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雲鎮

翔雲鎮

南安市鄉鎮
翔雲,俗稱“象運”,位于南安西隅,東連英都,西抵安溪龍門,南接廈門同安。[1]北通安溪鳳城,是古時安、南、同三縣商賈雲集之地。面積69平方公裡,總人口2.6萬多人,旅居海外僑親及港澳台同胞5萬多人,是閩南著名僑鄉之一。
    中文名:翔雲鎮 外文名: 别名: 所屬國:中國 所屬市:南安市 面積:69平方千米 人口:26664人

基本介紹

翔雲鎮位于南安市西部,距市區22千米。面積69平方千米,人口26664人(2003年末)。轄12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山仔尾。境内有古迹龍須岩和烈士紀念碑。

翔雲屬内陸山區,地形以中山為主,平均海拔600多米,境内梯田遍布,常年雲霧缭繞,境内西南雲頂山海拔1175米,為南安市最高峰,主要溪流有黃田溪、翔雲溪、赤溪,水資源蘊藏豐富。翔雲種植加工茶葉具有悠久曆史,椒嶺茶葉名聞遐迩,主要特産還有岩蔥、酸筍、茭白等。

翔雲自然環境優美,人文荟萃,景點衆多。境内有佛教勝地龍須岩,供奉清水祖師,是著名的朝聖勝地。石碑岩也是重要的朝聖勝地,周邊森林植被保護較好,環境優美,空氣清新,适宜遊玩。翔雲境内山峰連綿不斷,風景秀麗。

曆史沿革

“翔雲”二字來源于境内的“象運山”。相傳古時該山形似巨象,呈粉紅色,四周雲霧飄繞,遠望如紅色大象在雲中運行,故鄉民稱為“象運山”。

宋代鄉人以其地勢如飛天鵬鳥,将“象運山”雅化為“翔雲山”。宋代置歸善鄉經善裡,管轄至東田、西坑。元、明、清隸屬于廿八都。

民國17年置翔雲鄉,至民國35年期間先後屬第一區、直屬區。解放初屬第二區。

1956年起隸屬英都(區、公社)。

1970年底由英都公社析出成立翔雲公社。

1984年改鄉。

1992年初改鎮。

行政區劃

1997年,面積69平方千米,人口2.5萬,轄翔雲、東山、金安、梅莊、黃田、頭梅、翔山、雲山、峻林、福庭、沙溪、椒嶺12個村委會。

曆史人文

南安市翔雲鎮東山村北坑附近的山麓下發現鄭成功部将梁興玉的墳墓。雖曆經百年風雨滄桑,但墓碑和墓穴都保存完好,墓碑上所刻的“明皇敕授都督佥事璞溪梁公墓”等字樣仍清晰可見。

據《南安縣志》記載:“梁興玉,字日振,号璞溪,二十八都(即今天的南安市翔雲鎮)人。少孤遭亂,被擄至海上。容貌奇偉,鄭成功見而異之,授親軍協衛。尋加都督同知,給劍印。迨康熙甲子,台灣底定,将軍施琅素知其才,欲疏薦之。涕泣辭之,遂假歸,退隐翔雲山,卒于家。”

泉州鄭成功學術研讨會延平分會成員許慶芳、鄭新新介紹說,此次發現梁興玉的墳墓對于研究鄭成功光複寶島台灣的戎馬一生具有一定的意義。

經濟狀況

至1998年底,翔雲鎮糧食總産量達7262噸,鞏固和完善農田保護區8000畝,水稻良種覆蓋率達100%,全年共新植果樹1200畝,現全鎮共開發了鎮辦林場、沙溪花園樓、黃田割草安等三個農業綜合場院和翔山、頭梅龍眼生産基地,福建、椒嶺茶葉生産基地,鎮區千畝橄榄生産基地等五個茶果林生産基地,推行“一村一項目”活動。同時,,籌資8.2萬元,開展“一對一”扶貧活動,切實為民解決一些熱點和難點問題,基金會整頓收到了明顯的成效,消除了一些不安定因素,保持農村穩定,人民安居樂業。

翔雲鎮因地制宜,發揮山區區域優勢,進一步調整農村經濟結構,以基地建設為載體,在翔雲鎮範圍内初步建立了以優質水果品種為主的千畝現代新優果樹示範基地、以香菇為主的新優食用菌種植基地、以牛蛙為主的養殖業基地、以鐵

