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艿

芋艿

單子葉植物
芋艿,簡稱“芋”,俗稱“芋頭”。單子葉植物,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葉卵形,葉柄長而肥大。花黃綠色。地下有肉質球莖,營養價值很高,塊莖中的澱粉含量達70%,既可以當糧食,又可做蔬菜,是老幼皆宜的滋補品,秋補素食一寶。中國南方栽培較多。原産我國和印度、馬來西亞等熱帶地區。
    中文名: 拉丁學名:Colocasia esculenta (L) . Schott 别名:芋頭,水芋,芋岌、毛艿、毛芋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 門:被子植物門 亞門: 綱:單子葉植物綱 亞綱: 超目: 目:澤瀉目 亞目: 科:天南星科 亞科: 族: 亞族: 屬: 亞屬: 組: 亞組: 種: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植物學史

芋艿(Ynǎi)簡稱芋,俗稱芋頭。單子葉植物,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葉卵形,葉柄長而肥大。花黃綠色。地下有肉質球莖,富含澱粉,可供食用。中國南方栽培較多。

芋艿的營養價值很高,塊莖中的澱粉含量達70%,既可以當糧食,又可做蔬菜,是老幼皆宜的滋補品,秋補素食一寶。芋艿還富含蛋白質、鈣、磷、鐵、鉀、鎂、鈉、胡蘿蔔素、煙酸、維生素B1、維生素B2、皂角甙等多種成分。祖國醫學認為,芋艿性甘、辛、平,入腸、胃,具有益胃、寬腸、通便散結、補中益肝腎、添精益髓等功效。對輔助治療大便幹結、甲狀腺腫大、瘰疬、乳腺炎、蟲咬蜂蜇、腸蟲癖塊、急性關節炎等病症有一定作用。但應注意,不能擦、敷到健康皮膚,否則會引起皮炎。一旦發生,可有生姜汁輕輕擦洗即可。

芋頭食用方法很多,煮、蒸、煨、烤、燒、炒、燴均可。最常見的做法是把芋艿煮熟或蒸熟後蘸糖吃;芋艿燒肉或将芋艿切成丁塊,與玉米摻在一起煮粥。應注意的是,芋艿含較多澱粉,一次不能多食,多食有滞氣之弊,生食有微毒。

在東南沿海一帶,有中秋吃芋艿的習俗。相傳明朝年間,倭寇侵犯我東南沿海,百姓深受其苦。戚繼光受命抗倭,取得很大勝利。中秋這一天,戚家軍在營地裡歡度中秋。半夜裡倭寇偷襲,将戚家軍圍困在山上,斷其糧草。數天後,士兵們隻好挖到不少野芋艿,煮後很好吃,但不知其名。戚繼光說:“為了紀念遇難的士兵,就叫它‘遇難’吧。”一天夜晚,戚家軍飽餐“遇難”後奮勇突圍,将倭寇全殲在睡夢中。此後,東南沿海人民在過中秋節時,都要吃糖燒芋艿,以志不忘民族危難和戚繼光的抗倭功績。時間一長,“遇難”便漸漸變為了“芋艿”。

詳細資料

異名

蹲鸱(《史記》),芋魁(《漢書》),芋根(《漢書》顔師古注),土芝(《别錄》),芋奶(《種芋法》), 芋頭 (《本草衍義》) 。

來源

為天南星科植物芋的塊莖。

植物形态

芋 ,多年生草本。地下有卵形至長橢圓形的塊莖,褐色,具纖毛。葉基生,常4~6片簇生;葉身闊大,質厚,卵狀廣橢圓形,長約30~50厘米,全緣,帶波狀,先端短而銳尖,基部耳形,耳片鈍頭,僅末端圓,葉面綠色,平滑,具防水性;葉柄肉質,長而肥厚,綠色或淡綠紫色,基部呈鞘狀。花莖1~4枚,自葉鞘基部抽出,各生1内穗花序,顧次開放,長約30厘米。佛焰苞長約20厘米,淡黃色。肉穗花序在苞内呈橢圓形,短于佛焰苞,具短附屬體;上部生多數黃色雄花,占花穗之半,下部生綠色雌花,約占花穗的1/4,中性花位于中部,亦占花穗的1/4。花期8月。我國南方及華北各省,均有栽培。

本植物的葉(芋葉)、葉柄(芋梗)、花(芋頭花)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采集

8~9月間采挖,去淨須根及地上部分,洗淨,曬幹。其中間母根(塊莖)俗稱芋頭,旁生小者為芋子.

