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辭

楚辭

中國首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
《楚辭》是最早的浪漫主義詩歌總集及浪漫主義文學源頭。“楚辭”之名首見于《史記·酷吏列傳》。可見至遲在漢代前期已有這一名稱。其本義,當是泛指楚地的歌辭,以後才成為專稱,指以戰國時楚國屈原的創作為代表的新詩體。西漢末年,劉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漢代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人承襲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彙編成集,計十六篇,定名為《楚辭》。是為總集之祖。後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分别是:《離騷》《九歌》《天問》《九章》《遠遊》《蔔居》《漁父》《九辯》《招魂》《大招》《惜誓》《招隐士》《七谏》《哀時命》《九懷》《九歎》《九思》。這個十七篇的篇章結構,遂成為後世通行本。[1]
  • 作品名稱:楚辭
  • 作者:屈原、宋玉、嚴忌、劉向、王逸,等
  • 創作年代:戰國時期
  • 文學體裁:詩歌
  • 類别:古籍,詩歌和楚辭體文章總集

内容簡介

《楚辭》是最早的浪漫主義詩歌總集及浪漫主義文學源頭。“楚辭”之名首見于《史記·酷吏列傳》。可見至遲在漢代前期已有這一名稱。其本義是泛指楚地的歌辭,以後才成為專稱,指以戰國時楚國屈原的創作為代表的新詩體。

西漢末年,劉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漢代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人承襲屈原、宋玉的作品彙編成集,計十六篇,定名為《楚辭》。是為總集之祖。後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分别是:《離騷》《九歌》《天問》《九章》《遠遊》《蔔居》《漁父》《九辯》《招魂》《大招》《惜誓》《招隐士》《七谏》《哀時命》《九懷》《九歎》《九思》。這個十七篇的篇章結構,遂成為後世通行本。

《楚辭》運用楚地的方言聲韻,叙寫楚地的山川人物、曆史風情,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全書以屈原作品為主,其餘各篇也都承襲屈賦的形式,感情奔放,想象奇特。與《詩經》古樸的四言體詩相比,楚辭的句式較活潑,句中有時使用楚國方言,在節奏和韻律上獨具特色,更适合表現豐富複雜的思想感情。

《楚辭》部分作品因效仿楚辭的體例,有時也被稱為“楚辭體”或“騷體”。“騷”,因其中的作品《離騷》而得名,故“後人或謂之騷”,與因十五《國風》而稱為“風”的《詩經》相對,分别為中國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鼻祖。後人也常以“風騷”代指詩歌,或以“騷人”稱呼詩人。

《楚辭》是我國最早的浪漫主義詩歌總集,在詩壇開創了一種文學傳統,即今人視為“浪漫主義”詩風的一派都無一例外受其啟發,從中汲取精神與藝術的滋養。《楚辭》也是中國第一部有作者的詩集。由屈原及後學所作,至漢代劉向編輯成書。屈原正直,忠貞不屈,不為故俗所囿的品格都使他成為後世中國知識分子的楷模和典範。

作品目錄

劉向輯錄的《楚辭》隻有16卷,16篇;但傳世通行本《楚辭》多是17卷,17篇,這是據《楚辭》最早的完整注本王逸的《楚辭章句》而來,後者加上一篇自己的作品《九思》。

劉向《楚辭》、王逸《楚辭章句》原書早已毋見,至宋洪興祖的《楚辭補注》篇章内容上承《楚辭章句》,通常被認為較保持原貌,因此,現通行的版本的篇目結構,基本依以《楚辭章句》為祖的《楚辭補注》等為據。

編目數量

詳細題目

作者

作品著作歸屬之歧說備注(僅列部分觀點)

離騷(1篇)

離騷

屈原

胡适《讀楚辭》認為屈原為傳說,何天行《楚辭作于漢代考》、朱東潤《離騷以外的“屈賦”》等,幾全否定屈原存在或其著作權

九歌(11篇)

