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仲淹故事

範仲淹故事

北宋時期政治家
範仲淹二歲而孤,母貧無依,在适長山朱氏。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寝。若夜昏怠,轍以水沃面。往往饘(zhān)粥不繼,日昃(zè)固始食。遂大通“六經”之旨,概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 中文名:範仲淹故事
  • 外文名:
  • 發生地點:
  • 主要人員:
  • 别名:範仲淹小故事
  • 定義:文學
  • 主要人物:範仲淹
  • 時間:989 ~ 1052

人物簡介

範公:指的是宋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範仲淹,範公祠即範仲淹紀念祠。

範仲淹(989~1052)

範仲淹,字希文。和包拯同朝,為北宋名臣,吳縣(今屬江蘇)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少年時家貧但好學,當秀才時就常以天下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書批評當時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貶。宋仁宗時官至參知政事,相當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龍圖閣直學士與夏竦經略陝西,号令嚴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稱為龍圖老子,夏人稱為小範老子。

1043年(宋仁宗慶曆三年)範仲淹對當時的朝政的弊病極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張建立嚴密的仕官制度,注意農桑,整頓武備,推行法制,減輕傜役。宋仁宗采納他的建議,陸續推行,史稱「慶曆新政」。可惜不久因為保守派的反對而不能實現,因而被貶至陜西四路宣撫使,後來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

範仲淹喜好彈琴,然平日隻彈履霜一曲,故時人稱之為範履霜。他工于詩詞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辭秀美,氣度豁達。他的《嶽陽樓記》一文中的“先天下人之憂而憂,後天下人之樂而樂兩句,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愛國的寫照。

大家都知道,範仲淹不是博山人,而是蘇州吳縣人,博山是範仲淹的母親謝氏的娘家,也就是說他的外祖母家在博山。範仲淹兩歲的時候,他的父親病故了,那時他的母親還很年輕,便沖破世俗的束縛,帶他改嫁到了長山縣(今淄博市周村一帶)的朱氏家中,少年時代的範仲淹,在朱家經常受到虐待,他的母親感到非常傷心,便把他護送到博山的荊山寺讀書學習,後人敬佩他的政績和節操,便在他少年讀書學習的地方建祠紀念。

範仲淹,字希文,蘇州吳縣人,他生于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卒于宋仁宗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終年六十四歲。仁宗時,他武官曾任樞密副使(大緻相當于國防部副部長),文官曾任參知政事(相當于副宰相),是一位出将入相,文武兼備的人才。他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

範仲淹雖是蘇州吳縣人,但他卻是出生在徐州。他的老家是蘇州。範仲淹兩歲的時候,他的父親病逝,幼小的範仲淹便随其母親改嫁,來到了長山縣的朱氏家中,少年時期的範仲淹是在一種十分艱苦的境遇中度過的。他在博山的荊山寺刻苦攻讀。

範仲淹在範泉邊勤奮學習。他的學習生活非常艱苦。範仲淹在追憶他的少年生活時這樣寫到:"我過去和一姓劉的同學,在少年時代的學習生活都是極為艱苦的,每天煮兩升粟米粥,冷了,切成四塊,早晚吃二塊。把鹹菜切碎,加半杯醋,少量鹽,燒熟當菜,就這樣的生活過了三年多"。

雖然範公少年時代的生活非常艱苦,但他學習勤奮,胸有大志。曾有人在一座靈祠中聽到範仲淹的禱問:"我将來能當宰相嗎?"神說不能。又問:"我不能當宰相,做個良醫如何?"或當宰相,或當良醫,工作性質雖然不相同,但為民造福卻是相同的。範仲淹不做宰相就做良醫的思想,确實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思想的精華。"毅然出走"是說範仲淹在二十歲時得知自己的身世,毅然離家出走,到南部"應天府書院"讀書學習。

當時他的母親哭着追出去很遠,他甚至都沒回頭看一眼心愛的母親。在南部應天府書院,他"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枕的舒适生活,寒冬臘月,讀書困倦了,就用冷水洗臉,再繼續讀。日常生活也非常艱苦,經常吃不上飯,他就以喝粥充饑,一位南都官員的兒子和他是同學,非常同情他,便把他學習勤奮、生活艱苦的情況告訴了父親。父親便叫兒子把官府為自己準備的飯菜送一份給他,他婉言謝絕了,并說:"我吃粥慣了,一吃好吃的,就要以吃粥為苦了"。就這樣他在南部應天府後院寒窗苦讀五年。

經過五年“人所不堪”“自刻益苦”的生活,大中祥府八年(公元1015年)範仲淹考中了進士,這年他二十六歲,做官後,他清正廉潔,辦事公正。

範仲淹考中進士做官後,一直在低職位上徘徊,沒有對國家重大問題的參決權,意志得不到發揮,才能得不到展示,于是他在幹興元年(公元1022年)也就是他三十四歲時,向當時的樞密副使張知白毛遂自薦,以圖大展宏圖,實現自己的強國、富民之夢。"鹽倉治水",是說範仲淹受命到泰州西溪鹽倉帶領廣大災民治理海堤的情節。

