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

童趣

沈複的散文
《童趣》是清代文學家沈複創作的一篇散文。全文可分為兩部分。第一段為第一部分,總寫童年視覺敏銳,喜歡細緻地觀察事物,常有意想不到的樂趣。第二段至篇末為第二部分,具體寫童年觀察景物的奇趣。這篇散文表現了作者兒時富于想象、幻想的一段趣事,文字樸素自然,情感真摯,語言生動。
  • 作品名稱:童趣
  • 作者:沈複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出處:《浮生六記·閑情記趣》
  • 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童趣

沈複〔清代〕

餘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鶴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為之怡然稱快。

餘常于土牆凹凸處,花台小草叢雜處,蹲其身,使與台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癞蝦蟆,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餘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别院。

創作背景

《童趣》節選自《浮生六記》,是沈複的一部自傳體散文作品,是一篇帶有抒情性的回憶錄和記叙性的散文,寫作此文時作者已46歲。

注釋譯文

譯文

我回想小的時候,能夠張大眼睛對着太陽,能看清最細微的東西。我看見細小的東西,一定會去仔細地觀察它的紋理,因此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樂趣。

夏天蚊子的叫聲像打雷一樣,我把它們比作群鶴在空中飛舞,心裡這麼想,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變成仙鶴了;我擡着頭看它們,脖頸都為此而變得僵硬了。我又将幾隻蚊子留在素帳中,用煙慢慢地噴過去,讓它們在煙霧中飛着叫着,我把它當做一幅青雲白鶴的景觀,果然就像鶴唳雲端一樣,我為這景象高興地拍手叫好。

我常在土牆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雜草叢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相平,聚精會神地觀察,把草叢當做樹林,把蟲子、螞蟻當做野獸,把土塊凸出部分當做山丘,凹陷的部分當做山谷,全神貫注地沉浸在想象之中,心情愉悅自覺是一種滿足。

有一天,我看見兩隻小蟲在草間相鬥,蹲下來觀察它們,興趣正濃厚,忽然有個極大的家夥,掀翻山壓倒樹而來了,原來是一隻癞蛤蟆,舌頭一吐,兩隻蟲子全被它吃掉了。我那時年紀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呀’的一聲驚叫起來。待到神情安定下來,捉住癞蛤蟆,鞭打了幾十下,把它驅趕到别的院子裡去了。

注釋

餘:我。

憶:回憶,回想。

稚:幼小,形容年齡小。

張目:張大眼睛。

對:面向,對着,朝。

明察秋毫:形容視力好。秋毫,指鳥類到了秋天,重新生出來非常纖細的羽毛。後來用來比喻最細微的事物。

藐小之物:微小的東西。

細:仔細。

紋理:花紋和條理。

故:所以。

物外:這裡指超出事物本身。

成:像。

私拟:我(把蚊子)比作。拟,比。私,私自

于:在。

則:那麼,就。

或:有的。

果:果真。

項為之強(jiāng):脖頸為此而變得僵硬了。項,頸,脖頸。為,為此。強,通“僵”,僵硬的意思。

素帳:未染色的帳子。

徐噴以煙:慢慢地用煙噴。徐,慢慢地。以,用。

使:讓。

而:承接關系,這裡可解釋為“便”“就”。

作:當做。

觀:景觀。

唳(lì):鳥鳴。

為之:因此。

怡然:安适、愉快的樣子。然,……的樣子。

以……為……:把……當作……。

林:森林。

礫:土塊。

壑(hè):山溝。

怡然自得:安适愉快而又滿足的樣子。

興:興緻。

龐然大物:體積龐大的東西,極大的東西。

蓋:承接上文,表示原因。這裡有“原來是”的意思。

蝦(há)蟆:蟾蜍的通稱。蝦蟆,現寫作“蛤蟆”。

為:介詞,被。

方出神:正在出神。方,正。

鞭:名詞作動詞,鞭打。

數十:幾十。

驅:驅趕。

之:代詞,它指癞蛤蟆。

文言文知識

通假字

強:通“僵”,僵硬。項為之強:脖子看得都酸了。

多音字

蝦:通“蛤”há蝦蟆蛤蟆xiā對蝦

詞類活用

名詞用作動詞:

鞭數十(“鞭”,鞭子,這裡活用名詞作動詞,“鞭打”的意思。)

果然鶴也(“鶴”,白鶴,這裡活用名詞作動詞,“變成白鶴”的意思。)

一詞多義

觀:

①昂首觀之〔看〕

②作青雲白鶴觀〔...的景象〕

察:

①明察秋毫〔看清〕

②必細察其紋理〔觀察〕

時:

①餘憶童稚時〔時候〕

②故時有物外之趣〔時常〕

以:

①徐噴以煙〔用〕

②以叢草為林〔把〕

為:

①項為之強〔因為...而...〕

②以叢草為林〔當作〕

③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被〕

之:

①昂首觀之〔代詞,指蚊子〕

②物外之趣〔助詞,的〕

③心之所向〔助詞。無意〕

④觀之,興正濃〔代詞,指兩隻小蟲鬥草〕

⑤項為之強〔代詞,指看蚊子〕

⑥驅之别院〔代詞,指癞蛤蟆〕

⑦見藐小之物(的)

其:

①必細察其紋理〔代詞,指微小物〕

②蹲其身〔代詞,指我〕

③神遊其中(在,代詞)

神:

①定神細視〔精神〕

②神遊其中〔想象〕

特殊句式

倒裝句式

(1)“徐噴以煙”等于“以煙徐噴”。譯為:用煙慢慢地噴(它們)。

(2)“留蚊于素帳中”等于“于素帳中留蚊”。譯為:又在未染色的帳子裡留幾隻蚊子。

(3)“私拟作群鶴舞于空中”等于“私拟作群鶴于空中舞”。譯為:我暗自把它們比作群鶴在空中飛舞。

省略句式

(1)“使與台齊”等于“使(之)與台齊”。譯為: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

(2)“見二蟲鬥草間”等于“見二蟲鬥(于)草間”。譯為:我看見兩隻小蟲在草間相鬥。

(3)“果如鶴唳雲端”等于“果如鶴唳(于)雲端”。譯為:果真像鶴群在青雲上翻飛鳴叫。

(4)“驅之别院”等于“驅之(于)别院”。譯為:把它驅趕到别的院子去了。

被動句式

“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譯為:舌頭一吐,兩隻小蟲全被它吃掉。

判斷句式

“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等于“眼前果真就出現了千百隻白鶴”

固定句式

以叢草為林:以-----為。譯為:把------當作。

古今異義

方:古義:正在;今義:方形

或:古義:有時,有的人;今義:或許

餘:古義:我;今義:剩下

蓋:古義:發語詞,相當于“原來是”。今義:動詞,建築;名詞,器具上部有遮蔽作用的東西。

觀:古義:景象今義:看

私:古義:私下今義:自私

所涉成語

明察秋毫:明:眼力;察:看清;秋毫:秋天鳥獸身上新長的細毛,比喻極其細小的東西。鳥類到了秋天,重新生出來的非常纖細的羽毛。形容眼裡可以看清極其細小的東西,也指視力很好。

龐然大物:極大極大地東西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滿足的樣子。

夏蚊成雷:夏夜裡蚊群嗡嗡的叫聲像悶雷。

物外之趣:超出事物本身的樂趣。

怡然稱快:高興地連聲叫好

文章簡介

《浮生六記》是他的一部自傳體作品,書共六篇,卷一《閨房記樂》卷二《閑情記趣》卷三《坎坷記愁》卷四《浪遊記快》卷五《中山記曆》卷六《養生記道》.故名“六記”。今已佚其二,書中記閨房之樂,見琴瑟相和、缱绻情深;記閑情雅趣,見貧士心性、喜惡愛憎。

記人生坎坷,見困頓離合、人情世态;記各地浪遊,見山水名勝、奇聞趣觀。中國現代文學大師林語堂曾将《浮生六記》翻譯成英文介紹到美國,也得到如俞平伯等名家的贊譽。道光二十九年(1849)王韬曾為此書作跋,稱贊此書“筆墨之間,纏綿哀感,一往情深。”《浮生六記》以及别的書正是采用“前序後跋”的手法。