東皇太一

屈原

遊國恩《屈原》認為“九歌”(全文)民間口頭創作,屈原改寫;許笃仁《楚辭識疑》“九歌(全文),系司馬相如等作品”。

雲中君

屈原

湘君

屈原

陳子展《楚辭直解》認為《湘君》與《湘夫人》應合一

湘夫人

屈原

大司命

屈原

陳子展《楚辭直解》認為《大司命》與《少司命》應合為一

少司命

屈原

東君

屈原

河伯

屈原

山鬼

屈原

國殇

屈原

禮魂

屈原

梁啟超《屈原研究》認為“禮魂”僞作,應是《九歌》之亂辭

天問(1篇)

天問

屈原

九章(9篇)

惜誦

屈原

陸侃如、馮沅君合著《中國詩史》認為“僞作嫌疑”

涉江

屈原

哀郢

屈原

抽思

屈原

懷沙

屈原

思美人

屈原

洪興祖斷僞作,《中國詩史》疑僞作

惜往日

屈原

洪興祖斷僞作,《中國詩史》認為“僞作嫌疑”,吳汝綸疑為僞作,曾國藩《求阙齋讀書錄》斷僞作

橘頌

屈原

洪興祖斷僞作聞一多《論九章》,認為僞作

悲回風

屈原

洪興祖斷僞作《中國詩史》認為是“僞作嫌疑”

遠遊(1篇)

遠遊

屈原

陸侃如、遊國恩、茅盾和郭沫若《屈原研究》認為非屈原作

蔔居(1篇)

蔔居

屈原

蔡靖泉《楚文學史》、茅盾《楚辭與中國神話》認為僞作郭沫若《屈原研究》認為非屈原作

漁父(1篇)

漁父

屈原

蔡靖泉《楚文學史》、茅盾《楚辭與中國神話》認為僞作郭沫若《屈原研究》認為非屈原作

九辯(1篇)

九辯

宋玉

招魂(1篇)

招魂

一說宋玉

王逸注作者宋玉,明焦竑後一說屈原,現代各襲說法

大招(1篇)

大招

一說景差

王逸注“或曰景差”,朱熹《楚辭集注》認為景差,葛立方《韻語陽秋》認為屈原,胡應麟《詩薮》認為唐勒,梁啟超認為僞作

惜誓(1篇)

惜誓

一說賈誼

王逸注作者“疑,不能明”;一說賈誼

招隐士(1篇)

招隐士

淮南小山

王逸注作者淮南小山,《文選》認為屈原

七谏(7篇)

初放

一說東方朔

王逸注《七谏》作者東方朔。

沈江

一說東方朔

怨世

一說東方朔

怨思

一說東方朔

自悲

一說東方朔

哀命

一說東方朔

謬谏

一說東方朔

哀時命(1篇)

哀時命

嚴忌

即莊忌,本姓莊,東漢時因避明帝劉莊諱,改為嚴

九懷(9篇)

匡機

一說王褒

通路

一說王褒

危俊

一說王褒

昭世

一說王褒

尊嘉

一說王褒

蓄英

一說王褒

思忠

一說王褒

陶壅

一說王褒

株昭

一說王褒

九歎(9篇)

逢紛

劉向

離世

劉向

怨思

劉向

遠逝

劉向

惜賢

劉向

憂苦

劉向

愍命

劉向

思古

劉向

遠遊

劉向

九思(1篇)

九思

王逸

洪興祖《楚辭補注》“恐其(王逸)子延壽之徒為之爾”

注1:本表據《辭海》及《楚辭章句疏證》國學網,一些參考附文注。

注2:幾乎每篇作品歸屬權都曾有歧說,表中僅列部分有代表性觀點。

作品影響

《楚辭》對中國文學的發展有極其深廣的影響,幾乎每個文學領域,各個不同的體裁的文學都不同程度存在它的身影。鄭振铎在《屈原作品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影響》一文中給予《楚辭》極高的評價:“像水銀瀉地,像麗日當空,像春天之于花卉,像火炬之于黑暗的無星之夜,永遠在啟發着、激動着無數的後代的作家們。”