當時,泰州西溪一帶的海堤嚴重損壞,多年沒修,秋天大風暴雨,潮水湧入,原來的沃土漸漸變成了鹽堿地,五谷不收,老百姓逃荒要飯,遠走他鄉的就有三千多戶,範仲淹見此慘狀,非常痛心,便建議修複海堤,為民解憂。此事得到了朝廷的恩準,于是他便帶領廣大災民開始了鹽倉治水工程,經過一番艱難困苦的治水大戰,全長一百五十多裡的海堤修成了,逃亡的災民也陸續返回了家園,範公關心災民疾苦的這一舉動,深得廣大災民的好評。

範仲淹大膽直言,抨擊時弊,幾度遭貶。天聖五年(公元1027年),範仲淹升任秘閣校理,出于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曾幾次大膽直言批評章獻太後垂簾聽政帶來的弊端,因此而被貶為通判;章獻太後去世後,仲淹又被召入京,任左司谏,但不到一年,又因批評仁宗皇帝廢除皇後,被貶知睦州。景祐二年,又晉升為國子監,因批評宰相呂夷簡用人不當,再次被貶知饒州,可以說是“三出京城”三起三落。

範仲淹以百姓疾苦為己任,帶領百姓在蘇州治理水患。範仲淹被貶到地方為官,仍以百姓的饑苦為己任,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百姓的事就是自己的事,為百姓辦了許多好事,在蘇州為治理水患,他帶領百姓挖渠、築堤、引導太湖水入海,并治理了其他的江河、湖泊,消除了水患,受到了百姓的敬仰和愛戴。

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宋朝與西夏關系日趨緊張,因戰事需要,範仲淹被調任為陝西經略副使,協助軍事長官韓琦,負責北部地區的軍事防務,他親自到邊關延州視察,看到的是番不容樂觀的景象,他便向朝廷提出要求,将自己調往邊關延州,親臨戰場指揮作戰。朝廷批準了他的請求,到了延州之後,他首先抓了邊軍整訓,在精兵的同時,嚴整軍紀,并對邊關城塞進行了修複和重建,使邊關局勢有了很大改觀。

範仲淹對敵戰略的正确。為了堅守邊關,仲淹加緊安排修築城寨,慶曆二年(公元1042年)他親自指揮修建了馬鋪城,切斷了西夏與少數民族的往來,使西夏官兵處于孤主無援的地位,不敢輕舉妄動,由于仲淹守邊有功,朝廷又将他提升為觀察使,但仲淹為确保邊關萬無一失,他曾三次辭讓觀察使,受到了宋兵和邊關的尊敬和愛戴。

慶曆三年(公元1043年),這年範仲淹五十五歲,由于他在邊關抵禦外來侵略立下了汗馬之功,朝廷又将他提升為參知政事(相當于副宰相),這次的升遷,為範促淹實現自己青年時代改革朝政,富民強國的理想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條件,這年九月,仁宗皇帝在天章閣召見了範仲淹,他提出了著名的《答手诏條陳十事》的改革方案。天章閣是真宗皇帝所建,屬于内禁重地,從來沒有在此召見過朝臣,此次召見範仲淹,足見仁宗皇帝對他的重視和對他寄予的後望。

範仲淹與改革家們大展宏圖,改革朝政。範仲淹在《答手诏條陳十事》中提出了十項改革内容,即: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長官;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這十件事抓住了北宋真宗和仁宗兩朝政治積弊的要害。"慶曆新政"方案于慶曆三年十月相繼頒布實施,首先改革的是官制,後全面展開。

轟轟烈烈的慶曆新政從慶曆三年十月至次年八月,不到一年的時間,由于"慶曆新政"觸動了保守派官僚的自身利益,加之慶曆新政準備不足,也帶來了某些副面影響,在奸臣和宦官的勾結下,很快就以失敗而告終,範仲淹因此而被罷免參知政事。

範仲淹被貶之後,先後又在邠州、鄧州、青州等地做過地方官。在這期間,他仍然為官清廉,盡職盡責,千古名篇"嶽陽樓記"就是在這一時期寫成的。其中的精華之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至今仍廣泛傳頒,激勵後人。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這年先生已63歲,老病一身,他向朝廷請求,到颍州任職,借以休養,朝廷批準了他的請求(因颍州曆來是北宋大臣退閑之地)。

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仲淹帶病上路,但身體每況愈下,不得不中途在徐州診治,同年夏天,範老先生因病與世長辭,終年64歲。他64年前,在徐州出生,64年後又同一地方與世長辭,用自己坦蕩的一生,将生命的起點和終點連在了一起,劃成了一個蘊含豐富的句号。

先生的一生治國有略,教子有方,他的兩個兒子先後都成了宋朝的宰相,繼續為實現他富民強國的遠大理想而努力奮鬥。

名篇賞讀

嶽陽樓記 範仲淹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嶽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具 通:俱)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晖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潇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号,濁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樯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隐曜 一作:隐耀;淫雨 通:霪雨)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遊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裡,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