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蟒

緬甸蟒

蟒科蟒屬大型爬行動物
緬甸蟒(學名:Python bivittatus)也有人稱為緬甸岩蟒,又叫南蛇、琴蛇、雙帶蚺,是蛇亞目蟒科蟒屬亞洲岩蟒的亞種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巨型的六種蛇類之一。它是東南亞地區的本土品種,多居于熱帶雨林裡。在一些接近水源的地方較容易接觸到它們,有時也會出沒于樹木上。緬甸蟒以體型巨大着稱,在亞洲緬甸蟒是第二大蛇,僅次于網紋蟒,緬甸蟒身長可達7米,體重可達91公斤。[1]
    中文名:緬甸蟒 拉丁學名:Python molurus bivittatus 别名:緬甸岩蟒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綱:爬行綱REPTILIA 亞綱:雙孔亞綱 目:有鱗目 SQUAMATA 亞目:蛇亞目 SERPENTES 科:蟒科Pythonidae 亞科: 族: 屬:蟒屬 Python 亞屬: 種:印度蟒 P. molurus 亞種:緬甸蟒 P. m. bivittatus 分布區域: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包括中南半島、馬來半島、印度北部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國家一級

外形特征

緬甸蟒頭較軀體小,無毒。吻端扁平,有3對唇窩(熱感應器官)。體棕褐色,頭背有棕色箭頭狀斑,背面黃色,滿布不規則棕色雲狀大斑,腹部白色。洩殖腔兩側有一對退化的爪狀殘肢。

緬甸蟒可以長到6米以上,粗細趕得上成年男子的腰圍,是世界第三大蟒蛇。全體生長到4米以上十分平常;在人工飼養的情況下,雌性有可能長到7米以上。更有超過8米,重達186公斤的個體(金氏世界記錄)。如果大量投喂并且保持溫度的話,在出生之後的兩年内就可以生長到3米左右。雌性緬甸蟒的體型比雄性的大。如果過量投喂的話,體型會變得肥胖,并容易得各種疾病。

緬甸蟒以體型巨大着稱,平均身長至高可達7米,體重可達91公斤。緬甸蟒畢生會不斷成長,大量的脊椎骨增生令其體型不斷加長,而且雌性的緬甸蟒比雄性更為巨大。位于美國伊利諾伊州蛇類野生動物園中的一條緬甸蟒,是全球被飼養的蛇類中體重最重的紀錄保持者,在2005年,其體重達183公斤,體長則為8.2米。

生活習性

本亞種的生長相當迅速,所以當它長到約1.5米之後,要減少食物的供應,以防止過度肥胖。在自然環境中,會進入水中,所以也要設置水盆,盆子大小是蛇盤成一圈後可以進去的程度。它相當耐低溫,長到約2.5米之後,可供應天竺鼠及兔子。

溫度保持在26-33℃之間,當然,緬甸蟒也能适應冬眠,隻不過在冬眠期間的發病率很高,所以如果你不是想繁殖的話,請不要讓你的蟒蛇冬眠。飼養的容器的長度必須不少于蛇的體長的1/2,寬不少于體長的1/3。無論在任何情況下,盡可能購買人工繁殖的個體,這樣可以避免觸犯法律,避免對野生蟒類的數量構成威脅,而且這樣的個體比捕于野生的個體更易于馴服。

由于力氣大,生長速度和體型驚人,有時會攻擊侵犯其領地的大型動物,甚至将對方絞殺,有一定危險性。飼養需要相關知識指導!飼養者在飼養緬甸蟒之前,應該盡量透過各種媒介,獲知蟒蛇類和其他蛇類的基本知識。一般來說隻有健康的個體才能夠很好的成為你的寵物。蟒蛇最容易感染的疾病是肺炎和口腔炎,在低溫的時候會得感冒。

分布範圍

這種蛇分布範圍很廣,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包括中南半島、馬來半島、印度北部;我國見于廣東、廣西、福建、雲南、海南、貴州、湖南,等地。

原産地

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思民追蹤三年掌握關鍵DNA遺傳證據,分析它是金門土生土長的“本土種”。它是台灣首例被列為本土種的蟒蛇。

在美國,一些飼養緬甸蟒的事例,導緻了另一種嚴重的生态問題。有些人飼養緬甸蟒,卻想不到這些蟒蛇逐日長大,竟然成長出超乎想像的體型,想要丢棄其寵物(也有些人是純粹不想再飼養下去),又不知道如何處理,有時會就此将蟒蛇放生到野外。大量蟒蛇的出現,令佛羅裡達州大沼澤地一帶産生地區性的生态問題。這些蟒蛇進占大沼澤地,并于當地繁殖成長,成為該地區的入侵物種。在2005年,當地緬甸蟒因與本土的美國短吻鳄産生死結式的鬥争,而受到人類的介入,當時更捕獲到超過230條的巨蟒,可見其繁殖數量之驚人。

