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子軍

童子軍

青少年社會性運動
童軍(又稱童軍運動,英文為Scouting,台灣舊制和香港舊制稱童子軍),是一個國際性的、非政治性的、非軍事性的、非政府性的(NGO)以及非營利性的(NPO)的青少年運動組織。它的目的是通過強調野外實踐活動的非正規教育,在身體、精神和智力上培訓青少年,使他們将來對社會作貢獻。[1]是一個相當多元的組織,也因此他們常在社會上扮演着建設性的角色。
    中文名:童子軍 外文名:Boy Scout 拼音: 近義詞: 反義詞: 屬性:培養青少年成為快樂健康有用 創始人:羅伯特·史蒂芬生·史密斯·貝登堡 種類:稚齡童軍,幼童軍等 起源:左握禮介紹給世界各國的童子軍 組織:世界童子軍總會=>各國童子軍總會

簡介

童子軍,為Boy Scout的譯名,它是一種野外活動的訓練方式,這種方法用以培養青少年成為快樂健康有用的公民。目前(截止2012年)全世界約有兩億五千多萬名童子軍。

由來

童軍的創始人是英國爵士羅伯特·史蒂芬生·史密斯·貝登堡先生,貝登堡鑒于當時英國青年道德堕落,體格衰弱,恐遭古代羅馬帝國亡國的覆轍,是故研發出一套可行的訓練方法試圖挽救這種危機。

貝登堡先生回憶兒時生活及軍中服務所得之經驗,并參考各民族訓練青年的優良方法,拟具一種兒童訓練的計劃。最初貝氏召集了20名兒童,到英國南部的白浪島舉行實驗性的露營,當時正值民國前五年(1907)年夏季,這應該算是世界童子軍成立的第一團了。

組織運動

世界童子軍總會=>各國童子軍總會=>地方童子軍會=>童子軍團=>小隊=>童子軍。童子軍運動開始于1907年,那時英國陸軍的中将羅伯特·貝登堡,在英國的白浪島舉辦第一次的童軍露營。貝登堡以他早期的軍事著作為基礎,在他的著作《童軍警探》(倫敦,1908年)寫下了童軍的原則,并受到叢林印地安人創辦人歐尼斯特·湯普生·西頓、基督少年軍創辦人威廉·亞力山大·史勿夫的影響和出版家西裡爾·亞瑟·培生的支持。在20世紀的前半期,這個運動發展成包括3個童軍年齡層(幼童軍、童軍和羅浮童軍)和3個女童軍年齡層(幼女童軍、女童軍和資深女童軍)。

童軍運動采用童軍運動方法,此方法強調以實際的戶外活動作為非正式的教育訓練方式,内容包括露營、木工、水上活動、徒步旅行、野外旅行和運動等。另外一個可明顯識别此活動的特色是童軍制服,主要是為了隐藏國家及社會地位之間的差異性和達到人與人之間平等而産生,常見的裝備有領巾、軍帽和可識别的主要服裝。而獨特的制服徽章包括了以百合花和三葉草圖案為主的組織徽章,還有榮譽徽章和布章等。

在2007年,童軍和女童軍共有超過3800萬成員,涵蓋216個國家和地區。統整這些運動的組織為世界童軍運動組織(WOSM,成員包括各國童軍組織和男女童軍組織)和世界女童軍協會(WAGGGS,成員包括各國女童軍組織和男女童軍組織)。

2007年也代表童軍運動已達百周年,世界各地童軍組織為了慶祝這一年而規劃許多活動。

種類

a.稚齡童軍(pre?cub?scout)===>六歲半至十歲半

b.幼童軍(cub?scout)===>八歲至十二歲

c.童子軍(boy?scout)===>十一歲以上

d.行義童子軍(senior?scout)十四歲以上

e.海童軍(sea?scout)及空童軍(air?scout)===>十五歲以上

f.羅浮、蘭傑童子軍(rover?ranger?scout)==>十七歲以上

軍徽

産生

徽章取自在地圖上用于導向北方的“指北針”。此徽章的用意,在提醒每一位童軍必須像指北針那樣真實可靠地維護童軍的理想,邁向正确方向。

含義

三個尖端,代表“童軍諾言的三項主要内容”

兩邊的五角星星,代表“真理與知識”

環繞周圍打結的繩子,代表“童軍運動的團結”,無論如何拉,也拉不開,越拉反而越緊,代表童軍運動更為團結。

顔色

徽章采用白色而以紫色為底。白色,代表純潔。紫色,代表領導與幫助他人。

尺寸

2.2cm直徑之刺繡或編織之布徽。4.4cm直徑之刺繡或編織之布徽。1.2cm直徑銀底或鋁底之胸針。

注意事項

制作旗幟時之比例:旗幅長寬為3:2,擺置中央之童軍徽大小為1.25之比例。制作時,徽章内部之圖樣與周圍結繩之比例不得任意變更。

世界總部鼓勵世界各會員國使用世界童軍徽,希望每一童軍都佩戴世界童軍布徽或胸針,使更多人能認識或認同童軍運動。世界童軍徽系經世界童軍領袖會議通過後頒訂,并在許多國家都辦妥專利登記,不得任意制作或做為商業用途。各國童軍總會制作世界徽,必須與世界總部簽約才能授權制作,并每年依據制作數量,繳交權利金。

