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學史

中國古代文學史

中國古代的文學發展史
中國古代文學史講的是從上古一直到1919年五四運動以前中華民族文學發展的曆史。[1]中國古代文學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曆史悠久,其起源,約略同中華文明的起源同步。漫長的曆史上曾經産生出一代又一代的傑出作家和數不清的優秀作品,出現了多姿多彩的體裁、題材、風格、流派,形成了各種各樣的文學現象、文學潮流和文學理論,内容極其豐富。這是一筆無比寶貴的文化遺産。在世界民族文學之林,我國古代文學以自己無比輝煌的成就和無比鮮明的獨特風貌,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文名:中國古代文學史 外文名: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定義: 類别:文學

文學樣式

各時期的主要文學樣式

(1)上古時期:神話傳說

(2)先秦時期:散文(曆史散文、諸子散文)

(3)兩漢時期:辭賦樂府民歌曆史散文

(4)魏晉南北朝時期:詩歌等

(5)唐代時期:詩

(6)宋代時期:詞

(7)元代時期:曲

(8)明清時期:小說

神話傳說

(1)所謂神話,是上古時代的人們,對其所接觸的自然現象、社會現象所幻想出來的藝術意味的解釋和描叙的集體口頭創作。

(2)上古神話的主要内容有:

    A、解釋自然現象的:女娲補天、女娲造人、盤古開天

    B、反映人類同自然鬥争的:鲧禹治水、後羿射日、精衛填海

    C、反映社會鬥争的:黃帝戰蚩尤

(3)記載上古神話的主要作品:《淮南子》、《山海經》、《莊子》等.

詩經

(1)《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西周到春秋時期的詩歌305篇。

(2)在先秦,《詩經》統稱《詩》或《詩三百》.直到漢武帝時,儒學者将其奉為經典,才名為《詩經》。

(3)《詩經》内容上分為“風”“雅”“頌”三部分;形式上以四言為主,現手法為“賦”“比”“興”。

(4)《詩經》的名篇有:《碩鼠》、《伐檀》、《關雎》等。

(5)《詩經》奠定了我國古典詩歌的現實主義基礎。

(6)《詩經》名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一日不見,如三秋兮|靡不有初,鮮克有初

屈原

(1)屈原,名平,字原,戰國時期楚國人,出身貴族。他“博聞強記,明于治亂娴于辭令”政治上主張修明法度,聯齊抗秦,遭保守派反對,先後兩次被放逐(前——漢北;後——江南洞庭)。公元前278年夏曆5月5日投汨羅江而死.

(2)屈原是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的詩抒發了憂國憂民的情懷得伸展抱負的憤懑。

    名篇有:《離騷》《天問》《九章》《九歌》等。

(3)《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首不朽的浪漫主義傑作,也是我國古代第一首抒情詩(第一首叙事詩是漢代的《孔雀東南飛》)。詩中的名句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它奠定了我國古典詩歌的浪漫主義基礎。

(4)我國詩歌史上有“風騷”并稱。“風”指《詩經》國風,“騷”指《離騷》,二者又代表了文學。

楚辭

(1)“楚辭”是戰國時期以屈原為首的楚國人在本國民歌基礎上創造的一種新的詩體。

(2)《楚辭》是漢人劉向将楚國屈原、宋玉以及漢代的東方朔、淮南小山和他自己的詩歌編為一個集子。

     它是繼《詩經》之後的又一部詩歌總集,有詩歌17篇,其中屈原的作品占絕大多數。

先秦曆史散文

(1)《尚書》:上古之書,記言古史,上自唐虞,下到尚周。作者不詳。今存

(2)《春秋》: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内容從魯隐公到魯哀公共240多年的曆史。

             孔子編訂。記事簡單,類似現在的新聞标題。

(3)《左傳》:我國第一部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是為春秋做傳的,記事比《春秋》多13年,

             作者是魯國的史官左丘明。

(4)《國語》:我國最早的國别體史書,内容從周穆王到周貞定王500多年的曆史相傳作者為左丘明。

(5)《國策》:又名《戰國策》,是戰國時期的史料彙編,國别體史書,共12策33篇。西漢劉向編訂。

(6)名  句:為山九仞,功虧一篑|滿招損,謙受益|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亡羊補牢,猶為遲也