飼養知識

飼養空間

飼養空間長度最好超過蛇身長的3/4,讓它不至長期縮着身體。飼養空間不需太高,因為它不愛爬;底部須鋪上一定厚度的松散的消過毒的泥土、報紙、木碎和苔藓等混合物料。天然墊料最好經過蒸煮,以防感染寄生蟲。另外,一個給隐藏的地方和一個足以容納整個身體浸入水裡的盛水器是必須的。

飼養設備

無論使用哪種容器,都要注意的是:可以有效防止蛇逃走、容易消毒、沒有尖銳突出物、通風、可以保持适合的溫度。設計傳統的籠舍時,避免使用未上漆或者未經琢磨的木頭、避免使用容易滲水的塗料,因為這些材料是難以清潔和消毒的。

喂食注意事項

雖然他在野外會捕食多種食物,例如:各種的兩栖類、爬蟲類、小型哺乳類等,但我們還是建議你投喂家養的小白鼠、大白鼠、葵鼠、兔子,因為如果你這樣做,可以避免你的蟒蛇感染寄生蟲,而且用哺乳動物作為食物,營養更為全面。

剛出生的緬甸蟒應該從投喂21天大的白鼠或小型爬蟲類開始。當你的蛇達到90cm,他就可以吞下剛斷奶的幼鼠。達到120cm,他就有能力制服成年的小白鼠了。如果你可以頻繁的給你的蛇投喂(每個星期1-2次),你的蛇就會快速的增長,并且可以确保他的健康。也許你想控制他的長度,那麼你可以減少投喂的頻率,他的生長也會變得緩慢,但起碼10天就要投喂一次。但你的蛇可以吃得下大的動物時,例如:兔子,那麼你就不需要再過于頻繁的投喂了。

蛻皮

蛻皮的頻率是根據蛇的生長速度和健康狀況而定的,蛻皮開始是雙眼呈霧狀,然後變的清晰,接下來就要蛻皮了!

蛻皮有可能每3-6星期就發生一次,緬甸蟒在蛻皮期間會拒食。蛻皮期間如果環境幹燥可以往蛇身上噴一點水,這樣比較更容易蛻掉!

培養你的蛇有良好的攝食習慣,當你的蛇的長度超過1.8米,你可以在喂食的時候先把他移到一個蛇箱裡面,再投喂死的老鼠,并讓他發現自己的獵物,經過一段時間,你的蛇在籠舍裡面不再期望得到食物了。這樣就可以避免熱心投喂的你被蛇誤會為食物的事件了。

做一份關于攝食和健康情況的記錄。也許在晚上和沒有燈光的地方,你的蟒蛇更主動攝食,同時也許需要一個作為伏擊獵物、供隐藏的盒子。并嘗試投喂不同種類、不同大小的老鼠。如果你的蛇拒食,并開始消瘦,你最好和當地的爬蟲獸醫或有經驗的爬蟲飼養者聯系,以尋求解決的方法。

人工孵化

在出生後的1.5-4年後,就會成為成熟的個體。雄性生長到2米-3米、雌性生長到2.5米或以上時就可以繁殖了。在人工飼養中,緬甸蟒的繁殖季節是每年的11月-3月,在這段時間他們回停止攝食。在繁殖之前,你必須确定你的蟒蛇是健康的,而且空間足夠大;在發情季節,飼養者可以營造适合的環境來促使交配:把日照時間縮短至8-10小時,把晚間的溫度下降到21℃以下,日間溫度下降到26℃以下。把雌蛇、雄蛇養在一起。

常見問題

食欲不振

食欲不振是絕大多數疾病的非特異性症狀。

病原:

①環境溫度過低(夜間);

②捕捉、玩弄過度;

③餌料的品種變更太快,體積太大;

④處于蛻皮期或繁殖期;

⑤籠箱内有其它品種的蛇類存在;

⑥蜱虱等寄生蟲的寄生。

防治方法:

蟒蛇屬于夜行性捕食動物,在野外捕不到食物時能耐饑餓,平時性情内向,人為地捕捉和玩弄會直接影響它的食.也可試用新的誘喂法,即在飼養環境中放入報紙、空瓶、小木箱等,殺死餌鼠,打開腦門,擠出腦汁塗在其它餌鼠的鼻孔處,或塗擦在鼠體表上,并把大的餌鼠切成兩半進行投喂,蛇一聞到鼠腦的味道時,一般會主動進食。北美東部有一種小蛇喜食避役類,常讓餌鼠體帶有避役類的味道後再投喂。此法也可試用。無毒蛇一般在夏末(8月底)進食,秋冬開始自然絕食,剛孵出的仔蛇可以2~3個月不進食,這是正常現象,不是食欲不振,無需防治。

上一篇:固城湖大閘蟹

下一篇:馬口魚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