一種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過想象和聯想,會變得美麗而又奇特。童趣,即兒童的情趣。本文選自《浮生六記·閑情記趣》卷六第二章。是一篇回憶童年生活的叙事散文。圍繞的是“物外之趣”。

其主要特點就是天真爛漫,純潔無邪,活潑可愛,無憂無慮,無牽無挂。兒童一般都是有童趣的,随着年齡的增長,閱曆的深厚,人變成熟、穩重了,也有城府、有心計了,童趣也就蕩然無存了。所以,童趣也是兒童最可寶貴的财富。

一種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過想象和聯想,會變成美麗而又奇特的東西,《童趣》告訴我們要善于觀察,并要善于想象,善于思考,讓童年的樂趣,重返其中。同時,要熱愛大自然,善于發現大自然中的美。

教材教學

教案建議

本文可用兩節課教讀。

由于本文是學生初中入學後所學第一篇文言文,有必要先談談學習文言文的意義和方法。時間不超過20分鐘。要點如下:

一、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體,特點是簡潔、典雅。文言文來源于古代漢語口語,現代漢語也來源于古代漢語口語,二者同源而異流,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同為主,不同為次,所以不難學,我們要有學好的信心。

二、學文言是為了繼承祖國的文化,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曆史上的許多事情;文言文中的許多詞、語依然保存在現代漢語中,學文言文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倉庫。

三、學好文言文的關鍵在于培養語感。培養語感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讀背誦課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二要自己用心領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為一體,見“言”而知“意”;三要主動積累詞彙、語彙,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達工具。這三條密切相關,缺一不可。

教讀本課,拟用60分鐘。建議如下:

1.一定要做到當堂成誦。

本文共221字,用中速讀一遍約需1分50秒,假定在課上讀1到2遍(含教師範讀和領讀),僅需3分鐘左右,完全有可能實現當堂成誦。這樣做,有利于學生養成一個誦讀的習慣。為實現這個目标,可采取以下的措施:

(1)預習時要提出誦讀課文和領會課文大意的要求,至少讀三遍。

(2)要指導學生誦讀。可從劃分停頓入手。由于學生在小學時習慣于用一字一頓的讀法(有利于認清字形和讀準字音),無妨先用個别句子示例,使學生知道現在的讀法跟以前有所不同。如:

能/張目·對日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

(例句中,“/”表示明顯的停頓,“·”表示極短的停頓)

劃分停頓的目的是理清句意的層次,層次清則句意易明。

(3)教師應作示範背誦。

2.關于疏通文意

基本原則是啟發學生主動求解,不搞機械的文白對譯;一搞機械的文白對譯,學生死記譯文,主動求解的精神就會消失殆盡,從長遠看,無益于文言閱讀能力的培養。

但這個原則也要靈活掌握,下面結合課文談幾個問題:

(1)注意問題:如“為之”的“為(wèi)”,“凹凸”的“凹(āo)”,皆有兩讀,可讓學生查字典,選定正确的讀音;“項為之強”的“強”要讀jiāng,這就需要教師講講道理。

(2)解詞用語力求淺濕易懂,如“私拟作”就是“心裡(把它)比作”;“神遊”就是“好像(在那裡)遊玩”,跟夢遊有點相似。

可以用比較方式講,如以“手之所觸”跟“心之所向”作比較。

可以啟發學生自講,例如,問學生“擡頭看的時間長了,會産生怎樣的感覺”,則下句“項為之強”即可讓學生自解。凡據上下文義可以解出的詞語,一律仿此處理。

(3)講成語,着重使學生領會整體意思,不必細究,如“明察秋毫”,即連極細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之意,表明視力極佳。按此語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明,指視力而言。但用不着講,到高中三年級學《孟子》時再講不遲。

(4)講虛詞一般隻要指出相當于現代語中某詞即可,必要時再指出詞性,絕不涉及句法,如“徐噴以煙”中的“以”相當于“用”,不要講什麼介賓短語後置(或倒裝句)之類的道理。語言是一種習慣,讀得多,養成了習慣,一看就懂。不僅現在這麼辦,在整個初中階段也要這麼辦。

3.關于内容點撥

本文着重寫作者的幼年間視力極好,又善于從聯想中發現事物的美妙,初一學生讀後定能引起同感,因此要善于利用學生中相似的生活體驗,把這堂課變為師生間的親切交談,不要搞公式化的分析。

