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

華南

中國廣義南嶺以南地區
華南地區,簡稱華南,是中國七大地理分區之一,位于中國南部。包括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區、澳門特别行政區。民國時代,華南範圍涵蓋廣東、廣西、海南、福建及雲南、貴州,1945年抗日戰争勝利後又列入台灣省,合稱“華南六省”,而民間的“華南地區”則有多種說法,廣義自然地理上的華南地區包括福建及台灣省。[1]
    行政區類别:地理分區 所屬地區:中華人民共和國 地理位置:中國南部 下轄地區:廣東、廣西、海南、香港、澳門 電話區号:020、0771、0898、00852、00853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桂林山水、天涯海角、大三巴牌坊、珠玑古巷、百裡柳江、廣州塔 火車站:廣州南站、深圳北站、南甯東站、桂林北站、海口東站等 車牌代碼:粵、桂、瓊、港、澳 中文名稱:華南地區 外文名稱:Southern China 别 名:中國南部地區 面 積:61.2938萬平方公裡 人 口:1.69億人(2012年常住人口) 方 言:粵語、西南官話、閩語、客家語 機 場:廣州白雲國際機場、香港國際機場、深圳寶安國際機場、南甯吳圩國際機場、澳門國際機場、海口美蘭國際機場、桂林兩江國際機場

概念

華南指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香港特别行政區、澳門特别行政區、海南省及臨近海島,如中沙群島、南沙群島、西沙群島、東沙群島(粵)、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台)、白龍尾島(桂)等。雖然在很多時候,福建省、台灣省名義上被列入華東地區,但閩台兩省在文化上,風俗上,血緣和人員移動等方面,多屬于華南闆塊,尤其是福建省閩中南地區的地方文化,跟廣東省西江流域(廣州、肇慶)、東江流域(惠州、梅州)、東翼沿海(閩南)的地方文化,有着共同曆史淵源。

國家一般将福建、廣東、海南三省視為重點僑鄉。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華南地區位于中國最南部。北與華中地區,華東地區相接,南面包括遼闊的南海和南海諸島,與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文萊等國相望,華南地區邊界的武夷山、南嶺也大緻是人類學的分界線,廣東、福建有華南虎。西南界線是中國與越南、老撾、緬甸等國家的邊界。在行政區上,華南地區包括台灣省、海南省全部,福建省中南部,廣東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中南部,雲南省南部和西南部。

氣候

全國一級氣象地理區劃分說明:

華南地區: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福建省中南部、台灣、香港特别行政區、澳門特别行政區。

全國二級氣象地理區劃分說明:

華南地區:南北向基本以北回歸線分為南部與北部,東西向以福建與廣東、廣東和廣西交界線分為東部、中部和西部。

本區北界,是南亞熱帶與中亞熱帶的分界線。這條界線以南的華南地區,最冷月平均氣溫≥10℃,極端最低氣溫≥-4℃,日平均氣溫≥10℃的天數在300天以上。多數地方年降水量為1400~2000毫米,是一個高溫多雨、四季常綠的熱帶-亞熱南帶區域。

植物生長茂盛,種類繁多,有熱帶雨林、季雨林和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等地帶性植被。現狀植被多為熱帶灌叢、亞熱帶草坡和小片的次生林,熱帶性森林動物豐富多樣,有許多典型的東洋界動物種類。地表侵蝕切割強烈,丘陵廣布。在長期高溫多雨的氣候條件下,丘陵台地上發育有深厚的紅色風化殼。在迅速的生物積累過程的同時,還進行着強烈的脫矽富鋁化過程,成為我國磚紅壤、赤紅壤集中分布區域。區内擁有廣闊的熱帶海洋。珊瑚島景觀獨具一格。全區自然面貌的熱帶-南亞熱帶特征突出,這與華中地區的亞熱帶景色有明顯的區别。充分利用豐富的熱量和水分資源,發展熱帶作物,合理利用和保護熱帶性植物和動物資源,開發熱帶海洋資源等,是華南地區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突出問題。

