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陰市

華陰市

陝西省渭南市下轄縣級市
華陰市位于關中平原東部,秦晉豫三省結合地帶,西距西安120公裡,東距洛陽230公裡,南依秦嶺,北臨渭水。總面積817平方公裡,總人口26萬。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西嶽華山所在地。1990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撤縣設市,1993年被陝西省政府命名為曆史文化名城,1996年被國家科技部等28個部委聯合命名為西北地區首家國家可持續發展綜合實驗區。[1]華山景區是全國風景名勝40佳,全國文明旅遊景區示範點和國家AAAAA級風景名勝區,2002年被評為“中華十大名山”之一,2006年被評為“最值得外國人旅遊的50個景點”之一。
    中文名:華陰市 外文名:Huayin shi 别名: 行政區劃代碼: 行政區類别: 所屬地區:中國,陝西 地理位置:西北地區 面積:817平方公裡 下轄地區:轄3個街道4個鎮3個鄉 政府駐地:陝西省渭南市華陰市東嶽路 電話區号: 郵政區碼: 氣候條件: 人口數量: 著名景點:華山 西嶽廟 魏長城遺址 機場:鹹陽國際機場 火車站:華山火車站、華山西站、華山北站 車牌代碼: 地區生産總值: 人口:26萬人 主要街道:太華街道、華山街道、嶽廟街道 地标建築:寶蓮燈、西嶽廟、魏長城、 市花、市樹:荷花 地域名人:公孫衍 楊震 楊修 南小斌 地方特産:玉米、小麥、蓮菜 知名企業:TCCF、中國好未來集團公司 電話區碼:0913 郵編區碼:714200 地方方言:關中方言、普通話 著名學校:華陰市第四軍醫大學,中國好未來大學 現任領導:市委書記盧發興,市長程軍 市長:程軍

曆史

戰國魏華陰邑。秦改設甯秦縣。西漢高帝八年(前199年)改為華陰縣,治所在今華陰市東南,屬京兆尹;東漢屬弘農郡。

北魏太平真君元年(440年)仍置華山郡,華陰市屬之。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移治今大荔縣城區;北魏孝昌二年(526年)還治今華陰市衛峪鄉段家城村。屬華山郡。隋開皇三年(583年)廢華山郡。華陰市直屬華州。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州廢,屬京兆郡。隋大業五年(609年)移治今華陰市區,仍屬京兆郡;隋義甯元年(617)割京兆郡,複置華山郡。華陰市屬華山郡;唐武德元年(公元619年)華山郡改置華州。

華陰市屬之;唐垂拱元年(685年)華州改名太州;華陰市改名仙掌縣屬之;唐神龍元年(705年)太州複名華州;仙掌縣複名華陰市;唐上元二年(761年)華州改名太州,華陰市改名太陰縣屬之;唐寶應元年(762年)太州複名華州;太陰縣複名華陰市屬之;唐天寶元年(742)華州改置為華陰郡,華陰市屬之;唐寶應元年(762)複華州,華陰市屬之;唐乾甯四年(公元897年)華州升為興德府,華陰市屬之。

天祐三年(906)複為華州。華陰市屬之;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北宋,金,元不變;元至元十六年(1279)華陰直屬屬安西路總管府;元皇慶元年(1312)屬奉元路華州。明屬西安府華州;

清雍正十三年(1735)華州降為散州,不再領縣,華陰改屬同州府;清民國二年(1913年)屬關中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直屬陝西省;民國二十八年(1939)屬陝西省第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三十七年(1948)8月,于華縣設立陝西省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華陰市屬之。

1949年5月華縣解放以後,屬陝甘甯邊區政府渭南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0年5月,隸陝西省渭南分區專員公署;1958年廢入渭南縣;1961年複置華陰市。屬渭南專員公署;1968年,隸渭南地區革命委員會;1980年屬渭南地區行政公署;1991年改為華陰市。仍屬渭南地區行政公署;1994年起屬渭南市至今。

