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資治通鑒

續資治通鑒

2009年線裝書局出版書籍
《續資治通鑒》二百二十卷,清畢沅撰。此書付刻未及半,畢沅生前僅初刻一〇三卷,畢家因貪污遭籍沒而止,書稿散佚,桐鄉馮集梧買得全稿補刻成二百二十卷。《續資治通鑒》跟《資治通鑒》有不少出入,《續通鑒》大量引用舊史原文,叙事詳而不蕪;僅有取舍剪裁,而無類似溫公的改寫熔煉,亦無“畢沅曰”等各家史論。《續資治通鑒》作者雖挂名畢沅,然名家錢大昕、邵晉涵、章學誠、洪亮吉、黃仲則等均參預其事,此書實成于衆人之手。梁啟超對該書評價極高,認為“有畢《鑒》則各家續《鑒》皆可廢也”。
    書名:續資治通鑒 作者:畢沅 類别:曆史 出版社:線裝書局 定價:1995元 開本:16開 裝幀:精裝 ISBN:978-7-5120-0044-5

内容簡介

《續資治通鑒(套裝1-12冊)》上與《資治通鑒》相銜接,即起于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下迄元順帝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共四百一十一年,是一部較完備的宋遼金元編年史。全書史料完備,并仿《資治通鑒》體例,本文下分注考異。編者以徐亁學《資治通鑒後編》為基礎,并從宋、遼、金、元四史、《續資治通鑒長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等一百多種書中取材,凡四易稿,曆二十年而成。

全書史料完備,并仿《資治通鑒》體例,本文下分注考異。其中北宋部分較精,元代部分較為簡略。畢沅(1730-1797年),清江南鎮洋人,字鑲蘅,号秋忛,官至湖廣總督。他對經學、史學、小學、金石學等,皆有涉獵和研究。他認為“經義當宗漢儒,說文當宗許慎,編年史涑水先生(即司馬光)最長”。他喜歡結交學人,當時著名學者錢大昕、邵晉涵、章學誠、洪亮吉等先後在其幕中。

編輯推薦

《續資治通鑒(套裝共12冊)》在内容上與《資治通鑒》相銜接,體例也與《資治通鑒》相同,它全面、系統地據事直書、善惡自見,寓褒貶于叙事之中,以此形成自身的一大特色。

文摘

丙戌,長春節,賜群臣衣各一襲。宰相率百官上壽,賜宴相國寺。

中書舍人安次扈蒙權知貢舉,庚寅,奏進士合格者京兆楊砺等十九人。自是歲以為常。

辛卯,大宴于廣德殿。凡誕節後擇日大宴自此始。

三月,乙巳,改天下郡縣之犯禦名、廟諱者。

丙辰,南唐主遣使來賀登極。

南漢宦者陳延壽言于南漢主日:“陛下所以得立,由先帝盡殺群弟故也。”南漢主以為然,丁巳,殺其弟桂王璇興。

吳越王傲遣使來賀登極。南唐主複遣使來賀長春節。

宿州火,燔民廬舍萬馀區,遣中使安撫之。

壬戌,追尊祖考為皇帝,妣為皇後。谥高祖眺日文獻,廟号僖祖,陵曰欽陵;妣崔日文懿。谥曾祖埏日惠元,廟号順祖,陵日康陵;妣桑日惠明。谥皇祖敬日簡恭,廟号翼祖,陵日定陵;妣劉日簡穆。谥皇考弘殷日昭武,廟号宣祖,陵日安陵。

定國運受周木德,因以火德王,色尚赤,臘用戌。

癸亥,命武勝節度使洛陽宋延渥領舟師巡撫江徼,舒州團練使元城司超副之,仍贻書南唐主谕意。

己巳,以皇弟光美為嘉州防禦使。

先是,北漢誘代北諸部侵掠河西,诏諸鎮會兵以禦之。是月,定難節度使李彜興,言遣都将李彜玉進援麟州,北漢引衆去。彜興,即彜殷也,避宣祖諱,改為興。

夏,四月,癸酉,兼判太常寺窦俨請改周樂文舞崇德之舞為文德之舞,武舞象成之舞為武功之舞,改樂章十二順為十二安,蓋取“治世之音安以樂”之意;诏行之。俨,儀之弟也。

鐵騎左廂都指揮使王彥升,夜抵宰相王溥私第,溥驚悸而出。既坐,乃日:“巡警而困甚,聊就公一醉耳。”然彥升意在求貨,溥佯不悟,置酒數行而罷。翌日,溥密奏其事,帝益惡之,丁醜,出彥升為唐州團練使。唐本刺史州,于是始改焉。