行政區劃

華南地區包括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區及澳門特别行政區。

廣東省

廣西壯族自治區

海南省

香港特别行政區

澳門特别行政區

廣州市

南甯市

海口市

中西區

花地瑪堂區

深圳市

柳州市

三亞市

灣仔區

聖安多尼堂區

珠海市

桂林市

三沙市

東區

大堂區

汕頭市

梧州市

儋州市

南區

望德堂區

佛山市

北海市

五指山市

油尖旺區

風順堂區

韶關市

防城港市

文昌市

深水埗區

嘉模堂區

湛江市

欽州市

瓊海市

九龍城區

聖方濟各堂區

肇慶市

貴港市

萬甯市

黃大仙區

路氹城

江門市

玉林市

東方市

觀塘區

茂名市

百色市

定安縣

北區

惠州市

賀州市

屯昌縣

大埔區

梅州市

河池市

澄邁縣

沙田區

汕尾市

來賓市

臨高縣

西貢區

河源市

崇左市

白沙黎族自治縣

荃灣區

陽江市

昌江黎族自治縣

屯門區

清遠市

樂東黎族自治縣

元朗區

東莞市

陵水黎族自治縣

葵青區

中山市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

離島區

潮州市

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

揭陽市

雲浮市

注:華南五省/區、特别行政區行政區劃大緻如表

華南五省/區、特别行政區行政區劃簡表

交通

鐵路

特等站:廣州站、廣州南站、廣州東站、深圳北站、南甯站、南甯東站、柳州站、柳州南站、桂林北站、防城港站

高鐵樞紐站:廣州南站、深圳北站、南甯東站、桂林北站、海口東站

軌道交通

城市

運營線路

首條線路通車時間

香港特别行政區

港鐵東鐵線

港鐵觀塘線

港鐵荃灣線

港鐵港島線

港鐵東湧線

港鐵屯馬線

港鐵南港島線

港鐵将軍澳線

港鐵迪士尼線

港鐵機場快線

1910年10月1日

廣州市

廣州地鐵1号線

廣州地鐵2号線

廣州地鐵3号線

廣州地鐵4号線

廣州地鐵5号線

廣州地鐵6号線

廣州地鐵7号線

廣州地鐵8号線

廣州地鐵9号線

廣州地鐵13号線

廣州地鐵14号線

廣州地鐵18号線

廣州地鐵21号線

廣州地鐵22号線

廣佛地鐵(佛山地鐵1号線)

廣州地鐵APM線

1997年6月28日

深圳市

深圳地鐵1号線

深圳地鐵2号線

深圳地鐵3号線

深圳地鐵4号線

深圳地鐵5号線

深圳地鐵6号線

深圳地鐵7号線

深圳地鐵8号線

深圳地鐵9号線

深圳地鐵10号線

深圳地鐵11号線

2004年12月28日

佛山市

廣佛地鐵(佛山地鐵1号線) 

2010年11月3日

南甯市

南甯軌道交通1号線

南甯軌道交通2号線

南甯軌道交通3号線

南甯軌道交通4号線 

2016年6月28日

東莞市

東莞軌道交通2号線 

2016年5月27日

澳門特别行政區

澳門輕軌氹仔線

2019年12月10日

柳州市

柳州輕軌1号線(在建)

柳州輕軌2号線(在建)

注:含地鐵、輕軌、apm、鐵路、快軌、輕鐵,但不代表【軌道交通=地鐵、輕軌、apm、鐵路、地鐵、快軌、輕鐵】

普通高校

中山大學(985)、華南理工大學(985)、暨南大學(211)、華南師範大學(211)、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南方醫科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廣州醫科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廣東醫科大學、廣東藥科大學、廣州大學、廣東财經大學、廣東金融學院、廣東警官學院、廣州體育學院、、廣東技術師範學院、廣東第二師範學院、廣州航海學院、仲恺農業工程學院、廣東科技學院、廣東海洋大學、汕頭大學、五邑大學、深圳大學、南方科技大學、東莞理工學院、惠州學院、肇慶學院、韶關學院、佛山科學技術學院、仲恺農業技術學院、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廣東培正學院、廣東白雲學院等。