地理

位置

華陰市位于陝西省關中盆地東南部,縣境介于北緯34°19'22"—34°40',東經109°54'—110°12'13"之間,東臨潼關縣,西接華縣,南依秦嶺與洛南縣毗鄰,北隔渭水與大荔縣相望。縣城東距潼關縣城22公裡,西距華縣縣城38公裡,南距洛南縣城95公裡,北距大荔縣城46.5公裡,距渭南地區行署駐地63公裡,距省會西安市125公裡,距首都北京981公裡。

氣候

華陰市位于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冬季寒冷幹燥,夏季高溫多雨,春季溫暖多風,秋季溫涼濕潤,四季分明為主要氣候特征。

冬季,來自蒙古高原幹冷的冬季風多從渭河谷地和黃河谷地侵入縣境,多出現東北風和西北風,這是形成冬季寒冷幹燥的主要原因。夏季,來自夏威夷高空的溫暖濕潤的季風從黃河谷地自東向西侵入縣境,多出現東北風,加之盆地地形的影響,是形成高溫多雨氣候的主要原因。春季晴天多,氣溫上升快,秋季受準靜止鋒的影響,陰雨天多。

根據張寶坤四季分類法(平均氣溫在10℃以下的為冬季,22℃以上為夏季,介于10℃—22℃之間為春、秋季),華陰市四季的分配是:春季64天(每年3月30日至6月1日),夏季91天(每年6月2日至8月31日),秋季59天(每年9月1日至10月29日),冬季151天(每年10月30日至3月29日)。

資源

植物資源

華陰市地處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區,典型的地帶性植被是落葉闊葉林和森林草原,主要樹種有桐、榆、楊、柳等,南部山地由于垂直高差,水熱條件随海拔高度變化而變化,植被呈垂直分布,有落葉闊葉林和森林草原,針、闊葉混交林等林型,主要針葉樹種有華山松、油松、白皮松、側柏等。全縣共有喬木植物44科66屬,110餘種。

動物資源

華陰市南部秦嶺,不僅是中國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線,而且是動物區系的分界線,按世界動物地理區的分界,秦嶺位于東洋界和古北界的分界線。華陰市屬于動物區系的古北界,但又位于古北界的南緣,在動物的區分組成上又有一定的東洋界動物潛入。由于華陰市的動物地理位置,故華陰市動物資源豐富,品種繁多。據記載,全縣有動物18目,29科,54種。

珍貴動物屬于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的有:大鲵(娃娃魚),主要分布于華陽鄉的羅敷河中。屬國家三級保護動物的有:豹、鹿、蘇門羚、青羊以及鳥類中的錦雞(金雞)。

毛皮動物華陰市的野生動物中,供做裘制革用的動物有:草兔、松鼠、狐、黃鼬、獾、水獺、蘇門羚、青羊等。

農林益鳥有斑鸠、家燕、老鷹、貓頭鷹、啄木鳥、烏鴉、灰喜鵲等,以昆蟲和鼠類為食,對農林有益。

其他動物除以上動物外,縣境内主要動物還有:野豬、金錢豹、狐狸、山羊、草鹿、獐子、黃鼬、刺猬、穿山甲、雕号鳥、山麻雀、黃鹂、野雞、白鹳等。

區劃

華陰市轄3個街道、4個鎮:太華路街道、嶽廟街道、華山鎮、孟塬鎮、羅敷鎮、華西鎮。

太華路街道辦事處轄4個社區居委會(華城、南橋、華福園、東興路)、22個村委會(東王、華峰、城關、八一、西王、河灣、西關、城南、城西、屈家、紅豐、紅星、郭家、新城、上窪、西紀、小留、南營、沙營、掌華、南寨、東宮)。