化學成分:

塊莖含蛋白質1.75~2.3%、澱粉69.6~73.7%、灰分1.17~1.68%、脂類0.47~0.68%、鈣0.059~0.169%、磷0.113一O.274%、鐵0.0042~0.0050%,維生素C和A的含量甚少,但含維生紊B、B2(即核黃素)較多。

性味

甘辛,平。

①《别錄》:"辛,平,有毒。"

②陶弘景:"生則有毒,性滑。"

③《日華子本草》:"冷。"

④《滇南本草》:"味甘麻。"

歸經

《本草求真》:"入腸、胃。"

功用主治

消疬散結,治瘰疬,腫毒,腹中癖決,牛皮癬,湯火傷。

①《别錄》:"主寬腸胃,充肌膚,滑中。"

②《唐本草》:"蒸煮冷啖,療熱止渴。"

③孟诜:"浴去身上浮風,慎風半日。"

④《本草拾遺》:"吞之開胃,通腸閉,産後煮食之破血,飲其汁,止血、渴。"

⑤《日華子本草》:"破宿血,去死肌。和魚煮,甚下氣,調中補虛。"

⑥《滇南本草》:"治中氣不足,久服補肝腎,添精益髓。"

⑦《醫林纂要》:"行水。"

⑧《本草求原》:"止瀉。"

⑨《随息居飲食譜》:"生嚼治絞腸痧,搗塗癰瘍初起,丸服散瘰疬。"

⑩《嶺南采藥錄》:"以此煮粥,研末和粥食之,能治小兒連珠疬及虛疬,大人亦合,并可免一切疥瘡。"

⑾《中國藥植圖鑒》:"調以胡麻油,敷治火傷,開水燙傷;用芋片不斷摩擦疣部,可除去。"

用法與用量

内服:煎湯,2~4兩:或入丸、散。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宜忌

①陶弘景:"生則有毒,莶不可食。"

②《千金•食治》:"不可多食,動宿冷。"

③《本草衍義》:"多食滞氣困脾。"

選方

①治瘰疬不論已潰未潰:香梗芋艿(揀大者)不拘多少。切片,曬幹,研細末,用陳海蜇漂淡。大荸荠煎湯泛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錢,陳海蜇皮、荸荠煎湯送下。(《中國醫學大辭典》芋艿丸)

②治癬氣生芋一斤,壓破、酒漬二七日,空腹一杯。(《獨行方》)

③治諸瘡因風緻腫:燒白芋灰,溫湯和之,厚三分,敷瘡上。幹即易,不過五度。(《千金方》)

④治頭上軟疖:大芋搗敷,即幹。(《簡便單方》)

⑤治牛皮癬:大芋頭、生大蒜。共搗爛,敷患處。

⑥治筋骨痛,無名腫毒,蛇頭指,蛇蟲傷:芋頭磨麻油搽,未破者用醋磨塗患處。

⑦治便血日久:芋根四錢,水煎服,白痢兌白糖,紅痢兌紅糖。(⑤方以下出《湖南藥物志》)

地理分布

芋艿原産于中國、印度東部和馬來西亞等熱帶地區。但在我國栽培曆史悠久,主要分布在我國華南,西南和長江流域,東北、西北較少種植。

栽培技術

芋頭,多年生塊莖植物,常作一年生作物栽培。葉片盾形,葉柄肥大,植株基部形成短縮莖,逐漸累積養分肥大成肉質球莖球形、或塊狀等。但以中下部節位的腋芽活動力最強,發生第一次分蘖,在适宜條件濕潤,不耐旱,較耐蔭,并具有水生植物的特性,水田或旱地均可栽培。

根系吸收力弱,整個生長期要求充足水分;對土壤适應性廣,以肥沃深厚、保水力強的粘質土為宜;芋頭高溫多濕的環境,在15℃開始發芽,生長期要求20℃的溫度,球莖在27℃-30℃時發育良好。初期,根系較淺,不耐幹旱,種芋發根後,新生植株逐漸膨大而成為,其後随着植株的生長,不斷形成新的球狀莖,即鮮芋,在适宜環境下不斷分蘖水質良好,空氣清新,土壤肥沃,光照充足,生物資源呈多樣性的生産基地,土壤以pH值5.5-7.0、有機質含量1.0%-1.5%左右的壤土或砂壤較為适宜,整地在秋後即可進行。秋後對土地進行冬耕,耕作深度在30厘米以上,有條件的可使用手扶拖拉機耕作,翻土量大,耕作深,效果好。