廣西大學(211)、廣西師範大學、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桂林理工大學、廣西醫科大學、廣西師範學院、廣西民族大學、廣西科技大學、廣西中醫藥大學、海南大學(211)、海南師範大學、海南醫學院、海南熱帶海洋學院、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港大學、嶺南大學、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澳門理工學院、廣東技術師範學院、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等。

藝術類院校

廣州美術學院、星海音樂學院、香港演藝學院、廣西藝術學院等。

民族

華南地區各省以漢族為主,主要由南遷的中原移民所形成。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統一嶺南後,為了鞏固對嶺南的統治,從中原遷來了50萬人。自秦朝統一嶺南2200多年來,本地曆史上至少發生過6次較大的移民潮。漢武帝平定嶺南,留下占領軍駐守,曆經西漢覆亡和王莽篡政等政治變革,先後又有5批移民來到嶺南。晉代嶺南移民被稱之為“流人”,北方士族和黎民百姓紛紛逃到東南沿海。北宋滅亡和南宋末年,兩度形成士族豪門、平民百姓和抗元将士南逃,兩宋時期的移民潮從規模上遠遠超出了兩晉。明朝末年,再次有中原移民遷徙嶺南,逐漸形成廣府、客家、閩南三大漢族民系。

華南地區包括“南越”,“西瓯”、“駱越”。自秦朝統一中國後,随着中原移民不斷南遷,這些百越部落除了一部分和南遷的中原人融合外,大部分遷入山區或往外遷徙,衍化為壯族、瑤族、黎族、布依族、傣族、侗族、畲族、仡佬族、毛南族、京族、仫佬族、水族等的少數民族  ,南越部落衍化為廣東地區的壯族、瑤族、畲族。

另外有中國長江以南的省級少數民族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壯族人口在1700萬左右,不僅是中國南方地區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亦是全國少數民族之中人口最多的。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壯族占全區總人口35%。廣西壯族自治區境内的漢族居民主要使用漢語族的客家話、西南官話、湘南土話和平話、桂南白話等,漢族占全區總人口2/3;區内除壯族、漢族外,尚有仫佬、仡佬、毛南、苗、京等本土民族和一些因工作關系定居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外來少數民族連接等。嶺南各族文化主要由南遷的北方中原文化形成。

曆史文化

學術

華南地區的文化稱為嶺南文化,涵蓋學術、文學、繪畫、書法、音樂、戲曲、工藝、建築、園林、民俗、宗教、飲食、語言、僑鄉文化等衆多内容。從地域上,嶺南文化又分為廣東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塊,尤其以屬于廣東文化的廣府文化、廣東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為主,構成了漢族嶺南文化的主體。

嶺南文化,源遠流長。曆史上,在漢民族的形成和發展,在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等多方面,嶺南文化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史上居于重要地位,起着重要作用。近代嶺南文化更是近代中國的一種先進文化,對近代中國産生了巨大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嶺南文化以其獨有的多元、務實、開放、兼容、創新等特點,采中原之精粹,納四海之新風,融彙升華,自成宗系,在中華大文化之林獨樹一幟,對嶺南地區乃至全國的經濟、社會發展起着積極的推動作用,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

漢代時期,陳欽、陳元父子是當時嶺南著名的經學家,陳元更設館洛陽,傳授《春秋左氏學》,被譽為“嶺南之儒宗”  。廣州漢議郎學者楊孚向皇帝極力主張以孝治天下,得到漢和帝的采納,下诏命令“臣民均行三年通喪”,同時獎勵有孝行的臣民,救濟孤寡貧老者,使“孝治”禮教影響後世千餘年。楊孚還寫出了我國第一部地區性的物産專著《異物志》。