遼人侵棣州,刺史河南何繼筠追破其衆于固安,獲馬四百匹。

帝加周昭義軍節度使太原李筠中書令。使者至潞州,筠即欲拒命。左右切谏,乃延使者,置酒張樂,旋取周祖畫像懸廳壁,涕泣不已。賓佐惶懼,告使者日:“令公被酒失常,幸毋怪。”

作者簡介

畢沅(1730-1797年),字纕蘅,号秋帆,因從沈德替學于靈岩山,自号靈岩山人。清經史學家,文學家。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進士,廷試第一,狀元及第,援翰林院編修。乾隆五十年累官至河南巡撫,第二年擢湖廣總督。嘉慶元年(1796年)賞輕車都尉世襲。病逝後,贈太子太保,賜祭葬。其墓在吳縣木渎,1970年發掘時,出土大量珍貴文物。

畢沅博學多才,潛心研攻經史,“雖官至極品,鉛椠未曾去手。”。敬重文士,尤好扶植後進,“一時名儒,多招至幕府”,著名學者章學誠、孫星衍、洪亮吉、汪中、段玉裁等皆曾受知其門下。畢沅精通經史,旁及語文學、金石學、地理學,并善詩文,一生着作頗豐。他在其幕賓的襄助下,搜求善本古籍,校勘輯佚,編纂了許多有價值的着作,尤其在經學與史學方面作出了很大貢獻。

經學方面着有《傳經表》、《通經表》等,并撰《墨子集注》,直接指明诽墨始于孟子,提出《墨子》作為一種古代典籍,“不可忽也”。在史學方面,他最大的成績是撰修了《續資治通鑒》二百二十卷。司馬光寫《資治通鑒》,擱筆于五代十國,續書者代不乏人,而《續資治通鑒》取材宏博,考證謹嚴,編排合理,總引資料達三百餘種,糾正了以往宋史專着詳北宋略南宋的偏頗,還增加了少數民族的資料。梁啟超對該書評價極高,以為有畢《鑒》則各家續《鑒》皆可廢也。

畢沅另一功不可沒的貢獻是在其撫陝期間,蹭勘了各州府、縣治,調查了關中的名勝古迹狀況,作了詳細記錄,計三十卷,六十餘萬字,并繪有地圖,留下了《關中勝迹圖志》等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同時,在他主持下,整修了西安碑林、華嶽廟,翻修了司馬遷祠,修繕了蘇東坡祠,重建了西安灞橋等。他留下的着作還有其主編的《經訓堂叢書》,所撰的有《靈岩山人詩集》、《靈岩山人文集》、《中州金石志》、《河間書畫錄》、《晉書地理志校注》、《山海經新校注》等。

對比

《續資治通鑒》

上與《資治通鑒》相銜接,即起于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下迄元順帝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共四百一十一年,是一部較完備的宋遼金元編年史。

全書史料完備,并仿《資治通鑒》體例,本文下分注考異。編者以徐亁學《資治通鑒後編》為基礎,并從宋、遼、金、元四史、《續資治通鑒長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等一百多種書中取材,凡四易稿,曆二十年而成。其中北宋部分較精,元代部分較為簡略。

目錄

第一卷(太祖)

陳橋兵變,趙普,平數叛,遼主嗜殺,遼平叛。

第二卷

宋政,太後崩,南唐主殂,杯酒釋兵權,遼政。

第三卷

平荊南,宋政,北漢政。

第四卷

平蜀,王全斌亂蜀,遼平部叛,宋政。

第五卷

宋政,遼主遇弑,征北漢無功。

第六卷

宋、遼政,平南漢。

第七卷

盧多遜,趙普罷相,南唐政衰。

第八卷

平南唐,吳越納供,帝崩(友愛,遷都之議)。

第九卷(太宗)

宋政,吳越歸宋,遼諸賢臣,再征北漢。

第十卷

平北漢、敗于遼,趙普複相。

第十一卷

黜盧多遜,遼主殂,遼蕭後聽政,李繼遷。

第十二卷

李穆,宋琪,陳王趙元佑事,遼治。

第十三卷

伐遼敗,楊業,遼入邊,李益,柳開。

第十四卷

李昉罷,趙普再相,遼大侵邊,論邊防五篇。

第十五卷

寇準,尹繼倫,謝泌,遼政。

第十六卷

數易宰相,女真附遼,遼侵高麗,官制,王小波。

第十七卷

蘇簡易,呂蒙正,擒李繼遷,破李順,高麗附遼。

第十八卷

平蜀賊,遼政興,李繼遷反複,宋政(寇、呂掌政、冊太子、粉飾太平)。

第十九卷

遼政,讨李繼遷無功,寇準罷相,錢若水,帝崩,王欽若。

第二十卷(真宗)

