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蒿

艾蒿

菊科蒿屬多年生草本植物
艾蒿是菊科蒿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冰台、遏草、香艾、蕲艾、艾﹑灸草﹑醫草﹑黃草﹑艾絨等。植株有濃烈香氣。莖單生或少數,褐色或灰黃褐色,基部稍木質化,上部萆質,并有少數短的分枝,葉厚紙質,上面被灰白色短柔毛,瘦果長卵形或長圓形。花果期9-10月。全草入藥,有溫經、去濕、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過敏等作用。艾葉曬幹搗碎得“艾絨”,制艾條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分布于蒙古、朝鮮、俄羅斯(遠東地區)和中國;分布廣,在中國除極幹旱與高寒地區外,幾乎遍及中國。日本有栽培。生于低海拔至中海拔地區的荒地、路旁河邊及山坡等地,也見于森林草原及草原地區,局部地區為植物群落的優勢種。
    中文名:艾蒿 拉丁學名: 别名:冰台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 門:被子植物門 亞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合瓣花亞綱 超目: 目:桔梗目 亞目: 科:菊科 亞科:管狀花亞科 族:春黃菊族 亞族:菊亞族 屬:蒿屬 亞屬:蒿亞屬 組:艾組 亞組: 種:艾蒿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布于亞洲及歐洲地區 命名者及年代:H. Lév. & Vaniot, 1910 保護級别:

形态特征

艾蒿是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狀植物,植株有濃烈香氣。主根明顯,略粗長,直徑達1.5厘米,側根多;常有橫卧地下根狀莖及營養枝。莖單生或少數,高80-150(-250)厘米,有明顯縱棱,褐色或灰黃褐色,基部稍木質化,上部草質,并有少數短的分枝,枝長3-5厘米;莖、枝均被灰色蛛絲狀柔毛。

葉厚紙質,上面被灰白色短柔毛,并有白色腺點與小凹點,背面密被灰白色蛛絲狀密絨毛;基生葉具長柄,花期萎謝;莖下部葉近圓形或寬卵形,羽狀深裂,每側具裂片2-3枚,裂片橢圓形或倒卵狀長橢圓形,每裂片有2-3枚小裂齒,幹後背面主、側脈多為深褐色或鏽色,葉柄長0.5-0.8厘米;中部葉卵形、三角狀卵形或近菱形,長5-8厘米,寬4-7厘米,一(至二)回羽狀深裂至半裂,每側裂片2-3枚,裂片卵形、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2.5-5厘米,寬1.5-2厘米,不再分裂或每側有1-2枚缺齒,葉基部寬楔形漸狹成短柄,葉脈明顯,在背面凸起,幹時鏽色,葉柄長0.2-0.5厘米,基部通常無假托葉或極小的假托葉;上部葉與苞片葉羽狀半裂、淺裂或3深裂或3淺裂,或不分裂,而為橢圓形、長橢圓狀披針形、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

頭狀花序橢圓形,直徑2.5-3(-3.5)毫米,無梗或近無梗,每數枚至10餘枚在分枝上排成小型的穗狀花序或複穗狀花序,并在莖上通常再組成狹窄、尖塔形的圓錐花序,花後頭狀花序下傾;總苞片3-4層,覆瓦狀排列,外層總苞片小,草質,卵形或狹卵形,背面密被灰白色蛛絲狀綿毛,邊緣膜質,中層總苞片較外層長,長卵形,背面被蛛絲狀綿毛,内層總苞片質薄,背面近無毛;花序托小;雌花6-10朵,花冠狹管狀,檐部具2裂齒,紫色,花柱細長,伸出花冠外甚長,先端2叉;兩性花8-12朵,花冠管狀或高腳杯狀,外面有腺點,檐部紫色,花藥狹線形,先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有不明顯的小尖頭,花柱與花冠近等長或略長于花冠,先端2叉,花後向外彎曲,叉端截形,并有睫毛。

瘦果長卵形或長圓形。花果期7-10月。

生長環境

艾草生長在路旁荒野、草地。其适應性強,隻要是向陽而排水順暢的地方都生長,但以濕潤肥沃的土壤生長較好。除極幹旱與高寒地區外,幾遍及全國。生于低海拔至中海拔地區的荒地、路旁河邊及山坡等地,也見于森林草原及草原地區,局部地區為植物群落的優勢種。

