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菜

苦菜

菊科植物苦丁菜的嫩葉
苦菜是菊科植物苦定菜的嫩葉,别名荼草、紫苦菜、天香菜等。其分布很廣,除甯夏、青海、新疆、西藏和海南島外,全國各地均有分布。味感甘中略帶苦,可炒食或涼拌。涼拌時先将苦菜擇好洗淨,過水輕焯控幹晾涼,姜蒜切末,加入鹽、雞精、香油、白糖、米醋、辣椒油少許,攪拌均勻後裝盤即可。有抗菌、解熱、消炎、明目等作用。
    中文名:苦菜 拉丁學名:Lxeris chinensis 科:菊科 藥名:敗醬草 異名:女郎花、鹿腸馬草

主要價值

苦菜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等功效,主治痢疾,黃疽,血淋,痔瘘等病症。

食用價值

(1)防治貧血,消暑保健。苦菜中含有豐富的胡蘿蔔素、維生素C以及鉀鹽、鈣鹽等,對預防和治療貧血病,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促進生長發育和消暑保健有較好的作用。

(2)清熱解毒,殺菌消炎。苦菜中含有蒲公英甾醇、膽堿等成分,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耐藥菌株、溶血性鍊球菌有較強的殺菌作用,對肺炎雙球菌、腦膜炎球菌、白喉杆菌、綠膿杆菌、痢疾杆菌等也有一定的殺傷作用,故對黃疸性肝炎、咽喉炎、細菌性痢疾、感冒發熱及慢性氣管炎、扁桃體炎等均有一定的療效。

(3)防治癌症。苦菜水煎劑對急性淋巴型白血病、急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的血細胞脫氧酶有明顯的抑制作用,還可用于防治宮頸癌、直腸癌、肛門癌症。

藥用價值

保健原理與功能:

苦麻菜對糖尿病患者有着明顯的效果,因為糖尿病是典型的内分泌失調症——富貴病。按食物的五味講:苦、辣、酸、甜、澀,平時我們吃的香甜的食物過多,而苦澀的甚少。所以久而久之的食物營養失衡就導緻了内分泌失調。苦麻乃枯澀之物,可以彌補現代飲食的五味,對糖尿病患者極佳。實際任何人都應該常食此物。很多以此物為茶的人說,自從喝了苦麻菜茶後就沒有得過感冒。苦嘛菜本身就是消炎去火之物,預防流感肯定是有效的。對增強現代亞健康人群自身免疫力是種很好的野菜保健品。對當今流行的“豬流感”更是首選預防茶。

如今糖尿病人非常多,好感冒者也多,便秘體毒者更多,此茶急人之所需,對現代人的亞健康症狀有着顯著效果。現代正是經濟高速發展之際,正需要這種純天然綠色的有機保健品。

苦菜茶項目是未來農業的新趨勢,把農業與商業良好結合。讓農民與時具進,促成可持續發展的綠色新生态生産。

分類

苦菜随地域的差異,所指植物不同。一般是指菊科(Compositae)、苦苣菜屬(Sonchus)一類植物。該屬據資料記載有九種,分别是:

1、苦苣菜:Sonchus oleraceus Linn.

2、苣荬菜:Sonchus arvensis Linn.

3、花葉滇苦菜:Sonchus asper(Linn.)Hill.

4、短裂苦苣菜:Sonchus uliginosus M.B.

5、長裂苦苣菜:Sonchus brachyotus DC.

6、南苦荬菜:Sonchus lingianus shih.

7、全葉苦苣菜:Sonchus transcaspicus Nevski.

8、續斷菊:Sonchus asper(L.)Hill.

9、沼生苦苣菜:Sonchus palustris Linn.

10、蛐蛐菜(濱州)叫法。

山西把第五種“長裂苦苣菜:(Sonchus brachyotus DC.)”當作野菜普遍食用,稱作甜苣菜。另外山西北部把菊科乳苣屬植物乳苣(Mulgedium tataricum(Linn.)DC.)也當苦菜食用,稱作苦苣菜。

【藥材名】苦菜

【拉丁名】Sonchus oleraceus L.

