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書

紅書

2013年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圖書
《紅書》(The Red Book),是一本由瑞士心理學家和分析心理學創始人榮格大約寫于1914年到1930年間的分析心理學專著。目前本書已經由林子鈞和張濤兩位譯者翻譯完成,由中央編譯出版社于2013年6月與2013年12月發行了簡裝版與彩圖版。
    書名: 别名: 作者:榮格 類别: 原作品: 譯者: 出版社: 頁數:416 定價: 開本: 裝幀: ISBN: 中文名:紅書 英文名:The Red Book

作品介紹

該書高46厘米,寬31厘米,與報紙幅面相當,厚416頁,重達4公斤,定價195美元,也是一本記錄作者個人夢境、靈魔與精神追尋曆程的作品。直到2009年9月,全世界僅有20餘人見過榮氏《紅書》。2009年歲末在美國出版,此書通體赤紅、價格不菲,其銷量雖不至于紅得發紫,卻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2009年12月25日曾一度神奇地排到精裝非小說榜的第18位,出人意料地成了2009年美國歲末購物月的暢銷商品。加上紐約時報網站的10頁書評,紐約魯賓藝術博物館的原件展覽,威斯敏斯特學院蘭斯·歐文斯博士的《紅書》專題演講會等等,都将這股“紅流”推向了一個又一個高潮。出版此書的諾頓總編輯邁爾斯自陳初見《紅書》30頁副本時說:“我魂飛魄散,我實在不是榮學家,我隻把它當成東西,可它美得令我無法釋手。”

心理學自開創以來,從來沒有哪一本書像《紅書》這樣,從開始寫作到出版面世,曆經如此漫長的歲月和波折。也很少有著作像《紅書》一樣,在未曾出版之前,就對20世紀的社會和思想史産生如此深遠的影響。《紅書》可以被視為榮格的私人日記,記錄了他在1914~1930年間的“自我實驗”,榮格曾為它花費16年時間精心雕琢,将它視為自己後期著作的核心與關鍵來源。在此之後,他卻又令人費解地突然中斷了繼續寫作,将之束之高閣。直到榮格去世後幾十年,榮格繼承人協會才授權委托資深榮格學者索努•沙姆達薩尼教授進行編輯、翻譯、出版。索努教授為《紅書》耗費了13年的心血,才終于使得它面世出版。這本充滿神秘色彩的“時光之書”,為充分理解榮格的作品開創了一個新紀元。它打開了一扇獨一無二的窗口,讓世人可以看到榮格是如何在他生命中的特殊時期修複了他的靈魂,繼續研究心理學,從而成為一代大師。不論是它在榮格一生發展中所占據的地位,還是作為一件藝術品,《紅書》的出版都堪稱一個裡程碑。

作者介紹

榮格(Carl G. Jung,1875-1961)全稱卡爾·古斯塔夫·榮格,瑞士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醫師,分析心理學的創立者。

瑞士著名心理學家卡爾•古斯塔夫•榮格對現代心理學甚至東西方思想都産生了巨大的影響,他所開創的分析心理學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心理學流派,大量的心理學家以榮格分析師的名義開展工作,許多專家緻力于研究他的思想、理論和生平。榮格的字詞聯想實驗依然是現代實驗心理學的主要研究範式,他所提出的分析師必須接受分析和督導才能進行分析實踐,和面對面分析的設置等,依然影響着今天的臨床心理學。榮格與弗洛伊德共同開創了現代心理咨詢與治療的範式,共同建立了國際精神分析協會,榮格擔任主席;設立第一份國際精神分析雜志,榮格擔任主編;榮格所工作的醫院也成為世界上第一代精神分析師實習的地方,由他擔任負責人和督導師。國際心理分析協會也是在榮格的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上建立的。榮格提出的有“集體無意識”與“原型”理論,著有《無意識心理學》《心理類型》《集體無意識原型》。

主要内容

《紅書》是榮格的私密之作,又稱《新書》(Liber Novus),被視為精神分析學史上最重要的未出版著作,由榮格本人親筆書寫及繪圖于二百餘頁手稿之上。盡管原為受衆而寫,但榮格最終還是決定将其束之高閣,

不再出版。榮格于1961去世,此後長達40年的時間裡,其後代堅拒榮學家們靠近此書,絕不許他人染目。直到2009年9月,全世界僅有榮格的家人及弟子共二十餘人見過榮氏《紅書》。此前,榮學家索努·沙姆達薩尼耗時兩年才終于勸服掌管家族文産的榮格外孫烏爾裡希·赫爾尼同意出版此書。

榮格并非認為此書過于私密或吊詭而無法出版,但毫無疑問的是他從中獲取了其日後寫作的主要靈感,并由此發展出包括原型、集體無意識個性化在内的一整套分析心理學理論。

榮格曾經與弗洛伊德關系密切,但1913年兩人決裂,榮格心理受創,退而發展自己的理論體系,并一度備受幻覺折磨而瀕于崩潰。此時,榮格身陷“中年危機”而不得不重新審視生活以從内心探索最深處的自我。為此,他記錄了其中的一些夢和幻象并随後将其整理為《黑書》《Black Books》(當今隻個别人手中有此書稿)。同時,在托妮?沃爾夫的精神支持下,榮格也着手開始一項重要幻象的内容寫作,并配以其親手繪制的抽象插圖,最終完成了《紅書》。因此,《紅書》正是榮格“積極想象”之所得。依他所述,曾有兩靈造訪,一跛腳老人,一美貌姑娘,自稱以利亞和莎樂美,攜一條大黑蛇,老頭再進化為腓利門,姑娘成為阿尼瑪,分别代表其理論中的自性(來自意體無意識的自我審視,也是自我實現的終極目标)和男人無意識中的女性。在此經曆中,魔、聖、妖、靈紛至沓來,他欲拒還迎,視之為心理分析的實驗,一種自願與無意識的近身肉搏。依其傳記作者芭芭拉·漢納的記述,此時榮格下定決心,無論何方神聖在夢中顯靈,他必不會任其憑空消失,直到他們向他彰顯所為何來。“那些年……我追尋内在圖像的那些年,是我此生最重要的時光。其他一切皆由此出發。”在這個強調生物系統科學的21世紀,對于幻象的重新認識而言,《紅書》的出版為我們開啟了一扇理解榮格著作的窗口。而且,對于其他相關心理學理論的建立而言,這也是一扇不尋常的窗口。

作品價值

雖然榮格的部分理論已成為流行心理文化的一部分,但榮格理論的大部分内容卻難以真正為人們消化和吸收。他的理論兼具創造性和意義,而這使很多人很難從自己的内心獲得同感。對普通人而言《紅書》的價值或許有些飄渺而難以把握之感。但正如有許多評論家所言,榮格的書怪異晦澀,恰恰說明了我們尚缺乏足夠的時間來思想。因此,要理解榮格及其生活,包括他的心理學理論來源,這本書至少是一件珍品。在過去幾年中負責翻譯此書的曆史學家談到此書的基本價值在于“生命意義的探尋”。無論你是否去讀,對任何一個偉大的心理學家來講,這都已是一項不可多得的贊譽。

上一篇:短線點金

下一篇:長短經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