先秦諸子散文

(1)《論語》:儒家經典。孔子弟子編纂。反映孔子思想(禮治),20篇。

             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人,儒家創始人。

(2)《孟子》:儒家經典。孟子著,反映孟子思想(仁政),7篇。

             孟子,名轲,字子輿,魯國人,儒家重要人物。

(3)《荀子》:儒家著作。荀子著,反映荀子思想(唯物主義),32篇

             荀子,名況,後人尊稱“荀卿”,趙人,儒家最後的代表人物。

(4)《墨子》:墨家重要著作。墨子及弟子著,反映墨子思想(兼愛),53篇。

             墨子,名翟,魯國人,墨家創始人。

(5)《老子》:即《道德經》,道家經典。老子著,反映老思想(無為)81章。

             老子,名耳,字伯陽,道家創始人。

(6)《莊子》:即《南華經》,道家經典,反映莊子思想(清淨無為),33篇。

             莊子,名周,宋國人,道家學派重要人物。

(7)《韓非子》法家重要著作。韓非著,反映韓非思想(法治),55篇。

             韓非,先秦法家集大成者。

(8)《孫子》:即《孫子兵法》,孫子著。我國第一部軍事理論著作,13篇。

             孫子,名武,字長卿,齊國人,我國古代軍事家。

(9)《呂覽》:即《呂氏春秋》,雜家代表著作。呂不韋集門人編寫,160篇。

             呂不韋,韓國商人,曾為秦的相國。

(10)名 句:工欲上其事,必先利其器|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千裡之行,始于足下|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千裡之堤,潰于蟻穴|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可忍,孰不可|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賈誼

(1)賈誼,西漢初傑出的政治家和文學家。世稱賈生、賈長沙,33歲死。

(2)賈誼的著名散文有:《過秦論》、《論積貯疏》、《陳政事疏》

    賈誼的著名辭賦有:《吊屈原賦》,《鳥賦》

(3)賈誼共有文章58篇,西漢劉向将其編訂為《新書》。

漢賦

(1)“賦”是介于詩歌和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屬于韻文。

(2)形成期(漢初---漢武帝)多為書寫悲憤之情的“騷體賦”,有賈誼《吊屈原賦》,枚乘《七發》等。

 全盛期(漢武帝---順帝)多為歌功頌德的長篇“大賦”,有司馬相如的《子虛·上林賦》,班固的《兩都賦》和楊雄的《甘泉賦》等。

 轉變期(漢順帝---漢末)多為篇幅較小的抒情“小賦”,有張衡《二京賦》,蔡邕《述行賦》等。

(3)漢賦四大家指司馬相如、楊雄、班固、張衡

史書

史記

(1)司馬遷,字子長,西漢著名史學家和文學家。二十歲開始漫遊,三十二歲繼父職為太始令,四十二歲開始寫〈史記〉。後因李陵(李廣之孫)降匈奴一事得罪漢武帝受宮刑并下獄。出獄後發憤著書,曆經十多年,完成《史記》。

(2)《史記》,又叫《太始公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共130篇,52萬餘字,分為本紀(12)世家(30)、列傳(70)書(8)、表(10)五部分,記載從傳中的黃帝到漢武帝長達三千年的曆史。

(3)《史記》既是史學巨著,又是文學巨著,魯迅贊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4)司馬遷還有辭賦8篇和著名的散文《報任安書》

(5)名句:失之毫厘,謬以千裡|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漢書

(1)班固,字孟堅,東漢史學家、文學家,其父班彪曾撰〈史記後傳〉。班固曾被污入獄,其弟班超替力辯,出獄後任蘭台史令,奉诏寫史,曆經二十餘年,完成《漢書》。

(2)《漢書》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西漢)。全書共100篇,分為帝記(12)、列傳(70)、表(8)、志(10)四部分記載了從漢武帝到王莽共229年曆史。

(3)班固還是東漢著名的辭賦家(〈兩都賦〉)

(4)名句:繩鋸木斷,水滴石穿|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漢樂府民歌

(1)“樂府”是兩漢時期的音樂機構。它的任務有二:一是将文人歌功頌德的詩制成曲譜并演奏,二是采集民歌。後來,樂府就成了民歌的代名詞。

(2)樂府民歌的最大特點是寫現實生活,叙事性強。

(3)樂府民歌的佳作:《陌上桑》,《孔雀東南飛》,《長歌行》等。

(4)《孔雀東南飛》是我國第一首長篇叙事詩(第一首長篇抒情詩是〈離騷〉),它與北朝的《木蘭詩》合稱為“樂府雙璧”。

詩歌總集

一、名稱

《詩經》原名《詩》,或稱“《詩》三百”。漢武帝“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置五經博士”(《漢書·武帝紀》),崇《詩》為經,稱《詩經》。

二、篇數

《詩經》存目311篇,其中《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乃所謂“笙詩”,有目無辭,故實有305篇。《墨子·公孟》:“誦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史記·孔子世家》:“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都說明《詩經》是可以配樂演唱的樂歌總集。

