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尚往來

禮尚往來

漢語成語
禮尚往來(拼音:lǐ shàng wǎng lái)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于西漢·戴聖《禮記·曲禮上》。禮尚往來指在禮節上注重相互往來,多用于人際關系;也用于比喻施以怎樣的行為,即以怎樣的行為回報。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1]
  • 拼音:lǐ shàng wǎng lái
  • 名稱:禮尚往來
  • 出處:西漢·戴聖《禮記·曲禮上》
  • 用法:褒義謂語
  • 例句:雯青顧全同僚的面子,也隻好~,勉強敷衍。(清·曾樸《孽海花》第六回)
  • 釋義:指禮節上應該有來有往,不是指送禮。現也指以同樣的态度或做法回答對方。
  • 結構:聯合式

成語出處

西漢·戴聖《禮記·曲禮上》:“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禮尚往來”。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孔子在家收弟子開壇講學,引起了魯定公的重視。當時魯國政權掌握在季孫、孟孫、叔孫三家手中,以季孫權力最大。當季平子死了以後,其家臣陽虎(亦稱陽貨)囚禁了其子季桓子,專了季氏的政,這也就相當于專了魯國的政。陽虎為了加強治理能力,便想拉攏孔子出來做官,以壯大自己的聲勢。據說,有一天,陽虎專程去看望孔子,孔子聞知後即借故不見他。陽虎就想了一個讓孔子見他的辦法,他再次去看望孔子的時候,給孔子留下了一隻烤乳豬,因為他知道孔子是最講究“禮尚往來”的。果然,孔子見了禮物後,不得不去拜謝回訪,但孔子也很聰明,他找了一個陽虎不在家的時間。不過,讓孔子沒想到的是,在路上,兩人還是相遇了。

成語寓意

在周人看來,“禮尚往來”應該是全民性的。《禮記·曲禮上第一》中明确說,禮的原則,是要求自己謙卑而尊重他人。即使當小販的那樣身份低微的人,也都有自尊心,也都有值得尊重的地方,何況那些既富且貴的人。富貴者懂得禮儀,就不會驕奢淫逸。貧賤者懂得禮儀,就不會失去這裡把禮尚往來的本意說得清清楚楚了,就是尊重人的自尊心,就是相互“勸進”。禮尚往來是一種禮貌,也是人際交往的一個基本原則。

所謂“禮”可以是禮品、禮物,也可以是一種禮節、禮貌,還可以是相互的幫助與支持。禮品、禮物的交換,是為了聯絡關系,增進感情。人與人交往,講求平等、真誠、适度。真誠之下,禮物甚至禮節都是次要的外在表現。缺乏真誠,即使禮品豐厚,禮節周全,也失去了相互交往的真正意義。人與人的交往中,來而不往非禮也。但是社會生活中,禮尚往來卻非常容易出現偏差。普遍存在的是炫耀攀比之風,或者是送禮行賄之風,這些都大大地超越了度,屬于緻人不仁不義的惡俗。在禮品上炫耀貴重,是要以财壓人,給人帶來不快;為了利益行賄送禮,更是增加人的貪欲,緻人違法。這些行為實際上都失去了“禮”的本義。

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禮尚往來”指在禮節上注重相互往來,多用于人際關系;也用于比喻施以怎樣的行為,即以怎樣的行為回報。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運用示例

西漢·司馬遷《史記·樂書》:“故禮有報而樂有反。”裴骃集解引孫炎曰:“報謂禮尚往來,以勸進之。”五代·王定保《唐摭言·進士歸禮部》:“夫禮尚往來,來而不往,非禮也。”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九十六回:“(蔺)相如亦請于秦王曰:‘禮尚往來,趙既進十五城于秦,秦不可不報。亦願以秦之鹹陽為趙王壽!’”

成語辨析

禮尚往來—投桃報李

“禮尚往來”于“投桃報李”意義相近,兩者皆有相互贈禮的含義;區别在于“禮尚往來”指在禮節上注重相互往來,更加側重于禮節;“投桃報李”指送給我桃子,回敬他李子,用來比喻相互贈送答謝,更為側重答謝。

上一篇:

下一篇:鳥的天堂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