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币

紙币

經濟學術語
紙币是代替金屬貨币執行流通手段的由國家(或某些地區)發行的強制使用的價值符号。人們最初認為,隻有金屬貨币才是貨币。紙币、銀行券等價值符号出現後,人們又把它們納入貨币範圍之内。後來逐漸認識到,銀行存款也具有與紙币一樣的性質,利用它能夠購買商品,支付勞務。并且,銀行存款與金屬貨币和紙币等之間存在着頻繁的對等轉化。金屬貨币、紙币等存入銀行,即為銀行存款,從銀行取出即為金屬貨币、紙币等貨币。金屬貨币、紙币等與銀行存款的這種轉化,不是貨币與非貨币的轉化,而是兩種不同貨币形式之間的轉化。
    中文名:紙币 外文名:paper money 别名:

基本解釋

代替金屬貨币流通的紙制貨币

詳細解釋

(1).紙制的貨币。一般由國家銀行或由政府授權的銀行發行。我國紙币源于宋之交子,演變沿襲至今。宋王應麟《困學紀聞·評文》:“按範淳父為《郭子臯誌》,言交子雲:紙币之設,本與錢相權。元祐間已有此語矣。”《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六:“看官,你道住持偌大家私,況且金銀體重,豈是一車載得盡的?不知宋時盡行官鈔,又叫得紙币,又叫得官會子,一貫止是一張紙,就有十萬貫,止是十萬張紙,甚是輕便。”郁達夫《紙币的跳躍》:“文樸輕輕地把她的手捏了捏緊往外推了一推,她也順勢把手松了松,兩張簇新的紙币就撲答的掉落在他的被面之上。”

(2).即紙錢。宋梅堯臣《廟子灣辭》:“竟持紙币挂廟陬,微風飄揚如喜收。”參見“紙錢”。

背景

随着物品交換的發展,出現了貨币。貨币開始是由大家公認的某些等價物充當,如貝殼等。後來逐漸由金銀等貴金屬充當。金屬貨币使用久了,就會出現磨損,變得不足值,人們就意識到可以用其他的東西代替貨币進行流通,于是就出現了紙币。

世界上最早的紙币是中國北宋時期四川成都的“交子”。首次在歐洲使用的紙币是1661年由瑞典銀行發行的,不過那時發行紙币隻是權宜之計,并不是作為真正的貨币。1694年,英格蘭銀行創立,開始發行銀單。銀單最初是手寫的,後來才改為印刷品。

世界上共有兩百多種紙币,流通于世界193個獨立國家和其他地區。作為各國貨币主币的紙币,精美、多側面地反映了該國曆史文化的橫斷面,溝通了世界各國人民的經濟交往。世界上比較重要的紙币包括美元、歐元、人民币、日元和英鎊等。

紙币上的圖案大緻能夠反應一個國家的價值取向,其内容也傳遞了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文明程度。它是一張國家名片,呈現了這個國家在努力倡導一種什麼樣的國家倫理。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