三、作者

《詩經》隻有少數篇目可知作者,如《小雅·節南山》“家父作誦”,《小雅·巷伯》“寺人孟子,作為此詩”,《墉風·載馳》據《左傳·闵公二年》所記為“徐穆夫人”所賦等,大部分篇目的作者已難确考。司馬遷《報任安書》中所謂“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作也”,隻能是一種臆測。可以斷定的是,《詩經》的作者身份十分廣泛,有上層的公卿大夫,也有中下層的“士”,“風”類詩歌的作者大多是下層的平民百姓,同時這類詩歌大多是集體創作的。

四、《詩經》詩篇的來源和編訂

詩三百來源和編訂,先秦古籍無明确記載,曆來有三種說法:

1、采詩說:周王朝派有專門的采詩人,到民間搜集歌謠,以了解政治和風俗的盛衰利弊這種采詩制度的目的是觀風察政。

①西漢人寫的《孔叢子·巡狩篇》:“古者天子命史采歌謠,以觀民風。”

②西漢劉歆《與揚雄書》:“诏問三代,周、秦軒車使者、遒人使者,以歲八月巡路,求代語、童謠、歌戲。”

③東漢班固《漢書·藝文志》:“故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④《漢書·食貨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震木铎徇于路以采詩,獻之太師,比其音律,以聞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窺牖戶而知天下。”

⑤東漢何休《春秋公羊傳解诂》:“男女有所怨恨,相以而歌。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無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間求詩。鄉移于邑,邑移于國,國以聞于天子。”

2、獻詩說:民歌是由各國樂師搜集的。樂師是掌管音樂的官員和專家,他們以唱詩作曲為職業,搜集歌謠是為了豐富他們的唱詞和樂調。諸侯之樂獻給天子,這些民間歌謠便彙集到朝廷裡了。周代公卿列士獻詩、陳詩,以頌美或諷谏。公卿列士所獻之詩,既有自己的創作,也有采集來的作品。

①《國語·周語》:“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蒙誦……(《邵公谏厲王弭謗》)

②《晉語》:“在列者獻詩。”

③《毛詩·卷阿傳》:“王使公卿獻詩以陳其志。”

3、删詩說: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古者《詩》三千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東漢王充《論衡·正說》:“《詩經》舊時亦數千篇,孔子删其重複,正而存三百五篇”。删詩說影響很大,至今有人堅持,但多數學者認為此說不确: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吳公子季劄到魯國觀樂,魯樂公演奏十五國風,名稱順序與今本是《詩經》相同。當時孔子僅8歲。《史記》說孔子删詩是在“自衛返魯”之後,但《論語》中孔子不止一次提到“詩”、“詩三百”。春秋時期諸侯宴飨和出使,常賦詩言志,所賦之詩多為《詩經》。而賦詩言志之風,早在孔子之前就已經存在。孔子曾罵過“鄭聲淫”,“惡鄭聲之亂雅樂也”。主張“放鄭聲”。但現本《詩經》鄭衛民歌依然很多。可見,說《詩經》由他删選而成,則是不可信的。孔子對“詩”可能作過“正樂”的工作,甚至也可能對“詩”的内容和文字有些加工整理。

4、綜合說:

①根據十五國風的具體作品和去古未遠的漢代大量采集詩歌的制度看,周代也可能存在采詩制度。

②根據雅、頌的具體作品看,周代同時也可能存在獻詩制度。

五、《詩經》的分類

《詩經》中的詩歌均為曾經入樂的歌曲,按音樂性質的不同,分為風、雅、頌三類。

“風”即音樂曲調,它是相對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統治地區——而言的。它是帶有地方色彩的音樂古人所謂《秦風》、《魏風》、《鄭風》,就如我們說陝西調、山西調、河南調。國風即各地方的樂調。《風》即“十五國風”,計周南、召(shào)南、邶(bèi)風、鄘風(yōng,)、王風、衛風、鄭風、魏風、唐風、齊風、秦風、陳風、桧(kuài)風、曹風、豳(bīn)風。共有160篇,

“雅”即“正”,又與“夏”同。周王畿一帶原為夏人舊地,周人亦自稱夏人。王畿是政治、文化中心,其言稱“正聲”或“雅言”,即标準音。宮廷和貴族所享樂歌為正聲、正樂,《雅》指相對于各地“土樂”而言的“正樂”,其名為尊王觀念的反映。《雅》詩共105篇,分為《大雅》和《小雅》,它們大多是宮廷宴享的樂歌,大部分是西周時的作品。

“頌”是宗廟祭祀的舞曲,《頌》詩分為《周頌》31篇、《魯頌》4篇和《商頌》5篇,是朝廷、宗廟祭祀的樂歌。共40篇。《頌》詩多簡短,音調緩慢,韻律欠規則,不分章,不疊句,表達對神祖的虔誠崇拜,是奴隸社會神權王權至上的反映。《頌》在當時最受尊崇,而從文學角度看,價值遠不如《風》、《雅》。

