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病毒

腺病毒

無包膜的雙鍊DNA病毒
腺病毒(adenovirus)是一種沒有包膜的直徑為70~90nm的顆粒,由252個殼粒呈廿面體排列構成。每個殼粒的直徑為7~9nm。衣殼裡是線狀雙鍊DNA分子,約含35000bp,兩端各有長約100bp的反向重複序列。由于每條DNA鍊的5'端同相對分子質量為55X103Da的蛋白質分子共價結合,可以出現雙鍊DNA的環狀結構。腺病毒基因組進入細胞核後,細胞轉錄因子首先與E1A區上遊的增強子結合,表達E1A蛋白,該蛋白的作用是調節細胞代謝,使病毒DNA更易于在細胞中複制。腺病毒對呼吸道、胃腸道、尿道和膀胱、眼、肝髒等均可感染,人腺病毒約1/3的已知血清型通常與人類疾病相關,但一種血清型可引起不同的臨床疾患;相反,不同血清型也可引起同一種疾患。[1]
    中文名: 拉丁學名: 别名: 界:病毒界 門: 亞門: 綱: 亞綱: 目: 亞目: 科:腺病毒科 亞科: 族: 屬:哺乳動物腺病毒屬;禽腺病毒屬 亞屬: 種: 亞種: 分布區域: 中文學名:腺病毒 英文名:adenovirus 屬 性:沒有包膜的直徑為70~90nm顆粒 組 成:252個殼粒呈廿面體排列構成 種類個數:已知有52種 結 構:基因組長約25-45kb 含 量:含13%DNA和87%的蛋白質

研究簡史

人體腺病毒已知有52種,分别命名為adl~ad52,研究得最詳細是ad2。腺病毒基因組轉錄産生mRNA,已知的轉錄單位至少有5個:EⅠ區位于病毒基因組左側,可再分成EⅠA和EⅠB,與細胞轉化有關;EⅡ區編碼DNA結合蛋白,參與病毒的複制;EⅢ區編碼出現在宿主細胞表面的一種糖蛋白;EⅣ區位于ad2基因組右端,受EⅡ區編碼的DNA結合蛋白質調控;第5個轉錄單位在病毒感染中期合成ad2蛋白質Ⅳ。

腺病毒對齧齒類動物有緻癌能力,或能轉化體外培養的齧齒類動物細胞。使細胞轉化隻需要腺病毒基因組的一部分,這些基因位于基因組的左端,約占整個基因組的7%~10%。盡管腺病毒分布很廣,但對人體不出現緻癌性。人體細胞是一類允許細胞(permissive cell),即這類細胞允許感染入侵的病毒在細胞内複制增殖,最後細胞裂解死亡而釋放出大量子代病毒。在體外培養的多種人體腫瘤細胞中均未查出腺病毒顆粒,但在人的1号染色體上有adl2的整合位點,這意味着人體細胞對于腺病毒也可能是非允許細胞,即這類細胞在病毒感染後,病毒不能在細胞内複制增殖,但可整合在受感染細胞的基因組内。這些細胞被病毒轉化,表型發生改變,且可在體外無限期地培養傳代。

構成

腺病毒呈無囊膜的球形結構,其病毒粒子在感染的細胞核内常呈晶格狀排列,每個病毒顆粒包含一個36kb的線性雙鍊DNA,兩端各有一個100~600bp的反向末端重複序列(inverted terminal re-pea,t ITR),ITR的内側為病毒包裝信号,是病毒包裝所需要的順式作用元件。基因組包含早期表達的與腺病毒複制相關的E1~E4基因和晚期表達的與腺病毒顆粒組裝相關的L1~L5基因。線狀雙股DNA與核心蛋白形成直徑為60~65nm的髓芯,被包裹于衣殼内。衣殼呈二十面體對稱,由252個直徑8~10nm的殼粒組成,殼粒排列在三角形的面上,每邊6個,其中240個為六鄰體(非頂點殼粒),另12個為五鄰體基底(頂點殼粒)。每個六鄰體是六鄰體蛋白的同源三聚體,三聚體的六鄰體分子有一個三角形的塔尖和五面體的基底,塔區由4個環構成即loop1、loop2、loop3、loop4,基底包含兩個區域P1、P2區。六鄰體上的表位(epitope)是診斷不同血清型的标準,它包括哺乳動物腺病毒屬的抗原成分,是病毒體對免疫選擇壓力最敏感的部位。每個五鄰體基底上結合着1根(哺乳動物腺病毒)或2根(禽腺病毒)長9~77.5nm的纖維突起,這些纖維以五鄰體蛋白為基底由衣殼面伸出,纖維頂端形成頭節區,纖突有血清特異性,且含有負責體外血細胞凝集的種屬特異性抗原決定位點。