左握禮

世界各國童子軍相遇時,不論穿制服與否,隻要知道對方是童子軍都通行左握禮。在左握的同時,右手亦舉起做三指記号,并且面帶笑容注視對方。左握禮的方法,是将左手的手指伸直,拇指和小指與中間的三指分開與對方的左手互握,這也是童子軍的一種暗号,因為大部分人的心髒都偏向左邊,這也表示了大家都是朋友兄弟,特别親切的意思。左握禮的起源,是原由當年的貝登堡将軍駐防非洲,看到當地兩個土人種族,時常彼此作戰,互不相讓,損失慘重。有一天,他們突然了解和善相處較為好些,于是就将手中所時的茅與盾丢棄,他們相遇時,就伸出左手緻敬,以示為攜帶武器。這樣方能使對方相信是友善的對待。因此,貝登堡将軍把左握禮介紹給世界各國的童子軍采用。

争議

自從1900年代早期創立童軍運動以來,童子軍運動有時會被卷入社會争論當中,像是在美國南部的非裔美國公民權抗争(導緻美國内戰的起因)、和印度的印度的印度獨立運動在南非,童軍運動是當時英國殖民時期引入,為的是要增強其統治權力,但後來卻因南非童軍引用童軍規律的精神(童軍是其他童軍夥伴的兄弟)使得大英帝國的統治合法性受到挑戰,并且遭到全體童軍要求其完全的大英帝國公民權。2000年以來,大部分童軍組織因為不允許無神論者、不可知論者和同性戀者參與而遭到公衆批評。

民國時期

1912年2月25日,嚴家麟在武昌文華書院創建了中國童子軍[第一團,這是民國史上最早的一支童子軍,後來民國政府因此将2月25日定為中國童子軍節。次年,上海華童公學、青年會中學等也相繼建立了童子軍組織,并成立了“上海中華童子軍會”,這些組織多由教會學校主辦,教練也由外國人擔任。由于參加人數少、組織訓練很不健全,并未引起國人的關注。

1915年第二屆遠東運動會在上海舉行,上海各校400多名童子軍參加了運動會的表演、檢閱及運動場上的服務。他們出色的演技和優良的服務赢得了人們的贊賞,童子軍由此開始得到國人的關注。運動會後,各地教育界人士召開會議,号召在全國範圍内提倡、推廣童子軍組織。

1915年11月,“中華全國童子軍協會”在上海成立,廣州、南京、漢口、北京、天津等地設立了分會。童子軍組織由此遍布全國。

1924年,由江蘇省教育廳和教育會撥款選派童子軍6人,在教練李啟藩等人率領下參加國際童子軍總會在丹麥哥本哈根舉行的第二次國際童子軍大會,這是中國童子軍參加國際童子軍運動的開始。在這次大會比賽中,中國童子軍取得了總分第五名的好成績。

1926年3月5日,中國國民黨第二屆中央常務委員會第12次會議正式通過組織“中國國民黨童子軍”的提案,這是國民黨組建童子軍的開始。此後,中國童子軍節也改為了3月5日。

1927年6月10日,國民黨中央訓練部設立了“中國國民黨童子軍司令部”,委任張忠仁為司令,令其即日組織童子軍,領導和辦理全國童子軍事務。到1927年底,南京共組成童子軍6團,蘇、浙、滬、皖、鄂、湘、平津等省市組成16團,此外尚有新組織的40餘團也正在審查登記中。

1929年,中國國民黨童子軍司令部改組為“中國童子軍司令部”,由中央訓練部部長何應欽兼任司令。

1930年4月18日-22日,第一次全國童子軍總檢閱和大露營在南京小營舉行,蔣介石親自到會檢閱并作了訓詞。1932年4月,國民黨中央常會決定成立“中國童子軍總會”,以蔣介石為總會長,戴季陶、何應欽為副會長。1934年6月,教育部成立了中國童子軍理事會,朱家骅、陳立夫、張治中等15人任第一屆理事,蔣介石為理事會會長,戴季陶為副會長,王世傑為理事長。同年11月1日,中國童子軍總會正式宣告成立。中國童子軍總會為全國童子軍的最高領導機構,但實際工作則由童子軍全國理事會負責。

1936年10月,童子軍總會在南京陵園新村舉行第2次全國童子軍大檢閱和大露營,全國30個省市的10726名童子軍參加了這次大集會。據童子軍總會統計,當時向總會登記的童子軍人數已達20餘萬。

抗戰時期,童子軍組織遭到日僞嚴重破壞,1937年9月,日本占領北平後,即明令布告取消中國童子軍組織。南京淪陷後,童子軍總會所在地亦被日軍改為神社。直到抗戰勝利後,中國童子軍才有了一定的恢複和發展,但其規模再也未曾達到抗戰前的水平。

上一篇:希克蘇魯伯隕石坑

下一篇:核彈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