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方法

管理方法

管理學術語
管理在生産力發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率的決定因素。好的管理方法能夠實現管理目的。對企業來說,管理是永恒的主題,切實強調管理科學和管理教育,這也是興國之道,興企之道。
    中文名:管理方法 外文名: 所屬學科: 英文名:Managerial Methods 内 容:人本管理、目标管理等 作 用:提高組織生産效率

概述

企業用以管理人員的方法。指企業的管理方法有行政方法、經濟方法、制度方法和教育方法四類。行政方法是通過直接的行政系統采用行政手段作用于管理客體的方法。

與宏觀經濟管理不同,企業管理由于範圍小、對象少,宜于多用行政方法進行管理,才能提高效率。經濟方法是運用獎金、津貼、福利、待遇等手段激勵被管理人員的方法,由于這種方法與人們的物質利益緊密相連,對于調動人員的積極性有較大的作用。制度方法又叫企業“法律方法”,是指用一定的規範約束管理客體的方法,它對于保持管理的穩定性、連續性和标準性有很大的作用。教育方法是用不同的形式解決被管理人員思想問題的方法,人們常說的精神激勵、思想政治工作、行為科學就屬于教育方法。

解釋

與宏觀經濟管理不同,企業管理由于範圍小、對象少,宜于多用行政方法進行管理,才能提高效率。經濟方法是運用獎金、津貼、福利、待遇等手段激勵被管理人員的方法,由于這種方法與人們的物質利益緊密相連,對于調動人員的積極性有較大的作用。制度方法又叫企業“法律方法”,是指用一定的規範約束管理客體的方法,它對于保持管理的穩定性、連續性和标準性有很大的作用。教育方法是用不同的形式解決被管理人員思想問題的方法。

形成

任務管理法

本世紀初,人們開始對管理方法作專門研究,最早提出科學的管理方法的是美國管理學家泰羅。泰羅的科學管理理論中所倡導的科學管理方法其實質就是任務管理法,任務管理法是人們最早研究的一種科學管理方法。

泰羅所說的任務管理,也可以稱為任務作業。任務管理法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為通過時間動作研究确定标準作業任務,并将任務落實到工人。就是說,工人的作業在于完成管理人員規定的任務,而這種任務又是管理人員經過仔細推敲後設計出來的。這樣,組織中的工人都有明确的責任,按職責要求完成了任務則付給一定的報酬。任務管理法規定組織中的每個人在一定時限内完成任務的數額,但任務管理法并不是隻規定每個人的工作量,那就是把任務管理法簡單化了。規定工作量本身并不能說就是科學管理,這裡的關鍵在于所規定的工作量的定額是怎樣确定的。如果定額仍是依靠經驗或習慣來确定,那就隻是具有任務管理的形式,實質則仍然是經驗管理。科學管理和經驗管理的區别,不在于是否給組織的成員分配任務,而在于所分配的任務的質和量是否經過科學方法計算來的。任務管理法的最明顯的作用在于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而提高效率的關鍵又在于科學地進行時間動作的研究。泰羅提出的任務管理法的科學成分,也就在于他所倡導的時間動作研究方法。

泰羅所說的時間動作研究,大體包括以下步驟:

1.物色比如說l0到15個不同的人員,他們應特别善于做需要分析工作。

2.仔細研究工人在完成被調查的工作中所進行的基本操作或動作,包括每個人員所使用的工具。

3.用秒表研究做每一個基本動作所需要的時間,然後選擇每一部份動作的最快工作方法。

4.淘汰所有不正确、緩慢和無效的動作。

5.淘汰所有不必要的動作以後,把最快最好的動作以及最好的工具分别在一個序列中集中歸類。

經過以上步驟,于是便可得出完成标準作業所需的标準時間。按照這種方法來規定一個崗位上一個人在一定時間内的工作量,就有科學根據了。同樣地,對每一個行業中使用的每一種工具也進行了研究。科學管理要求對在經驗法則指導下産生的同一種工具進行仔細研究,再對這些改革了的工具中的每一種工具所可能達到的速度進行時間研究,并把幾種工具各自具有的優點融合在單獨一種标準工具中,借以獲得方便和提高速度使工人工作更容易些和更快些。