腺病毒含13%DNA和87%的蛋白質,病毒體分子量約為175×10。病毒基因組為線狀雙鍊DNA,大約含35kb~36kb,腺病毒12、18和31型的DNA組成中,G+Cmol%最低(48%~49%),屬于對動物具有高緻癌性基因型。腺病毒1、2、4、5、8等型的G+Cmol%較高(61%),緻癌性反而低或無。這是一種用于人腺病毒分離株的分組的标準,根據其基因同源性将人腺病毒分為A~F等6組。

腺病毒的基因組以線性的雙鍊DNA形式存在,由蛋白VII和一種稱為mu的小蛋白緊密地環繞在其周圍,起到類組蛋白樣的作用。另一種蛋白V将這種DNA-蛋白複合物連接起來,并通過蛋白VI與病毒衣殼連接在一起。在兩條鍊的5′端各以共價鍵結合着一個被稱為DNA末端蛋白(pTP)複合物(DNA-TPC)的特化的結構,與腺病毒複制密切相關。腺病毒基因組的兩端各有一段100bp的反向末端重複序列(ITR),是複制的起始位點。在左端ITR的3′側有一段長約300bp的包裝信号(ψ)介導腺病毒基因組包裝入病毒衣殼。對腺病毒而言,隻有包括兩端的ITR和包裝信号(ψ)的約0.5kb的序列是順式作用元件,也就是說必須由腺病毒載體自身攜帶,而其他的30餘種蛋白都可以通過輔助病毒(或細胞)反式補足。

病毒蛋白約11種(TP和PⅠ~PⅩ),其中有4種蛋白(病毒多肽PⅤ、PⅦ,末端蛋白TP、酶蛋白PⅩ)與病毒基因構成病毒核心,多肽PⅦ是主要的核心蛋白,如同組蛋白一樣包裹病毒基因DNA。構成病毒衣殼的蛋白質約7種。多肽PⅡ是病毒衣殼中最豐富和最主要成分,六鄰體是由3個PⅡ分子緊密相連組成。多肽PⅥ、PⅧ在六鄰體與病毒核心之間形成連接橋,并與多肽PⅨ一起穩定着六鄰體分子的晶格排列。5個分子多肽PⅢ相連構成五鄰體的基座蛋白,PⅢa為五鄰體的周圍蛋白,也參與衣殼的組成,五鄰體通過PⅤ與病毒核心相連。多肽PⅣ主要構成病毒三聚體纖突,纖突與病毒血凝活性相關,因血凝素(纖突)具有型特異性,常用血凝抑制試驗(HI)對臨床分離株進行分型。

分類

分類及自上個世紀50年代發現并成功分離腺病毒以來,已陸續發現了100餘個血清型,其中人腺病毒有49種,分為A、B、C、D、E和F六個亞群(subgroup)。基因治療常用的人的2型及5型腺病毒在血清學分類上均屬C亞群,在DNA序列上有95%的同源性。二者的增殖能力非常強,滴度通常可以達到109pfu(plaque forming unit)/ml,其在單個細胞中的基因組拷貝數可達104(約占細胞總DNA的10%)。病毒顆粒比較穩定,通過CsCl梯度離心可以達到1010~1011pfu/ml,滿足動物實驗的要求。

誘發疾病

腺病毒對呼吸道、胃腸道、尿道和膀胱、眼、肝髒等均可感染,人腺病毒約1/3的已知血清型通常與人類疾病相關,但一種血清型可引起不同的臨床疾患;相反,不同血清型也可引起同一種疾患。

呼吸道感染

呼吸道感染的典型症狀是咳嗽、鼻塞和咽炎,同時伴有發熱、寒戰、頭痛和肌肉痛等,包括以下4種不同的綜合征。

1.急性發熱性咽喉炎通常為嬰兒和兒童發病,由C組病毒引起,出現咳嗽,鼻塞、發熱和咽喉部潰瘍等症狀,這些表現難以與其他病毒引起的輕型呼吸道感染鑒别。

2.咽結膜熱(pharyngoconjunctival fever)症狀與急性發熱性咽喉炎相似,但常同時發生結膜炎。咽結膜熱有暴發流行傾向,如遊泳池結膜炎,多由B組腺病毒3和7型所緻,愈後尚好,一般無後遺症。