【别名】荼,芑,荼草,選,遊冬,野苦馬,青菜,紫苦菜,堇菜,苦苣,苦荬,天香菜,老鴉苦荬,滇苦菜,苦馬菜

【名稱考證】苦菜(《本經》) ,荼、芑(《詩經》)、荼草、選(《本經》)、遊冬(《别錄》)、野苦馬(《普濟方》)、青菜、紫苦菜(《滇南本草》)、堇菜(《品彙精要》)、苦苣、苦荬、天香菜(《綱目》)、老鴉苦荬(《醫林纂要》)、滇苦菜、苦馬菜(《植物名實圖考》) 【科目來源】雙子葉植物藥菊科植物

【藥用部位】菊科苦苣菜的全草。

【性味歸經】苦,寒。

①《本經》:“味苦,寒。”

②《别錄》:“無毒。”入心、脾、胃、大腸經;

①《本草經疏》:“入心、脾、胃三經。”

②《本草求真》:“入心、胃、大腸。”

【功效主治】清熱,涼血,解毒,明目,和胃,止咳。治痢疾,黃疸,血淋,痔瘘,疔腫,蛇咬傷,咳嗽,支氣管炎,疳積。

【用法用量】内服:煎湯、打汁或研末。外用:搗汁塗或煎水熏洗。

【用藥忌宜】

①《本草經疏》:“脾胃虛寒者忌之。”

②《随息居飲食譜》:“不可共蜜食。”

【資源分布】我國大部地區均有分布。

【藥材鑒定】有些學者,對《本經》苦菜的學名,拟定為Sonchusarvensis L.,參見“牛舌頭”條。

【古籍考證】出自《名醫别錄》

①《别錄》:“苦菜,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淩冬不死。三月三日采,陰幹。”

②陶弘景:“《桐君錄》雲,苦菜三月生,扶疏,六月花從葉出,莖直花黃,八月實黑,實落根複生,冬不枯。今茗極似此。”

③《唐本草》:“茗乃木類,殊非菜流,茗春采為苦荼。按《爾雅·釋草》雲,荼,苦菜。《釋木》雲,槚,苦荼。二物全别,不得比例。又《顔氏家訓》按《易通卦驗·玄圖》曰,苦菜生于寒秋,經冬曆春,得夏乃成,一名遊冬,葉似苦苣而細,斷之而有白汁,花黃似菊。此則與桐君略同,今所在有之也。”

④《綱目》:“苦菜,即苦荬也。家栽者呼為苦苣,實一物也。春初生苗,有赤莖、白莖二種,其莖中空而肥,折之有白汁出。葉似花蘿蔔菜葉,而色綠帶碧,上葉抱莖,梢葉似鶴嘴,每葉分叉,撺挺如穿葉狀。開黃花,如初綻野菊。一花結子一叢,如茼蒿子及鶴虱子,花罷則收斂。子上有白毛茸茸,随風飄揚,落處即生。”

【化學成分】全草(産于澳大利亞者)含抗腫瘤成分,在小鼠大腿肌肉接種肉瘤-37後第6天,皮下注射苦菜的酸性提取物,6~8小時後殺死小鼠,肉眼及顯微鏡觀察,均可見到肉瘤受到明顯的傷害(出血、壞死等)。

【相關選方】

①治肝硬化:苦萊、酢漿草各一兩。同豬肉炖服。(江西)

②治樸蛇瘴:野苦馬汁、燈心(浸水良久撚其末)。和朋之。(《普濟方》)

③治慢性氣管炎:苦菜一斤,大棗二十個。苦菜煎爛,取煎液煮大棗,待棗皮展開後取出,餘液熬成膏。早晚各服藥膏一匙,大棗一枚。(内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④治小兒疳積:苦菜一兩,同豬肝炖服。(江西)

⑤治對口惡瘡:野苦荬擂汁一鐘,入姜汁一匙,酒和服以渣敷。(《唐瑤經驗方》)

⑥治壺蜂叮螫:苦菜汁塗之。(《摘元方》)

⑦治婦人乳結紅腫疼痛:紫苦菜搗汁水煎,點水酒服。(《滇南本草》)

【原生形态】苦苣菜,菊科。一年至二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莖直立,中空,具乳汁;基部無毛,頂端及中上部或具有稀疏的腺毛。葉互生;長橢圓狀廣披針形,長15~28厘米,寬3~6厘米,羽裂或提琴狀羽裂,邊緣具不整齊的刺狀尖齒;基部葉有短柄,莖上葉無柄、呈耳廓狀抱莖。頭狀花序數枚,頂生,直徑約2厘米。總苞圓筒狀,長12~15毫米,基部具有脫落性的絹狀毛,内層苞片線狀披針形,先端尖銳,具疏生的長毛;花全部為舌狀,黃色;雄蕊5;子房下位,花柱細長,柱頭2深裂。瘦果倒卵狀橢圓形,扁平,每面除有3條明顯的縱紋外,并有粗糙的橫紋,成熟後紅褐色。冠毛白色,細軟。花期4~6月。生長于路邊及田野間。【參考出處】《名醫别錄》,《唐本草》,《綱目》

