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竹調

紫竹調

吳語區傳統小調歌曲
《紫竹調》是廣泛傳播于吳語區(蘇南、上海、浙江大部、皖南等)的傳統小調歌曲,其源頭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民歌。經過曆代藝人的傳唱和修改,各地的《紫竹調》都加入了自己的地方特色,在音節的處理上有所不同。[1]但其詞其曲,皆有濃厚的吳風。《紫竹調》是江南地區的民歌小曲、愛情小調,也是上海地方戲滬劇與滑稽戲的基本曲牌、常用曲調。《紫竹調》輕松活潑,婉轉流暢,不僅悅耳動聽,而且歌唱性強,所以一直是上海人不同時期的“流行音樂”。從街頭巷闾傳唱的“一根紫竹直苗苗,送與哥哥做管箫”的情歌,到東方歌舞團演員朱明瑛唱紅大江南北的滬劇《羅漢錢》裡著名的《紫竹調》,該曲一直在上海這個城市的上空飄蕩。
    中文名:《紫竹調》 外文名: 别名: 起源:滬劇“同場戲”《雙脫花》 傳播區域:吳語區 演唱技巧:節奏明快,旋律優美,起伏爽朗等 歌曲版本:民歌小調版、同一首歌版等 民樂版本:二胡、古筝、笛子版

樂曲起源

紫竹調是江南地區的漢族民歌小曲、愛情小調,也是上海地方戲滬劇與滑稽戲的基本曲牌、常用曲調。紫竹調最初在滬劇“同場戲”《雙脫花》中為磨豆腐勞動時所演唱的一支曲牌。演員在演唱時,雙手搖曳做濾豆漿的動作。這過濾豆漿的布兜時用兩根斑紋竹杆支撐,演員演唱時就是握着這兩根斑紋竹杆搖曳,這種斑紋竹杆叫做“紫竹”,自此這首民歌被叫作“紫竹調”了。它原是一首具有山清水秀、魚米盛産地江南地方色彩的民歌。它的旋律起伏爽朗,情緒樂觀親切,一句一頓的曲調,活潑明快的節奏,富有江南地區漢族勞動人民樸素勤勞的性格。

演唱技巧

輕柔婉轉的“紫竹調”節奏明快,旋律優美,起伏爽朗,既有江南水鄉的吳侬軟語,又有海派文化的奔放而不失内斂、含蓄,不僅悅耳動聽,并且歌唱性很強,漢族民間流傳廣泛,上海的地方戲滬劇和滑稽也都将“紫竹調”作為基本調。

紫竹調也是由起承轉合四句組成。但在第三句(轉的部位)前有兩個五字“垛句”,這就是所謂“轉前加垛”,第四句是一個重複句,這是許多民歌小調中加強結束感所常有的。

紫竹調通常用于叙事、抒情、交流思想等場合,可用獨唱、對唱的形式,女聲獨唱猶為适宜,唱正調(C或D),男聲唱反調(F或G),但較少運用。

歌曲歌詞

民歌小調版

一根紫竹直苗苗,送與哥哥做管箫,

箫兒對着口,口兒對着箫,箫中吹出鮮花調。

問哥哥呀,這管箫兒好不好?問哥哥呀,這管箫兒好不好?

同一首歌版

一根紫竹直苗苗,送也吾郎做管箫。

箫兒對着口,口兒對着箫,箫中吹出鮮花調。

問郎君呀,這管箫兒好不好?問郎君呀,這管箫兒好不好?

小小鯉魚粉紅鰓,上江遊到下江來,

頭搖尾巴擺,頭搖尾巴擺,

我手執釣杆釣将起來,我個小乖乖,清水遊去混水裡來.