3.急性呼吸道疾病(acute respiratory diseases,ARD)這一綜合征由咽炎、發熱、咳嗽和全身不适為特點,常在軍隊的新兵中流行,多因突然緊張、勞累、聚集等所緻。此感染多由腺病毒4、7型引起,也可見于3型。

4、肺炎腺病毒肺炎約占兒童期肺炎的10%,多由腺病毒3、7型引起;在青年人腺病毒肺炎的病死率為8%~10%;肺炎也是新兵急性呼吸道疾病的一種嚴重表現。

眼部感染

腺病毒緻輕型眼部感染是呼吸道感染和咽喉炎的并發症。濾泡性結膜炎可由許多型腺病毒引起,類似于衣原體性結膜炎,而且為自限性。由腺病毒8、9和37型引起的角結膜炎為重型感染,具高傳染性,以急性結膜炎開始,擴至耳前淋巴結,随後發生角膜炎。

胃腸炎

許多腺病毒在腸道細胞中複制,随糞便排出,但大多血清型與胃腸道疾病無關。而40型和41型腺病毒可引起嬰幼兒與年少(4歲以下)兒童的胃腸炎,緻腹痛、腹瀉。C組腺病毒能引起某些嬰幼兒腸套疊。

其他疾患

腺病毒11、12型能引起兒童急性出血性膀胱炎,尿中出現病毒。37型可引起女性宮頸炎和男性尿道炎,常由性傳播感染。在免疫功能低下者可引起偶發或嚴重的病毒感染,尤其在器官移植病人中發生嚴重呼吸道感染和病毒性肝炎,多由1、5和7型腺病毒引起。艾滋病患者可感染多種血清型腺病毒,并能出現抗原性介于中間的雜合型毒株,而且常為緻死性腺病毒感染。主要原因是腺病毒的E1A蛋白可反式激活HIV的轉錄,加速HIV的複制。臨床發現37%的艾滋病患者病毒性腹瀉是由腺病毒所緻。

腺病毒感染後可獲得對同型的持久免疫力與絕大多數呼吸道感染的病原相比,機體對腺病毒的再感染能産生有效的免疫。起保護作用的是體内産生的循環中和抗體。正常的健康成人一般也具有多型的抗體。約40%~60%的6~15歲的人具有1、2和5型中和抗體,但3、4和7型抗體很少。母親的抗體能保護嬰兒免除嚴重的腺病毒呼吸道感染。

生活周期

腺病毒的生活周期可以分為兩個截然不同卻又不能割裂開來的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包括腺病毒顆粒粘附和進入宿主細胞,将基因組釋放到宿主細胞核中,以及有選擇性地轉錄和翻譯早期基因。在這個階段,細胞為病毒基因組複制和腺病毒晚期基因表達并最終釋放成熟的感染顆粒,即第二階段,作好了準備。第一階段将在6~8個小時内完成,第二階段則更快,隻需4~6個小時。

粘附和進入細胞

腺病毒感染細胞的過程是從腺病毒纖毛的頭節區粘附到細胞表面的特異性受體開始的。因為人腺病毒主要與柯薩奇B病毒共用一種受體,因此這種受體被稱為柯薩奇/腺病毒受體即CAR(coxsackie/adenovirus receptor)。接下來病毒纖毛基底部五鄰體表面的三肽RGD與細胞表面的αvβ3和αvβ5整合素結合,通過内吞作用将腺病毒内化到細胞中并進入溶酶體。在溶酶體的酸性環境下,腺病毒衣殼的構象将發生變化,被從溶酶體中釋放出來,躲過溶酶體的消化作用。最後,腺病毒顆粒轉位到細胞核,通過核孔将病毒DNA釋放到細胞核内。相對于脂質體轉染,腺病毒基因組進入細胞核是一個非常高效的過程,一般可以達到40%,前者雖然進入胞質的效率與後者相當,而DNA進入細胞核的效率卻隻有後者的1/1000。

