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初期症狀

艾滋病初期症狀

醫學術語
艾滋病是一種危害性極大的傳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HIV是一種能攻擊人體免疫系統的病毒。它把人體免疫系統中最重要的T淋巴細胞作為主要攻擊目标,大量破壞該細胞,使人體喪失免疫功能。因此,人體易于感染各種疾病,并可發生惡性腫瘤,病死率較高。HIV在人體内的潛伏期平均為8~9年,患艾滋病以前,可以沒有任何症狀地生活和工作多年。[1]
  • 中醫病名:
  • 外文名:
  • 别名: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
  • 就診科室:感染科
  • 多發群體:
  • 常見發病部位:
  • 常見病因:
  • 常見症狀:
  • 傳染性:有
  • 傳播途徑:
  • 西醫學名:艾滋病

主要症狀

1.一般症狀

持續發燒、虛弱、盜汗,持續廣泛性全身淋巴結腫大。特别是頸部、腋窩和腹股溝淋巴結腫大更明顯。淋巴結直徑在1厘米以上,質地堅實,可活動,無疼痛。體重下降在3個月之内可達10%以上,最多可降低40%,病人消瘦特别明顯。

2.呼吸道症狀

長期咳嗽、胸痛、呼吸困難、嚴重時痰中帶血。

3.消化道症狀

食欲下降、厭食、惡心、嘔吐、腹瀉、嚴重時可便血。通常用于治療消化道感染的藥物對這種腹瀉無效。

4.神經系統症狀

頭暈、頭痛、反應遲鈍、智力減退、精神異常、抽搐、偏癱、癡呆等。

5.皮膚和黏膜損害

單純疱疹、帶狀疱疹、口腔和咽部黏膜炎症及潰爛。

6.腫瘤

潛伏期限

(一)急性期:通常發生在初次感染HIV後2-4周左右。臨床主要表現為發熱、咽痛、盜汗、惡心、嘔吐、腹瀉、皮疹、關節痛、淋巴結腫大及神經系統症狀。多數患者臨床症狀輕微,持續1-3周後緩解。

此期在血液中可檢出HIV-RNA和P24抗原,而HIV抗體則在感染後數周才出現。CD4+ T淋巴細胞計數一過性減少,CD4/CD8比例可倒置。

(二)無症狀期

可從急性期進入此期,或無明顯的急性期症狀而直接進入此期。

此期持續時間一般為6-8年。但也有快速進展和長期不進展者。此期的長短與感染病毒的數量、型别,感染途徑,機體免疫狀況等多種因素有關。

(三)艾滋病期

為感染HIV後的最終階段。病人CD4+ T淋巴細胞計數明顯下降,多<200/mm3,HIV血漿病毒載量明顯升高。此期主要臨床表現為HIV相關症狀、各種機會性感染及腫瘤。

HIV相關症狀:主要表現為持續一個月以上的發熱、盜汗、腹瀉;體重減輕10%以上。部分病人表現為神經精神症狀,如記憶力減退、精神淡漠、性格改變、頭痛、癫痫及癡呆等。另外還可出現持續性全身性淋巴結腫大,其特點為①.除腹股溝以外有兩個或兩個以上部位的淋巴結腫大;②.淋巴結直徑≥1cm,無壓痛,無粘連;③持續時間3個月以上。

HIV相關機會性感染及腫瘤的常見症狀:發熱、盜汗、淋巴結腫大、咳嗽咳痰咯血、呼吸困難、頭痛、嘔吐、腹痛腹瀉、消化道出血、吞咽困難、食欲下降、口腔白斑及潰瘍、各種皮疹、視力下降、失明、癡呆、癫痫、肢體癱瘓、消瘦、貧血、二便失禁、尿儲留、腸梗阻等。

疾病傳染

呼吸系統:卡氏肺孢子蟲肺炎(PCP)、肺結核、複發性細菌、真菌性肺炎。

中樞神經系統:隐球菌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弓形蟲腦病、各種病毒性腦膜腦炎。

消化系統:白色念珠菌食道炎,及巨細胞病毒性食道炎、腸炎;沙門氏菌、痢疾杆菌、空腸彎曲菌及隐孢子蟲性腸炎。

口腔:鵝口瘡、舌毛狀白斑、複發性口腔潰瘍、牙龈炎等。

皮膚、淋巴結:帶狀疱疹、傳染性軟疣、尖銳濕疣、真菌性皮炎、甲癬、淋巴結結核。

眼部:巨細胞病毒性及弓形蟲性視網膜炎。

常見腫瘤:子宮頸癌、惡性淋巴瘤、卡波氏肉瘤等。

疾病治療

在全世界範圍内仍缺乏根治HIV感染的有效藥物。現階段的治療目标是:最大限度和持久的降低病毒載量;獲得免疫功能重建和維持免疫功能;提高生活質量;降低HIV相關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本病的治療強調綜合治療,包括:一般治療、抗病毒治療、恢複或改善免疫功能的治療及機會性感染和惡性腫瘤的治療。

1.一般治療

對HIV感染者或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患者均無須隔離治療。對無症狀HIV感染者,仍可保持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應根據具體病情進行抗病毒治療,并密切監測病情的變化。對艾滋病前期或已發展為艾滋病的患者,應根據病情注意休息,給予高熱量、多維生素飲食。不能進食者,應靜脈輸液補充營養。加強支持療法,包括輸血及營養支持療法,維持水及電解質平衡。

2.抗病毒治療

抗病毒治療是艾滋病治療的關鍵。随着采用高效抗逆轉錄病毒聯合療法的應用,大大提高了抗HIV的療效,顯著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和預後。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