騷體

騷體文學包括楚歌和楚賦,它們有二個共同特點:其一是以《楚辭》中作品為模拟範式,其二是“兮”的大量運用;後者構成了騷賦有别于其他作品最明顯的外在标志。劉邦《大風歌》、漢武《秋風辭》等帝王作品,以至整個兩漢魏晉騷體都是《楚辭》的繼承者。

胡國瑞《魏晉南北朝文學史》曾指出“包括建安到魏末的抒情小賦言,可說都遠襲楚辭”。唐崇詩,文壇中心在詩,但韓愈、柳宗元、皮日休三家為代表的騷體作家,在中晚唐複興。宋至清,據姜亮夫《楚辭書目五種》第三部《紹騷偶錄》,這一時期作騷體作品有50人,約110題,共計作品300餘篇。這些,都是直接起源于《楚辭》。

賦體

賦體文學出于“楚辭”。這裡的“楚辭”指屈原開創的文學形式,包括《楚辭》之前的就流行于世、有可能未進入《楚辭》的楚辭體作品。賦體的形成前人有多說,從大的方面上講,它與《詩經》傳統、戰國諸子文風、縱橫家排比論辯的氣勢不無關系,然而最重要、最直接的淵源則是“楚辭”。

從句型上看,賦體文有的全部或大部運用騷體句,如枚乘《七發》等;有的大量運用散句的散體賦,如之後宋代蘇轼《前赤壁賦》等。從題材上和描寫手法看,賦體文的主要題材是約定俗成的,構思方法有規可循,這種類型化傾向來自前代的模仿,由于《楚辭》提供最典麗優雅的榜樣。

後世賦便多仿而作,劉熙載《藝概》說司馬相如的《大人賦》出于《遠遊》,曹植《洛神賦》出于《湘君》《湘夫人》等;郭沫若甚至說《遠遊》是《大人賦》的初稿,張衡的《思玄賦》簡直是《離騷》的翻版,這些說法雖不盡然,但可見《楚辭》對賦體的貢獻。

詩歌

《楚辭》是公認的與《詩經》并峙的一座詩的豐碑,它創造了新的詩體,對詩歌的發展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首先,《楚辭》開創性地打破了《詩經》四言為主,重章疊韻的體式;其次,《楚辭》豐富了詩歌的題材,拓展了詩歌的表現領域,如招隐詩、遊仙詩等便是直接從《楚辭》孕育出來的,政治詠懷詩等,受《楚辭》的影響亦很大;最後,最重要的是,《楚辭》在詩壇開創了一種文學傳統,今人視為“浪漫主義”詩風的一派都無一例外受其啟發,從中汲取精神與藝術得滋養。屈原、阮籍、李白,以至于龔自珍等的作品,正是此種浪漫主義詩風的體現。

散文

散文是與韻文相對的,《楚辭》雖然是韻文,但它對散文的作用也很明顯。首先,它具備散文因素,如句式上長短不齊,有散文化傾向;如它結構抒發胸臆,辭章安排與散文通;如内涵上既可抒情又可言志,可論說也可質疑,與散文相接等。因此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稱《史記》為“無韻之《離騷》”。其次,它開創的寫法如問對及謀篇構思的方法,為散文所汲取。

如《蔔居》《漁父》都是一問一答,活潑有趣,後世類似文章連綿不絕,因此《文選》專門設“對問”、“設論”這類文體,《文心雕龍》也歸入雜文。從東方朔的《答客難》到柳宗元的《愚溪對》無不從這種思路來。孫綜在《山曉閣選唐大家柳柳州全集》中評“屈子澤畔行吟,柳州愚溪對答,千古同慨”。第三,是騷體句入散文。在散文體中插入騷體句,可以抒懷、可以勵志,猶畫龍點睛,向為文章家習用。