轉錄與複制

一旦病毒基因組進入細胞核,就将進行一系列的複雜而有序的逐級放大的剪切和轉錄過程。一般的,以病毒DNA開始複制為分界線,按轉錄時間的先後,将腺病毒基因大緻區分為早期(E1~4)和晚期轉錄單位(L1~5)。各種腺病毒基因又可以進一步地分為更小的轉錄單位,如E1區可以進一步分為E1A和E1B,每個轉錄單位都至少有一個獨特的啟動子。腺病毒基因組進入細胞核後,細胞轉錄因子首先與E1A區上遊的增強子結合,表達E1A蛋白,該蛋白的作用是調節細胞代謝,使病毒DNA更易于在細胞中複制。E1A蛋白還可以激活其他早期基因(E1B、E2A、E2B、E3和E4)的啟動子,其中E2B驅動另外三個與病毒複制有關的早期基因轉錄單位末端蛋白前體(pTP, precursor terminal protein)、單鍊DNA結合蛋白(ssDBP, single-stranded DNA binding proteins)以及DNA聚合酶(DNA pol, DNA polymerase)的表達,這三個基因的表達産物緊密地結合成一個複合物,與至少三種細胞蛋白相互作用,啟動病毒基因組的複制。

一般而言,DNA的複制是由RNA啟動的,而在腺病毒卻是所謂的蛋白啟動(protein-priming)。如前所述,腺病毒雙鍊DNA的每條單鍊的5′端有pTP蛋白結合,pTP通過其Ser-OH與DNA5′端的dCMP5′磷酸之間形成磷酸二脂鍵。腺病毒的DNA複制首先是以5′端結合有pTP的dCMP作為引物,以3′端的末端反向重複序列(ITR)為模闆,進行鍊置換(strand displacement)合成,置換出的單鍊分子可以自我退火環化,形成鍋柄樣環形分子,然後這種環形分子再以相同的機制合成出子代雙鍊DNA分子。

病毒基因組複制通常在感染後數小時開始,同時早期基因的轉錄和翻譯被關閉,晚期基因開始表達。大部分的晚期基因的轉錄是以一個共同的主要晚期啟動子(MLP, Major Late Promoter)調控的。實際上,MLP的活性與病毒基因組複制密切相關,有研究表明一旦腺病毒基因組開始複制MLP的活性将明顯增強,對此我們将另外行文詳述。晚期基因主要編碼腺病毒的結構蛋白。病毒結構蛋白在細胞核内聚集形成病毒衣殼,病毒的基因組被包裝進去,形成有感染能力的病毒顆粒,并最終裂解宿主細胞被釋放出去,完成腺病毒的生活周期。腺病毒有明顯的種屬特異性,人的野生型5型腺病毒(wtAd5)感染其他的非人類細胞(如鼠類細胞)後可以表達早期基因,基因組也可有一定程度的複制并能夠形成一些不成熟的病毒顆粒,卻不能形成成熟的病毒顆粒,也不能二次感染其他細胞。

鑒定方法

形态學檢查

對難于培養的腸道腺病毒,從糞便标本中粗提後,經電子顯微鏡或免疫電鏡觀察。

病毒分離與鑒定:

1.分離培養标本應盡早從感染部位采集。采集患者咽喉、眼分泌物,糞便和尿液等,加抗生素處理過夜,離心取上清接種敏感細胞(293、Hep-2或HeLa細胞等),37℃孵育後可觀察到典型CPE,即細胞變圓、團聚、有拉絲現象,最突出的表現是許多病變細胞聚在一起呈葡萄串狀。

2.病毒鑒定用熒光标記的抗六鄰體抗體與分離培養細胞作用來鑒定腺病毒,也可用血凝抑制(hemoagglutination inhibition,HI)試驗或中和試驗(neutralization test,NT)檢測屬和組特異性抗原并鑒定病毒的血清型。

腺病毒可用Shell vial技術進行快速鑒定。病毒标本經抗生素和離心處理,取上清接種于有細胞的Shell vial培養瓶,孵育1~2天,用特異性六鄰體單克隆抗體對其抗原表位進行檢測。也可用病人鼻粘膜上皮脫落細胞直接染色檢測病毒抗原。

用DNA雜交或内切酶酶切等鑒定分離培養的病毒DNA;PCR可用于腺病毒感染的診斷,引物設計主要根據腺病毒六鄰體、VAI和VAII編碼區序列,能檢測所有血清型,而且其敏感性很高,能檢測某些病人潛在的腺病毒。用腺病毒41型BgIII-D片段作探針診斷腺病毒腹瀉,其檢出率可達80%。

血清學檢查

常用血清學方法包括IF、CF、EIA、HI及NT等試驗,采取患者急性期和恢複期雙份血清進行檢測,若恢複期血清抗體效價比急性期增長4倍或以上,即有診斷意義。快速檢測血清可用ELISA法或乳膠凝集試驗。

