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短經

長短經

唐代趙蕤所著書籍
《長短經》(亦稱《反經》)是一本謀略奇書,由唐朝大詩人李白的老師趙蕤所著。它以唐以前的華夏曆史為論證素材,集諸子百家學說于一體,融合儒、道、兵、法、陰陽、農等諸家思想,所講内容涉及政治、外交、軍事等各種領域,并且還能自成一家,形成一部邏輯體系嚴密、涵蓋文韬武略的謀略全書。為曆代有政績的帝王将相所共悉,被尊奉為小《資治通鑒》。為讓讀者一睹《長短經》的最佳版本,2013年1月初,中國書店首次以簡體标點本的形式出版了南宋淨戒院刊本《長短經》。
    書名: 别名:反經 作者:趙蕤 類别:謀略書 原作品: 譯者: 出版社: 頁數: 定價: 開本: 裝幀: ISBN:9787503423000 中文名:長短經 朝代:唐代 四庫分類:子部 雜家類

作品簡介

《長短經》又稱《反經》,唐代趙蕤撰,今存9卷64篇。該書彙聚諸子百家學說,撮叙曆代更叠史實,論述王霸機權正變長短之術,涉及知人、論士、政體、君德、臣行、圖霸、兵謀等,具有極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和史料參考價值。此次整理,所據底本為南宋初年杭州淨戒院刊本,以《讀畫齋叢書》本為校本,以《四庫全書》本為參校本。全書全式标點,有校有注,收入《新編諸子集成續編》。

作品目錄

原序前言

卷一 大體第一;任長第二;品目第三;量才第四;知人第五;察相第六;論士第七;政體第八

卷二 君德第九;臣行第十;德表十一;理亂十二

卷三 反經十三;是非十四;适變十五;正論十六

卷四 霸圖十七

卷五 七雄略十八

卷六 三國權十九:蜀 吳 魏

卷七 懼戒二十;時宜二一

卷八

釣情二二;詭信二三;忠疑二四;恩生怨二六;詭順二七;難必二八;運命二九;大私三十

敗功三一;昏智三二;卑政三三;善亡三四;詭俗三五;息辯三六;量過三七 ;勢運三八

卷九

出軍四一;練士四二;結營四三;道德四四

禁令四五;教戰四六;天時四七;地形四八

水火四九;五間五十;将體五一;料敵五二

勢略五三;攻心五四;伐交五五;格形五六

蛇勢五七;先勝五八;圍師五九;變通六十

利害六一;奇兵六二;掩發六三;還師六四

點評鑒賞

《長短經》全書集諸子百家學說,叙曆代更叠史實,核心是“論王霸機權,正變長短之術”,作者揉合儒、道、兵、法諸家思想,彙集王霸謀略,形成這麼一部文韬武略的謀略全書。原書涉及君臣德行、任人用長,釣情察勢、霸略權變等内容,夾叙夾議,史論結合。對那些胸懷大志,追求卓越的現代人來講,無論奉上禦下、結盟禦敵,還是公關遊說,為人處世等均有極強的借鑒意義

《長短經》的整體框架以謀略為經,曆史為緯,交錯縱橫,蔚然成章,加上譯注者深厚的古今漢語功底,使《長短經》行文有如流水、通俗易懂。書中所引的前代著述經史子集幾乎無所不包,所引書目中更有今已散佚的著述,如《玉钤經》、吳人張微的《墨記》等。《長短經》集政治學、謀略學、人才學、社會學為一體,以振聾發聩的商論和令人警策的曆史教訓,為現實生活中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和實業家提供了卓有成效的謀略武器并展現了無限生機。書中充滿了富于洞察力且實用的建議,深入淺出、言簡意赅、發人深省。《長短經》這本書兼具了文學、史料、鏡鑒三重價值。

讀《長短經》,以古為鏡,慎察既往,以戒今失。春風得意時不會得意忘形,樂極生悲。窮途末路處也許正是柳暗花明時,得失之間,坦然淡定。

毛澤東也說《資治通鑒》是權謀,是陽謀,《長短經》是陰謀,是詭謀。不管評價是褒是貶,《長短經》的确深入地剖析了君臣謀略的利害得失,不失為官場學揚名立萬的頂級範本。

作品出版

2013年1月初,中國書店首次以簡體标點本的形式出版了南宋淨戒院刊本《長短經》。《長短經》誕生之後,由于曆代統治者對這本書諱莫如深,秘藏深宮,社會上流傳極少,大多以手抄本的形式流傳,刊刻複印的相對較少。到南宋,杭州淨戒院刊刻發行了《長短經》,這是目前發現的《長短經》最早刊本,版本價值極高。而這一刊本,也成為以後《長短經》的母本。

作品原序

原文

趙蕤

匠成輿者,憂人不貴;作箭者,恐人不傷。彼豈有愛憎哉?實技業驅之然耳。是知當代之士、馳骛之曹,書讀縱橫,則思諸侯之變;藝長奇正,則念風塵之會。此亦向時之論,必然之理矣。故先師孔子深探其本、憂其末,遂作《春秋》,大乎王道;制《孝經》,美乎德行。防萌杜漸,預有所抑。