觀音為主的優質名茶生産基地、以反季節蔬菜為主的綠色作物生産基地、以家禽家畜為主的庭院養殖基地等六大基地,食用菌、牛蛙、新優水果、綠色作物等生産基地初具規模,農村優勢産業初步形成。

翔雲鎮水資源蘊藏豐富,大力發展小水電,現有水電站12座,裝機容量5060千瓦,年發電量1500萬度。十八彎工業小區引進多家以針織、制衣、鞋業加工業為主的勞動密集型企業。

在鎮村建設上,到2005年實現村村公路水泥化,繼續抓好“小鎮大鎮區”建設,籌建金安沿溪商住樓,不斷擴大鎮區規模,圍繞提高鎮區綠化、亮化、淨化檔次,切實提高鎮區的集聚功能,使人口、生産要素向鎮區集中。

工業發展

1998年底,翔雲鎮國内生産總值9900萬元,比上年增長15.3%

(現行價,下同),工農業總産值17716萬元,比增15.8%,其中農業總産值3940萬元,比增9.0%,工業産值13776萬元,比增17.0%,鄉鎮企業總産值20994萬元,比增18.8%,上繳工商稅收89.1萬元,比增18.8%,鎮财政收入110萬元,比增10%,農民人均純收入3200元,比增6.7%。

發展鄉鎮企業一直是翔雲鎮的重點和難點工作,通過多方努力,已具備了很好的發展勢頭,主要是抓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是利用“工業壯大年”的有利時機,加快十八灣工業小區的建設步伐,制定一系列優惠政策,新創辦企業2家;

二是不斷拓寬資金渠道,全力以赴抓好村級公路建設,先後籌集520多萬元,鋪設了梅莊、福庭、頭梅等三條村級主幹道,使全鎮村級公路硬化面達73.8%;

三是利用電價低的優勢,大做宣傳發動和外引内聯工作,鼓勵有實力,有事業心的企業家到翔雲鎮興資辦企,如新引進的江甯精密鑄造廠,總投資200多萬元,預計年産值達1000萬元。

鄉鎮建設

翔雲鎮始終堅持實施“科教興鎮”戰略,全面加強對精神文明建設的領導,積極開展具有山區特色的群衆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1998年先後投入70萬多元建設鎮文化中心大樓、電影院,鎮财投入教育經費29.83萬元,占收入22.0%,努力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育質量,順利通過省教育“兩基”的第二次跟蹤檢查驗收。

加強衛生事業建設,設立了沙溪、翔雲、椒嶺、黃田等四個合作醫療所,并不斷向群衆宣傳衛生健康知識,努力提高全民身體素質,以優異的成績通過泉州市實級衛生保健檢查組的檢查驗收。同時,翔雲鎮還繼續以創建安全文明村鎮活動為載體,抓好鎮區的整潔和綠化,積極開展“百日普法教育”活動,創建了翔雲、金安、沙溪、梅莊等四個安全文明片區,完成10個新村址建設,從而逐步把翔雲建設成為安全、文明、衛生、具有僑鄉特色的山區小集鎮。

民俗文化

翔雲人民勤勞純樸、熱情好客,至今還延續着許多民俗民約:

踩街自唐末以來,洪濑鎮每年農曆二月都會舉辦這種大型民俗踩街活動,時間綿延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

席位每逢喜慶婚喪設宴,講究席位推讓。結婚宴,東首位推母家兄弟,西首位尊媽家至親,女席妗首位。孩子彌月、周歲宴,尊母親父兄首位等等。

待客客至,出門迎入室内,讓坐敬煙(煙遞兩根),次奉茶,再請小點,小點以荷包蛋、香菇肉、線面蛋、面條、粉幹等為内容。

洗土鄉民于插秧結束要洗土。洗土,意為最緊要的插秧農活已完成,把泥腳洗幹淨。一般用于插完秧那天置辦酒席酬謝幫工的親朋。

圩日蘆田鎮區延續曆史傳統習慣設每五天逢農曆一、六為一期圩日,三洋村設每五天逢農曆三、八為一期圩日。

祭祀每逢祭祀值年,輪到的農戶每戶要殺一頭豬,擺到祖厝門前供奉神佛,同時在祖厝門前搭設戲台,表演大戲供神明“欣賞”。祭祀完畢後,請來親朋好友美美地吃上一頓,有的還把剩餘的豬肉送給客人。這種祭祀活動同姓宗親每幾年(有的六、七年,有的十多年)才能輪到一次,既可以了卻人們的心願,在神佛面前許下願心,又可以調節改善農家的樂趣生活。

上一篇:清涼山滑雪場

下一篇:大埔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