抗原檢測

常用來直接檢測腺病毒在呼吸道和胃腸道的感染,較快速且靈敏度較高。免疫熒光(尤其對呼吸道标本、咽拭子和活組織标本)和酶免疫分析(尤其對于糞便标本)是常用的方法,與細胞培養相比,免疫熒光所測腺病毒的靈敏性能提高40%~60%,其它直接測定抗原的方法包括免疫層析法和乳膠凝集法。研究證實,與細胞培養檢測方法相比,使免疫層析試劑盒所測定的靈敏度可達90%。

防治原則

1、因存在許多健康帶毒者,隔離病人對防止腺病毒傳播幾乎無效。第4型減毒活疫苗在美國軍隊中度用效果良好。

2、加強遊泳池和浴池水的消毒,可使水傳播性結膜炎爆發的危險性降至最小,在做眼部檢查時應嚴格無菌操作,對所用設備充分滅菌,也可控制流行性結膜炎的發生。

3、截止2011年,對腺病毒感染的治療仍無有效藥物。

4、2011年12月,英國物理學會出版社發表的學術文章顯示,根據對腺病毒的研究,當病毒接觸等離子體(除固體、液體和氣體以外的第四種物質狀态)僅僅240秒後,隻有百萬分之一的病毒仍在複制,實際上所有病毒的傳染性都已被破壞。

臨床診斷

潛伏期為4~5天。

1、兒童中最常見的臨床表現

(1)呼吸道感染:鼻炎為嬰兒腺病毒感染最常見的症狀。這個年齡組中偶可引起暴發性支氣管炎和肺炎,部分病兒發生百日咳綜合征。

(2)咽結膜炎熱(pharyngo-conjunctival,ever,APC fever):腺病毒3、7型引起為多,夏季可發生小流行,與遊泳池水傳播有關。發病急,發熱38℃以上,出現咽炎、鼻炎、眼結膜炎及頸淋巴結炎。球結膜及睑結膜可見顆粒狀突起、紅腫,常為單側,雙側者常為一側較重。症狀延續1~2周,無後遺症。一般不伴支氣管炎及肺炎。

(3)出血性膀胱炎(hemorrhagic cystitis):大多由腺病毒11、21型引起,男孩多見,無明顯季節性。可有血尿、尿頻、尿急及排尿困難、肉眼血尿,約3~7天,鏡下血尿可持續2周左右。

(4)其他:嬰兒腹瀉、心包炎、慢性間質性纖維化、風疹樣疾病及先天性畸形曾發現與腺病毒感染有關。有報道器官移植及免疫缺陷者腺病毒感染後,除引起呼吸道、泌尿道感染,還可緻腦炎等中樞神經系統感染。

2、成人常見的臨床表現

(1)呼吸道感染:常見為非典型肺炎的表現,可有發熱、咳嗽、咽痛、流涕、肺部啰音。X線胸片示間質性肺炎改變,多為單側,下肺野較多見,可發生少量胸膜滲出。病程常自限性(約1~2周),罕見繼發細菌感染或緻死病例。

(2)流行性角膜結膜炎(epidemic keratoconjunctivitis)流行多由8、19型腺病毒引起,其他型隻為散發病例。多通過污染的公用毛巾,污染的手、眼藥水等傳播。潛伏期3~24天,起病隐匿,多累及雙眼,眼刺激症狀和分泌物增多,可持續1~4周。角膜損傷可持續數月,少見失明,常見家庭中傳播。

3、除根據流行病學及臨床表現外,确診需要依靠實驗診斷。

(1)快速診斷法:取咽部脫落細胞塗片,用多價腺病毒熒光免疫血清染色,以熒光顯微鏡檢查,可見脫落細胞核内有明亮熒光即為陽性。

(2)病毒分離:按臨床不同病型取咽分泌物、痰、結膜刮取物及新鮮尿液,接種于傳代的單層人上皮細胞,經2~7天可查出典型的細胞病變。以血凝試驗定群,以中和試驗定型。

(3)血清學檢查:采取急性期及恢複期雙份血清,測補體結合抗體、中和抗體與血凝抑制抗體,若有4倍增長可确診。補體結合抗體為群特異抗體,中和抗體與血凝抑制抗體為型特異抗體。在感染一周後抗體效價上升,補體結合抗體在感染後一年效價下降或消失;中和抗體持續至少10年,效價也不降低。有人認為出血性膀胱炎病人單份血清腺病毒11或21型的中和抗體效價超過1∶32即可确診。用地高辛标記的核酸探針檢測腺病毒陽性率較高。