【相關藥材】山苦菜、苦菜花子、苦菜根

【關鍵詞】清熱涼血、解毒、明目、和胃、止咳、痢疾、黃疸、血淋、痔瘘、疔腫、蛇咬傷、咳嗽、支氣管炎、疳積。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30-100(-200)厘米;根狀莖橫卧或斜生,節處生多數細根;莖直立,黃綠色至黃棕色,有時帶淡紫色,下部常被脫落性倒生白色粗毛或幾無毛,上部常近無毛或被倒生稍彎糙毛,或疏被2列縱向短糙毛。基生葉叢生,花時枯落,卵形、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1.8-)3-10.5厘米,寬1.2-3厘米,不分裂或羽狀分裂或全裂,頂端鈍或尖,基部楔形,邊緣具粗鋸齒,上面暗綠色,背面淡綠色,兩面被糙伏毛或幾無毛,具緣毛;葉柄長3-12厘米;莖生葉對生,寬卵形至披針形,長5-15厘米,常羽狀深裂或全裂具2-3(-5)對側裂片,頂生裂片卵形、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具粗鋸齒,兩面密被或疏被白色糙毛,或幾無毛,上部葉漸變窄小,無柄。

花序為聚傘花序組成的大型傘房花序,頂生,具5-6(7)級分枝;花序梗上方一側被開展白色粗糙毛;總苞線形,甚小;苞片小;花小,萼齒不明顯;花冠鐘形,黃色,冠筒長1.5毫米,上部寬1.5毫米,基部一側囊腫不明顯,内具白色長柔毛,花冠裂片卵形,長1.5毫米,寬1-1.3毫米;雄蕊4,稍超出或幾不超出花冠,花絲不等長,近蜜囊的2枚長3.5毫米,下部被柔毛,另一2枚長2.7毫米,無毛,花藥長圓形,長約1毫米;子房橢圓狀長圓形,長約1.5毫米,花柱長2.5毫米,柱頭盾狀或截頭狀,徑0.5-0.6毫米。瘦果長圓形,長3-4毫米,具3棱,2不育子室中央稍隆起成上粗下細的棒槌狀,能育子室略扁平,向兩側延展成窄邊狀,内含1橢圓形、扁平種子。花期7-9月。

分布很廣,除甯夏、青海、新疆、西藏和海南島外,全國各地均有分布。常生于海拔(50-)400-2100(-2600)米的山坡林下、林緣和灌叢中以及路邊、田埂邊的草叢中。分布于蘇聯、蒙古、朝鮮和日本。

全草(藥材名:敗醬草)和根莖及根入藥,能清熱解毒、消腫排膿、活血祛瘀,治慢性闌尾炎,療效極顯。山東、江西等省民間采摘幼苗嫩葉食用。

敗醬一名苦菜,浙江地方名四季菜,東北稱野芹。屬敗醬科植物。有黃花、白花兩種。根作敗醬氣。李時珍說:"南人采嫩者,曝蒸作菜食"。黃花者味較苦,均入藥,功效相似。

性味寒、苦、平,無毒。

成分黃花敗醬含揮發油,三菇皂甙、糖類。白花敗醬根及根狀莖含皂甙,敗醬甙,毛羅尼甙及番木鼈甙。

藥理據試驗,黃花敗醬有促進肝細胞再生、改善肝功能作用。抑菌試驗: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杆菌、大腸杆菌、痢疾杆菌、傷寒杆菌均有較強的抑菌作用。

功用清熱,解毒,消腫,排膿。(據浙江民間經驗稱:黃花敗醬功效不及白花敗醬)。

[闌尾炎,婦女盆腔炎,多發性膿腫]敗醬全草6一24克,金銀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2克,水煎去渣,一日2次分服。

