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溝

腹股溝

身體部位
腹股溝是連接腹部和大腿的重要部位。由于離外生殖器很近,常常被人們看作是隐私部位。腹股溝部位的潮濕,不透氣,往往成為健康的隐患。
    中文名:腹股溝 外文名: 别名: 部位:離外生殖器很近 定義:連接腹部和大腿的重要部位 性質:性活動的主要區域

内部結構

腹股溝區

腹股溝區位于髂前上棘水平線與腹直肌外緣和腹股溝韌帶之間。該區部分局部呈水平位,負重增大;肌層纖維方向趨于一緻,屏壁能力減弱;且又有器官貫穿,緻壁出現裂隙即形成腹股溝管;集諸多因素,該局部為腹前外側壁最薄弱局部,而後者則與之關系最大。

腹股溝管

inguinalcanal

各局部關系為:

整個前壁由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構成,并形成腹股溝管淺環saperficialinguinalring(又稱皮下環)即出口。

整個後壁由腹橫筋膜和腹股溝鐮構成,并形成腹股溝管深環deepinguinalring(又稱腹環)即入口。

整個下壁由腹股溝韌帶inguinaloligament構成。

整個上壁由腹内斜肌oblibuusinternusabdominis和腹橫肌transversusabdominis構成。二肌最初位于管最外側部之前,繼拱越腹股溝管的上方即形成上壁,最後,形成聯合腱conjoinedtendon居于管最内側部之後,亦即位于深環之前和淺環之後;如此,二肌是加強前、後壁,開、閉管的最關鍵者,支配該局部肌纖維的髂腹下神經iliohypogastricnerve位于肌性拱緣淺面之上。

腹股溝管位于腹股溝韌帶内側半的上方,是由外上方斜向内下方的肌肉筋膜裂隙,長4-5cm,内有精素或

子宮圓韌帶通過。腹股溝管有四個壁及内、外兩個口。前壁:淺層為腹外斜肌腱膜,深層在管的外1/3處有腹内斜肌的起始部。後壁:為腹橫筋膜,在管的内側1/3處有聯合腱。上壁:為腹内斜肌與腹橫肌的弓狀下緣。下壁:為腹股溝韌帶。内口為深環,位于腹股溝韌帶中點上方約一橫指處,是腹橫筋膜的一個卵圓形孔。

孔的内側為腹壁下動脈,淺層有腹内斜肌,深層為腹膜所覆蓋。外口為淺環,是腹外斜肌腹膜在恥骨結節外上方的一個三角形裂隙。男性腹股溝管内有精索、髂腹股溝神經等。精索由輸精管、輸精管動脈、睾丸動脈、蔓狀靜脈叢、生殖股神經的生殖支、淋巴管及腹膜鞘突的殘餘部分等所組成。精索入腹股溝管内口後,即有來自腹橫筋膜的精索内筋膜所包繞,當通過外口時,又有來自腹外斜肌腹膜淺面很薄的精索外筋膜包繞精索。

腹股溝區的内下部雖然缺乏肌性結構,但仍有一定的生理保護作用。由于腹股溝管是一斜行的肌筋膜裂隙,在腹壓增加時,管的前、後壁靠攏;腹壁扁肌收縮時,腹内斜肌和腹橫肌的弓狀緣與腹股溝韌帶相接近,而使弓狀緣下方的半月形缺口近于消失;又由于腹橫肌的收縮,腹股溝管深環也移向外上方,使環口縮小。

特點

腹股溝為下腹部兩側的三角形區域,其内側界為腹直肌外緣,上界為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緣的水平線,下界為腹股溝韌帶。此區較為薄弱,其原因是:

腹外斜肌在此處移行為較薄的腱膜,并在其下方形成一裂口;

腹内斜肌與腹橫肌的下緣未達到腹股溝韌帶的内側部,因而該部沒有肌肉遮蓋;

有精索或子宮圓韌帶通過腹股溝管而形成潛在性裂隙。此外,當人體站立時,腹股溝區所承受的腹内壓力比平卧時約高三倍。由于以上解剖、生理特點,故疝多發生于此區。

疾病

腹股溝斜疝

斜疝從腹壁下動脈的外側腹股溝内環突出,向下、向前、斜行進入腹股溝管,可穿出腹股溝外環進入陰囊。直疝從腹壁下動脈内側,直接向外突出,不經内環,

不進入陰囊。腹股溝斜疝分先天性和後天性兩種。先天性斜疝是由于腹膜鞘狀突閉合不全,與腹腔相通所緻。後天性斜疝發生的原因是腹内壓升高和腹股溝管内環松弛所緻。

腹股溝直疝

直疝多是腹壁肌肉薄弱和腹内壓升高的結果。對1歲以内的嬰兒斜疝,可用疝帶壓迫治療,随其成長發育,有可能治愈。對嵌頓性疝或可複性疝原則上都應采用手術療法,對不易手術的患者,可用疝帶治療,亦有通過腹腔鏡進行疝修補手術。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