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确化管理

精确化管理

管理行業術語
精細化管理是一種理念,一種文化。它是社會分工精細化、以及服務質量精細化對現代管理的必然要求。現代管理學認為,科學化管理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規範化,第二層次是精細化,第三個層次是個性化。借助該平台,澳亞織造實現擋車工生産效率提升30%,設備利用率提高30%,生産周期縮短10%,原材料浪費減少10%。[1]
    中文名:精确化管理 外文名:Delicacy Management 定義: 所屬學科:管理學 執行者:企業領導

理論淵源

被譽為科學管理之父的泰勒,早年做過學徒,後來不斷從雜工、技工、技師、維修工長一路成長為總工程師。1881年,25歲的泰勒在鋼鐵廠工作期間,通過對工人操作動作的研究和分析,消除不必要的動作,改正錯誤的動作,确定合理的操作方法,選定合适的工具……這些讓泰勒總結出來一套合理的操作方法和工具培訓工人,使大多數人都能達到超過定額。1911年,泰勒發表了《科學管理原理》一書,這是世界上第一本精細化管理著作。

二次世界大戰後,企業規模的擴大,生産技術日趨複雜,産品更新換代周期縮短,生産協作要求更高。在這種情況下,對企業經營管理提出了更加精細化的要求。于是,包括決策理論、運籌學、系統工程在内的很多理論被引用入經濟管理領域。這些理論和方法以決策過程為着眼點,特别注重定量分析與數學的應用,以及系統結構與整體協調,所以被稱為管理科學。後來,日本的精益生産思想對精細化管理思想的形成都有相當的影響。有意思的是,管理的理論往往形成于美國,但其應用、普及卻在日本開花和結果.....在質量管理方面也是如此。美國有兩位管理大師,朱蘭和戴明。他們的管理理論也是如此。n

科學管理

弗雷德裡克·W·泰勒(Frederick W. Taylor)(1856-1915),美國工程師和發明家。名言:“幾乎沒有一個熟練的工人不是投入大量時間研究可以如何慢速工作,并且還使雇主相信他的工作速度是恰到好處的。”代表作:《科學管理的原則》(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少年時期他就開始了古典的歐洲之行,行程持續三年之久。後來他通過了哈佛的入學考試,但由于視力差沒有入學。泰勒先後獲得了一百多項專利。

泰勒提出了提高工作效率的途徑:分析某一特定工作,找10或者15個特别擅長這一工作的人;研究每個人精确的一系列基本操作或運動,以及每個人使用的工具;用跑表來計算每個基本活動所需要的時間,然後選擇完成那一工作每一部分的最快方式;去掉所有錯誤的、緩慢的、無用的動作;把最快、最好的動作和最好的工具收集成一個系列。斯圖爾特說,诘難泰勒是一種時尚,但重要的是要記住“科學管理”是一大飛躍,不僅僅是從生産力方面,而且就勞動力的尊嚴而言都是如此。W.愛德華茲·戴明(W.Edwards Deming)(1900-1993),美國顧問和學者。代表作《轉危為安》(Out of the Crisis)。戴明先在懷俄明大學學習電子工程,後獲耶魯大學數學物理學博士。1939年,戴明成為美國人口普查的首席統計學家。

戴明的觀點是“為質量而管理”,管理層要對出現的問題負90%的責任。1950年,他對日本的企業家做了一系列有關“質量控制”的講座。日本科學家與工程師聯合會于1951年設立了年度“戴明獎”。在1980年,當美國國家廣播公司就日本作為經濟強國的崛起制作一出電視節目(《如果日本能,我們為什麼不能?》)時,戴明才被重新發現。n戴明著名的14要點:

創造産品與改善服務的恒久目标。采用新的(管理)哲學。不要依靠檢驗去保證産品質量。不要隻以價格高低來決定采購對象;相反,要與單個供應商合作,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總成本。持續不斷地改善計劃、生産和服務的每一個環節。實行崗位培訓。運用并構建領導藝術。驅走恐懼心理。消除員工之間的隔閡。不能隻對員工喊口号、下指标來提高質量。不要對員工和管理人員設定量化的任務和管理目标。要使員工都能感到他們的技藝和本領受到尊重,取消年度評比或評優機制。要有一個強而有效的教育培訓計劃,以使每個員工得到自我提高。使公司的每個員工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各得其的,以完成公司的改革。豐田汽車設在東京的總部大樓,大廳裡顯眼的地方挂着三幅肖像畫:豐田公司的創始人、豐田公司現任總裁和W.愛德華茲·戴明。

我們對質量的理解:質量是産品滿足顧客需要的程度。質量保證是為了達到或維護質量,由組織制定的一整套政策、規則的系統。包括質量工程和質量管理。質量工程指保證質量的一系列的設計;質量管理指對質量的評判及其處理。目的都是通過預防活動和修正措施來達到和維護質量标準。質量差異來源于可指出因素和一般因素。工具磨損、機器安裝不當、原材料質量不達标、人員操作失誤等屬于可指出因素;材料限制、環境條件、人員情緒等引起的随機性和可能的差異,很難控制,為一般因素。統計質量管理關注可指出因素。

豐田生産方式(TPS—Toyota Production System),即中國認為的精益生産,始于豐田佐吉,經豐田喜一郎,到大野耐一成形。《豐田生産方式》出書始于1978年3月,中國翻譯出版始于2006年8月。在大野耐一主持下40年代中開始的“多品種,少批量”的豐田生産方式,目的在于“徹底杜絕企業内部各種浪費,以提高生産效率”。“準時化(JIT)和自動化(Jidoka)”是貫穿豐田生産方式的兩大支柱。準時化:就是在通過流水作業裝配一輛汽車的過程中,所需要的零部件在需要的時刻,以需要的數量,不多不少地送到生産線旁邊。自動化:不是單純的機械“自動化”,而是包括人的因素的“自動化”。n“均衡化生産”是豐田生産方式的一個重要條件。n

周期時間

指生産一件工件或一輛汽車需要的時間,這是由生産量(即需求量)和機器的開動時間來決定的。一天的需求數量,以勞動時間除一個月的需要數量就能算出來。所以,周期時間是一天的需要數量除勞動時間得出的結果。n作業順序:指操作人員在運送工件、機器上下物件時,按時間先後排列的工件加工順序(但這不是産品沿着流水線移動的作業順序)。标準存活量:指作業時一些必要工程上的在制品以及停留在機台的物品數量。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