嶽廟街道辦事處轄1個社區居委會(西嶽)、48個村委會(上曲城、下曲城、嶽東、亭子巷、南城子、工農、嶽西、油巷、新建堡、廟前、周家城、嚴城、龍王、北霄、王河、南霄、柴場、青山、杜峪口、杜峪内、康營、梁家莊、小漲、段家城、張家城、呂家城、延家城、斜裡、王家城、坪塬、沙渠、南場、新華、雙泉、沙坡、東謝、西河、鎮陽、周家、苗家、西謝、南栅、陳家、東聯、東栅、北社、新姚、土洛坊)。

玉泉街道辦事處轄5個社區居委會(藥廠、電機廠、黃河廠、華麓、西站)、39個村委會(華麓、華山、河南、荊家房、郝堡、仙峪口、黃甫、北洞、紅岩、三合、西王、仿車、王道一村、王道二村、南洞、黃甫、黃甫峪、甯家城、徐家城、楊家城、台峪口、嶺上、甕峪口、桃東、桃西、東吳、西吳、六一、槐芽、坡上、董城、甘渠頭、高家、王寨、七裡、八裡、仙峪内、黃峪、大城)。

孟塬鎮轄1個社區居委會(華山站)、25個村委會(迪家、司家、紅旗、馮家、池坡、小寨、彭家、大寨、北城、孫寨、宋峪、馬村、嚴家、樓底、蔡家、柏廟、營裡、蒲峪、溝裡、賀家、餘家、王溝、溝西、雲霄、秦峪)。

羅敷鎮轄4個社區居委會(秦電、〇五一、光明、十冶)、38個村委會(敷街、敷南、敷北、托西、橫上、橫西、明星、古城、蔥興、桃園、方山、台頭、沙道、姚田、白土坡、左家、川街、塬頭、甕岔、付家、草灘、興樂坊、橋營、連村、五裡、東城、新坊、下營、武旗營、鹿圈、上營、新營、桃下、竹峪、馬跑泉、東光、山峰、匣上)。

華西鎮轄1個社區居委會(新興)、14個村委會(東陽、南嚴、北嚴、五合、西渭北、北洛、羅西、演家、慶華、蔥灣、孫莊、良坊、華西、馮東)。

人口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市總人口242488人,其中:太華路街道39986人、嶽廟街道15809人、玉泉街道37300人、孟塬鎮25885人、桃下鎮26990人、夫水鎮27106人、衛峪鄉10094人、觀北鄉9336人、五方鄉20379人、華陽鄉3736人、北社鄉9603人、五合鄉8533人、焦鎮鄉7731人。

經濟

工業

據橫陣村出土文物考證,華陰市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編織和紡織生産。秦漢時期,即有磚瓦制造業。明洪武年間(1368—1398),駐守在潼關壓編下來的士兵陸續定居華陰市棄戎從農,以農具為主的鐵業加工者逐漸增多。清未民初,竹編、釀造、洗染、磚瓦、食品加工等行業遍及全縣各個鄉村。民國十六年(1927)馮玉祥部隊在華陰市西嶽廟内和雲台觀先後建立了兵器工廠,主要産品有華陰牌步槍、手榴彈、子彈等。民國二十一年(1932)縣政府建民生工廠(後改為染織科職業學校實習工廠),全廠共有織布機、織毯機、毛巾機、裹腿機、縫紉機等17種58台(架),主要産品有線毯和各種布匹。民國三十年(1941)元月陝西省三原工職學校與縣政府在廟前村合辦紡織工廠。主要設備有手織機、腳踏機、毛巾機、整經機、導經車等7種33架(部),主要産品有斜紋、平紋、條紋布和線毯。隴海鐵路貫通華陰市後,鐵業、木業、紡織業、編織業、糧油加工業、打包搬運等個體手工業迅速發展,從業人員逐年增多。