戲劇

戲劇是綜合性的表演藝術,《楚辭》對戲劇的貢獻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部分作品包含了某些戲劇成分,如《九歌》,本身就是迎神娛神的歌舞樂章,就其文學的意義說則是先秦一部戲劇。王國維《宋元戲曲考》直言為戲曲“萌芽”:“是則靈之為職,或偃蹇以象神,或婆娑以樂神。蓋後世戲劇之萌芽,已有存焉者矣”。

另一個方面,是《楚辭》中人物在戲劇的表現。其中,僅屈原的事迹,據馬曉玲《引商刻羽吊屈原》一文:曆代的雜劇、傳奇等有近二十種(包括未完成品),其作者包括睢景臣、吳弘道、徐應乾、袁晉、汪柱、顧彩、丁澎、李東琪等,鄭瑜《汨沙江》(雜劇)、尤侗《讀離騷》(雜劇)、周樂清《紉蘭佩》(雜劇)、張堅《懷沙記》(傳奇)、胡盍朋《汨羅沙》(傳奇)等,今仍存世。近代,《楚辭》故事更是大量劇增,可說《楚辭》已融入戲劇文化中。

小說

相對而言,《楚辭》與小說關系較疏,隻是一種文學的交融與滲透。《楚辭》對小說的貢獻,主要表現在:其一,是想象空間的拓展,如《九歌》對神的思戀追求之于後世人神戀的啟發,如《離騷》《遠遊》的騰雲駕霧之于後世神怪小說的參照,如《招魂》之于志怪小說的借鑒作用,等。其二、題材故事的滲透,如王嘉《拾遺記》卷一十記洞庭山,又如沈亞之《屈原外傳》等,都将屈原入小說并神化。而關于屈原的傳說故事,更是于今不絕。乃至“戲說”成風。

版本介紹

《楚辭》的版本系統是比較複雜的,由于其在中國文學史乃至中國社會的獨特地位,使其從輯錄之前到流傳過程,幾乎每一個環節、細節都産生或曾經産生不同的歧說——在“五四”前後疑古思潮泛濫情況下,甚至連屈原的存在與否,也曾引起争議,亦有全盤否認《楚辭》有先秦作品的。

古版流傳

劉向《楚辭》的原貌早已不見,但約100多年後成書的王逸《楚辭章句》,一直公認是首部完整注疏《楚辭》的版本,也是最完整的注本,因為劉安的《離騷傳》,劉向、揚雄作的《天問》注解,東漢的班固、賈逵作的《離騷章句》,都隻是“楚辭”或《楚辭》的某一篇作品而已。因此,後人幾乎僅能憑借王逸《楚辭章句》為主,了解劉向的《楚辭》。

王逸《楚辭章句》上承劉向《楚辭》,但它原版早亡,現存主要版本有:1518年(明正德十三年戊寅刊本),北京圖書館藏;明嘉靖中複宋本十七卷,上海圖書館藏;1571年(明隆慶五年辛未)豫章王孫用晦夫容館複宋本十七卷,前附《楚辭疑字直音補》一卷,上海圖書館藏;1586年(明萬曆十四年丙戌)馮紹祖校勘本;等。此外,繼承王逸《楚辭章句》最受重視的版本是宋洪興祖《楚辭補注》。然而,按王逸《楚辭章句》“自序”,劉向的《楚辭》應為十六卷,而現見版本的《楚辭章句》,卻是十七卷,多出了一篇王逸自作自注的《九思》,因此一直令人起疑,甚至有懷疑其作真僞者。王興祖《楚辭補注》則認為隻是後人加入,“逸不應自為注解,恐其子延壽之徒為之爾”。