“物外之趣”是本文的畫龍點睛語,一開始不必急于求深解,講講大體意思即可;學完課文後,可以結合幼年作者的審美情趣,問問學生是否也曾有過這樣的情趣。

4.導入和延伸

可用創造情境的方式導入。延伸的辦法是引用古詩文中有關兒童的描寫,(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詩句:“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引發學生的聯想。

5.背誦全文

問題研究

沈複《浮生六記》中“閑情記趣”一章,主要記作者長大後對花木的喜愛和婚後跟妻子一同美化居室及周圍環境的瑣事;記童年趣事的隻有開頭一小段,因而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在描寫兒童觀物的心理過程上頗具特色,值得研究。

年幼的作者由群蚊亂飛想到“群鶴舞于空中”,這是所謂類似聯想;再想到“鶴唳雲端”,則是接近聯想。這後一種聯想又促使他産生了模仿的意願,于是“留蚊于素帳中,使之沖煙而飛鳴”,再經過凝神細觀,“果如鶴唳雲端”,這是年幼作者的錯覺,也是他所追求的目标,因為鶴翔,鶴鳴都是比喻人生大志的,所謂的鶴鳴九臯,沖天一鶴就是表達寬廣胸懷和積極向上的遠大抱負的──這是一個很美好的畫面,很值得玩味。

觀蟲鬥一節與上述過程大體相似,“以叢草為林,以蟲蚊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都屬于類似聯想,“龐然大物”的出現,也是錯覺;所不同的是這種錯覺産生的原因。

此刻,年幼的作者已經完全陶醉在他聯想的境界之中,他眼前的實物已經被放大了千萬倍,而癞蝦蟆又是突如其來,對比之下,自然就成為“龐然大物”了,這種錯覺是在極短時間内經受強刺激而突然産生的,跟“鶴唳雲端”的有意而為不同。

作品鑒賞

賞析

全文可分為兩部分。第一段為第一部分,總寫童年視覺敏銳,喜歡細緻地觀察事物,常有意想不到的樂趣。第二段至篇末為第二部分,具體寫童年觀察景物的奇趣。這篇散文表現了作者兒時富于想象、幻想的一段趣事,文字樸素自然,情感真摯,語言生動。

第一部分(第1段),總寫童年視覺敏銳,喜歡細緻地觀察事物,常有意想不到的樂趣。“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既反映小孩子視覺敏銳,又表現出孩子的稚氣、天真。“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說明作者小時候善于細緻地觀察細小事物,看到細微的事物中那些别人所不能看到的妙處,産生超然物外的樂趣。

第二部分(第2段至篇末),具體寫童年觀察景物的奇趣。

先寫夏天觀察蚊飛的樂趣。“夏蚊成雷”是誇張又是比喻,這裡則是“我”從蚊群嗡嗡的聲音與悶雷聲相似的特點聯想到雷聲。而把蚊比作鶴,也是蚊子的體形、長足與鶴相像,這是孩子們的聯想。這些聯想不但照應了第一部分的“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同時也為下文作了鋪墊。

“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心裡這樣想,眼前就果然出現了群鶴飛舞的景觀。這是在前文聯想基礎上的想象,這正是“物外之趣”。而“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為之怡然稱快”,又是“我”創造性的聯想和想象,進一步體現了物外之趣。

同時也反映了“我”的知識豐富,但活動範圍狹小,沒有機會和條件接觸“青雲白鶴”的實景,靠着豐富的想像仍然可以領略到書本上圖畫上所描繪的“青雲白鶴”的實景。

再寫“我”觀察土牆、花台和小蟲争鬥的樂趣。這裡寫“我”觀察花台草木,“以叢草為林,以蟲蚊為獸”神遊其中,仍是表現“物外之趣”的。而觀蟲鬥、驅蝦蟆的故事,不但緊扣“趣”字,說明“我”觀察入神,而且還能表現“我”的真正可愛,天真無邪。

分析

本文選自清代文學家沈複的《浮生六記》之《閑情記趣》,該書原有六記,現存前四記,是一篇帶有抒情性的回憶錄和記叙性的散文,文章以生動的筆觸、細膩的刻畫,記述了作者兒時一些“神遊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幅充滿童真童心的童趣圖,充分表現了少年兒童豐富的想象力和稚氣爛漫的情趣。主要體現在:

