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茶葉

碧螺春茶葉

中國十大名茶之一
碧螺春茶葉早在隋唐時期即負盛名,有千餘年曆史。傳說清康熙皇帝南巡蘇州賜名為“碧螺春”。[1]由于洞庭山地理環境獨特,四季花朵不斷,茶樹與果樹間種,所以碧螺春茶葉具有特殊的花朵香味。碧螺春以江蘇省吳縣太湖之濱的東、西洞庭山出産的茶葉為最佳。碧螺春條索緊結,蜷曲似螺,邊沿上一層均勻的細白絨毛。泡在開水中,杯中猶如雪片飛舞,慢慢舒展成一芽一葉。湯色碧綠,味道清雅,經久不散。
  • 中文名:碧螺春茶葉
  • 外文名:
  • 所屬行業:
  • 創始人:
  • 所屬公司:
  • 主要原料:茶葉嫩芽
  • 等 級:特一級、特二級、一級、二級、三級
  • 起始時期:隋唐時期
  • 産 地:江蘇省吳縣太湖之濱

特産概述

碧螺春茶葉,是蘇州著名特産,我國十大名茶之一。碧螺春是一種馳名中外的綠茶,自古就是茶中珍品,唐朝時就被列為貢品。據記載,碧螺春茶葉早在隋唐時期即負盛名,迄今已有千餘年曆史了。傳說清康熙皇帝南巡蘇州賜名為“碧螺春”。由于洞庭山地理環境獨特,四季花朵不斷,茶樹與果樹間種,所以碧螺春茶葉具有特殊的花朵香味。

碧螺春以江蘇省吳縣太湖之濱的東、西洞庭山出産的茶葉為最佳。碧螺春條索緊結,蜷曲似螺,邊沿上一層均勻的細白絨毛。泡在開水中,杯中猶如雪片飛舞,慢慢舒展成一芽一葉。湯色碧綠,味道清雅,經久不散。蘇州洞庭碧螺春茶葉則全部用嫩芽制成。0.5公斤(500g)碧螺春約有6萬個“一旗一槍”,故人們又稱碧螺春為“功夫茶”、“新血茶”。高級的碧螺春,0.5公斤幹茶需要茶芽6-7萬個,足見茶芽之細嫩。炒成後的幹茶條索緊結,白毫顯露,色澤銀綠,翠碧誘人,卷曲成螺,産于春季,故名“碧螺春”。此茶沖泡後杯中白雲翻滾,清香襲入,是中國著名的名茶,向來被人們視作茶中精品,常被作為高級禮品之用,在國内外茶葉市場有着極高的聲譽。 

産品産地

碧螺春屬于綠茶,因産于江蘇吳縣的洞庭山區,故又稱“洞庭碧螺春”。

洞庭山分東西兩處,洞庭東山為三面環水的半島;洞庭西山則為太湖上的小島。東西洞庭山均為果茶間種。這裡,太湖碧水,煙波浩渺。茶樹與批把、桔子、楊梅等果樹交錯相間,枝葉相連,根脈相通;從果樹枝葉中透過來的稀疏的陽光,浸透着花果之香。真是:“入山無處不飛翠,碧螺春香百裡醉”。

品茶講究

品嘗高級碧螺春頗有情趣。品飲時,采用潔淨透明的玻璃杯,先沖開水後放茶。或用70~80°c的開水沖泡。當碧螺春投入杯中,茶即沉底,瞬時間“白雲翻滾,雪花飛舞”,清香襲人。茶在杯中,觀其形,可欣賞到猶如雪浪噴珠,春染杯底,綠滿晶宮的三種奇觀。飲其味,頭酌色淡、幽香、鮮雅;二酌翠綠、芬芳、味醇;三酌碧清、香郁、回甘,真是其貴如珍,宛如高級工藝品,不可多得。

采摘工藝

碧螺春的采制非常嚴格,它每年春分前後開采,以春分至清明這段時間采摘的品質最好。通常采摘一芽一葉初展,形如雀舌。采回的芽葉須進行精細的揀剔,并做到當天采摘當天炒制。碧螺春條索纖細,卷曲如螺,白毫顯露,銀白隐翠,沖泡之時,恰似白雲翻浪,香氣濃郁,滋味鮮醇,湯色清綠,有“一嫩(芽葉)三鮮(色、香、味)”的贊譽。

采回的芽葉必須及時進行精心揀剔,剔去魚葉和不符标準的芽葉,保持芽葉勻整一緻。通常揀剔一公斤芽葉,需費工2—4小時。其實,芽葉揀剔過程也是鮮葉攤放過程,可促使内含物輕度氧化,有利于品質的形成。一般5~9時采,9~15時揀剔,15時~晚上炒制,做到當天采摘,當天炒制,不炒隔夜茶。

