流淌,世事穿梭。

其它如《消夏圖》、《秋意圖》、《紫藤葫蘆圖》等幾件作品,其線條、墨韻都有可圈可點之處,斑駁的墨迹、曲張的線條,處處蘊含着難以預料的變化,忽遠忽近,驟淡又濃,給人以無盡的驚喜和韻味。

丁衍庸葫蘆畫

丁衍庸(1902—1978)無疑是二十世紀傑出的畫壇多面手,舉凡油畫、水彩畫和中國畫無不精擅。在中國畫方面,又于花鳥、人物、山水兼擅,且筆精墨妙,獨具特色。在花鳥畫方面,他可稱得上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中師法八大山人朱耷(1626—1705)成功的案例之一。

一根垂藤貫穿在一幅縱179.5厘米、橫48.5厘米的狹長條幅上,藤上有墨色濃淡相宜的大片葉子,疏密有度,三隻葫蘆懸挂于藤蔓中,葫蘆的黃色與葫葉的濃墨交相輝映,形成強烈的視覺反差。在垂下的藤蔓中,一隻小雀伫立其上,悠然自得,為整個畫面增添鮮活的氣息。這就是丁衍庸筆下為我們呈現的葫蘆形象。這幅名為《葫蘆小鳥圖》(廣州藝術博物院藏)的作品,作者題識曰:“丁衍庸畫”,钤朱文方印“叔旦”,在收藏機構印行的《丁衍庸藝術回顧展》圖錄中,被确定為1958年所作。雖然不知何據,但從筆法氣韻看,确乎是其由油畫、水彩畫而轉向中國畫之後的風格,代表其中晚年以後常見的畫風。

上一篇:西北馬家軍

下一篇:測控技術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