我個小乖乖,清水遊去混水裡來。

彭柯版

踏遍山間我采槟榔

願聞一路撲鼻香

親手摘一串阿妹嘗一嘗

就像妹妹你來為我洗衣裳

阿妹妹呀哥哥有話對你講

阿妹妹呀哥心是否遠千丈

阿妹妹呀哥心是否遠千丈

真真花香浮臉龐

一路清脆鳥兒唱

誰為我做飯為我洗衣裳

也讓哥哥我來為你采槟榔

小妹妹呀哥哥有話對你講

小妹妹呀哥心是否遠千丈

小妹妹呀哥心是否遠千丈

陽光明媚喜洋洋

阿哥阿妹齊歡唱

我來采槟榔你來洗衣裳

恩恩愛愛神仙也向往

阿妹妹呀哥哥有話對你講

阿妹妹呀妹心我願來牽腸

童麗版

一根紫竹直苗苗,送給寶寶做管箫。

箫兒對着口,口兒對着箫,箫中吹出新時調。

小寶寶,一丁一丁學會了,小寶寶,一丁一丁學會了。

一根紫竹直苗苗,送給寶寶做管箫。

箫兒對着口,口兒對着箫,箫中吹出新時調。

小寶寶,一丁一丁學會了,小寶寶,一丁一丁學會了。

一根紫竹直苗苗,送給寶寶做管箫。

箫兒對着口,口兒對着箫,箫中吹出新時調。

小寶寶,一丁一丁學會了,小寶寶,一丁一丁學會了。

李玲玉版

紫竹開花七月天,小妹妹呀采花走得歡。

手拿紫竹籃,身穿紫竹衫。美麗的紫竹花戴胸前。

采了一山又一山,好象彩蝶飛花間。采了一山又一山,好象彩蝶飛花間。(李玲玉,上海話,吳語)

周豔泓版

一件紫竹輕輕搖,多少夢中誰吹簘。

花落有幾度,花開有幾朝,難忘家鄉紫竹調。

問哥哥呀,綠水可在心中搖。問妹妹呀,青山可在懷裡抱。

陣陣春風微微笑,江南處處春來到。

小夥抖紅櫻,姑娘插秧苗,田間傳來紫竹調。

問哥哥呀,年輕可象綠芭蕉。問妹妹呀,芳心可象紅櫻桃。

潇潇春雨悠悠飄,水鄉處處湧春風。

笑聲波中撒,漁歌浪裡飄,水面蕩起紫竹調。

走天涯呀,難忘江南家鄉好。走海角呀,難忘故鄉紫竹調。

謝采妘版

專輯:《中國小調3》

一根紫竹直苗苗,送與哥哥做管箫,

箫兒對着口,口兒對着箫,箫中吹出鮮花調,

問哥哥呀,這管箫兒好不好。

問哥哥呀,這管箫兒好不好。

小小金魚粉紅鰓,上江遊到下江來,

頭搖尾巴擺,頭搖尾巴擺,手執釣竿釣将起來,

小妹妹呀,清水遊去混水裡來。

小妹妹呀,清水遊去混水裡來。

陶慧敏版

(江蘇民歌)

一根紫竹直苗苗

送與哥哥做管蕭

蕭兒對着口

口兒對着蕭

蕭中吹出鮮花調

問哥哥呀

管這蕭兒好不好

問哥哥呀

這管蕭兒好不好

小小金魚粉紅鰓

上江遊到下江來

頭搖尾巴擺

頭搖尾巴擺

手執釣竿釣将起來

小妹妹呀

清水遊去混水裡來

小妹妹呀

清水遊去混水裡來

一根紫竹直苗苗

送與哥哥做管蕭

蕭兒對着口

口兒對着蕭

蕭中吹出鮮花調

問哥哥呀

這管蕭兒好不好

問哥哥呀

這管蕭兒好不好

小小金魚粉紅鰓

上江遊到下江來

頭搖尾巴擺

頭搖尾巴擺

手執釣竿釣将起來

小妹妹呀

清水遊去混水裡來

小妹妹呀

清水遊去混水裡來

起源地考證

《紫竹調》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流行于蘇州的小調。“一根紫竹直苗苗,送與哥哥做管箫,箫兒對着口,口兒對着箫,箫中吹出鮮花調。問哥哥呀,這管箫兒好不好?問哥哥呀,這管箫兒好不好?”樂曲以六個樂句為一樂段,調式有規律地進行轉換,旋律柔美流利。樂曲生動地表現了一對小兒女兩情相悅的情景,富有感染力和生活情趣。民樂中不僅有二胡、古筝、笛子版的《紫竹調》,還有民樂合奏曲《紫竹調》。抒情、悠揚、委婉的民間小調,極富江南鄉土氣息。