發展

一、人本管理法

從管理學的發展來看,對組織采取以人為中心的管理方法是在任務管理後提出來的。本世紀30年代以後,管理學家們發現,提高人的積極性,發揮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對提高組織的效率更為重要。組織活動成果的大小是由領導方式與工作人員的情緒決定的,由此管理學将研究的重點轉向了管理中的人本身,這就是以行為科學為主要内容的人際關系理論。人際關系學家主張采取行為管理的方法,即通過分析影響人的行為的各種心理因素,采用一定的措施改善人際關系,以此提高工作人員的情緒和士氣,從而能産出最大的成果,達到提高組織效率的目的。

在人際關系理論的推動下,對于組織的管理和研究便從原來以“事”為中心發展到以“人”為中心,由原來對“紀律”的研究發展到對行為的分析,由原來的“監督”管理發展到“自主”管理,由原來的“獨裁式”管理發展到“民主參與式”的管理。管理者在管理中采取以工作人員為中心的領導方式,即實行民主領導,讓職工參加決策會議,領導者經常考慮下屬的處境、想法、要求和希望,與下屬采取合作态度,管理中的問題通過集體讨論,由集體來做出決定,監督也采取職工互相監督的方式等等。這樣,職工在情感上容易和組織融為一體,對上司不是恐懼疏遠而是親切信任,他們的工作情緒也就可以保持較高的狀态,從而使組織活動取得更大的成果。這種以人為中心的管理理論和方法也包含着一系列更為具體的管理方法,常用的主要有參與管理、民主管理、工作擴大化、提案制度和走動管理等。

科學管理以金錢為誘餌,人際關系理論則主張管理必須重視人的心理上的滿足。古典組織理論強調合理的勞動分工和對組織的有效控制,人際關系理論則強調對人際行為的激勵。因此,人際關系理論的出現,給組織管理帶來巨大的變化。從40年代開始,人際關系理論漸漸滲入組織管理實踐中去,管理學家在這種管理思想中找到緩和勞資關系,提高工人的士氣,借以提高生産效率的方法。人本管理法是作為對任務管理法的革新而提出的一種新的管理方法。這種管理法和任務管理法的重大區别在于:任務管理法要求工作人員的活動标準化,工作人員在工作中的自由度是很小的,但對完成組織規定的任務較有保證。而行為管理法則有較大的靈活性,工作人員在組織中有相當的自由度,較能發揮其自主性和創造性,但這樣一來,組織内的變動也較大,組織規定的任務有時卻無法完成。為了吸取兩種方法的長處和克服短處,一種新的管理方法提出來了,這就是目标管理法。

二、目标管理方法

目标管理是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德魯克的首創,1954年,他在《管理實踐》一書中,首先提出“目标管理與自我控制”的主張,随後在《管理——任務、責任、實踐》一書中對此作了進一步闡述。德魯克認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個人的工作。所以“企業的使命和任務,必須轉化為目标”,如果一個領域沒有目标,這個領域的工作必然被忽視。因此管理者應該通過目标對下級進行管理,當組織高層管理者确定了組織目标後,必須對其進行有效分解,轉變成各部門以及各個人的分目标,管理者根據分目标的完成情況對下級進行考核、評價和獎懲。德魯克認為,如果一個領域沒有特定的目标,這個領域必然會被忽視。如果沒有方向一緻的分目标指示每個人的工作,則企業的規模越大,人員越多,專業分工越細,發生沖突和浪費的可能性就越大。企業每個管理人員和工人的分目标就是企業總目标對他的要求,同時也是員工對企業總目标的貢獻。隻有完成每一個目标,企業總目标才有完成的希望,而分目标又是各級領導人員對下屬人員進行考核的主要依據。德魯克還認為,目标管理的最大優點在于它能使人們用自我控制的管理來代替受他人支配的管理,激發人們發揮最大的能力把事情做好。

目标管理是以相信人的積極性和能力為基礎的,企業各級領導者對下屬人員的領導,不是簡單地依靠行政命令強迫他們去幹,而是運用激勵理論,引導職工自己制定工作目标,自主進行自我控制,自覺采取措施完成目标,自動進行自我評價。