基因研究

腺病毒基因産物的主要功能

E1區基因表達産物

可以進一步分為E1A和E1B。E1A主要由兩種成分構成,分别為289R(或13S)和243R(或12S)。這些E1A蛋白的主要功能是調節細胞代謝,使細胞對病毒複制更易感E1B19K與細胞Bcl-2基因的表達産物同源,可以通過滅活和清除Bax家族成員來防止細胞發生凋亡或壞死。E1B55K基因産物可以下調p53基因的轉錄水平,當然這種調節功能不是絕對的,其他一些腺病毒基因(如E4 orf6)也參與了這一過程。另外,E1B55K基因産物還與病毒複制、病毒晚期mRNA的轉錄以及病毒RNA的轉運有關。

E2區基因表達産物

可分為E2A和E2B。其中,E2A即DNA結合蛋白(DBP,DNA Binding Protein);E2B主要産物有兩種,分别是末端蛋白前體(pTP)和病毒DNA聚合酶(pol)。三種蛋白與至少三種細胞内的因子相互作用,啟動腺病毒DNA複制以及病毒晚期基因的轉錄和翻譯過程。

E3區基因表達産物

主要功能是破壞宿主的免疫防禦機制,而與病毒基因組的複制無關。E3基因的産物之一11.6Kd,由于可以在病毒感染的晚期裂解細胞并釋放病毒顆粒而被稱為腺病毒死亡蛋白(ADP,adenovirus death protein)。gp 19K蛋白可以在内質網上與MHC I類分子的重鍊結合阻止其轉運到細胞表面,并且可以延緩MHC I的表達。RID α&β以及14.7Kd可以抑制由TNF誘發的細胞凋亡,促進Fas降解,下調TNF受體水平。

E4區基因表達産物

E4區的基因産物通常被稱為orf 1~6/7,主要與病毒信使RNA的代謝有關。還有促進病毒DNA複制以及關閉宿主蛋白合成的功能。研究發現,一些E4産物可以與DNA激活的蛋白激酶結合,防止病毒DNA發生串聯。由于該激酶可以激活p53基因,因此可以認為一些E4區基因産物可以抑制細胞凋亡。許多E1B和E4基因産物都與拮抗E1A蛋白功能有關。比如,E4 orf4抑制E1A對E2F啟動子的激活;E4 orf3VA RNA使一些由腺病毒轉錄的非翻譯RNA,與腺病毒抵抗宿主細胞免疫有關。

疫情

2012年2月25日,中國衛生部宣布,河北省保定市252醫院收治的發熱病人,已經排除患有“非典”、甲流和人感染高緻病性禽流感等的可能性,确診為腺病毒55型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截至2月25日8時,發熱病例以輕症為主,無危重病人,無死亡病例。經采取各種積極防控措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病毒55型感染,曾于2006年在陝西爆發過,當時是首度被發現,是由腺病毒11型與14型基因重組而成的新型腺病毒,它的臨床表現除的發燒、咳嗽、喉嚨痛等上呼吸道症狀之外,還會伴随肺部X光浸潤增加等下呼吸道的病症,大部分病患在接受支持性療法後可以康複。

防治方法

腺病毒感染主要在冬春季流行,容易在幼兒園、學校和軍營新兵中暴發流行。一般來說,腺病毒主要通過呼吸道飛沫、眼分泌物,經呼吸道或接觸傳播;腸道感染主要通過消化道傳播。其預防措施和其他呼吸道、消化道傳染病預防相似,主要是勤洗手,勤消毒,避免接觸患者及其呼吸道飛沫。平常多飲水,多吃蔬菜和水果,注意鍛煉身體;室内多通風,保持室内環境清潔;冬春流行季節盡量少去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外出時戴口罩,避免接觸病人,以防感染。

一旦發生急性發熱、咽喉疼痛和結膜炎的症狀,要及早到醫院看病,早隔離、早治療。出現5人以上集體發病的情況要及時向所在地區防疫部門報告,及時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避免疾病漫延。在腺病毒流行季節,托幼機構上呼吸道感染患兒應回家隔離休息,以免造成傳播流行。患病後盡量在附近醫院就診,避免到病人較集中的大醫院觀察室輸液,以防造成交叉感染。出現嚴重咳嗽和呼吸困難症狀多屬嚴重病例,應及時到醫院住院治療,以免延誤病情。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