宋代,廣東出現了林巽、馮元、王大寶等一批經學大師。南宋時期,南宋名臣崔與之與弟子李昴英在廣州創立了嶺南曆史上第一個學術流派——菊坡學派,是當時嶺南學術的主流學派,他們強調的是經世緻用的學問,要培養的是有正氣、有學識、有能力、有功績的讀書人。菊坡學派在思想上重仁治,重君,重才觀。李昴英便是菊坡學派培養的嶺南曆史上第一位探花,其重要門生有陳大震、張鎮孫、李春叟、何文季等。

明代,廣東大儒陳白沙提出了以“自然為宗”、“學貴自得”的哲學主張,打破程朱理學沉悶和僵化的模式,開啟明代心學先河,創立了“江門學派”,在宋明理學史上是一個承前啟後、轉變風氣的關鍵人物。陳白沙學以“宇宙在我”的主體自我價值,突出個人在天地萬物中的存在意義 。他一生緻力于授徒講學,弟子遍天下。為表彰其在學術上的重大貢獻,明朝于萬曆十三年(1585)将陳白沙從祀孔廟,追谥文恭。陳白沙的主要門生有湛若水、林光、張诩、賀欽、鄒智、陳茂烈、何維柏、葉夢熊、陳吾德等。

廣州湛若水在繼承陳白沙學說的基礎上,以“随處體認天理“為宗,提出“格物為體認天理”與“為學先須認仁,仁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理念,創立了“甘泉學派”,終至自成理學的一大門派,與王陽明的“陽明學”被時人并稱為“王湛之學”。湛若水在全國各地創辦書院近40所,弟子多達數千人,遍布大江南北,促進了明代心學的發展與繁榮。湛若水的主要門生有呂懷、何遷、洪覺山、唐樞、蔣信、郭棐等。明代嶺南的理學家還有霍韬、黃佐、王漸逵、陳建、楊起元等。

清代,廣州形成了以陳澧為代表的“東塾學派”,其著作《漢儒通義》論證了漢學與宋學門戶之見是毫無依據的,主張打破門戶之見。陳澧的著作《東塾讀書記》更傳到日本,成為日本高等學校治漢學專業的必讀書。東塾學派的主要弟子有梁鼎芬、桂文燦、廖廷相、陳伯陶、陶福祥、溫仲和、黃紹昌等。同時廣東也出現了以朱次琦、簡朝亮、康有為為代表的“九江學派”,他們提出經學與史學結合,以及強化史學的獨立 。清代嶺南的理學名家有馮成修、勞潼、曾受一、鄭之僑、胡方等;著名學者有陳昌齊、馮龍官、曾钊、李黼平、林伯桐、侯康、徐灏、黃培芳等。

鴉片戰争後,鄭觀應、康有為、梁啟超、容闳等力主變法強國和教育改革,提倡西學,主張興辦學校。康有為在廣州創辦“萬木草堂”,培養維新變法人才,研究維新變法理論,重要門生有梁啟超、麥孟華、徐勤等。何子淵、丘逢甲等沖破頑固守舊勢力的禁锢,積極創辦和推廣新式學堂。 

文學

嶺南文學從唐代開始興盛,當時以廣東粵北地區為中心,代表人物有張九齡、邵谒等。張九齡是嶺南第一位進士,第一位宰相,也是第一位有影響的詩人。張九齡走上詩壇,進而走上政壇,成為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宋代,珠三角地區逐漸取代粵北成為嶺南文學中心,崔與之、李昴英、餘靖是當時有全國影響的人物,崔與之更是開嶺南宋詞之始。

明代,廣東以南園前五子、南園後五子詩社為代表的文人社團盛行。元朝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多位青年詩人在廣州南園創立南園詩社,對明代嶺南詩歌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代表人物有孫蕡、黃哲、王佐、李德、趙介,人稱“南園前五先生”(南園前五子)。明嘉靖年間,歐大任、梁有譽、黎民表、吳旦、李時行五人因追慕“前五先生”而重結南園詩社,被尊稱為“南園後五先生”(南園後五子)。明末,在陳子壯的發起下,黎遂球、曾道唯、高赍明、謝長文、區懷年、蘇興裔、梁佑逵等12人,再結南園詩社,複興南粵詩壇,稱“南園後勁”。 