目标管理通過誘導啟發職工自覺地去幹,其最大特征是通過激發員工的生産潛能,提高員工的效率來促進企業總體目标的實現。它與傳統管理方法相比有許多優點,概括起來主要有幾個方面:

1.權力責任明确。

目标管理通過由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層層制定目标,在企業内部建立起縱橫聯結的完整的目标體系,把企業中各部門、各類人員都嚴密地組織在目标體系之中,明确職責、劃清關系,使每個員工的工作直接或間接地同企業總目标聯系起來,從而使員工看清個人工作目标和企業目标的關系,了解自己的工作價值,激發大家關心企業目标的熱情。這樣,就可以更有效地把全體員工的力量和才能集中起來,提高企業工作成果。

2.強調職工參與。

目标管理非常重視上下級之間的協商、共同讨論和意見交流。通過協商,加深對目标的了解,消除上下級之間的意見分歧,取得上下目标的統一。由于目标管理吸收了企業全體人員參與目标管理實施的全過程,尊重職工的個人意志和願望,充分發揮職工的自主性,實行自我控制,改變了由上而下攤派工作任務的傳統做法,調動了職工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3.注重結果。

目标管理所追求的目标,就是企業和每個職工在一定時期應該達到的工作成果。目标管理不以行動表現為滿足,而以實際成果為目的。工作成果對目标管理來說,既是評定目标完成程度的根據,又是獎評和人事考核的主要依據。因此,目标管理又叫成果管理。離開工作成果,就不稱其為目标管理。

由于任務管理法既規定了工作任務,又規定了完成任務的方法,而且任務和方法都有标準化,職工按标準化的要求進行培訓,并按标準化的要求進行操作,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受到嚴重的限制;而人本管理法又過于強調領導對職工的信任,放手讓職工自主去工作,這又難于保證任務的完成。目标管理法将兩者綜合起來,即組織規定總目标,各部門依據總目标規定部門目标,把部門目标分解落實到人,至于如何達到目标則放手讓工作人員自己做主。這樣,既能保證完成組織的任務,又能充分發揮職工的主動性、積極性,因而目标管理法與任務管理法和行為管理法相比,是更為優越的管理方法。目标管理提出以後,便在美國迅速流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經濟由恢複轉向迅速發展的時期,企業急需采用新的方法調動員工積極性以提高競争能力,目标管理的出現可謂應運而生,于是被廣泛應用,并很快為日本、西歐和其他國家的企業所仿效,在世界範圍内大行其道。

目标管理可能看起來簡單,但要把它付諸實施,管理者必須對它有很好地領會和理解。

首先,管理者必須知道什麼是目标管理,為什麼要實行目标管理。如果管理者本身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目标管理的原理,那麼,由其來組織實施目标管理也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其次,管理者必須知道公司的目标是什麼,以及他們自己的活動怎樣适應這些目标。如果公司的一些目标含糊不清、不現實或不協調一緻,那麼主管人員想同這些目标協調一緻,實際上是不可能的。

第三、目标管理所設置的目标必須是正确的、合理的。所謂正确,是指目标的設定應符合企業的長遠利益,和企業的目的相一緻,而不能是短期的。合理的,是指設置目标的數量和标準應當是科學的,因為過于強調工作成果會給人的行為帶來壓力,導緻不擇手段的行為産生。為了減少選擇不道德手段去達到這些效果的可能性,管理者必須确定合理的目标,明确表示行為的期望,使得員工始終具有正常的“緊張”和“費力”程度。

第四,所設目标無論在數量或質量方面都具備可考核性,也許是目标管理成功的關鍵。任何目标都應該在數量上或質量上具有可考核性。有些目标,如“時刻注意顧客的需求并很好地為他們服務”,或“使信用損失達到最小”,或“改進提高人事部門的效率”等,都沒多大意義,因為在将來某一特定時間沒有人能準确地回答他們實現了這些目标沒有。如果目标管理不可考核,就無益于對管理工作或工作效果的評價。

