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駐上海總領事館

美國駐上海總領事館

來華美人事務處理機構
美國駐上海總領事館,(英語:Consulate General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Shanghai)始建于1844年,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建交後于1980年重新開館,現位于淮海中路1469号。轄區範圍:包括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
    中文名:美國駐上海總領事館 外文名: 别名: 英文名:Consulate General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Shanghai 總部所在地:美國 成立時間:1844年 地址:淮海中路1469号 轄區範圍: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 所在區域:中國上海

曆史

美國駐上海總領事館的曆史可以追溯到美中兩國建交初期,它是遠東地區曆史最悠久的美國外交和領事機構之一,也是在中國設立的第二個美國外交機構。

設立和發展

1910年代時的美國駐上海總領事館

上海第一個美國領事機構的成立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中期,早在1844年美國與中國清政府簽訂了《和平、友好、貿易條約》。在沒有官方任命領事的情況下,一家波士頓貿易公司駐滬辦事處的美國商人吳利國(Henry Wolcott)在其外灘附近的辦公室頂上升起了星條旗,遂成為第一任美國駐上海代領事。

1854年,面對着美國在上海與日俱增的貿易和利益,美國政府任命馬輝(Robert Murphy)為首任官方美國駐上海領事。他的辦公室坐落在蘇州河北岸的黃浦路36号,那個地區很快就成為了美租界的中心區域。随着上海與西方的聯系日趨緊密,美領館也随之發展。

1861年,林肯總統任命熙華德為美國駐上海領事,兩年後将其提升為總領事。熙華德在任的15年間,美租界有所擴大,并與其他外國租界合并,形成了國際租界。到了20世紀初,超過1500名美國人定居上海。美國社區在上海成立公司、開設醫院、學校和教育交流機構,進而推動了上海的經濟發展和生活進步。1916年,為了滿足員工人數的迅猛增長和工作範圍日益擴大的需求,美領館遷至黃浦路13-14号的新樓之中。價值35.5萬美元的新樓是當時全球價格最高的美國使領館建築。到了20世紀30年代,美領館擁有10名來自美國國務院的官員,一名來自商務部的貿易專員,一名來自農業部的專員,一個美國駐中國法庭、監獄、碼頭、郵局以及來訪海軍和海軍陸戰隊的閱兵場。

從世界大戰到冷戰

在二戰之前,上海曾經是世界第7大城市,也一度是亞洲的金融和商貿中心。然而,1932年日本襲擊上海的閘北區,緻使多年來上海和西方的貿易交往陷于混亂之中。1933年的事态發展使美國駐上海總領事館80年來第一次離開了美租界,遷至蘇州河南岸。最初坐落在江西路248-250号的Kalee酒店舊址,1936年又遷至江西路和福州路西南拐角的開發大樓之中。而1941年12月,日軍攻入上海迫使美領館在戰争期間閉館。

1945年9月5日,日軍投降後不到1個月,美領館即在外灘28号的格林郵船大樓舊址重新開館,該大樓是戰争期間德國領館的所在地。戰後的上海與戰前迥然不同,外國租界均已被廢除,而整個國家不久就陷入了内戰。1949年5月2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挺進上海。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并不承認領館官員的外交地位,1950年4月25日,總領事馬康衛降下美國國旗,并關閉領館。直到幾十年後,美中兩國才恢複正式外交關系,美領館才重新開館。

重生和複興

1972年,随着《上海公報》的簽署,上海成為美中關系正常化的象征。1980年4月28日,幾乎恰好在閉館30年之後,美領館于其現址:淮海中路1469号重新開館,一位舊時領館的中方員工将一面美國國旗交給當時的總領事Donald Anderson,這正是30年前上任總領事降下的那面國旗。目前這面國旗正懸挂在領館接待室中,成為新舊領館曆史紐帶的象征。

現在的領館大樓始建于1921年,在美領館遷入之前,該建築幾易其主。最初是當時亞洲最大的英國貿易公司怡和洋行公司。在二戰期間,一位日本商人攜其家屬入住,随後又成為瑞士總領事的家宅。在1946年,紡織業巨賈的後裔榮鴻元購置該處地産,但是不久後即離開上海。随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這一建築歸婦聯使用,在文革時期一度是“政治教育”中心,其後又成為政府迎賓館,直到美領館簽訂合約,成為小洋樓的新主人。領館現址占地面積3英畝,包括若幹外圍建築,一片橘林,園林假山和一個鯉魚池。1997年和2003-2005年,領館進行過兩次大規模的内外整修,以保存建築美感,提升建築效用。

上一篇:金長城

下一篇:中國駐美國大使館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