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寶鎮

福寶鎮

川黔交界,四川盆地南緣
合江縣福寶鎮,1949年前稱佛寶鎮,地處川黔交界,四川盆地南緣,是國家AA-風景名勝區,省級小城鎮試點鎮和曆史文化古鎮。全鎮幅員面積267.9km2,轄29個行政村,148個農業生産合作社,4個街道居委會,33個居民小組,總人口33,406人,其中農業人口29,700人,鎮域經濟以糧食、畜牧業、林業、旅遊業為主。[1]
  • 中文名:福寶鎮
  • 外文名:
  • 别名:
  • 行政區劃代碼:
  • 行政區類别:鎮
  • 所屬地區:四川省合江縣
  • 地理位置:
  • 面積:
  • 下轄地區:回龍橋社區、天堂壩社區等
  • 政府駐地:福寶場
  • 電話區号:0830
  • 郵政區碼:646200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季候
  • 人口數量:
  • 著名景點:玉蘭山國家森林公園,福寶古鎮,天堂壩景區
  • 機場:
  • 火車站:
  • 車牌代碼:川E
  • 地區生産總值:

概況

福寶古鎮距離合江縣城42公裡,距泸州市有103公裡,是國家級富包森林公園的門戶,古鎮始建于元末明初,到明末清初已"積衆數百家,可為巨鎮",成為大漕河流域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心。建鎮時因交通極不方便,謀生艱難,故以廟宇興場,得以取名佛保場,後因在一次大火後重建,在正街上挖到一直徑七尺大的鵝卵石,後改名為佛寶新場。解放後更名為福寶場。蒲江由南向北從古鎮西邊穿過,白色溪回龍河羽區于古鎮而經三面,。500多年的滄桑,富寶古鎮仍然保存着以前的建築格局。在0.3平方公裡的小鎮上,百分之95是明清建築;有100多家古店鋪和三宮八廟。

福寶鎮屬亞熱帶氣候區,植被為常綠闊葉林帶。鎮内天然物種豐富,有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植物桫椤、水杉、紅豆杉等。野生動物種類多,有豹貓、野豬、猴子、山羊、竹牛、竹雞等上百種。福寶鎮元興桫椤溝、蒲江漂流、高村岩墓群、福寶古鎮等景點吸引無數文人墨客、詩人、畫家前往旅遊觀光。著名電視劇《米》、《傻兒司令》、《狂》、《世紀人生——董竹君》等片在此拍攝,享有川南影視基地的美稱。

福寶鎮始建于宋末,明清時已初具規模。古鎮依山傍水,五橋相通,三水相彙,鎮周青山翠疊,河岸綠竹搖風。高處望去,高低錯落、鱗次栉比的屋宇千姿百态,排排吊腳木樓随山勢起伏,錯落有緻。鎮内小街寬不過三四米,窄處僅容一人過,全系青石闆鋪就,石階起起落落,蜿蜒上騰伸向前方。房舍多為明清風格的木結構建築,一般是一樓一底、前店後宅的格局,灰瓦、白牆、青石闆的天井,具有典型的川南民居的風格。古鎮三宮八廟殘存的寺院、佛塔、雕塑、繪畫等散發着悠久曆史文化和建築藝術的光輝。

曆史沿革

福寶鎮位于合江縣東南部,距縣城42千米。是四川省十大古鎮之一。

2002年,面積267.9平方千米,轄29個行政村148個村民小組,4個居委會,總人口33642人,其中農業人口29438人。

2004年,面積267.9平方千米,轄29個村、1個社區,總人口35000人,其中農業人口28956人。2006年,撤銷天堂壩鄉,并入福寶鎮

2007年11月5日,合江縣人民政府《關于福寶鎮适度調整村級規模的批複》(合府發[2007]283号):撤銷分水村,并入紅岩村;撤銷方坵村,并入鯉魚村;撤銷茶店村,并入高村村;撤銷正大村,并入鹿鳴村;撤銷幹溪村,并入打撮壩村;撤銷大皇山村、松月寺村,并入聶石壩村;撤銷元門村,并入鶴招嶺村;撤銷棗木村,并入騎龍村;撤銷堯嘴村,并入渡口村;撤銷飛蛾村,并入大亨村;撤銷枝園村,并入岩口村;撤銷劉坪村,并入福田村;撤銷周坪村,并入穆村;撤銷放生坪村,并入楊塝村;保留燕口村、互愛村、硝岩村、銅鼓村。

原天堂壩鄉位于合江縣東南部,南面與重慶江津市四面山接壤,西南毗鄰貴州省赤水市和習水縣。距縣城81千米。2002年,面積172.4平方千米,轄4個行政村19個村民小組,1個居委會,總人口3295人。2004年,面積172.4平方千米,轄4個行政村19個村民小組,1個社區,總人口3291人。