洪興祖的《楚辭補注》的,本旨是補王逸《楚辭章句》之未備,故取名“補注”,是公認較為全面保留《楚辭章句》、乃至上接劉向《楚辭》的着作。在《楚辭》早佚,《楚辭章句》原貌不見得情況下,《楚辭補注》遂成為最主要的追溯《楚辭》的版本。該書同樣十七卷,在承襲《楚辭章句》内容上,作進一步《楚辭》的補注及闡發等,客觀上也留住了已經失傳的隋唐以前及洪氏同時代的遺說。

《楚辭補注》版本較多,主要有:明複刻宋本,浙江圖書館藏;明崇祯中汲古閣重刊宋本,北京圖書館藏;清素位堂刊本,北京圖書館藏;清文津閣、文瀾閣《四庫全書》本;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丙午)《惜陰軒叢書》仿汲古閣本,等。

今本讀物

經過兩千多年的曆史發展,《楚辭》已經成為中國古代文學殿堂中的一門顯赫之學。如果打算從一般的角度,對現存的楚辭作品進行閱讀的話,可以參考如下一批由現代學者撰寫的讀本、文獻資料。

《楚辭入門》,梅桐生着,貴州1991年版;該書對楚辭研究所涉及的各個方面均有所述,深入淺出,體系完整。

《楚辭全譯》,黃壽祺、梅桐生合着,貴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收錄了王逸《楚辭章句》和朱熹《楚辭集注》中的全部作品,是于今最全的楚辭注釋本;該書每篇均有詳細的題解,通俗性、學術性兼備。

《楚辭今注》,湯炳正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為“中國古典文學叢書”的一種,每篇均有題解,注釋簡明。

《楚辭今繹講錄》,姜亮夫着,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姜被譽為現代楚辭學大師,是現代楚辭學研究專家中着述最豐者。此書共分12講,觀點明确,篇幅不大,簡明扼要。

《楚辭書目五種》,姜亮夫着,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61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重印;全書分為5部分,即楚辭書目提要、楚辭圖譜提要、紹騷隅錄、楚辭劄記目錄、楚辭論文目錄,是一部反映自漢以來各代學者研究考訂楚辭成就的目錄學着作。

《楚辭書目五種續編》,崔富章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崔為姜亮夫的學生,是前書的續編。

《屈原賦校注》,姜亮夫着,1957年版;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1987年修訂本;該書對屈原的全部作品進行了校注,共計25篇,是當代《楚辭》注本中的權威性讀本。

《屈原賦今譯》,郭沫若着,人民文學出版社1953年版,特點是由當代著名詩人來翻譯古代名作,是現代影響最為廣泛的譯文。

《屈原賦今譯》,姜亮夫着,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該書依照《屈原賦校注》的篇目,譯文采用了元曲的形式,譯法十分獨特。

《屈原集校注》,金開誠等着,中華書局1996年版;該書為“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的一種,吸收了大量現有成果,考證精當。

專業版本

1979年,楚辭學泰鬥姜亮夫接受國家教育部的指示,為挑選出來的全國重點大學講師(副教授)以上教工人員進行專門的楚辭學開班培訓。姜亮夫特為進修班開出必備的14部楚辭文獻。

這14部專業文獻分别是:

王逸的《楚辭章句》(夾附在洪興祖《楚辭補注》裡);洪興祖的《楚辭補注》;朱熹的《楚辭集注》;王夫之《楚辭通釋》;黃文煥的《楚辭聽直》;蔣骥的《山帶閣注楚辭》;戴震的《屈原賦注》;王闿運的《楚辭釋》;陳本禮的《屈辭精義》;朱駿聲的《離騷補注》;龔景瀚的《離騷箋》;劉夢鵬的《屈子章句》;胡文英的《屈騷指掌》;馬其昶的《屈賦微》。

此外,還有姜亮夫自己的着述:《楚辭書目五種》。他特别指出,這14部是一些派别、方法的代表,“不一定是第一流貨色”,“而第一流的貨色奇缺”。

上一篇:藝術團

下一篇:愛國者聯盟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