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姓

付姓

中國姓氏
據有關專家證明,“付”與“傅”是同一姓氏的不同書寫方式。“付”是“傅”的白字。這是曆史動蕩和文字改革(簡化)所緻。付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在當今中國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三十六位,大約占中國人口的0.55%。從明朝至今600年中傅姓人口由44萬增到887萬,增長了約20倍,傅姓人口的增長速度低于中國人口的增長速度。
    中文名:付姓 外文名:Fu surname 得姓方式: 得姓始祖:傅說 主要郡望: 主要堂号: 類别:姓氏 名人:付笛聲、付吉祥 郡望:北地郡、清河郡 堂号:北地堂、清河堂、興商堂

曆史發展

姓氏起源

第一個淵源

源于姬姓,出自黃帝裔孫大由的封地付邑,屬于以國名名為氏。遠古時期的黃帝有個裔孫,叫大由(唐侯丹朱之子),曾被封于付邑(今山西平陸),還建立了古傅國。

在大由的一部分後裔子孫中,有以國名為姓氏者,稱付氏,世代相傳至今,是最古早的付氏一族。

第二個淵源

源于妫姓,出自殷商時期名相付說,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相傳,自從盤庚将商王朝的都城遷至殷墟(今河南安陽)以後,商王朝隻是興旺了一個很短的時期,等到商高宗武丁即位時,國勢衰微,武丁決心振興朝綱,可是舉目朝中,卻找不到一個能協助改革國政的大臣,一直為此憂慮。後來,武丁在一個晚上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叫說的人,那人的背有點駝,身穿粗麻布衣,胳膊上栓着繩索,狀如囚徒。

夢中神人說:“這就是你要找的聖人!”武丁醒後,令人按夢中說的模樣畫成圖像,命群臣四處尋訪夢中的聖賢,結果在虞、虢交界的一個叫“付岩”(今山西平陸)的地方找到了那個叫“說”的北虞奴隸,便将其帶到朝中。因為居住在付岩,“故遂以付氏之,号曰付說”。後來,付說果然兢兢業業地幫助武丁治理朝政。

付說執政以後,修政行德,使商王朝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都得到了迅速發展。還在征服洪水泛濫時因發明“版築法”而聞名遐迩。盡心竭力輔佐武丁,武丁在位五十九年,在說的輔佐下,使其在位期間成為商王朝後期的極盛時期,武丁也因此被譽為“中興明主”。

在付說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号為姓氏者,稱付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付氏正宗。付氏族人大多尊奉付說為得姓始祖。

第三個淵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末期賴國族人,屬于避難改姓為氏。據家譜文獻《賴氏族譜》的記載,春秋末期,賴國(今日河南息縣包信鎮)在周景王姬貴七年(公元前538年)與付陽國(複陽國)一起被楚國所滅,賴國君主的族人和一些國人恐為當時的楚靈王芈圍所害,為避禍及,便将賴氏改為羅氏、付氏、複氏等。

故而,至今仍有賴、羅、付三家聯宗之說。

第四個淵源

源于姚姓,出自舜帝之後裔所建付陽國,屬于以國名為氏。據史籍《姓源》的記載,在上古時候曾有一個諸侯國,叫付陽國,有的史書上亦稱其為“複陽國”,故址在今山東省棗莊市台兒莊區澗頭集鎮西南候塘村,“城周十餘裡,中據土山”。據典籍《國語·鄭語》中的記載,付陽國為商王朝大彭國陸終所封,姚姓,為陸終第四子。

這個古國在春秋時期因孔子之祖孔纥(字叔梁)曾在此地作戰,并以雙手勇托潰落的付陽城門框、掩護士兵和民衆撤退而聞名遐迩。

付陽國後在周景王姬貴七年(公元前538年)被楚國所滅,其後,該地區的住民中有以古付陽城名為姓氏者,稱付陽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付氏、複氏、陽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五個淵源

源于蒙古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鄂爾克特氏,亦稱額爾德特氏、鄂爾特氏,蒙古東方三部落之一,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黑龍江地區。後有滿族、達斡爾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Erket Hala。

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鄂爾克特氏多冠漢姓為付氏、鄂氏等。1955年文字改革簡化之後,蒙古族付氏一族有誤改為付氏者。

第六個淵源

源于回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文獻《廣西回族穆斯林及清真寺》記載:回族付氏,先世系阿拉伯人,随萬葛思應唐王之求來中國參與平定“安史之亂”,後留居中國,進入廣西。回族付氏始祖宏烈于明末清初由江西來任廣西提督軍門,又于清順治十六~十九年(公元1677~1680年)任巡撫,殉職後葬于臨桂舊村滾獅嶺(一稱滾子嶺),後裔定居于舊村,成為付氏一族。