宋政。

第二十一卷

疏二則,遼大侵宋,王均叛蜀,楊延朗。

第二十二卷

破王均,宋政諸臣,遼韓德讓有寵。

第二十三卷

丁謂治蠻,綏州之議,遷馬知節,李繼遷敗死,疏二則。

第二十四卷

田錫、李沆卒,多蠲,遼伐宋,宋主親征。

第二十五卷

澶淵之盟,宋政,宋遼互聘。

第二十六卷

黜寇準,失平夏之機,王旦為相,曹玮破敵,帝倦于政(谒陵,厭奏)。

第二十七卷

天書、封禅。

第二十八卷

建昭應宮,禁飾金,遼後殂,生太子。

第二十九卷

祀汾陰前後,遼伐高麗(康肇之亂)。

第三十卷

治河疏,遼平準部之叛,王欽若之奸,楊億。

第三十一卷

祀玉清昭應宮,罷王欽若、馬知節,宋遼政(高麗入貢)。

第三十二卷

王旦為相二,範仲淹,遼再伐高麗。

第三十三卷

蟥旱,宋臣(李及代曹玮,前張後王),王旦辭相,遼蕭哈綽有寵。

第三十四卷

宋遼政,李允造城,遼伐高麗敗,王欽若罷相,丁謂構寇準,誅周懷政,李迪。

第三十五卷

丁謂擅權(構李迪,再貶寇準、王欽若),太子監國,帝崩,太後聽政(誅雷允恭,貶丁謂黨,王曾,魯道宗)。

第三十六卷(仁宗)

易茶法,王曾為相,遼政(擢耶律罕班)。

第三十七卷

宋(治河、重藝)遼政,曹利用之死,昭應宮事。

第三十八卷

解鹽法,範仲淹數谏,李妃薨,呂夷簡為相,遼渤海叛,遼主殂,遼後專權(殺皇後,大封親族),李元昊立。

第三十九卷

宋太後崩,廢後事,遼主奪權,貶二妃,範仲淹,李貶二妃,元昊寇邊。

第四十卷

制新樂,再更茶法,貶閻之應,貶範仲淹事,遼蕭罕嘉努論邊,元昊攻蕭罕嘉努屢敗,呂夷簡罷相。

第四十一卷

谏災異,元昊建夏,伐西夏之議,韓琦疏。

第四十二卷

西夏侵宋(延州之役,李、黃之訟),警夏之議(範仲淹,狄青)再議伐夏。

第四十三卷

宋夏交兵(好水川之敗,議防邊),遼議侵宋。

第四十四卷

遼欲侵宋,範仲淹守邊,張亢築壘,富弼使遼,宋夏定州之役。

第四十五卷

宋夏和議,呂夷簡辭相,歐陽修、韓琦疏。

第四十六卷

範仲淹新政,滕宗諒之訟,洛城之诤,夏竦謗範仲淹、富弼,區希範反,平賊叛,歐陽修疏,遼伐西夏,包拯。

第四十七卷

黜範仲淹、富弼黨事,遼伐西夏敗,夏與宋和,歐陽修禀谏,平保州兵亂,杜杞平區希範。

第四十八卷

賈昌朝為相與吳育不和,汰兵增蔭,議更榷法,遼蕭義先。

第四十九卷

夏竦專政,文彥博平貝州兵亂,宿衛之亂,夏主遇弑,疏四則。

第五十卷

冊張妃,富弼善置流民,楊懷敏,裁省邊兵,遼伐西夏無功

第五十一卷

祀明堂,谏内降(張堯伏,劉沆),魏公主。

第五十二卷

求言厭谏,唐倉,範仲淹卒,侬智高反。

第五十三卷

狄青平侬智高,狄青入閣,制新樂,議城古渭城。

第五十四卷

張妃薨,疏數則。

第五十五卷

陳持中罷相,遼主殂,歐陽修、範缜疏。

第五十六卷

帝有疾,文彥博為相,狄青罷,範缜議建儲,遼政。

第五十七卷

弛茶法,疏數則,遼太後殂,遼後。

第五十八卷

宋政(郭後祔廟之議)。

第五十九卷

宋政(抑讦,議均田,錄蘇轍,歐陽修疏)遼主寵佞。

第六十卷

立皇子,降兖國公主,張方平,遼蕭圖因哩有寵

第六十一卷

帝崩,仁宗陵廟之議,遼重元之亂,兩宮弭隙,

第六十二卷(英宗)