新中國建立後,華陰市逐步建立起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地方工業。手工業者和私人工商業者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全部走上了合作化道路。1958年在“全民大辦工業”中,華陰市組轉了一批地方國營企業。1960年後,由于經濟暫時困難,中央提出在全國範圍内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全縣先後停辦了一部分企業,同時又組轉一部分地方國營企業恢複原來集體性質,全縣工業總産值較前有所下降。“文革”期間,華陰市工業仍處于低谷。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華陰市工業朝着門類齊全的方向發展。1990年全縣共有鄉鎮以上工業企業89個。按隸屬關系分:縣屬全民制工業企業11個,縣屬集體工業企業29個,鄉鎮辦工業企業45個,街道辦工業企業4個。按工業行業分:有色金屬選礦業5個,建材業16個,食品制造業13個,飲料制造業4個,紡織業4個,縫紉業4個,木材加工業3個,造紙印刷業6個,化學工業4個,塑料制品業3個,黑色冶煉業1個,金屬制品業6個,機械工業8個,皮革制品工業1個,工藝品制造業2個,其他工業9個。全縣完成工業總産值(按1990年不變價計算)6349萬元,比1950年的153萬元增長40倍,工業總産值占全縣工農業總産值29.8%。

林業

森林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之一。解放前,華陰市林業生産仍屬原始生産方式,“天然生長,人工采伐”。雖有植樹造林,但數量甚微。新中國建立後,人民政府重視林業建設。1956年縣設立了林業工作站。1969年成立了地方國營華陽川林場。1984年縣林業局成立,負責貫徹林業政策、法令,制定林業發展規劃,組織林業生産和林業科研技術推廣等工作。先後設立兩處護林檢查站。1985年設立林業公安派出所。1989年,縣人民政府榮獲林業部“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稱号,獲獎牌一面。1990年底,全縣有林地12.99萬畝。森林覆蓋率為27.15%。

文化

華陰市曆史悠久,文化藝術類屬浩繁,源遠流長。曆代人才輩出,著書立說者層出不窮。東漢“關西夫子”楊震的《關輔古語》、隋文帝的《兵書三十卷》、初唐四傑之一楊炯的《盈川集》、嚴武的《劍南集二卷》、孟利貞的《碧玉芳林四百五十卷》、清初王宏撰的《山志》等,數計千卷,有些已為傳世之作。各朝書畫家,亦是枚不勝舉,東漢書法家張芝的《冠軍帖》、五代楊凝式的《韭花帖》、清初王宏撰的《漢前将軍關壯謬侯祠碑》,堪稱“三絕碑”,以畫石見長的近代書畫家石磊園,多有作品傳世。

戲曲音樂,是在隋唐就作舞歌唱。經過千百年演化提高,清時迷胡、老腔已在華陰市廣泛流行。民國初年,迷胡、秦腔、皮影等自樂班、社有了發展。黑白無聲電影,也随後傳入。

新中國建立後,華陰市新華書店、文化館、專業劇團、廣播、電影放映等文化事業單位相繼建立,文化事業得以迅速發展。1977年建成電視差轉台,1979年成立縣文物管理所,1985年成立縣圖書館。群衆文化生活日益活躍,文化事業呈前所未有的繁榮。

教育

華陰遠在2000年前即有興教辦學之風。

據載,東漢章帝、和帝年間(76—105),楊震講學于牛心谷、東泉店等地,博得“關西夫子”之美譽。後數百年,封建教育撫育了諸如書法家張伯英、楊修等文人名士。隋文帝創科舉後的一千餘年間,沿襲科舉教育,以《四書》《五經》為教材,行“尊孔”、“忠君”之教育,為發展封建文化造就人才。

鴉片戰争後,廢科舉,興新學。光緒三十二年(1906),本縣改雲台書院為高等小學堂,改義學為師範傳習所。宣統二年(1910),設初等農業學堂。西方文化逐步滲入。

民國元年(1912)廢讀經。民國三年(1914),全縣舉行考試會。此後10年間,本縣先後創辦育英、樂育、新民、三成、開民、羅山、光明、崧華等私立小學,并創辦縣立單級師範、女子初小、職業補習學校及高等小學校多所。培養新學師資,倡導男女平權,造就實業人才,推行“三民主義”教育。但廣大貧苦民衆仍無計讀書。