一、憶寫童趣,一線串珠。

這是一篇叙述童年趣事的美文,其核心就是凸現那令人沒齒難忘的童真童趣,為此,文章以兒童眼中看世界所得“童趣”為主線,按照“總—分”結構組織全文,緊扣一個“趣”字來寫。先總寫童年時常有超乎塵世之外的樂趣,其中“明察秋毫,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為下文作張本。

然後分說三件趣事:第一件趣事是觀蚊如鶴之趣,視飛蚊為“群鶴舞空”,于蚊帳中玩蚊子,“我”感到極其愉快;第二件趣事是神遊山林之趣,視小草為林木,蟲蟻為走獸,土礫為丘壑,“我”神遊其間,怡然自得;第三件趣事是觀二蟲相鬥,視為“龐然大物”的蛤蟆吃掉了二蟲,“我”生氣,鞭數十而驅之。至此,幾個分散的小故事就連綴成一個整體,取得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

本文還包括三美:人性美、構思美、語言美....

二、觀察細微,凸顯童真。

童年趣事,均是瑣事,但在孩子的眼中卻是難忘的“大事”。文章在安排好線索的同時,以兒時觀察事物的獨特角度,精選了充滿童趣的典型材料,生動細緻地加以刻畫。這樣,整篇文章童趣橫生,每個故事引人入勝,每個細節生動傳神,字裡行間凸現童真。

請看一些典型例子:“沖煙飛鳴”中的“沖”字,使人想見蚊群在彌漫的煙霧中亂飛亂闖的情狀;“定神細視”中的“定”,“觀之,興正濃”中的“濃”凸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特有情狀和心态。

“夏蚊成雷”,衆人避之尚恐不及,年少的“我”卻“私拟作群鶴舞空”,觀得津津有味,瞧得浮想聯翩;“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足見其觀察時間多長,興緻多濃;蝦蟆“拔山倒樹而來”,初讀似乎感到有違事理,細品則深感用語之妙,作者重在神似描寫,且符合兒童的感知心理特征和“蹲其身”平視的錯覺,生動而真實。

三、想象豐富,童心可愛。

歌德說:“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處,想到昆蟲的語言;他想飛上天空,他想潛入蟻穴……”這表明兒童的想象具有特殊的誇大性,喜歡誇大事物的某些特征或情節,從而産生豐富奇異的想象。本文正是通過大膽的想象,進行高度的誇張來極力張揚童趣。兼用誇張和比喻的“夏蚊成雷”,找到了蚊群嗡嗡與悶雷之間的聲似,以鶴喻蚊。

找準了二者體形的形似,“心之所向”,眼前果然就出現了群鶴飛舞的景觀,進而創造性地“作青雲白鶴觀”;我蹲在草間,觀二蟲争鬥,興緻正濃時,竟把癞蛤蟆的“偷襲”,說成是“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這裡由實生虛,“虛”得鮮活生動神奇。

把叢草當作森林,蟲蟻視為野獸,土礫比作丘谷,同樣是“我”創造性的聯想和想象的産物,而這些聯想和想象,又是以一顆天真的童心(兒童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作為出發點的,因而顯得形象逼真,情趣盎然,更使文章洋溢着新奇爛漫的童趣。

四、擁有物外之趣條件

①、熱愛自然,熱愛生活

②、富于想象和聯想

③、有一定的審美能力,能發現美,認識美

五、第一人稱

可以增加文章的真實感,讓人感覺親切、自然,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使讀者讀起來更加有興趣。

表現手法

觀察仔細、想象奇特。文中很注意觀察的描寫,對藐小微物“細察”其紋理;對叢草、蟲蟻、土礫“定目細視”;對二蟲相鬥,觀之“出神”。這樣的觀察,實際上是“觀”與“察”同時進行的。“察”這個動作本身就含有思考的意思。因此,觀察促進了想象和聯想。觀察越細緻,聯想就越豐富,想象就越奇特。

