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皮

秦皮

木犀科植物白蠟樹的樹皮
秦皮是木犀科植物苦枥白蠟樹、白蠟樹、尖葉白蠟樹或宿柱白蠟樹的幹燥枝皮或幹皮。生長于山坡、疏林、溝旁。分布遼甯、吉林、河北、河南、内蒙古、陝西、山西、四川等地。味苦、澀,性寒。主治:清熱燥濕、收澀止痢,止帶,明目。用于熱毒瀉痢、赤白帶下、目赤腫痛、目生翳障。
  • 藥品名:
  • 外文名:
  • 别名:
  • 是否處方藥:
  • 主要适用症:
  • 主要用藥禁忌:
  • 劑型:
  • 運動員慎用:
  • 是否納入醫保:
  • 批準文号:
  • 藥品類型:
  • 中文學名:秦皮
  • 中文别名:梣皮
  • 分布:遼甯、吉林、河北、河南、内蒙古、陝西、山西、四川等地
  • 毒性:無毒

概述

秦皮出自《神農本草經》、陶弘景:秦皮,俗雲是樊槻皮,而水漬以和墨書,色不脫,微青。且亦殊薄,恐不必耳。俗方惟以療目。《唐本草》:秦皮,樹似檀;葉細,皮有白點而不粗錯。取皮水漬,便碧色,書紙看背,青色者是。俗見味苦,名為苦樹。亦用皮,療眼有效。以葉似檀,故名石檀也。

《綱目》:秦皮,其木小而岑高,故因以為名。人訛為桪木,又訛為秦木。或雲本出秦地,故得秦名也。

原生形态

白蠟樹是落葉喬木,高10-12米;樹皮灰褐色,縱裂。芽闊卵形或圓錐形,被棕色柔毛或腺毛。小枝黃褐色,粗糙,無毛或疏被長柔毛,旋即秃淨,皮孔小,不明顯。

羽狀複葉長15-25厘米;葉柄長4-6厘米,基部不增厚;葉軸挺直,上面具淺溝,初時疏被柔毛,旋即秃淨;小葉5-7枚,硬紙質,卵形、倒卵狀長圓形至披針形,長3-10厘米,寬2-4厘米,頂生小葉與側生小葉近等大或稍大,先端銳尖至漸尖,基部鈍圓或楔形,葉緣具整齊鋸齒,上面無毛,下面無毛或有時沿中脈兩側被白色長柔毛,中脈在上面平坦,側脈8-10對,下面凸起,細脈在兩面凸起,明顯網結;小葉柄長3-5毫米。

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枝梢,長8-10厘米;花序梗長2-4厘米,無毛或被細柔毛,光滑,無皮孔;花雌雄異株;雄花密集,花萼小,鐘狀,長約1毫米,無花冠,花藥與花絲近等長;雌花疏離,花萼大,桶狀,長2-3毫米,4淺裂,花柱細長,柱頭2裂。

翅果匙形,長3-4厘米,寬4-6毫米,上中部最寬,先端銳尖,常呈犁頭狀,基部漸狹,翅平展,下延至堅果中部,堅果圓柱形,長約1.5厘米;宿存萼緊貼于堅果基部,常在一側開口深裂。花期4-5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

常在山地呈半野生狀态。性耐瘠薄幹旱,在輕度鹽堿地也能生長。植株萌發力強,材理通直,生長迅速,柔軟堅韌,供編制各種用具;樹皮也作藥用。

性狀

皮呈卷筒狀或槽狀,長10~60cm,厚1.5~3mm。外表面灰白色、灰棕色至黑棕色或相間呈斑狀,平坦或稍粗糙,并有灰白色圓點狀皮孔及細斜皺紋,有的具分枝痕。内表面黃白色或棕色,平滑。質硬而脆,斷面纖維性,黃白色。氣微,味苦。幹皮為長條狀塊片,厚3~6mm。外表面灰棕色,具龜裂狀溝紋及紅棕色圓形或橫長的皮孔。質堅硬,斷面纖維性較強。長短不一的絲條狀。外表面灰白色、灰棕色或黑棕色。内表面黃白色或棕色,平滑。切面纖維性。質硬。氣微,味苦。

炮制

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絲,幹燥。

用藥禁忌

脾胃虛寒者忌服。《本經逢原》:胃虛少食者禁用。

藥理作用

1、消炎、鎮痛作用

2、秦皮有利尿作用

3、其他作用:有某些抗血凝作用

生藥材鑒定

顯微鑒别

木栓層為5-10餘列細胞。栓内層為數列多角形厚角細胞。皮層較寬,纖維或石細胞單個散在或成群。中柱鞘部位有石細胞及纖維束組成的環帶。韌皮射線寬1-3列細胞;韌皮纖維束成層排列,每層2-10列纖維,纖維壁極厚,胞腔點狀,纖維層中有時伴有石細胞。本品薄壁細胞含多數澱粉粒和草酸鈣砂晶。

理化鑒别

1、取藥材少許,加熱水浸泡,浸出液在日光下可見碧藍色熒光。

2、取粉末1g,加95%乙醇10ml,回流10min,濾過,取醇溶液2滴入試管中,加水10ml稀釋,在反射光下顯天藍色熒光(檢查馬栗樹皮甙)。另取醇溶液1ml,加1%三氯化鐵試液2-3滴,呈暗綠色,再加氨試液3滴,以5倍水稀釋,對光觀察顯深紅色。

3、薄層色譜取粉末1g,加乙醇10ml,加熱回流10min,放冷,濾過,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馬栗樹皮甙和馬栗樹皮素,加乙醇制成每1ml各含5mg的混合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3μl,分别點于同一矽膠G薄層闆上,以甲苯-醋酸乙酯-甲酸-乙醇(3:4:1:2)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在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顔色的熒光斑點。

上一篇:鹽酸四環素

下一篇:诃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