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族

草莓族

職場草莓族
草莓族,又稱草莓一代,表面意思就是外表光鮮,一碰就爛。草莓這種水果,外面光鮮奪目,卻質地棉軟,稍一施壓就整個抵抗不住變成一團稀泥,但是它的表層也疙疙瘩瘩挺有個性,和他們相處拿捏要十分小心。最初,台灣的七年級生,被稱之為“草莓族”,但是也有人說80後也是草莓一族,他們重視享樂卻受不了挫折,抗壓性差,合群性不足,主動性和積極性均較上一代差。如今,草莓族多用來形容1981年後出生的年輕人像草莓一樣,盡管表面上看起來光鮮亮麗,但卻承受不了挫折,一碰即爛,不善于團隊合作,主動性及積極性均較上一代差。[1]開始投入職場的“草莓族”,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工作時往往沒什麼定性,隻要有更好玩的工作,或是較高的薪水,就會見異思遷。
    中文名:草莓族 外文名:strawberry generation 定義:像草莓一樣,盡管表面上看起來光鮮亮麗,但卻承受不了挫折的年輕人 提出者:翁靜玉

詞語含義

草莓這種水果,外面光鮮奪目,卻質地棉軟,稍一施壓就整個抵抗不住變成一團稀泥,但是它的表層也疙疙瘩瘩挺有個性,和他們相處拿捏要十分小心。他們重視享樂卻受不了挫折,抗壓性差,合群性不足,主動性和積極性均較上一代差。

現在的年輕人老是被冠上“草莓族”、“水蜜桃族”,在所謂的“大人”眼中,是一群成天追逐最新科技,沒有思想卻禁不起碰撞的新新人類,對于這樣的刻版印象,流行樂團五月天在歌曲《米老鼠》裡反駁:“誰是草莓族,你才是榴蓮族,一身傷人頑固,傷害我,還要我不哭。”鮮明的刻畫了與草莓一族相對的“榴蓮族”的形象:固執己見,粗暴傷人。

現今的“草莓族”,多用來形容1981年後出生的年輕人像草莓一樣,盡管表面上看起來光鮮亮麗,但卻承受不了挫折,一碰即爛,不善于團隊合作,主動性及積極性均較上一代差。開始投入職場的“草莓族”,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工作時往往沒什麼定性,隻要有更好玩的工作,或是較高的薪水,就會見異思遷。

社會評價

“少子化”的社會及生活水平提高,是現在年輕人被視為“草莓族”的一大原因。

所訴對象

所謂七年級生是指1980年代出生的年輕人,以此類推,1970年代出生的叫六年級生,1960年的世代則被視之為五年級同學等等。n七年級生有這個草莓族的頭銜,實在沒有什麼恭維之意,草莓這種水果,外面光鮮奪目,卻質地綿軟,稍一施壓就整個抵抗不住變成一團稀泥,但是它的表層也疙疙瘩瘩挺有個性,和他們相處拿捏要十分小心。他們重視享樂卻受不了挫折,抗壓性差,合群性不足,主動性和積極性均較上一代差。n“草莓族”一詞最早被食品業者拿來形容15歲以下的消費者,以草莓來象征這個族群的天真、好奇。但後來則取其光鮮亮麗、甜中帶酸的生澀、在溫室中長大及一捏就破的特性,開始以草莓族來稱呼1981年後出生的世代(有時也包含1981年前數年出生的世代)。在另一方面,部份觀點認為草莓族是被新聞媒體所誇大了,當“七年級生”、“八年級生”犯錯時即大幅報道,事實上每個世代都存在草莓族,在年輕世代中草莓族的比例可能還比較少;而且草莓族一詞已經成為壓榨年輕人的借口,現在的年輕人是處于低薪資高工作量及高學曆者從事低專業工作的狀态,因此他們會對公司不忠誠、對工作無熱情、非常功利保守。n此外也有人開始指出,指責草莓族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因為這很容易讓台灣的勞動條件越來越差。當資方在指責草莓族時,社會大衆應該譴責資方隻想壓榨勞工;但實際上輿論不但對勞工不友善,連許多台灣父母隻會要求子女認真工作。台灣的高工時、低工資、低生育率、高貧富差距等社會問題,其實是因為指責草莓族的輿論而變得更嚴重。

心理分析

上海青年研究中心副教授黃洪基分析指出:“草莓族”大多生于改革開放以後,家庭物質條件較為富足,許多人還是獨生子女,從小被父母呵護備至,因此很少有真正不順心的事。在成長過程中,他們又多把精力集中在學習上,以緻他們應試能力強,社會适應能力弱;業務水平出色,心理素質較差,碰到壓力甚至是很小的挫折就會像草莓一壓就扁。

許多專家提出,當一些年輕人從摩擦較少的校園走上壓力重重的社會,性格中“草莓”的一面就凸顯出來。社會應給他們一份理解和寬容,給他們從“草莓”成長為“荔枝”甚至是“榴蓮”的時間。此外,許多過來人也建議職場新人要及時調整心态,笑對壓力和挫折。在某世界500強公司工作了一年多時間的小環告訴記者,自己活兒沒幹好被主管批評後,心情會很低落。但她會找個合理的方式,讓自己發洩一下情緒,随後恢複光鮮亮麗,投入工作。

對策

(1)自我調節

一旦一個人被歸類為草莓族,意思就是抗壓力不夠,僅此一項弱點,就足以導緻學習無法超越,工作難以突破,最終帶來競争力不足的危機。有年輕人抗議草莓族的刻版印象,他們将自己比喻為蟑螂族,就是被打了再爬起來,不畏懼壓力,也能堅持到底的耐壓族。還有奇異果族,自認外表雖不搶眼,内在卻有着真材實料。

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有失客觀,但社會裡面的确存在了具有草莓族特質的人,并且散布在各個年齡層當中。就以職場而言,雇主不希望雇用草莓族的員工,原因很簡單,為了安撫他們脆弱的抗壓力以及解決适應力不足的問題,最直接的虧損就是成本提高。

然而,無論是否喜歡草莓族這個名詞,抗壓力不夠的确是生存的障礙,而父母為了成年子女的前途着想,還是要幫助他們提升抗壓力,脫離草莓族的窘境。

(2)父母放手

草莓族不是一天形成的,如果父母總是做空降部隊,子女一有壓力立刻接管,他們自然就沒有抗壓力。另外一個極端,是父母給了子女很多超過能力所及的期望,不但沒有激發出潛能,反倒刺激他們自我放逐,也就更失去了抗壓的能力。

若是成年子女對工作挑三揀四之外,動不動就換工作,尋找無壓力職場,惡性循環的結果,職場競争力也将每況愈下,這是草莓族引發的危機效應。在這種情形之下,父母所能做的有限,不可能繼續為孩子清除壓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做孩子的啦啦隊。

當孩子遇到挫折或是又想逃避壓力的時候,父母要用冷靜的态度協助他們分析自己的處境,而不是用情緒化的字眼指責他們經不起挫折,激将法也要留心使用。尤其一向養尊處優的孩子,面對職場無情的挑戰,因為沒有心理準備以至于措手不及,他們需要父母的鼓勵,認識自己的長處,建立自信,卻不是父母急着出點子或為他們張羅工作機會。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