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谏齊景公

晏子谏齊景公

《晏子春秋》中典故
晏子谏齊景公出自于《晏子春秋》,記述晏子同齊景公的一段對話,提醒齊景公執政要注重百姓疾苦,這裡也可以從《嶽陽樓記》中的一句話來概括,即“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文章通過晏子與齊景公的對話宣揚了晏子愛民的民本思想,并勸喻了當代君王齊景公要為民着想,使國家更強盛。這在當時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 書名:
  • 别名:
  • 作者:
  • 類别:
  • 原作品:
  • 譯者:
  • 出版社:
  • 頁數:
  • 定價:
  • 開本:
  • 裝幀:
  • ISBN:
  • 中文名:晏子谏齊景公
  • 出處:《晏子春秋》
  • 主要人物:晏子,齊景公
  • 故事背景:雨雪三日而不霁

出處

《晏子春秋》是記述春秋末期齊國著名政治家晏嬰言行的一部著作。分内篇、外篇兩部分,内篇分谏上、谏下、問上、問下、雜上、雜下六篇,外篇分上、下二篇。谏上、谏下主要記叙晏嬰勸谏齊君的言行,問上、問下主要記叙君臣之間、卿士之間以及外交活動中的問答,雜上、雜下主要記叙晏嬰其他各種各樣的事件。外篇兩篇内容較為駁雜,與内篇六篇相通而又相别。各篇之間的内容既有相對的獨立性,又互有聯系,個别的還有互相矛盾之處。

《晏子春秋》語言簡練,情節生動,生動呈現出了晏嬰形象,具有較高的答辯性。書中寓言多以晏子為中心人物,情節完整,主題集中,諷喻性強,對後人做人處事及外交口才方面有較大的影響與啟迪。其中,《晏子使楚》被改編為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的語文課文11課,文言文版《晏子使楚》被編入蘇教版與長春版教材中,《橘逾淮為枳》編入滬教版六年級下學期第29課。

原文

景公(1)之時,雨雪三日而不霁(2)。公披狐白之裘(3),坐于堂(4)陛(5)側(6)階。晏子(7)入見,立有間(8),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對(9)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嬰聞古之賢君,飽而知人之饑,溫而知人之寒,逸(10)而知人之勞(11),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聞命(12)矣。”乃(13)令出裘發粟(14)與(15)饑寒(16)者。令所睹于塗(17)者,無問其鄉;所睹于裡(18)者,無問其家;循(19)國計數,無言其名。士既事者(20)兼月(21),疾者兼歲(22)。孔子聞之曰:“晏子能明(23)其所欲(24),景公能行(25)其所善(26)也。”

齊景公為高台,勞民.台成,又欲為鐘.晏子谏(27)曰:"君者,不以民之哀為樂.君不勝欲,既築台矣,今複為鐘,是重斂于民也,民必哀矣.夫斂民而以為樂,不詳,非治國之道也."景公乃止。

翻譯

齊景公在位的時候,下雪下了幾天不放晴。景公披着白色的狐皮大衣,坐在朝堂一旁台階上。晏子進去朝見,站立了一會兒,景公說:“奇怪啊!雪下了幾天,但是天氣不冷。”晏子回答說:“天氣不冷嗎?”景公笑了。晏子說:“我聽說古代賢德的國君,自己飽卻知道别人的饑餓,自己溫暖卻知道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逸卻知道别人的勞苦。現在君王不知道了。”景公說:“好!我受到教誨了。”于是就拿出皮衣,發放糧食,給這些挨餓受凍的人。

命令在路上見到的,不必問他們是哪鄉的;在裡巷見到的,不必問他們是哪家的;巡視全國統計數字,不必記他們的姓名。已有職業的人發給兩個月的糧食,病困的人發給兩年的糧食。孔子聽到後說:“晏子能闡明他的願望,景公能實行他認識到的德政。”