斯聖人制作之本意也。

然作法于理,其弊必亂。若至于亂,将焉救之?是以禦世理人,罕聞沿襲。三代不同禮,五霸不同法。非其相反,蓋以救弊也。是故國容一緻,而忠文之道必殊;聖哲同風,而皇王之名或異。豈非随時投教沿乎此,因物成務牽乎彼?沿乎此者,醇薄繼于所遭;牽乎彼者,王霸存于所遇。故古之理者,其政有三:王者之政化之;霸者之政威之;強國之政脅之。各有所施,不可易也。管子曰:“聖人能輔時不能違時。智者善謀,不如當時。”

鄒子曰:“政教文質,所以匡救也。當時則用之,過則舍之。”由此觀之,當霸者之朝而行王者之化,則悖矣。當強國之世而行霸者之威,則乖矣。若時逢狙詐,正道陵夷,欲憲章先王,廣陳德化,是猶待越客以拯溺,白大人以救火。善則善矣,豈所謂通于時變欤?

夫霸者,駁道也,蓋白黑雜合,不純用德焉。期于有成,不問所以;論于大體,不守小節。雖稱仁引義不及三王,扶颠定傾,其歸一揆。恐儒者溺于所聞,不知王霸殊略,故叙以長短術,以經論通變者,并立題目總六十有三篇,合為十卷,名曰《反經》。大旨在乎甯固根蒂,革易時弊,興亡治亂。

具載諸篇,為沿襲之遠圖,作經濟之至道,非欲矯世誇欲,希聲慕名。辄露見聞,逗機來哲。凡厥有位,幸望詳焉。

譯文

制作車子的人,惟恐别人不富貴,沒人買他的車;制作弓箭的人,惟恐弓箭不傷人,沒人買他的箭。他們這樣做,難道是對别人有意心存愛憎嗎?

不是的,這是技術、職業促使他們必須這樣做的。從這些事例可以知道,當今那些積極進取的人們為什麼一讀了講縱橫謀略之術的書,就盼着天下大亂;通曉了兵法戰略,就希望發生戰争。這也是一向就有的說法,人情世故的必然。所以先師孔子一方面深刻探究它的根本,另一方面又擔憂它的弊端,于是創作《春秋》以光大王道;著述《孝經》以褒獎美德。防微杜漸,首先要有所防範。這就是聖人創作、著述的根本用意。

但是,制定一種方針、政策運用于治理國家,當這種方針、政策出現弊端時必定會出亂子。如果到出了亂子的時候,那又怎麼能救得了呢?因此,統治天下,管理人民,很少聽說有因循守舊、食古不化的方法。夏、商、周三代有不同的禮教,春秋五霸有不同的法規。這并不是有意要反其道而行之,而是為了用不同的方針政策來補漏救偏。正因如此,所以國家的風貌雖然一樣,但治理的方法卻一定不同;聖人、先哲雖然都同樣聖明,但一代代帝王的名号卻往往有别。

這難道不是用時因地确定自己的管理方式。根據以往的經驗教訓順應客觀規律,以便成就自己的事業嗎?在根據此時此地的實際情況制定政策的時候,社會風氣的好壞完全由社會條件決定;在依照以往的經驗教訓治理國家時,成就王道或成就霸道,也都是由社會的發展狀況決定。

所以,古人治國主要有三種方式:王道的統治采用教育的方法;霸道的統治采用威攝的手段;強同的統治采取強迫的辦法。之所以要這樣,各有各的原因,不能随便更換。春秋時齊國的名相管仲說:“聖人隻能順應時勢而不能違背時勢。聰明的人雖然善于謀劃,但總不如順應時代高明。”戰國時的鄒忌說:“一切政治文化都是用來匡正時弊、補救失誤的。如果适合于當時當地的實際情況就運用它,一旦過時了就舍棄它。”

據此來看,在應當實行霸道的統治時卻推行王道的教化,就會适得其反;應當實行強國的統治時卻施行霸道的威攝手段則将謬誤百出。如果時逢天下大亂,人心詭詐,傳統的道德觀念受到破壞,而要遵從先王的傳統,廣泛推行倫理道德教育,這就好象是等待越地識水性的人來救落水的人,請求那些尊貴的人來救火一樣。好是好,可難道這符合我們所說的“通于時變”嗎?