旅遊景點

回龍街

福寶鎮現保存最完整的一條古街,沿回龍橋而上,在大青石鋪成的街道兩旁,民房一間靠一間、大小不一,形成九龍巷、劉家巷、包青巷、柴市巷、雞市巷等五條巷道,街道全長450米,寬1.5--8.0米,是當時最熱鬧的繁華地段,并有回龍橋、三宮八廟、惜字亭等古建築掩映其中。

回龍橋

回龍橋建于道光二十年,全長25米,橋面寬4米,拱高6米,橋的中央部位镌雕有一條龍,橋中挂有劍,雄跨于白色溪上(回龍河),橋街全用大青石鋪就,欄杆是大青石雕刻成歇山式房頂式樣,是當時福寶大漕河唯一的一座石拱橋。

惜字亭

惜字亭建成于乾隆五十五年庚戌天中月,共六層八方,仿八卦圖型,高八米,每層每方都刻有深浮雕圖案,且不相同,是"天後宮"燒錢化紙的地方,所以又叫"字庫",俗稱"化錢爐"。

三宮八廟

清源宮、萬壽宮、天後宮、五祖廟、土地廟、張爺廟、禹王廟、火神廟、燈棚、王爺廟、觀音廟。布局合理,且格局基本完好,大都設有戲樓、廂樓、天井、闆壁、框架穿,雕梁畫棟現存一部分,除王爺廟、燈棚、觀音廟未在此街外,其餘的廟宇占地面積占了回龍街的五分之二,是相當集中的,帶動了民居的建築。

福寶古鎮依山而建,三面喚水,有“一蛇盤三龜”、“五橋鎖二江”之說。其實古鎮的選址符合自然,建築布局合理,功能完整,形式奇特,實屬少見。因而每條小巷,每座寺廟,每個院落,每處建築都是一幅旖旎的山鄉風情畫。

天堂壩景區

天堂壩景區在大槽河源頭,與貴州省習水縣的銀匠溝景區毗連。從合江縣城坐車,經福寶鎮,80公裡就到天堂壩。天堂壩景區長約30公裡峰回路轉,老樹枯藤。珍稀植物有:桫椤、水杉、篦子三尖杉、鵝掌揪、紅豆、銀杏等;珍稀動物有:金錢豹、灰鹿、鳳尾蝶、白鹇、紅腹錦雞等;景區内的丹霞地貌紅色岩石和綠色林海相映成趣。或山巒起伏,或溪流縱橫,或深山古木,或飛瀑流泉,景色各異,争相誘人。n

天堂壩景區有瀑布幾十處,其中以大鹿洞瀑布、洞坪瀑布、天堂瀑布最為壯觀,大小瀑布傾瀉激蕩,掀起滿天煙霧,轟然鳴響,數裡之外也能感受到其威勢。平灘映月、鏡泊通幽;石有蓮花異石,石人鎮關,獅子望蓮台;溝有天竺溝、刀關溝、杜鵑溝、神農溝;古迹有三元寨、武定門、川主岩;野生花草以寒蘭和杜鵑花著名;土産以蜂蜜和竹筍著名。氣候涼爽,空氣清新。溪流清淺,可以戲水;山徑林蔭,可以放歌;蛙鼓雜沓,可以垂釣;懸岩突兀,可以懷古。晴登山,雨泛舟,霜晨鹿鳴,雪夜虎嘯。早晨采一把帶露的杜鵑花,中午捉一筐鮮活活的紅螃蟹,晚上燒一堆雄旺旺的篝火。其樂也融融。

民風民俗

佛寶唢呐

每支唢呐由三部分構成,多選用枇杷樹或硬雜木雕杆,下部由竹編成唢呐狀,漆上黑漆,嘴部用銅,由樂師自制。佛寶唢呐分頭堂唢呐、中堂唢呐、小唢呐、叽叽小唢呐(超小唢呐)四種。頭堂唢呐口徑16厘米,長72厘米;中堂分大二堂、小二堂和三堂。大二堂口徑12厘米、長70厘米;小二堂口徑15厘米,長48厘米;三堂口徑12厘米,長45厘米;小唢呐口徑9厘米,長32厘米;叽叽唢呐口徑約5厘米,長約10厘米。頭堂、中堂和叽叽唢呐不常用。常用的是小唢呐。一個唢呐隊唢呐的多少決定唢呐隊的大小,一般不少于2至3支,有長唢呐(頭堂、中堂)的隊必須配小唢呐。每個唢呐隊要有竹節鼓、梆、盆鼓、堂鑼、缽、馬鑼等伴奏。

