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

管子

先秦學術著作
《管子》是先秦時期各學派的言論彙編,内容很博大,大約成書于戰國(前475~前221)時代至秦漢時期,内容很龐雜,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陰陽家、名家、兵家和農家的觀點,《漢書·藝文志》将其列為道家著作,當時有86篇﹐今本實存76篇﹐其馀10篇僅存目錄。《管子》一書的思想,是中國先秦時期政治家治國、平天下的大經大法。
  • 作品名稱:管子
  • 外文名:
  • 作品别名:
  • 作者:
  • 創作年代:春秋至秦漢時期
  • 作品出處:四庫全書
  • 文學體裁:言論彙編

内容簡介

《管子書》相傳為管仲所作。劉向序說:“所校徽中《管子書》三百八十九篇,太中大夫蔔圭書二十七篇,臣富參書四十一篇,射聲校尉立書十一篇,太史書九十六篇,凡中外書五百六十四,以校除複重四百八十四篇,定著八十六篇。”漢内府所藏篇教最多,依定本八十六篇算,其中重複篇數,總在四倍左右。現存《管子》分為《經言》《外言》《内言》《短語》《區言》《雜篇》《管子解》《管子輕重》八部,《内言》亡《王言》《謀失》兩篇,《短語》亡《正言蔔篇》,《雜篇》亡《言昭》《修身》《問霸》三篇,《管子解》亡《牧民解蔔》篇,《管子輕重》亡《三問乘馬》《輕重丙》《輕重庚》三篇,計亡失十篇。

書中最古部分為《輕言》,但其中底文句有些屬于很晚的時代,從思想内容看來,不能看出是齊宣王以前底作品。并且書中思想很複雜,新舊材料互混,看來不是出于一人底手筆。大概是稷下先生假托管仲的名字以自尊,而思想上主要的派别屬于道家與法家。故《漢書·藝文志》列入道家類,《隋書·經籍志》列入法家。諸篇中最顯出道家思想的是《心術》上下篇及《白心》與《内業》二篇。《内業》解道的意義,《心術》《白心》說依道以正名備法。這幾篇恐怕是稷下的道家所傳誦的道經。 [20] 

在《心術》上篇中可以看出由道家轉移為法家的傾向。如說:“虛無無形謂之道。化育萬物謂之德。君臣父子人間之事謂之義。登降揖讓,貴賤有等,親流之體,謂之禮。簡物小米一道,殺慘禁誅,謂之法。”在另一段又說:“天之道虛其無形。虛則不屈,無形則無所位越。無所位超,故遍流萬物而不變。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得以職道之精。故隐者得也。得也者,其謂所得以然也。以無為之謂道,舍之之謂德,故道之與德無間,故言之者不别也。間之理者,謂其所以舍也。義者,調各處其宜也。禮以因人之情,緣義之理,而為之節文者也。故禮者,謂有理也。理也者,明分以逾義之意也。故禮出乎義,義出乎理,理因乎宜者也。法者,所以同出,不得不然者也。故殺慘禁誅以一之也。故事督乎法,法出乎權,權出乎道。道也者,動不見其形,施不見其德,萬物皆以得,然莫知其極。”這是明禮義理法皆出于道德,而此道德同體無間,其所以不同隻在所舍及所以舍而已。《老子》以為“失道而後德”,這裡說道德無間,文辭上雖然有點不同,但終極的原則仍是道。“法出乎權,權出乎道”,這道是天地之道,不會有過失底,所以底下說,“天之道虛,地之道靜。虛則不屈,靜則不變。不變則無過”。

法本從道出,所以至公無私。君子能抱持這一道以治天下便不緻于喪失天下。《心術》說:“是故聖人若天然,無私覆也;若地然,無私載也。私者,亂天下者也。凡物載名而來,聖人因而财之,而天下治;實不傷不亂于天下,而天下治。專于意,一于心,耳目端,知遠之證。能專乎?能一乎?能毋蔔藍而知兇吉乎?能止乎?能已乎?能毋問于人而自得之于己乎?放日,思之。思之不得,鬼神教之。非鬼神之力也,其精氣之極也。”這一段與《勝于·庚桑楚》所出老子之言很相近,想是當時流傳的道家言。人能得道,一切都可行,知巧也可以舍棄。《白心篇》說:“孰能棄名與功而還與衆人同?孰能棄功與名而還反無成?”又說:“孰能去辨與巧而還與衆人同道?故日思索精者明益衰;德行修者王道狹;卧名利者寫生危;知周于六合之内者,吾知生之有為阻也。”因為“道之大如大,其廣如地,其重如石,其輕如羽”,所以很容易得,容易用。

創作背景

在戰國與漢朝初年,人們一般都說“黃老之學”,漢初的“文景之治“就被認為是黃老之學又一次成功的政治實踐。直到曹魏以降,上流社會大搞文化沙龍,又随着政治空氣的窒息,關注時政的黃老逐漸滑向了談虛論玄,道家由“外王”轉向了“内聖”,這才有了老莊并稱,進入了莊子之名最顯的魏晉玄學時代。

對于“黃老之學”,有個不太雅緻的說法,叫“君人南面之術”,相當有法家的感覺。事實上,《老子》對法家确實産生過很大的影響,《韓非子》中就有《解老》和《喻老》兩篇,是最早的《老子》注講本,其中偏重的正是君人南面之術。君人南面之術,顧名思義,就是教人怎麼做領導,怎麼搞政治的,屬于古代的行為組織學。