仁宗配祀之議,太後還政,防西夏之侵,趙汴,司馬光疏。

第六十三卷

伯孝之議,韓绛,沈遘,司馬光疏,遼黜耶律仁先。

第六十四卷

追崇(黜呂誨),退西夏侵邊,使西夏,修《通志》,帝有疾,立太子。

第六十五卷

帝崩,歐陽修之訟,擢王安石,韓琦罷相,種谔複綏州,夏主殂。

第六十六卷(神宗)

帝欲用王安石。

第六十七卷

朝臣疾王安石,議青苗法,王安石排除異己,蘇轼、司馬光疏,程颢,遼讨違命。

第六十八卷

新法之争,程颢為學。

第六十九卷

市易法,王韶,章惇平羌蠻,開河。

第七十卷

罷王用呂,鄭俠繪圖,遼有賢女,宋遼議界,女真始強,沈括。

部分資料

是月,吳征青田劉基、龍泉章溢、麗水葉琛、金華宋濂至建康。初,吳國公至婺州,召見濂。及克處州,胡大海薦基等四人,即遣使以書币征之。時總制孫炎先奉命聘基,使者再往反,不起。炎為書數千言,陳天命以谕基,基乃與三人者同至。人見,吳國公甚喜,賜坐,勞之日:“我為天下屈四先生,今天下紛争,何時定乎?”基陳時務十八事,且言:“明公因天下之亂,崛起草莽間,尺土一民,無所憑借,名号甚光明,行事甚順應,此王師也。我有兩敵:陳友諒居西,張士誠居東。友諒包饒、信,跨荊、襄,幾天下半;而士誠僅有邊海地,南不過會稽,北不過淮揚,首鼠竄伏,陰欲背元,陽則附之,此守虜耳,無能為也。

友諒劫君而脅其下,下皆乖怨;性剽悍輕死,不難以其國嘗人之鋒,然實數戰民疲。下乖則不歡,民疲則不附,故漢易取也。夫攫獸先猛,擒賊先強,今日之計,莫若先伐漢。漢地廣大,得漢,天下之形成矣。”吳國公大悅,日:“先生有至計,毋惜盡言。”于是設禮賢館以處基等,寵禮甚至。

序言

北宋司馬光編纂的《資治通鑒》,“網羅繁富,體大思精,為前古之所未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其成就達到古代編年體史書的高峰,為千古不朽的史學名着,在我國古代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資治通鑒》所記,為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計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史事,其後之史學家們遂紛紛進行續纂。續纂工作,可分補前和續後兩類。補前者有劉恕編纂的《通鑒外紀》十卷,起于包犧,止于周威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04年),下與《資治通鑒》銜接;金人宋履祥編纂的《通鑒前編》八十卷,斷自唐堯,下接《資治通鑒》。

後續者有南宋李焘編纂的《續資治通鑒長編》五百二十卷,起于建隆,迄于靖康,凡北宋九朝一百六十八年之史事;明王宗沐編纂的《宋元資治通鑒》六十四卷,仿《資治通鑒》義例,記叙宋元兩朝史事;明薛應旃另纂《宋元資治通鑒》一百五十七卷,亦仿《資治通鑒》義例,記叙宋元兩朝史事;清徐幹學編纂的《通鑒後編》一百八十四卷,上起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下迄元順帝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亦系記叙宋元兩朝史事;清夏燮編纂的《明通鑒》一百卷,專記明史。

而兼備補前續後者,則為明陳柽編纂的《通鑒續編》二十四卷,該書首卷述盤古至高辛氏,補《通鑒前編》所無;次卷述唐與五代時契丹史事;另以二十二卷記叙兩宋史事,以續《資治通鑒》。此外,清畢沅所編纂的《續資治通鑒》,亦屬下續《資治通鑒》之作。通過上述諸家之續纂,在我國浩如煙海的史部叢書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通鑒》體系列史籍。

作品鑒賞

《續資治通鑒》上與《資治通鑒》相銜接,即起于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下迄元順帝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共四百一十一年,是一部較完備的宋遼金元編年史。

全書史料完備,并仿《資治通鑒》體例,本文下分注考異。編者以徐亁學《資治通鑒後編》為基礎,并從宋、遼、金、元四史、《續資治通鑒長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等一百多種書中取材,凡四易稿,曆二十年而成。其中北宋部分較精,元代部分較為簡略。

出版信息

ISBN編号: 978-7-5120-0044-5

作者: (清朝)畢沅

出版社: 線裝書局

出版日期: 2009年12月

開本: 16開 精裝

圖書卷數: 全12卷

定價: ¥1995元

上一篇:中國法制史

下一篇:論演員的自我修養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