如今,回族付氏族人主要分布在廣西、雲南、河北等省區。

第七個淵源

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滿族八大姓》記載:

⑴.滿族付佳氏,滿語為Fu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遊,桦甸、輝南一帶)、福甯額(今黑龍江虎林)等地。後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即為付氏。

⑵.滿族付錫哩氏,滿語為Fuciri Hala,世居蘇克特依卡倫(今新疆鞏留吉爾格郎哈拉木蘇克村),後所冠漢姓即為付氏。

⑶.滿族富察氏,亦稱付察氏、蒲察氏、富查拉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富爾察部,金國時期稱蒲察氏部落,以部族名稱為姓氏,滿語為滿語為Fuca Hala、Fucala Hala,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所冠漢姓即為付氏。

⑷.滿族福塔氏,亦稱付哈氏,滿語為Futa Hala,漢義“繩子”,世居長白山地區,後多冠漢姓為付氏、福氏等。

⑸.滿族富爾庫魯氏,亦稱富勒庫噜氏,世居黑龍江松花江流域,後有人改漢字單姓為付氏。

⑹.滿族富勒哈氏,亦稱富爾哈氏、富勒察氏、富勒洪阿氏、富勒瑚氏,滿語為Fulha Hala,漢義“楊樹、布施”,世居佛阿拉(今遼甯新賓永陵鎮),後有赫哲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後,多冠漢姓為付氏、富氏、楊氏、付氏等。

⑺.滿族郎佳氏,滿語為Langgiya Hala,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海西女真,世居遼陽、吉林一帶地區。清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有滿洲正白旗将領郎佳·升,以幹清門行走往軍營協剿川、楚地區的白蓮教,在鎮壓白蓮教起義過程中骁勇善戰,清嘉慶皇帝十分欣賞,特賜号巴圖魯,擢蒙古副都統,并賜改名為付升。

在付升(郎佳·升)的後裔子孫中,皆稱付氏,世代相傳至今。

⑻.滿族敷辰氏,滿語為Fucen Hala,世居黑龍江流域兩岸地區,後所冠漢姓即為付氏。

第八個淵源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太付,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太付,亦稱師付,簡稱付,曆為王朝總教之師,負責教導君王、太子、王族子弟百般學問。各公爵、伯爵諸侯國亦設有太付之官位,為中央王朝的巨摩之一。到了三國時期的曹魏王朝,開始為各封王設置師付一名。到晉朝時期,因為要避晉武帝司馬師之名諱,去“師”,單稱“付”。

到了隋朝時期,有意改晉制,單稱為“師”。到了唐朝,又單稱為“付”,官秩為從三品,相當于今天的副部級。到了元朝時期,王廷之付稱“太師”,各王所屬之付稱“師”。

在曆代太付、師付、付、太師、師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付氏,人數甚多于上述“正統”之付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九個淵源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付禦,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付禦,是兩周時期輔佐王政之官的名稱,與冢宰(太宰、宰相)地位相同。在典籍《詩·大雅》中就記載:“付禦者,貳王诏事,謂冢宰也。”

在付禦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付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十個淵源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付相,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西漢時期,漢高祖劉邦為亦各封王設置了丞相,由中央王朝派遣。到了漢景帝劉啟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漢景帝改稱其為“付相”,以與中央王朝的宰相有别。

在付相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付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十一個淵源

源于官位,出自兩漢之脊新莽時期官吏付丞,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在西漢末期,王莽成功篡漢,建立了新王朝。王莽特為太子設置了四位老師,其中之一即為付丞,亦稱“太子付丞”,官秩如同大夫。

其他三位為師疑、阿輔、保拂,由當時學識、為人、武功、技藝最高的人擔當。當時,王莽以大司徒馬宮為師疑,故少府宗伯鳳為付丞,博士袁聖為阿輔,京兆尹王嘉為保拂,史稱“四師”。

西漢更始元年(新朝地皇四年,公元23年)農曆9月,王莽被商人杜吳所殺,新朝滅亡。其時,曾擔當付丞的宗伯鳳家族門人紛紛遷逃避難,其中有以祖上官稱為姓氏者,世代稱付氏至今。

第十二個淵源

源于官位,出自元朝時期官吏付尉,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元朝初期,元世祖孛兒隻斤·忽必烈在中央政府仿漢朝制度,為屬下諸王設置了“王付”之官,總領諸位王爺部下諸事。在王付之下,按王爺名數設有付尉、司馬,分管文政武事。付尉的權力僅次于王付,位在司馬之上,下屬有府尉、府丞、府吏、府役等,活動範圍限于王府轄域之内,不得越界。

到元文宗孛兒隻斤·圖帖睦爾執政以後,整個大元帝國有四十五個王,但隻有三個王府設有“付尉”之職,即憲徹不花王爺府、也不幹王爺府、斡羅溫孫王爺府,其他諸王的相應官員僅稱“府尉”,地位要比付尉低一級。