正因為目标管理對管理者的要求相對較高,且在目标的設定中總是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使得目标管理在付諸實施的過程中,往往流于形式,在實踐過程中有很大的局限性。

三、系統管理方法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企業組織規模日益擴大,企業内部的組織結構也更加複雜,從而提出了一個重要的管理課題,如何解決複雜大企業的管理問題。為了解決複雜大企業的效率問題,系統方法産生了。

系統方法屬于一般科學方法論,它以認識、研究和探讨結構複雜的客體确立必要的方法論原則。所謂系統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統性把研究對象放在系統的形式中認識和考察的一種方法。具體地說,從系統的觀點出發,始終着重從整體與部分(要素)之間、整體與外部環境之間、部分(要素)與部分(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的關系中考察對象,從而達到最佳地處理問題的一種方法。

系統方法是一種滿足整體、統籌全局、把整體與部分辨證地統一起來的科學方法,它将分析和綜合有機地結合并運用數學語言定量地、精确地描述研究對象的運動狀态和規律。它為運用數理邏輯和電子計算機來解決複雜系統的問題開辟了道路,為認識、研究和探讨結構複雜的整體确立了必要的方法論原則。

在用系統方法考查研究對象時,一般應該遵循整體性、最優化的原則。整體性是系統方法的基本出發點。所謂整體性原則,就是把研究對象看作由各個構成要素形成的有機整體,從整體與部分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中揭示對象的特征和運動規律,研究對象整體性質。整體性質不等于形成它的各要素性質的機械之和,對象的整體性由形成它的各要素(或子系統)的相互作用決定的。因此它不要求人們事先把對象分成許多簡單部分,分别地進行考察,然後再把它們機械地叠加起來,而要求把對象作為整體對待,從整體與要素的相互依賴、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關系中指示系統的整體性質。如一個由人群、動植物、山川河流、樹木花草、大氣環境等組成的系統的性能和活動規律,隻存在于組成系統的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關系中,單獨研究其中任一部分都不能揭示出系統的規律性。最優化原則是指,從許多可供選擇的方案中選擇出一種最優的方案,以便使系統運行于最優狀态,達到最優的效果。它可以根據需要和可能為系統确定最優目标,并運用最新技術手段和處理方法把整個系統分成不同的層次結構,在運動中協調整體與部分的關系,使部分的功能和目标服從系統總體的最優功效,從而達到整體最優的目的。

分類

管理方法的分類。管理方法可按以下标志分類:

(1)按作用的原理,可分為經濟方法、行政方法、法律方法和社會學心理學方法管理方法的分類,

(2)按管理方法适用的普遍程度,可分為一般管理方法和具體管理方法。

(3)按方法的定量化程度,可分為定性管理方法和定量管理方法。

類型

管理方法按其普遍性程度不同,一般可以為兩種:

第一種是專門管理方法。

它是對某個資源要素、某一局部或某一時期實施管理所特有的專門方法,是為解決具體管理問題的管理方法。如計算機信息管理是以信息資源為主要管理對象的具體管理方法,激勵管理方法是以人力資源為管理對象的具體管理方法。而生産管理、銷售管理、庫存管理、行政管理等,由于管理對象、目的不同而具備不同的管理的特點,這就要求必須有适應這些特點的特殊的、專門的方法。即使是某一類型的管理,由于其具體的條件不同,也各有其不同的特點。例如,同樣是企業的生産管理,但對每一個特定企業而言,由于工藝技術不同,所有制不同,生産的規模不同,人的素質不同,社會環境不同,其管理都會具有各自的特點,需要有同它們的特點相适應的管理方法。總之,每一事物、每一過程的矛盾都各有其特殊性質,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不同的矛盾,是由各種不同的管理活動所具有的特殊規律決定的,管理者應該根據各種不同的具體條件發揮其創造性。每個新的具體方法的産生,都是管理者的知識經驗、組織能力、專業技能和創造性思維的集中表現。

第二種是通用管理方法(或稱為根本方法)

