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香教

聞香教

明代民間宗教之一
聞香教為明代民間宗教之一。又稱東大乘教。萬曆(1573~1619)年間,河北灤州石佛口之王森所創立。自稱曾救一狐,狐自斷其尾贈之,有異香;以此号召徒衆,人多歸附,故稱聞香教,自号聞香教主,教徒遍及冀、魯、贛、晉、豫、秦、川等地。信奉燃燈佛、釋迦佛、未來佛,宣揚三期末劫、返本歸源等思想。萬曆四十一年(1613)二度入獄,後死獄中。其子好賢與徒弟徐鴻儒繼續傳教,天啟二年(1622)組織起義,徐鴻儒自稱中興福烈帝,建元‘大乘興勝’,不久敗亡。王森之子孫複将聞香教改為清茶門,代代傳習,嘉慶年間始趨衰微。[1]
  • 中文名:聞香教
  • 外文名:
  • 别名:
  • 别稱:東大乘教
  • 産生時間:萬曆
  • 性質:民間宗教

創始人

王森,《辭海》則這樣界定:“王森(?-1619)明代聞香教首領,原名石自然,薊州(治今天津薊縣)人,遷居灤州石佛莊。創立聞香教(也稱“大乘教清茶門”,為白蓮教的一支)。秘密組織群衆,河北、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川信徒極多。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被捕,判死罪,行賄得釋。繼又入京師傳教。四十二年又被捕,越五年死于獄中。其子王好賢,後與徐鴻儒發動起義,失敗而死。”

教派起源

聞香教是明清兩代規模龐大、危害嚴重、而且延續長久的一宗邪教組織,創立者王森,明順天府薊州人,原姓石,名自然,托庇完宗王皇後,遂冒姓王。王森父子對本教的師承諱莫如深,意在神化本教,使人不知其出處,但王氏家族承認(實為自撰)妖狐贈香、以香立教的傳說。其實,聞香教源出于羅祖教的一支“大乘教”,但由于聞香教晚出,對各種教義書《九蓮經》,主旨與其他民間宗教大同小小異。

教派思想

“三教應劫”思想有意把道、釋、儒捏合在一起,稱燃燈(道尼)、釋迦(僧尼)、彌勒(聖人)各應三劫,即無相劫、莊嚴劫、星宿劫,出在正逢“劫變”即世界末日,信其教可以獲得解脫,但解脫的方法卻是行“氣功”導引也就是内丹術,這是與其他民間宗教顯著的不同處,此法也為後世創教者廣為采用。“氣功”導引,重在修煉自身,與外界阻隔,表面上與政治無關,可以躲避政府對“邪教”的追查,與一般宗教勞師動衆千萬人聚會傳道相比,聞香教較為适應明清時代嚴厲的宗教政策,所以發展很快,信徒衆多。

教派興衰

聞香教是一宗家族宗教,王氏族人世代相傳,曆十代200餘年,全盛時期傳教遍及直、晉、豫、鄂、蘇、皖六省。嘉慶二十年治方榮升邪教案,聞香教在北方受挫,輾轉發展到福建、廣東、台灣,在台灣的一支稱“金幢教”,至今仍十分活躍。由于聞香教曆史綿長,而且教義駁雜荒誕,以緻别名甚多,有大乘教、東大乘教、大乘弘通教、弘封教、大成教,善友會、弘陽教、無為教、清淨門(俗名清茶門)、白陽教、白羊教、歸一教、金幢教等,其别派又有圓頓教、大乘圓頓教、收元教。聞香教本以煉丹為主,斂财是為了更好地支持煉丹,但後來傳教治病(斂财)“成效”顯著,又熱衷于政治,于是放棄煉丹,專門斂财。早期教義中一些積極的因素漸次脫落,屢次幹預國家政治,并進行蠱惑宣傳、組織教民暴亂,被朝延定為邪教,嚴加緝捕。嘉慶十九年,收元教教徒方榮升在安徽印制經卷,并大量散發匿名帖子廣泛散發給各級官員及平民,鼓吹“三教應劫”世界末日思想,策動反清,朝延嚴令查禁,但帖子禁而不止,反倒日益增多,終于在嘉慶二十年被查獲,方榮升及為首35人被淩遲或斬決。朝延窮治方榮升案,捕獲王氏族人為首傳教者,有7人被淩遲,其他斬監及流為奴充軍者無數,聞香教邪教體系在大陸基本被摧毀。