齊景公要建高台,發動很多百姓勞動。高台建成後,齊景公還想再造鐘。晏子進谏說:“所謂君主,就是不能以百姓的勞苦來成就自己的樂趣。君主無法控制自己的欲望,已經建築了高台,現在又要造鐘,是對百姓很大的負擔,百姓必定會不高興。君主以加重百姓負擔來獲得自己的樂趣,不是好的做法,不是治理國家的方法。”齊景公就停止造鐘。

注解

(1)景公:名杵臼,莊公的異母弟。(春秋時期齊國的國君齊景公)

(2)雨雪三日而不霁:多日下雪但是不轉晴。雨(yù):名詞作動詞,下,落,降。三:此為虛詞,表多次。而:表轉折,但是、然而。霁:雨雪後天氣轉晴。

(3)公被狐白之裘(qiú):齊景公穿着白毛的狐皮大衣。狐白之裘:用狐皮最好的部分,即狐腿下白色毛皮縫制的皮衣,非常珍貴。裘:皮衣;被(pi)同“披”。

(4)堂:朝堂

(5)陛:殿堂的台階。

(6)側:邊上。

(7)晏子:字平仲,春秋時期齊國大夫,齊景公時任國相。

(8)有間:一會兒。

(9)對:對答,回答。

(10)逸:安逸,舒适。

(11)勞:勞苦。

(12)聞命受到教誨。聞:聽命;辭命。

(13)乃:于是。

(14)粟:谷子,舊時泛指谷類,此指救濟糧。

(15)與:給。

(16)饑寒:指饑餓寒冷的人。

(17)塗:通假為“途”,路上。

(18)裡:指裡巷。

(19)循:巡,巡視。

(20)既事者:已有職業的人。

(21)兼月:兩個月。兼:兩倍的。

(22)兼歲:兩年。

(23)明:闡明。

(24)所欲:願望。欲:欲念,願望。

(25)行:實行。

(26)善:好的

(27)谏:進谏。

性格特征

齊景公

虛心納谏,知錯能改。通情達理。

晏子

關心百姓,體恤民情,足智多謀,敢于間接教誨齊景公,善于進谏,擁有超高語言藝術,有口才,聰明。

人物描寫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側陛。(這句話是描寫了齊景公的衣着,另一方面也為下文作鋪墊。更暗喻了齊景公的無法體恤民情的一面。)晏子入見,立有間。(寫出了晏子的恭敬以及體察民情。)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語言描寫)晏子對曰:“天不寒乎?”公笑。(寫出了晏子的針鋒相對,以及齊景公的不解。)

晏子曰:“嬰聞古之賢君,飽而知人饑,溫而知人寒,逸而知人勞。今君不如也。”(語言描寫,巧妙的運用委婉的言辭,以古之賢君的做法來暗示景公,使景公頓悟。)公曰:“善,寡人聞命矣。”(語言描寫,寫出了齊景公對晏子的看重,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明齊景公是一個賢君。)

晏子谏齊景公的小故事

齊景公是個非常殘暴的君主,他濫施酷刑,砍掉了許多人的腳。晏子(晏嬰)對此非常不滿,總想勸勸他。

晏子的家住在鬧市附近,人聲嘈雜,生活環境很不好。齊景公想另外給他蓋個住宅,晏子沒有同意,說:“我的先人久居此處,如果我因為不滿意而更換新宅,不是太奢侈了嗎?再說離市場近,買東西方便,還能直接了解到許多情況,不也是挺好嗎?”

齊景公問:“那麼,你可知道現在市場上什麼東西最貴,什麼東西最賤嗎?”

晏子乘機說道:“假腳最貴,鞋子最賤。”

景公知道這是說他用酷刑之後,沒腳的人要安假腳,鞋子便滞銷而跌價了。從此,齊景公不再濫用這種刑罰了。

相關背景

晏子(前500年—前578年),名嬰,字仲,習慣上多稱平仲,春秋時齊國萊地夷維人(今山東省萊州市平裡店鎮)。齊國大夫,春秋後期齊國的國相。晏子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愛國憂民,敢于直谏,在諸侯和百姓中享有極高的聲譽。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