清代,廣東出現了以“嶺南三大家”和“嶺南七子”為代表的一批詩人,包括屈大均、陳恭尹、梁佩蘭、程可則、王邦畿、方殿元、方還、方朝、張維屏、梁鼎芬、宋湘、黃香鐵等,使嶺南詩壇與中原、江浙詩壇三足鼎立。“嶺南三大家”的詩作在清代詩壇享有極高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居于重要地位。近代,珠三角地區仍保持宋元以來的中心地位,出現了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物。此外粵東還出現了黃遵憲、邱逢甲等有影響力的人物。據統計,從西漢到近代,廣東境内有籍貫可考的、有文集行世的文學家近1800人。

飲食

粵菜是中國的四大菜系之一,粵菜即廣東菜,是中國傳統四大菜系、八大菜系之一,發源于嶺南。粵菜由廣州菜(也稱廣府菜)、潮州菜(也稱潮汕菜)、東江菜(也稱客家菜)三種地方風味組成,三種風味各具特色。廣州菜範圍包括珠江三角洲和韶關、湛江等地,用料豐富,選料精細,技藝精良,清而不淡,鮮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膩。擅長小炒,要求掌握火候和油溫恰到好處。還兼容許多西菜做法,講究菜的氣勢、檔次。潮州菜發源于潮汕地區,彙閩、粵兩家之長,自成一派。以烹制海鮮見長,湯類、素菜、甜菜最具特色。刀工精細,口味清純。東江菜起源于廣東東江一帶,菜品多用肉類,極少水産,主料突出,講究香濃,下油重,味偏鹹,以砂鍋菜見長,有獨特的鄉土風味。

清末時期,粵菜被廣東商人帶到上海。民國時期,粵菜在上海逐漸取得霸主地位,赢得“國菜”的殊榮,“食在廣州”的聲譽便由此而起 。粵菜更被廣東華僑帶到世界各地,成為最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菜系,是中國菜在國外的代表 。經典粵菜有烤乳豬、清蒸東星斑、燒鵝、白切雞、紅燒乳鴿、蜜汁叉燒、脆皮燒肉、上湯焗龍蝦、鮑汁扣遼參、菜膽炖魚翅、白灼象拔蚌、椰汁冰糖燕窩、麒麟鲈魚、椒鹽濑尿蝦、蒜香骨、白灼蝦、幹炒牛河、廣東早茶、老火靓湯、羅漢齋、廣式燒填鴨、豉汁蒸排骨、菠蘿咕噜肉、玫瑰豉油雞、蘿蔔牛腩煲、潮州牛肉丸、潮汕魚丸、生菜龍蝦、鴛鴦膏蟹、潮州打冷、鹵鵝肝、蚝烙、芙蓉蝦、沙茶牛肉、客家釀豆腐、梅菜扣肉、鹽焗雞、豬肚包雞、盆菜。

漢語方言

華南地區較具影響力的漢族方言主要是:粵方言系、閩方言系、客家方言系。其中粵方言系的方言包括廣州話(粵語)、四邑話、圍頭話、陽江話、桂南白話、粵西白話等,主要分布在廣東;客家方言系的方言包括梅州話、河源話、韶南話、惠陽話、海陸話、艾話(涯話)、半山客等,遍布華南各省區;閩方言系的方言包括潮汕話、海陸豐閩語(福祿話/學佬話)、雷州話(黎話)、海南話(瓊語)、中山閩語,主要分布在廣東、海南兩省。另外,惠城話(祯語)的歸屬有争議,有認為其屬于客家方言,有認為其為獨立的大方言,也有認為其屬于粵方言;莆仙話獨立而特别,在抗日中做出巨大貢獻。廣西平話、韶州土話、湘南土話、軍話等歸系不明。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