不過,說《紫竹調》的源頭就在蘇州并不準确,因為《紫竹調》的版本并非隻有上面這一種。吳歌專輯裡光以“紫竹調”命名的就有蘇州、常州、江蘇三種版本,歌詞、曲調各有不同。其中一首以江蘇為采集地的《紫竹調》演唱的對象将蘇州版中的“哥哥”換成了“寶寶”:“一根紫竹直苗苗,送與寶寶做根箫,箫兒對準口,口兒對準箫,箫中吹出新時調,小寶寶,‘籲哩籲哩’學會了,小寶寶,‘籲哩籲哩’學會了。”這個小調在蘇北地區又被稱為“八段錦”,顯然已經遍布到整個江蘇地區。而另外一首的常州《紫竹調》,歌詞中隻有開頭一句與蘇州版的相似:“一根紫竹瘦苗條,早早起來豆腐攪,豆腐水澇澇,百葉薄枵枵,鹽鹵點化滋味實在好,問嫂嫂,豆腐百葉好不好?春季天,王孫公子到處搖,叫嫂嫂,腰兒彎,手兒操,豆腐水澇澇,百葉薄枵枵,手兒酸,磨子牽得折斷腰。”很顯然,歌曲反映的是勞動時的場景。

《紫竹調》是一個曲調,如果真要探究它的源頭,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民歌。經過曆代藝人的傳唱和修改,各地的《紫竹調》都加入了自己的地方特色,在音節的處理上有所不同。像蘇北《紫竹調》樂曲比較簡單,符合當地人民直爽的性格,而蘇州《紫竹調》則較為複雜,花音、裝飾音很多,體現出了蘇州人細膩的特點。上海、無錫同樣也有《紫竹調》,後來被吸收到滬劇、錫劇中,就形成了戲曲中的唱段。其中最為熟悉的大概就是滬劇《羅漢錢》中的“燕燕做媒”唱段。在《羅漢錢》之前,滬劇已經用到了這一曲調,隻是因為沒有“燕燕做媒”有名,所以不為人知。作為民間小調,各地都有自己的版本,所以要确定到底哪兒的“紫竹調”才是老祖宗,的确有些困難。不過應該承認,《紫竹調》正是因為滬劇的傳唱,才被更多的人所熟悉。

與“紫竹調”類似的,一些姑蘇小調,如《四季相思》、《虞美人》在全國各地也有不同版本。不過有些是可以确定蘇州是其源頭的,有些則如《紫竹調》一樣,很難認定。民間傳說就講到孟姜女要去看丈夫範杞梁,但蘇州浒墅關的兵卒不讓她進關,于是孟姜女便按節令的花名作引,編成十二段歌曲,感動了兵卒,得以過關。所以據此基本可以确定《孟姜女》的發源地是蘇州,而《紫竹調》則有些牽強了。

簡譜

江蘇的民間小調,廣泛傳播于吳語區的傳統小調歌曲。嚴格地說,是江浙民間小調。其詞其曲,皆有濃厚的吳風。

全首歌的唱詞共兩段,每段六句,詞格為“775577”,句首采用“賦”的直陳手法,由此開始,直到下段末句尾,充滿了戀人間的柔情蜜意,而且是江南水鄉特有的那種柔情蜜意。

在句式詞格方面,它與《無錫景相反,前兩句七言,中間兩句五言,最後又是兩句七言,首尾呼應,中段變化,同中求異,自成一體。

上一篇:

下一篇:民族歌曲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