分布情況

廣布于東北部、北部、西部至南部。生荒地林緣。有不同的變種,其中如無齒變種var. eximia (Pamp.) Kitam.,葉有寬闊而無齒的裂片;也極廣布。

栽培技術

一、生産中主要以根莖分株進行無性繁殖,需要注意分株的時間。但也可用種子繁殖。一般進行種子繁殖在3月份播種,根莖繁殖在11月份進行。

二、選址需謹慎。畦寬1.5米左右,畦面中間高兩邊低似“魚背”型,以免積水,造成病害。

三、施肥有講究。播種前要施足底肥,一般每667米2施腐熟的農家肥4000千克,深耕與土壤充分攔勻,排後即澆一次充足的底水。

三、肥料有要求。每年3月初在地越冬的根莖開始萌發,4月下旬采收第一茬,每公頃每茬采收鮮産品11250——15000千克,每年收獲4——5茬。每采收一茬後都要施一定的追肥,追肥以腐熟的稀人畜糞為主,适當配以磷鉀肥。生産中要保持土壤濕潤。

主要價值

1、藥用

艾草與中國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關系,每至端午節之際,人們總是将艾置于家中以“避邪”,幹枯後的株體泡水熏蒸以達消毒止癢,産婦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

《本草綱目》除記載有“白蒿”及“白艾’,外,還記載有“蕲艾”(産蕲州,今湖北省蕲春縣薪州鎮),可入藥。此系艾的栽培品種,與原種(野生種)的區别在于:栽培品種植株高大,高150-250厘米,香氣濃烈;葉厚紙質,被毛密而厚,中部葉羽狀淺裂,上部葉通常不分裂,橢圓形或長橢圓形,最長可達7-8厘米,寬1.5厘米,葉揉之常成棉絮狀;入藥,性溫、苦、辛、微甘。

全草入藥,有溫經、去濕、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過敏等作用。曆代醫籍記載為“止血要藥”,又是婦科常用藥之一,治虛寒性的婦科疾患尤佳,又治老年慢性支氣管炎與哮喘,煮水洗浴時可防治産褥期母嬰感染疾病,或制藥枕頭、藥背心,防治老年慢性支氣管炎或哮喘及虛寒胃痛等;艾葉曬幹搗碎得“艾絨”,制艾條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此外全草作殺蟲的農藥或薰煙作房間消毒、殺蟲藥。嫩芽及幼苗作菜蔬。

艾草性味苦、辛、溫,入脾、肝、腎。《本草綱目》記載:艾以葉入藥,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濕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針灸。故又被稱為“醫草”,台灣正流行的“藥草浴”,大多就是選用艾草。關于艾葉的性能,《本草》載:“艾葉能灸百病。”

《本草從新》說:“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說明用艾葉作施灸材料,有通經活絡,祛除陰寒,消腫散結,回陽救逆等作用。

艾葉:幹燥的葉片,多皺縮破碎,有短柄.葉片略呈羽狀分裂,裂片邊緣有不規則的粗鋸齒。上面灰綠色,生有軟毛,下面密生灰白色絨毛。質柔軟。氣清香,味微苦辛。以下面灰白色、絨毛多、香氣濃郁者為佳。

艾草有調經止血﹑安胎止崩﹑散寒除濕之效。治月經不調﹑經痛腹痛﹑流産﹑子宮出血, 根治風濕性關節炎﹑頭風﹑月内風等。因它可削冰令圓,又可炙百病,為醫家最常用之藥。現代實驗研究證明,艾葉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鎮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鎮靜及抗過敏作用;護肝利膽作用等。艾草可作“艾葉茶”、“艾葉湯”、“艾葉粥”等食譜,以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艾草具有一種特殊的香味,這特殊的香味具有驅蚊蟲的功效,所以,古人常在門前挂艾草,一來用于避邪,二來用于趕走蚊蟲。

2、食用

艾草也是一種很好的食物,在中國南方傳統食品中,有一種糍粑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原料做成的(參見艾糍)。即用清明前後鮮嫩的艾草和糯米粉按一比二的比例和在一起,包上花生、芝麻及白糖等餡料(部分地區會加上綠豆蓉),再将之蒸熟即可。在廣東東江流域,當地人在冬季和春季采摘鮮嫩的艾草葉子和芽,作蔬菜食用。

每逢立春時分贛州客家人有采集艾草做成艾米果的習俗。形狀與餃子有點像,但體積更大内有餡,美味可中可當主食。

3、染料

可以做天然植物染料使用。艾草染色還具有功能性作用。

4、印泥

印泥的主要原料是朱砂、朱镖、艾絨、蓖麻油、麝香、冰片等調和而成。艾絨必須預先備制。取陳艾葉經過反複曬杵,篩選幹淨,除去雜質,令軟細如綿,既成為艾絨,方可使用。而艾絨又有兩種,以上法炮制者為粗艾絨,一斤可得六、七兩,适用于一般灸法。如再精細加工,經過數十日曬,篩揀數十次者,一斤隻得二、三兩,變為土黃色者,為細艾絨,可用于直接灸法,也是作印泥的原料,用于直接灸法,物美價廉,可以選購。細艾絨用放大鏡一看,好像一堆小毛毛蟲,幹幹淨淨,沒有一點雜質。

上一篇:福海月餅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