它是以不同領域的管理活動都存在某些共同的屬性為依據而總結出的管理方法。通用管理方法是人們對不同領域、不同部門、不同條件管理實踐的理論概括和總結,揭示出了這些共同屬性,從而總結出的管理方法。比如,不論是政治活動還是經濟活動,都需要做好決策和為協調各方面的活動而進行的組織和控制,以保證預定目标的實現。這種存在于各種管理活動中的共同性,決定了某些管理方法的通用。在管理的實踐過程中,管理學家根據管理實際工作中的應用問題提出了許多通用的管理方法,其中有任務管理法、人本管理法、目标管理法、系統管理法等。這些通用管理方法對于各種不同的管理活動都是适用的,是管理方法中主要和重要的組成部分。

專門管理方法和通用管理方法并非是絕對分立,而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通用管理方法是專門管理方法的前提和基礎,它為人們運用專門管理方法提供思想路線和基本原則,專門管理方法則是通用管理方法的具體表現。人們在把專門管理方法運用于實際工作的時候總是自覺不自覺地表現其通用的方法;反過來說,通用的方法又必定會支配和制約着人們對專門管理方法的運用。

管理方法還可以分為定性的方法和定量的方法。

任何事物都有質的規定性和量的規定性,原則上都可以從質和量的兩個方面來把握。一般認為,确定事物内部和外部各種數量關系的方法,叫做定量的方法;确定事物及其運動狀态的性質的方法,叫做定性的方法。

在管理實踐中,管理者運用數理知識方法,對管理現象及其發展趨勢,以及與之相聯系的各種因素,進行計算、測量、推導等,屬于定量分析方法。管理者對管理現象的基本情況進行判斷,粗略統計和估計屬于定性分析方法。定性是粗略的定量,定量是精确的定性。在現代管理中,定量管理已成為很重要的方法和手段,這标志管理水平的提高。定量方法是重要的,但是它并不排斥定性的方法,這不僅是由于定性是定量的基礎,而且還在于,有許多事物和現象運用目前的手段還難于進行定量研究,從而使定量方法受到限制。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又是相互滲透的,許多問題的解決,常常需要二者相互補充。還有不少方法既可用來定性,又可用來定量。管理者在管理的過程中,要充分的利用這兩種管理方法的特點,為管理服務。

現代化

要提高管理方法的效能,就必須實現管理方法的現代化。

(1)實現管理方法的科學化。

(2)實現管理方法的最優化。

(3)實現管理方法的文明化。

(4)實現管理手段的現代化。

管理方法

分權管理

分權就是轉交責任,一個上級不是什麼決策都自己作,而是将确定的工作委托給他的下級,讓他們有一定的判斷和獨立處理工作的範圍,同時也承擔一部分責任。

提高下級的工作意願和工作效率。因為參與責任提高了積極性。上級可以從具體工作中解放出來,可以更多投入本身的領導工作。

系統管理

對确定的企業流程進行管理。把企業作為一個大系統,這個系統就像一個電流調節系統似地運行。對那些不斷重複的活動有許多規定和指令(例如機器的開和關、更換和維修)。因此這種方法主要用于工業企業。将所有工作過程組織成通暢的流程。許多的規定是為了保證"整個系統的運行"。

漫步管理

漫步管理的意思是:(尤其是)最高領導不埋頭在辦公室裡而盡可能經常地讓下屬看見他--就像"漫步"那樣在企業轉悠。

企業領導從第一手(直接從職工那裡)獲知,職工有什麼煩惱和企業流程在哪裡卡住了。而且,上司親自察看工作和傾聽每個職工的話對職工也是一種激勵。

目标管理

上級給出一個他的下屬要達到的(上級)目标。例如目标為:銷售額提高15%。各個部門的下屬要共同确定達到這目标應該完成的(下級)目标--提高産品銷售。上級則有規律地檢查銷售額變化的情況。

像分權管理和例外管理一樣:提高工作意願和參與責任。此外,下屬們共同追求要達到的目标,促進了團體精神。

參與管理

下級參與有些問題,尤其是與他本人有關的問題的決策。例如調到另一部門或外面的分支機構任職。當對重要問題有共同發言權時,職工不會感到被"傲慢"地對待了。比如他們可以認識到調職的意義和信任其理由。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