《管子》基本上是稷下道家推尊管仲之作的集結。即以此為稷下之學的管子學派。《管子》雖然托名管仲,學者們卻幾乎沒人認為它真是春秋時代的著作,而把成書年限推定在戰國到西漢這段時間。

作品目錄

牧民 形勢 權修 立政

乘馬 七法 版法 幼官 

幼官圖 五輔 宙合 樞言 

八觀 法禁 重令 法法 

兵法 匡君大匡 匡君中匡 匡君小匡 

霸形 霸言 問 戒 地圖 參患 

制分 君臣上 君臣下 小稱

 四稱 侈靡 心術上 心術下 

白心 水地 四時 五行 

勢 正 九變 任法 

明法 正世 治國 内業 

封禅 小問 七主七臣 禁藏 

入國 九守 桓公問 度地 

地員 弟子職 形勢解 立政九敗解

版法解 明法解 巨乘馬 乘馬數 

事語 海王 國蓄 山國軌 

山權數 山至數 地數 揆度 

國準 輕重甲 輕重乙 輕重丁 

輕重戊 輕重己

作品鑒賞

首次著錄《管子》的《漢書·藝文志》将其列入道家類,《漢書·藝文志》是依據《七略》而來,故最早将《管子》列入道家的可能是劉歆。不僅于此,據說在宋版《道藏》中,《管子》還曾一度被收載,成為道教經典。

《漢書·藝文志》認為道家源出于史官。史官在記錄曆史上“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⑤的過程中,逐漸領悟了政治興衰的關鍵在于君主要正确掌握“南面之術”:秉要執本、清虛自守、卑弱自持。應注意的是,這隻是道家對于君主政治的一自得認識,而非其政治學說的全部,禮學、仁義同樣為道家所重視,這可以從《漢書·藝文志》特别提及了道家學說的一極端發展反推而得出,“及放者為之,則欲絕去禮學,兼棄仁義,曰獨任清虛可以為治。”

對道家的思想特征有比較詳盡闡釋的,還有稍早司馬談的《論六家之要旨》,司馬談将當時“務為治者”分為六家:陰陽、儒、墨、名、法、道德,他對其中的“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的“道家”(即道德家)持贊賞認可态度。他總結出道家有如下之特征:

1、融合兼具諸家之長,“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

2、無為無不為,“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不為物先,不為物後”、“指約而易釆,事少而功多”;

3、善于變易,“無成執,無常形”,與時遷,與物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②如以司馬談和《漢書·藝文志》所論述的道家特征去比對《管子》,确有許多符應之處,比如“無為”政治,重禮、法,因人情等。

另外,從現存《管子》76篇中,論“道”的就達65篇,“道”字共出現了 486次這一現象,也能作一說明。“虛無無形謂之道”(《心術上》),“道也者,口之所不能言也,目之所不能視也,耳之所不能聽也”,“萬物以生,萬物以成,命之曰道”(《内業》),這是以虛無為本之道;“人道不順,則有禍亂”(《五輔》),這是在講存亡之道;“不自以為所貴,則君道也”(《乘馬》),這是君王南面之道;《内業》《白心》《心術》上下等篇,教人怎樣“修道、得道”,馬非百認為“内業”就是今天之氣功氣。

司馬遷:”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豈以為周道衰微,恒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乃稱霸哉?語曰:将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豈管仲之謂乎?“  晏子儉矣,夷吾則奢;齊桓以霸,景公以治。作管晏列傳第二。

作者簡介

管仲(前723年~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颍上(今安徽省颍上縣)人   。中國古代著名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後代。

齊僖公三十三年(前698年),開始輔佐公子糾。齊桓公元年(前685年),得到鮑叔牙推薦,擔任國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對内大興改革、富國強兵;對外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被尊稱為“仲父”。

作品評價

《漢書·藝文志》将其列入子部道家 ,《隋書·經籍志》列入法家類。《四庫全書》将其列入子部法家類。清代史學家章學誠說:《管子》,道家之言也。據中國日本學者統計《管子》全書幾乎各篇都有《老子》的語言片段與哲學思想。内容博大精深,大約成書于春秋戰國(前475~前221)至秦漢時期,漢初有86篇﹐今本實存76篇﹐其馀10篇僅存目錄。包括儒家、法家、陰陽家、名家、兵家和農家的觀點,其中以黃老道家著作最多,其次法家著作18篇,其餘各家雜之,其中的法家思想是道家影響下的法家思維。《管子》,此書在《漢書·藝文志》列入道家類,而《隋書·經籍志》則改列法家類。甚至,越往深裡看,就越是覺得在漢初各派之間并非那麼壁壘森嚴.《漢書·藝文志》将其列入子部道家 ,《隋書·經籍志》列入法家類。《四庫全書》将其列入子部法家類。清代史學家章學誠說:《管子》,道家之言也。據中國日本學者統計《管子》全書幾乎各篇都有《老子》的語言片段與哲學思想。内容博大精深,大約成書于春秋戰國(前475~前221)至秦漢時期,漢初有86篇﹐今本實存76篇﹐其馀10篇僅存目錄。包括儒家、法家、陰陽家、名家、兵家和農家的觀點,其中以黃老道家著作最多,其次法家著作18篇,其餘各家雜之,其中的法家思想是道家影響下的法家思維。《管子》,此書在《漢書·藝文志》列入道家類,而《隋書·經籍志》則改列法家類。甚至,越往深裡看,就越是覺得在漢初各派之間并非那麼壁壘森嚴.

上一篇:拿來主義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