元朝滅亡後的明朝初期,北元政權中仍有王付、付尉之官。北元政權在明朝大将藍玉的打擊下于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滅亡之後,有王付、付尉的後裔子孫紛紛改漢姓,其漢語及文學修養皆非常好,比明朝那些漢兵要高明得多,因冒漢族,以避兵禍。此後多稱付氏,為今蒙古族付氏的重要姓源之一。

遷徙分布

付姓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在當今中國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三十六位,但在台灣省,付氏名列第五十六位,付氏名列第八百七十一位,人口總數約八百八十萬餘,占中國人口總數的0.55%左右。

先秦時期,付姓悄悄地活動于河南北部和山西南部一帶狹小的地區。到了秦漢之際,付寬跟從漢高祖劉邦打天下,以功封陽陵侯,曆任齊相和漢丞相,付姓的足迹已經踏上了山東,加上蜀中夜郎族付姓和西羌付姓的漢化,付姓在漢朝已是甘肅、甯夏、四川的大姓,很快向西南的貴州、雲南、廣西等地遷移。

至西晉時,付姓已經北上河北,南下江蘇,渡長江進入浙江等地。唐朝末期付姓随中原南下移民潮進入福建。明朝時付姓已分布于江南各地了,清初付姓進入了台灣地區。

宋朝時期,付姓大約有29萬人,約占中國人口的0.38%,排在第五十七位。付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約占中國付姓總人口的20%。在中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山東、河北、福建、河南,這五省付姓大約占中國付姓總人口的75%。其次分布于浙江、江蘇、安徽、四川、山西等地。中國形成了南方贛閩、北方魯冀豫兩大付姓聚集地區。

明朝時期,付姓大約有44萬人,約占中國人口的0.47%,列為第五十位。宋元明600年中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付姓人口增長比中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要快。明朝時期,江西為付姓第一大省,約占中國付姓總人口的34%。在中國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浙江兩省,大約占中國付姓總人口的45%。其次分布于山東、福建、湖北、河南,這四省的付姓又集中了26%。

宋元明600餘年,付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遷移。中國重新形成了浙贛閩、山東兩塊付姓人口聚集地區,中國中心已由北向東南漂移。

得姓始祖

大由、付說、宗伯鳳、付宏烈、郎佳·升。商朝從盤庚将商都遷至殷墟以後,隻興旺了很短的一個時期,等到商高宗武丁繼位時,國力已經很是微弱。武丁決定振興朝綱,可是朝中卻找不到一個能協助其改革國政的大臣,為此一直憂慮。一日晚,武丁夢見了一個叫說的聖人,此人狀如囚徒模樣,卻口稱腹有良謀,武丁笑醒後,命人按夢中模樣畫成圖像,四處尋訪。

結果在一個叫付岩的地方找到一個叫說的奴隸,把其帶回朝中。說給武丁提了不少關于治國方面的建議,武丁便任命說為宰相。說執政以後,修政行德,使商朝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都得到了迅速發展。

武丁在位五十九年,在說的輔佐下,商朝後期達到了極盛,武丁也因此被譽為“中興明主”。因說曾居于付岩,所以稱其付說,付說就成為付氏的得姓始祖。

文字改革

盡管各支付姓起源有異,但因1955年文字改革簡化之後,戶籍管理及各類檔案有了付氏一族有誤改為付氏者,并被沿用,有了現今付姓。

傳統文化

郡望堂号

郡望

北地郡:戰國秦置郡,治所在義渠(今甘肅甯縣),西漢移治馬陵(今甘肅慶陽),東漢移治富平(今甯夏吳忠)。東漢末期地入羌胡。

清河郡:漢高祖劉邦置郡,劉邦五年(公元202年)建,後屢改為國,漢元帝永光後為郡,治所在清陽(今河北清河)。東漢改為國,移治甘陵(今山東臨清東),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清河縣至山東省博興縣、臨清縣一帶地區。元朝以後轄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棗強縣、南宮縣各一部分、山東省臨清縣、夏津縣、武城縣及高唐縣、平原縣各一部分地。

堂号

清河堂:以望立堂。

興商堂。

宗祠楹聯

築牆世祖遠;清河道脈長。——佚名撰付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付氏宗祠“清河堂”通用堂聯。

版築宰相第;金玉君子家。——佚名撰付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商代高宗時賢相付說。下聯典指宋代付堯俞,官至監察禦史、中書侍郎。人們稱贊其“清、直、勇”三德兼有的“金玉君子”。

竹雨松風琴韻;茶煙梧月書聲。——付山撰付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明清之際的思想家付山(1607-1684)自題聯。付山字青主,山西陽曲人。着述頗多。學士科舉列榜首;巾帼鼎甲第一名。