[腎盂腎炎]敗醬、車前草各30克,水煎去渣,代茶多量飲服。

[急性傳染性黃疸型肝炎]敗醬30克,佛手9克,水煎服,據稱一個療程(7天)後,食欲增進,黃疸消退,肝腫大消失。(浙江吳與赤腳醫生介紹)。

【别名】敗醬草[東北]、苦葉苗、活血草、苦丁菜、苦麻菜、小苦苣、黃鼠草

【來源】菊科野苦荬屬植物山苦荬Ixerischinensis(Thunb.)Nakai,以全草入藥。春夏秋均可采收,鮮用或曬幹。

【性味歸經】苦,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破瘀活血,排膿。用于闌尾炎,腹腔膿腫,腸炎,痢疾,急、慢性盆腔炎,肺熱咳嗽,肺結核,吐血,衄血;外用治跌打損傷,瘡疖腫痛,黃水瘡,陰囊濕疹。

【用法用量】3~5錢。外用适量,鮮品搗爛敷,或幹品研粉,香油調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栽培技術

苦菜又叫基荬菜,是人們喜食的一種多年生野生蔬菜,它不但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而且還有清熱解毒等醫療作用。苦菜适應性很強,在田間、路旁均能生長。若塑料大棚人工栽培,比露地早上市40--50天,畝産可達1000公斤以上。其栽培技術如下:

1、播種時間大棚栽培苦菜的播種适應期為7月下旬至8月中旬。過晚苗小,抗寒、抗旱能力低,産量下降。由于苦菜種子沒有休眠期,采種當年即可播種生産。首次種植可以采野生苦菜種子。

2、播種方法為利于苦菜的生長,要選擇疏松肥沃的地塊播種,播前深翻細耕,結合整地每畝地施有機肥3000公斤,然後按扣棚面積做畦,一般畦寬1米,畦面開8厘米深小溝7條,溝距12厘米。澆透底水,水滲後将種子播于溝内,用細土将溝覆平。畦面加蓋塑料薄膜保溫,并在膜上加蓋草苫,以防日曬高溫影響發芽。一般每平方來播種量為3克。

3、田間管理播種後7--8天即可出苗,剛出土的幼苗根系細弱,要通過噴水保持土壤濕潤,以防幹旱苗枯澆水2--3天後及時松土,既可抑制土壤水分蒸發,又能促進根系生長。雜草是影響幼苗正常生長的主要因素,所以要随時拔除。立秋後,天氣涼爽,苦菜生長比較旺盛,為促其根系粗壯,積累更多養分,需結合灌水追一次稀大糞,每畝1000公斤。

4、第二年管理

扣棚:為使苦菜及早上市,又不緻遭受凍害,一般要在3月上、中旬和上棚膜。土壤化凍後,摟去地面的枯葉雜草。當地下5厘米土壤達到4--5℃時,苦菜便開始發新芽返青。

肥水:如果冬季積雪少,土壤墒情不好,要在返青後3--5天灌一次水,以能濕透15厘米土層為準,水量過大會降低地溫,影響生長,以後根據土壤情況,到收獲前灌1--2次水即可滿足需要。苦菜以食葉為主,需氮較多。為了獲得高産,需在2--3葉期進行一次葉面追肥,噴施0.5%的尿素溶液。

濕度:苦菜喜歡冷涼的氣候條件,棚内溫度過高不利于生長,所以當棚溫達到25℃時要及時通風降溫,保證氣溫在20℃左右。當葉生長到4厘米以上時,便可收獲上市

《爾雅·釋草第十三》,"荼,苦菜"。苦菜為田野自生之多年生草本,菊科。《詩經·國風·邶國之谷風》有"誰謂荼苦,其甘如荠",《詩經·國風豳國之七月》有"采荼樗薪",《詩經·大雅·綿》有"堇荼如饴",一般都認為上述詩中之"荼"是指苦菜。三國吳國陸玑《毛詩草木鳥獸魚疏》記苦菜的特征是:生長在山田或沼澤中,經霜之後味甜而脆。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二十七"苦菜"條記:初春時生苗,莖中空,折斷時會流出白汁,開黃花和野菊相似,其種子附生白毛,能随風飄揚。苦菜是荼的本義,其味苦,經霜後味轉甜,故有"其甘如荠"、"堇茶如饴"。

食物營養成分

食物名稱

苦菜

含量參考

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

69千卡

蛋白質

1.5g

脂肪

1g

碳水化合物

17.3g

不溶性膳食纖維

7.5g

1mg

80mg

113mg

456mg

235mg

16.41mg

3.6mg

0.5mg

1.02mg

維生素A

1003μg

維生素B2(核黃素)

0.16mg

維生素C(抗壞血酸)

52mg

上一篇:狗尾草

下一篇:金魚藻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