例如,把飛舞的蚊群,想象成“群鶴舞空”;把蚊群沖煙飛鳴,想象成“鶴唳雲端”;把叢草想象為森林,蟲蟻想象為野獸,土礫想象為丘谷。這些都是由兒童的眼光和心理來觀察,想象的;而這裡的聯想和想象,又是從兒童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出發的,因而事物形象的描寫真實、生動,富有生活情趣。

語言簡樸、自然、生動。例如“夏蚊成雷”,寫出了蚊蟲之多,轟鳴之響。“昂首觀之,項為之強”,這一細節描寫,表現了觀賞群鶴舞空圖的專注、入迷。“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吞”、“吐”兩個動詞,表現了蛤蟆用舌頭捕捉小蟲動作的迅速、準确,極為生動傳神。“神定,捉蛤蟆,鞭數十,驅之别院”,這裡連用了“捉”“鞭”“驅”三個動詞,表現了驚恐方定,随即懲罰蛤蟆,驅除強暴,同情弱小的急切心情。另外,有些詞語用得也很準确。

如“沖煙飛鳴”的“沖”字,使人想見蚊群在彌漫的煙霧中亂飛亂闖的情狀;“鶴唳”的“唳”字,仿佛使人聽到鶴翔雲端高亢的鳴叫。“拔山倒樹”,形容蛤蟆撲來的氣勢和力量,雖然在成人看來有違事理,但以兒童的眼光來看卻是自然、貼切,所以真實、生動,使人如見如聞。

整體把握

本文主旨是寫作者兒時的“物外之趣”,這同時也是本文畫龍點睛之語。“物外之趣”雖非物自身所有,卻又與物有關,它是觀物者的主觀體驗作用于物的結果,也可以草間之蟲皆極細小之物,可以誘發兒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意趣即由此生成。

開篇先說作者兒時眼力極好,然後點明文章主旨。“張目對日”,猶言能經受強光刺激;“明察秋毫”,言視力極佳,極細小之物也得一清二楚。有如此好的視力,再加上“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的癖好,因而能發現“物外之趣”。這是總提,僅用32分述。

夏蚊成雷,人不堪其苦,而年幼的作者異想天開,将它想象成“群鶴舞于空中”的動人圖景,并且看得入了迷。随後他又聯想到曾經見過的“鶴唳雲端”的圖景,于是“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結果是他真的見到了這樣的圖景。這是一幅憑借想象而“放大”了的圖景,它表現了一個孩子幼稚心靈中自發的審美意識。此其一。

其二,作者年幼時居城中,渴望見到大自然風光而不得,于是他用想象來實現自己的願望。他把花園裡土牆凹凸處和花台上的叢草想象成樹林,把蟲蚊想象成野獸,把高出的小土塊想象成丘陵,把低陷的小土塊想象成山溝,這使他有了一個自由而廣闊的天地,可以飽覽“大自然”的風光。

有一天,有兩隻小蟲在草間相鬥──在年幼作者的想象中就成了兩獸在樹林裡相鬥,使他看得格外入神;不料一龐然大物倒樹而來。一伸舌,便将兩蟲一齊吞入腹中。年幼的作者被吓得六神無主;待到清醒過來,幻覺消失,才發現此前那個“龐然大物”不過是一隻癞蝦蟆。

他惱恨之極,卻并不想傷害它,僅以鞭打示懲──用什麼做鞭子,文章未做交代,大概是小樹枝吧?他懲罰癞蝦蟆,可能含有為兩小蟲複仇的意思,但從“驅之别院”一舉來看,主要原因是它破壞了自己的審美情趣。

作者用“物外之趣”一語來統攝以上二事,意在說明他幼年時已有自發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作者簡介

沈複(1763年—1832年),字三白,号梅逸,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清代傑出的文學家。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出生于姑蘇城南滄浪亭畔士族文人之家。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曾以賣畫維持生計,十九歲入幕,此後四十餘年流轉于全國各地。後到蘇州從事酒業。他與妻子陳芸感情甚好,因遭家庭變故,夫妻曾旅居外地,曆經坎坷。妻子死後,他去四川充當幕僚,此後情況不明。著有自傳體作品《浮生六記》六卷(後佚兩卷),影響甚大。1936年,林語堂曾将這部作品譯成英文在國外出版。

上一篇:露天電影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