通過冬耕可以提高地溫,疏松并加厚活土層,小苗棚催芽易出現溫度偏高現象,影響芽的質量,這是應當注意的,而且剛出芽

時,也要降低棚内溫度,控制在20—21℃,使芽健壯,有利于土壤。施基肥。結合整地,按種植面積的大小,施肥,。催芽之前,要先選種,在貯藏的芋種中,挑選單重40克以上的健壯的子芋做種,選種時要剔除病弱的子芋。曬種。種芋從貯藏窖取出後,要先曬2—3天,曬至子芋尾部稍微有點萎縮為好,以打破休眠,促進發芽。催芽。催芽可以有幾種方法:最簡易的方法是将種芋混合在含适當水分的麥稭裡,放在向陽背風處催芽,溫度為20—25℃,早晚用薄膜或草苫子覆蓋保溫,進行催芽。

再一種方法是在室内催芽:在室内盤土炕或生火爐,使溫度恒定在20—25℃,将種芋放置在室内的架子上進行催芽,為便于管理和節省空間,可以整袋放置,不影響出芽,一般30—40天出芽,注意待芽剛萌發時要降低溫度,使溫度保持在20—21℃,可促芽健壯。另外,為使發芽一緻,應及時檢查,挑芽分批管理。還有一種方法是采用小苗棚催芽。

1.對溫度要求:

芋頭原産高溫多濕地帶,在長期的栽培過程中形成了水芋、水旱兼用芋、旱芋等栽培類型。但無論水芋還是旱芋都需要高溫多濕的環境條件,13-15℃芋頭的球莖開始萌發,幼苗期生長适溫為20-25℃,發棵期生長适溫為20-30℃。晝夜溫差較大有利于球莖的形成,球莖形成期以白天28-30℃,夜間18-20℃最适宜。

2.對水分要求:無論是水芋或是旱芋都喜歡濕潤的自然環境條件,旱芋生長期要求土壤濕潤,尤其葉片旺盛生長期和球莖形成期,需水量大,要求增加澆水量或在行溝裡灌淺水。同時注意在球莖形成熟初期噴灑地果壯蒂靈,使地下果營養運輸導管變粗,提高地果膨大活力,果面光滑,果型健壯,品質提高,達到豐産。水芋生長期要求有一定水層,幼苗期水層3-5厘米。葉片生長盛期以水深5-7厘米為好,收獲前6-7天要控制澆水和灌水,以防球莖含水過多,不耐貯藏。

3.對光照要求:

芋頭較耐弱光,對光照強度要求不是很嚴格。在散射光下生長良好,球莖的形成和膨大要求短日照條件。

4.對土壤要求:

水芋适于水中生長,需選擇水田、低窪地或水溝栽培。旱芋雖可在旱地生長,但仍保持沼澤植物的生态型,宜選擇潮濕地帶種植。芋頭是喜肥性作物,其球莖是在地下土層中形成的,因此應選擇有機質豐富,土層深厚的壤土或粘壤土,以pH值5.5-7最适宜。

8~9月間采挖,去淨須根及地上部分,洗淨,曬幹。其中間母根(塊莖)俗稱芋頭,旁生小者為芋子.

主要價值

食用價值

化學成分:塊莖含蛋白質1.75~2.3%、澱粉69.6~73.7%、灰分1.17~1.68%、脂類0.47~0.68%、鈣0.059~0.169%、磷0.113一O.274%、鐵0.0042~0.0050%,維生素C和A的含量甚少,但含維生紊B、B2(即核黃素)較多。

煮、蒸、煨、烤、燒、炒、燴均可。最常見的做法是把芋艿煮熟或蒸熟後蘸糖吃;芋艿燒肉或将芋艿切成丁塊,與玉米摻在一起煮粥。應注意的是,芋艿含較多澱粉,一次不能多食,多食有滞氣之弊,生食有微毒。

在東南沿海一帶,有中秋吃芋艿的習俗。相傳明朝年間,倭寇侵犯我國東南沿海,百姓深受其苦。戚繼光受命抗倭,取得很大勝利。中秋這一天,戚家軍在營地裡歡度中秋。半夜裡倭寇偷襲,将戚家軍圍困在山上,斷其糧草。數天後,士兵們隻好挖到不少野芋艿,煮後很好吃,但不知其名。戚繼光說:“為了紀念遇難的士兵,就叫它‘遇難’吧。”一天夜晚,戚家軍飽餐“遇難”後奮勇突圍,将倭寇全殲在睡夢中。此後,東南沿海人民在過中秋節時,都要吃糖燒芋艿,以志不忘民族危難和戚繼光的抗倭功績。時間一長,“遇難”便漸漸變為了“芋艿”。

藥用價值

性味甘辛,平。

①《别錄》:“辛,平,有毒。”

②陶弘景:“生則有毒,性滑。”

③《日華子本草》:“冷。”

④《滇南本草》:“味甘麻。”

歸經:《本草求真》:“入腸、胃。”

主治消疬散結,治瘰疬,腫毒,腹中癖決,牛皮癬,湯火傷。

上一篇:鴉片魚

下一篇:沙蔥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