佛寶唢呐曲目繁多,具有獨特風格和表現的多樣性。有表現山野風光、動物情态和人的情緒三大類。其中,以表現人的情緒的樂曲為衆。表現林區風光的樂曲高昂壯闊,有高山流水,山洪奔瀉、岩頭滾石、林濤怒吼之氣。如唢呐《落地金錢》、鑼鼓《快二流》等。表現為動物情态的樂曲活潑機警,富有鮮明的動感。如唢呐《懶蛇出洞》、鑼鼓《撲燈蛾》等。在表現人的情緒的樂曲中,有的熱烈歡快,如唢呐《過街調》、鑼鼓《石不換》等,有的凄婉纏綿,如唢呐《水泗洞》、鑼鼓《懶翻身》等。

福寶高腔山歌

“福寶高腔山歌”是福寶産生、流傳并向川南黔北渝西地區傳播的一種古老而獨特的原生态山歌。福寶地處川南黔北渝西結合部,在漫長的曆史演進過程中,融合了巴蜀文化、夜郎文化與中原文化而形成獨特的山地文化。

福寶高腔山歌以七言為主,采用賦比興手法并以比興手法為衆,且保留了大量的入聲字。襯詞常用一連串的虛詞,多為開口音發聲。山歌體式有長調高腔和短調高腔,調式多漢族五聲調式中的徵調式、角調式,長調高腔多單二部曲式,短調高腔為一部曲式。山歌曲牌多,表現内容廣。唱腔高亢、粗犷,感染力大,穿透性強。

福寶高腔山歌伴随曆史演進的時空,孕育出許多歌事、歌俗、歌禮、歌規,形成豐富獨特的福寶高腔山歌文化。福寶高腔山歌源于先民農耕、漁獵、伐木等勞動。福寶高村東漢崖墓上一幅“漁耕圖”岩畫表明,福寶山歌在漢代已相當發育。明末清初時期,大批“湖廣”人遷居福寶,将中原歌謠融入福寶山歌,豐富了福寶山歌的形式和内容。到清末民初,福寶山歌由地頭歌唱發展到搭台賽歌,成為重要的社會文化形态。

福寶高腔山歌在漫長的曆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豐富的曲牌調式,生動地表現了人們的生活、勞動、内心世界和地域風情。福寶高腔山歌曲調分為長調和短調。長調高亢纏綿,短調清越流暢。長調為單二部曲式,第一部由兩句歌詞兩個樂句進行呈現和展開,第二部由襯詞組成的樂句加以補充和發展;短調為一部曲式,由起承轉合式的四句體樂段構成。

合江傩戲

傩,是古代民間逐疫驅邪的一種巫術儀式。驅趕邪魅時,人們口中不斷發出“傩”、“傩”的鎮喝之聲,故而這種活動便稱為“傩”。由于傩儀中人們頭戴面具,裝扮成各種威懾精怪的神靈形象,“傩”儀中實際上已經包含了一種戲劇行為,所以“傩戲”之名也就相應産生了。

四川傩戲遍布巴山蜀水,千姿百态,名稱繁多,有“慶壇”、“陽戲”、“傩願戲”、“梓潼戲”、“師道戲”、“鬼臉殼戲”等等稱謂。合江則稱“趙侯壇”或“端公戲”。

趙侯壇是屬慶壇類傩戲。它以隋朝嘉州刺史趙昱為壇神。因趙昱曆史上曾封侯,故尊稱趙侯。趙侯壇長期來流行于合江縣境内,相傳趙昱隋朝人氏,時與兄趙冕從師李珏、在四川道教聖地青城山修道。隋末,應朝廷之邀,出任嘉州刺史。任上,适逢犍為孽蛟作怪,水患淹沒莊稼、農舍。趙昱率領全縣軍民與孽蛟奮戰,并親自執劍入水。在沿岸軍民呐喊助威下,揮劍力斬孽蛟,平息水患。“州人頂戴,視為神明。”

為紀念其治水德政,在灌口立祠以祭,又因其排行老二,故世稱趙二郎,後人以“灌口神”水神祀之。唐太宗曾封其為神勇大将軍。唐明皇華蜀,加封為赤誠王。宋真宗時,崇道教為國教,又鑒于趙姓同宗,加封趙昱為道教真神,名“清源妙道真君”。合江是水路要道,境内江河遍布,因此極奉斬蛟治水的趙昱。每屆歲暮,人樂餘羨,用巫者拔除邪祟,鳴鑼、擊鼓、吹角、男扮女裝、歌舞達旦,名曰慶壇。慶壇時,在壇場正中立“正一玄皇上趙侯聖主”字牌,隆重祀之。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