聞香教教都

王森于1595年前創建了聞香教,且在自己所居住的灤州,營造出了一宗教聖地——“聞香教教都”石佛口。 

據傳說,三百多年前的石佛口建築面積并不大,周長隻有四華裡。但建築規模卻特别講究。首先是四圍設置“前亭(張亭子)、後店(後店子)、東谷(雷谷莊,後改稱雷莊)、西樓(徐家樓)”,以負責接待四方“朝貢”信徒。“教都”石佛口本身,則是結構嚴謹,氣派十足。四圍城牆牢固,城門雄偉;城内東西大街兩頭修築兩大牌樓,分别刻寫有“青山主人”、“彌勒轉世”。作為教主的王家,則顯示出特殊氣派——内院有客廳、書房、繡樓、花園,側院有衛廳、武場、膳房、魚塘……城外則建築有龐大廟宇群:城東北山腳下為“神主廟”(後人慣稱其為“雹神廟”),廟内供奉兩米高紅色花崗石石雕彌勒佛像(石佛莊——石佛口由此而得名。每年端午節,這裡便有持續一個月的盛大廟會。廟内和尚接受進香施主施舍的香油就有好幾鼎缸。村人稱,60年前的廟會還有如此規模);西關為老爺廟、娘娘廟、土地祠、三官廟;南關為菩提寺(寺内正殿供奉千手千眼佛,其身後便是手執金剛杵的韋馱佛)、八仙觀、城隍廟。其中“神主廟”和菩提寺最為壯觀,占地面積都有百十畝。這些廟宇全都是雕梁畫棟,黃琉璃瓦蓋頂,呈現出一派金碧輝煌(這些建築,直到40年前文化大革命才被毀壞,廟宇中諸多器物被盜。近年有村民在遵化清東陵發現有銅佛之“說明”文字,有“來自灤縣石佛口”;有村民于承德外八廟發現“千手千眼如來佛”,佛背刻有“青山石佛口”、“大明萬曆三十七年躬鑄”字樣。)。

更有顯示氣派的則是近似“皇陵”的王家陵墓——占地百畝,豎立有二十四座“龜趺蟠龍透雕碑”(透雕為“7眼”。村人稱碑座“赑屃”為“王八”,對整個碑的稱謂則是“王八馱石碑”。有關石碑,至今村人還傳說,當年“日本鬼子炮轟不碎”,“漢奸劉佐周馬拉不倒”。文革時隻剩6座,被“破四舊”埋入地下。有村民至今還保存一石碑“龍頭”;村民稱,埋入地下者還容易挖掘。另有,40年前“破四舊”曾掘開一座墳墓,明堂碑标明墓主身份為“道路将軍”,墓内合葬男墓主與其七個妻妾,随葬金飾總重量僅僅一兩)。還有,王家使女衆多,有終身不嫁而終老于王家者,則在北邊陳山頭另辟墳墓,稱“孤女墳”。

有關王森“得道”傳教,及“教都”神話般崛起,至今還流傳好多傳說。但如果冷靜觀察今日梵蒂岡、耶路撒冷和麥加等宗教聖地的輝煌建築,和“朝聖”信徒們那令一般人難以理解的虔誠與狂熱。就會理智地推斷出當年石佛口“教都”崛起的必然。

代表人物

王好賢、徐鴻儒。王森死後,三子好賢繼承教權,其人頗具政治野心,在其掌教期間,一方面與朝廷配合,一方面暗與山東徐鴻儒、北直周印等教内傳頭籌劃起事,以奪取天下。明天啟二年(1622年),徐鴻儒、于弘志等領導農民起義。正當義軍與明軍血戰之際,王好賢卻躲在灤州石佛口。起義失敗後,王好賢攜帶妻妾兒子南逃。天啟三年(1623年)冬,王好賢在揚州被捕,天啟四年(1624)初被殺。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