1949年5月華陰解放,人民政府接管所有學校。10月,本縣各校師生開始學習貫徹新的文化教育政策。此後在對舊教育進行改造的同時,不斷改革教育體制。大力興辦業餘教育、職業教育、師範教育、技術培訓,貫徹“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改革教材内容,改革教學方法,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育質量,現代化教學手段開始進入課堂。

新中國建立後,本縣教育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時期。1978年,本縣實現無盲縣,1984年,普及初等教育,1990年,高考成績比改革前大幅度提高,教育整體改革穩步前進。

旅遊

玉泉院

玉泉院位于陝西華陰市玉泉路最南端,是華山道教活動的主要場所,玉泉院為登臨華山的門戶。相傳金仙公主在鎮嶽宮玉井中汲水洗頭,不慎将玉簪掉入水中,卻在返回玉泉院後,用泉水洗手時無意中找到了玉簪,方知此泉與玉井相同,于是賜名此泉為玉泉。玉泉院因此得名。

玉泉院為園林建築,它充分利用了優美的自然環境,精心設計,巧妙構造,使山上山下的景色融為一體,整個布局十分嚴整。由于清康熙四十二年山洪爆發,河水改道而廢。現玉泉院之水是改引峪中河水曲流人内的。玉泉院内巨石盤陀,流水潆回,老樹虬蟠,綠蔭蔽日;更有長廓回區,碑石題記,雕梁畫棟,亭榭相望。康有為曾寫詩贊美道:“谷口清泉引曲流,長廊回醫樹無憂。泉水嶽色可忘出,讓與希夷睡萬秋。”

中國西嶽華山神廟建築亦稱“西嶽廟”,是曆代中國曆代封建王朝祭祀華山神的專用場所,同時又是皇帝的行宮,占地186畝。位于陝西省華陰市,南距華山5公裡。始建于西漢,發之于唐宋,盛之于明清,曆代均有修葺和擴建,現存建築多屬明清遺構。形制、布局和氣勢酷似北京故宮,有“陝西故宮”之美譽。又因其在五個嶽廟中建廟時間最早、占地面積最大,因此還被稱為“五嶽第一廟”。1988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嶽廟是華山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天威咫尺”石牌樓明代萬曆年(1573~1620)所建。結構為四柱三開間五樓式。其建築獨具匠心,雕刻手法精湛,采用了圓雕、浮雕、線雕、透雕等各種技法;建築構圖以中國古代象征吉祥如意的禽獸花草為主,是廟内保存最完整,等級最高的一座石碑樓。石碑文化西嶽廟又有“小碑林”之稱。

華山

華山,古稱“西嶽”,是中國著名的五嶽之一,位于陝西省華陰市境内,距西安120公裡,秦、晉、豫黃河金三角交彙處,南接秦嶺,北瞰黃渭,扼大西北進出中原之門戶,素有“奇險天下第一山”之稱。華山系一塊完整碩大的花崗岩體構成,其曆史衍化可追溯至27億年:《山海經》載:“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裡。”華山之險居五嶽之首,有“華山自古一條路”的說法。

華山有東、西、南、北、中五峰,主峰有三:南峰“落雁”,為太華極頂,海拔2160.5米;又有東峰“朝陽”,西峰“蓮花”,三峰鼎峙,“勢飛白雲外影倒黃河裡”,人稱“天外三峰”。雲台、玉女二峰相輔于側,36小峰羅列于前,虎踞龍盤,氣象森森,文人謂之西京王氣之所系。山上奇峰、怪石、雲海、鳴泉、飛瀑、古迹遍布,著名景點多達210餘處有淩空架設的長空棧道,三面臨空的鹞子翻身,以及在峭壁絕崖上鑿出的千尺幢、百尺峽、老君犁溝、上天梯、蒼龍嶺等。華嶽仙掌被列為關中八景之首。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