霸道是一種混雜不清的政治,也就是說,是一種黑白夾雜,不單純用合乎道德教育的政治。這種治國方法隻求成就事業,不問為什麼成就;隻強調總體效果而不顧細微末節的弊病。但是這種政治盡管在仁義道德上不及夏禹、商湯、周文王的德育政治,但在扶危定傾這一點上,二者卻是同一的。

我擔心一般的儒生被自己的學識局限,不懂得王道和霸道的區别,所以來專門闡述長短術,用以分析通變的道理,确立題目共六十三篇,合在一起為十卷,書名稱《反經》。本書的中心思想是讨論如何鞏固統治的根基,改革時弊,撥亂反正,挽救國家之敗局。所叙各篇,都是吸取先前經驗教訓的深遠謀略,是經邦濟世的真理。我并不想借此來嘩衆取寵,博取虛名。把我的見解披露出來,為的是抛磚引玉,以待後世明哲的俊傑繼往開來。如果有正在其位的帝王,他能好好讀讀這本書,那我就深感榮幸了。

作品前言

唐宋以降,有兩本書曆來作為領導者政治教育必修的參考書,為有政績、有業績的君臣将相所悉知,一本是從正面講謀略的《資治通鑒》;一本是從反面講謀略的《反經》。對于前一本書,統治者不但學習、運用,而且不斷的宣傳出版;對于後一本書,統治者往往隻用不說,避而不談。實際上,就從事領導的人來說,《反經》在某種意義上比《資治通鑒》更具實用價值。

《反經》的作者趙蕤是唐代梓州人,字大賓,今四川三台縣籍,據史籍雲,趙蕤“博學韬鈴,長于經世,夫婦皆有隐操。開元中召之不赴。有長短要術,大旨主于實用,非策士詭谲之謀。”他站在萬物正反相生這一哲學的大原則上,從另一角度考究曆史上的人和事,看到曆代統治者依據興衰成敗的史實而總結制定的治國安邦之法規,無論其多麼完善嚴密,終究不能避免實施過程中的負作用。作者用心良苦,以精辟獨到的立論,豐富深刻的曆史事例,提醒當政者在制定、實施任何一項法規時,不要忘記曆史的反彈。

《反經》的整體框架以謀略為經,曆史為緯,交錯縱橫,蔚然成章。作者打破時空界限,從宏觀上鳥瞰了上至堯舜、下至隋唐的曆史全貌,圍繞權謀政變和知人善任這兩個重心,時而引經據典,雄辯滔滔;時而運籌帷幄,馳騁沙場;時而審時度勢,策劃于密室;時而縱橫捭擱,遊說于諸侯。既有五侯争霸的刀光劍影、百子争鋒,又有三國割據的金戈鐵馬、鬥智鬥勇。奇謀疊出,電擊雷鳴。鋪述曆史,或則白描淡線,或則濃墨重彩。有理論上的探讨,有策略上的權衡,有人物的品評,有得失的反思。因此可以說,《反經》既是對唐以前曆史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審視,也是曆代政治創意與謀略之集。

《反經》付印後,乾隆皇帝親自題詩雲:

郪縣創為救弊論,愛憎毆業匠和函。

向時雖類縱橫說,憂耒原歸理道談。

宋刊棄自教忠堂,通變稱經曰短長。

比及亂時思治亂,不如平日慎行王。并親自加注,概述此書主旨的原委。可見其重視程度。

現今,我們正處在世紀之交的曆史關頭,許多推進曆史的戰略性決策将出自我們之手。在這樣一個曆史大變革的時代,反觀《反經》振聾發聩的高論和令人警惕的教訓,對決心振興中華民族的志士仁人——無論是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還是實業家——來說,都是必修的一課。

《反經》原文是比較艱深的古文,為方便讀者,我們逐段進行了意譯。

對于原文,我們依據古籍整理的原則,不但力求保持原著的完整面貌,而且将作者原《序》置于卷首,後附《四庫全書》的總編紀曉岚的《提要》。原著經文和作者的雙行小注間雜并行。為示區别,我們在編排時,凡雙行小注一律以[]标出,譯文中對原注的翻譯也以[]表示。

原文所引典籍,或許是由于作者的疏漏,或許是由于刊印時的舛錯,時有衍漏,我們都予以校勘,但為閱讀方便,在正文中未做一一标注。

古人寫文章,許多典故、曆史人物、事件因在當時盡人皆知,故而行文特别簡略。可是對于今人,就不知所雲了。在這方面,我們做了大量工作,但未用傳統的注釋形式反映出來,而是為了讀者閱讀的方便,全部不留痕迹地體現于了譯文中,讀者在對比原文和譯文時亦不難發現這一點。另外,對于其中一些今天的讀者已不甚了了的曆史事件,我們在翻譯時做了适當的擴展,或者在譯文的順序上稍有颠倒,以便有助于讀者對經文中的一些議論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這可能有背于傳統的翻譯原則,然而也是不得已而為之,隻好敬請讀者體諒了。

為了更好地體現“古為今用”,同時點明作者的主旨,我們間或以“按語”的形式對個别段落加以評述,意在與讀者共同探讨商榷。但也隻能點到為止,無法面面俱到。

盡管如此,由于我們學識水平所限,疏漏之處在所難免,懇請方家不吝垂教。

一九九六年冬

上一篇:紅書

下一篇:蘇打紅茶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