字輩排序

江西南昌武陽付姓字輩:朝廷方有道萬世永昌隆。

山東高密付氏字輩:“日叙丙餘希深聯贻馨名因溥垂法迪之”。

山東曲阜陵城付氏字輩:兆雲清洪長元巨久慶德曾祥。

山東省棗莊市市中區西王莊鎮付氏字輩排列(第十五世——四十六世):玉為寶珍(秀),瑞(允)映(應,守)華堂,廉潔永振,孝悌傳芳。憲令恒遠,祥和安長,德廣興泰,心正大昌。

浙江紹興付氏字輩:

舊序:“宏規大啟垂裕後昆淵源繼述孝友傳家允能缵緒恪循謙恭廉讓攸賴聞望遠播肇其敦厚世澤綿長”;

新序:“仁義禮智文行信嘉猷懋美厥德益勳彰永紹箕裘俾爾熾昌”。

付氏一支字輩:“承家發祖士勇剛強正大光明國泰安康”。

湖南甯鄉付氏字輩:“調元名世忠國奇勳宏開先業永錫來昆端正宗儒道衣冠紹祖先文章光上國毓秀振家付”。

湖南邵陽付氏字輩:

榮房舊序:“玉卿如彥基志友廷添朝磊堯文國繼世甯祝恩高”;

漢房舊序:“玉卿如彥基志宗成文奇廷大朝永繼世甯祝恩高”;

橫江沖房舊序:“汝載定國侒祥祝恩高”;

茅塘房舊序:“良應永世德前功大其昌”;

沙灣房舊序:“雲重明皇金春應大承正國立仁義禮文”;

杉木橋房舊序:“真宜文才斌必添伸廷顯仁大朝元奇國正世上永”;

邵陽付氏合族新序:“萬代樂安康鹹欣祖澤長化從生厚普業自力行彰積絡輝先烈诒謀裕後光人材相并起清直遠付揚”。

清河堂付氏一支字輩:“崇震雨應霖源芳克思欽善道美先志揚顯耀光宗”。

四川安嶽縣付姓一脈字輩56字:朝月得良爾繼世,懋敏克勤應有光,于以在明定其志,永思懷毓必汝昌,一元正大恒景仕,乃如鐘興可尋常,能成宏道裕延顯,為之希先文學長。

付姓名人

付(傅)寅(生卒年待考),字同叔,著名唐朝學者。從唐仲友學。對天文、地理、井田、學校、郊廟、律曆、軍制等類研究精深,号曰群書百考,所着《禹貢說斷》,有獨到見解。

付全新,男,1963年8月生,漢族,當陽市人,在職大學,1997年12月湖北教育學院化學教育專業畢業,在職碩士,2006年6月華中師範大學教育管理專業畢業,1981年8月參加工作,1991年5月加入中國共産黨,現任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中學校長、黨委副書記。

付(傅)友德(生卒年待考),安徽省宿州市人,著名明朝開國名将。少骁勇,善騎射,元末參加農民起義,先從劉福通部李喜喜入蜀,後歸明玉珍,再從陳友諒,均無所成就。元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01年),朱元璋攻江州(今江西九江),付(傅)友德率衆降。朱元璋奇其才,因功封颍國公,曾為明朝一統天下,尤其是明對西南地區的統一,立下汗馬功勞。

付植桂(1931.6—)河北武清人。擅長油畫。1953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1963年結業于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研究生班。曾在吉林省美術工作室、吉林省群衆藝術館、吉林藝專工作,吉林藝術學院教研室主任。

研究考證

據有關專家證明,“付”與“傅”是同一姓氏的不同書寫方式。“付”是“付”的白字。這是曆史動蕩和文字改革(簡化)所緻。由于建國後中國文字改革在某些方面還不成熟,因而在戶籍管理和各類檔案中出現了“付”姓的書寫方式,随着時間的推移,逐漸民衆也接受了“付”變“付”的替代。實際上,在姓氏的表述上,這是完全錯誤的。從文字學上考證:

“付”,字從“人”,起初有逐漸相傳之義,後意會為輔助、教導。本意上講,“付”字起源于氏族社會末期,是新興奴隸制社會的産物,與“趙(趙)”字同時誕生。

“付”,是貼身于奴隸主的高級仆人,就是當今從教授到家教、以及白領主管一類的角色;而“趙”,則是貼身于奴隸主的高級侍衛,就是當今警衛、保镖、保安一類的角色。

作為奴隸主,當然希望得心應手的大奴才代代相傳地為自己服務,“付”字便應運而生,及至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當今社會因之。作為姓氏,則主要源于官職稱謂。“付”,字亦從“人”,起初是人與人近距離傳遞物品之義,後意會為給予、支付,交給,後延義到塗、搽、符合、歸附、附着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