六、産生的時代

确切年代已難一一确考。可大緻确定作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至前6世紀)約五百年間。《周頌》最早,主要為周初之作,《魯頌》較晚,是春秋魯國宗廟祭樂,《商頌》并非商詩,而是春秋殷商後裔宋國廟堂樂歌。

七、産生的地域

《詩經》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周頌》出于鎬(hào)京,“二雅”乃王畿之樂(西周都鎬京,東周都洛邑及其周圍地區),至于“十五國風”,其名稱大都标明了産生的地域;唯《豳風》和“二南”(《周南》、《召南》)尚難确指。總之,《詩經》産生的地域甚廣,約相當于今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及湖北北部一帶。也就是黃河、長江、漢水、渭水流域的廣大地區,大抵以黃河流域為中心,向南擴展到江漢流域,延及當時的中國大部。

教材

書 名: 中國古代文學史

作 者:馬積高

出版社: 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年05月

ISBN: 9787020067534

開本: 16開

定價: 75.00 元

内容簡介

《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中下冊)》内容為:中國文學史的編寫,開始于二十世紀初。目前已知的中國文學史著作,最早有兩部:一是黃人(号慕庵,1877年一1914年,江蘇常熟人)的《中國文學史》,國學扶輪社印行,編寫于作者在蘇州東吳大學執教期間(1900年一1914年),可惜印行時未标明出版年月。一是後來被人們視為第一部中國人自編的文學史,即林傳甲(字歸雲,1877年一1921年,福建閩縣人)的《中國文學史》,武林謀新室出版,日本宏文堂印刷,一九一。年初版,這是他在京師大學堂師範館執教時所編的講義。此後國人相繼編寫出版的中國文學通史,至上世紀末,大約在二百部左右。這些文學史著作,雖精粗、因創程度不一,大都能适應當時的需要并為後出者提供了寶貴的借鑒,但其價值亦随着時間的推移而逐步縮小。這原因就在于:古代文學作品與古代其他曆史資料不同,其他資料隻能是曆史的、過去了的;而古代文學作品則既是曆史的,又是現實的。

圖書目錄

第一編 先秦文學

概說

第一章 上古文學

第二章 詩經

第三章 曆史散文

第四章 諸子散文

第五章 屈原與楚辭

第二編 秦漢文學

概說

第一章 漢代政論哲理散文和書信體散文

第二章 漢代辭賦

第三章 《史記》與漢代曆史散文

第四章 漢樂府民歌

第五章 漢代文人詩

第三編 魏晉南北朝文學

概說

第一章 建安詩人

第二章 魏末與晉代詩歌

第三章 陶淵明

第四章 南北朝詩人

第五章 東晉、南北朝樂府民歌

第六章 魏晉南北朝辭賦

第七章 魏晉南北朝骈文與散文

第八章 魏晉南北朝小說

第四編 隋唐五代文學

概說

第一章 隋及初唐詩歌

第二章 盛唐詩歌

第三章 李白

第四章 杜甫

第五章 中唐前期詩歌

第六章 白居易及其詩派

第七章 韓愈詩派及中唐後期其他詩人

第八章 晚唐詩歌

第九章 古文運動和唐代散文

第十章 唐代的賦和骈文

第十一章 唐代傳奇和變文

第十二章 唐五代詞

第五編 宋遼金文學

概說

第一章歐陽修與北宋前期詩文

第二章 柳永與北宋前期詞人

第三章 蘇轼

第四章 江西詩派與北宋後期詩歌

第五章 周邦彥與北宋後期詞人

第六章 李清照與南渡詞風的演變

第七章 陸遊等中興四大詩人

第八章 辛棄疾與辛派詞人

第九章 南宋後期文學

第十章 話本

第十一章 遼金文學

第六編 元代文學

概說

第一章 元代散曲

第二章 元雜劇的形成和體制

第三章 關漢卿

第四章 西廂記

第五章 元雜劇其他作家作品

第六章 南戲的興起與《琵琶記》

第七章 元代詩文

第七編 明代文學

概說

第一章 三國演義

第二章 水浒傳

第三章 明代戲劇

第四章 湯顯祖

第五章 西遊記

第六章 《金瓶梅》和明中後期長篇小說

第七章 明代短篇小說

第八章 明代詩文

第八編 清代文學

概說

第一章 清初期戲曲和蘇州派

第二章 長生殿

第三章 桃花扇

第四章 聊齋志異

第五章 儒林外史

第六章 紅樓夢

第七章 清代初中期小說

第八章 清代中後期戲曲

第九章 清代後期小說

第十章 清代散文與骈文

第十一章 清代詩歌

第十二章 清代詞曲

第十三章 清代講唱文學

後記

……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