炒制技巧

碧螺春炒制的特點是:手不離茶,茶不離鍋,揉中帶炒,炒中有揉,炒揉結合,連續操作,起鍋即成。主要工序為:殺青、揉撚、搓團顯毫、烘幹。

碧螺春茶葉制作要求很高,早春時期,茶芽初發,芽尖部分,即“一旗一槍”不超過2厘米時采摘下來,經過殺青、烘炒、揉搓等一系列特殊工藝加工而成。

殺青:在平鍋内或斜鍋内進行,當鍋溫190~200°c時投葉500克左右以抖為主,雙手翻炒,做到撈淨、抖散、殺勻、殺透、無紅梗無紅葉、無煙焦葉,曆時3~5分鐘。

揉撚:鍋溫70~75°c,采用抖、炒、揉三種手法交替進行,邊抖,邊炒,邊揉,随着茶葉水分的減少,條索逐漸形成。炒時手握茶葉松緊應适度。太松不利緊條,太緊茶葉溢出,易在鍋面上結“鍋巴”,産生煙焦味,使茶葉色澤發黑,茶條斷碎,茸毛脆落。當茶葉幹度達六、七成幹,時間約10分鐘左右,繼續降低鍋溫轉入搓團顯毫過程。曆時12~15分鐘左右。

搓團顯毫:是形成形狀卷曲似螺、茸毫滿披的關鍵過程。鍋溫50—60°c,邊炒邊用雙手用力地将全部茶葉揉搓成數個小團,不時抖散,反複多次,搓至條形卷曲,茸毫顯露,達八成幹左右時,進入烘幹過程。曆時13—15分鐘。

烘幹:采用輕揉、輕炒手法,達到固定形狀,繼續顯毫,蒸發水分的目的。當九成幹左右時,起鍋将茶葉攤放在桑皮紙上,連紙放在鍋上文火烘至足幹。鍋溫約30—40°c,足幹葉含水量7%左右,曆時6—8分鐘。全程約為40分鐘左右。

鑒别方法

碧螺春茶葉用春季從茶樹采摘下的細嫩芽頭炒制而成;蘇州碧螺春銀芽顯露,一芽一葉,茶葉總長度為1.5厘米,牙為白毫卷曲形,葉為卷曲青綠色,葉底幼嫩,均勻明亮。假的蘇州碧螺春為一芽二葉,芽葉長度不齊,呈黃色。

色澤碧綠,形似螺旋,産于早春。外形條索纖細,茸毛遍布,白毫隐翠;泡成茶後,色嫩綠明亮,味道清香濃郁,飲後有回甜的感覺。人們稱贊此茶:“銅絲條,螺旋形,渾身毛,花香果味,鮮爽生津”。

産品特征

碧螺春茶葉的特點是:條索均勻、造型優美、卷曲似螺、茸毛遍體、色如凝脂、香氣馥郁、回味甘洌。

洞庭山碧螺春茶葉色澤:正宗洞庭碧螺春有光澤,色翠綠帶黃,其他碧螺春暗淡,但青裡帶黃,主要無光澤。

香氣:洞庭碧螺春香氣濃烈,清香帶花果香,主要它生長在果園之中和洞庭的特有水土有關。其他碧螺春香氣不足,因為它是新茶也有一點香氣,但沒有清香和果香,外地碧螺春有奧土氣,有青葉氣。

口味:洞庭碧螺春喝道口中很順口,有一種甘甜、清涼、味醇的感覺,有回味,主要是口味醇.其他碧螺春喝到口中有澀、涼、苦、淡的感覺,無回味,還有青葉味。

外形:條索纖細如蜂腿,卷曲成螺,茸毫滿披但不很濃,銀綠相間(或銀白隐翠)

沖泡:茶葉沖泡有上投中投下投三種,碧螺春是典型的上投即先注水後放茶,真正的碧螺春,投入杯中,茶入水即沉杯底,細芽慢慢展開,湯色微黃。

曆史傳說

太湖一地,流傳有許多關于碧螺春的美麗傳說,其中以碧螺春由來的故事最為人傳頌。

傳說在很早以前,西洞庭山上住着一個美麗、勤勞、善良的姑娘,名叫碧螺。姑娘有一副清亮圓潤的嗓子,十分喜愛唱歌。她的歌聲象甘泉,給大家帶來歡樂。大家十分喜愛她。與西洞庭山隔水相望的東洞庭山住着一個小夥子,名叫阿祥,以打魚為生,水性好,辦事公正,武藝高強,又樂于幫助人,因而深得遠近人們的愛戴。阿祥在打魚路過西洞庭山時,常常聽見碧螺姑娘那優美動人的歌聲,也常常看見她在湖邊結網的情形,心裡深深地愛上了她。

這時,太湖中出現了一條惡龍,它要太湖人民為它燒香,每年送一對童男童女供他奴役,還要碧螺姑娘作它的妻子,如果不答應,它就要刮惡風,下暴雨,掀巨浪,拔樹摧房,打翻漁船,讓太湖人民不得安甯。阿祥下決心要殺死惡龍。他手持魚叉,潛到猢底,趁惡龍不備,用魚叉猛刺惡龍。一人一龍展開一場天昏地暗,地動山搖的搏鬥。最後,阿祥殺死了惡龍,但自己也因流血過多昏過去了。

鄉親們把為民除害的小夥子擡回了家。碧螺姑娘更是因為小夥子殺死惡龍,免除了她的災難而十分感激。她把阿洋擡到自己家中親自照料。可是,阿祥的病情一天天惡化,碧螺十分傷心。為了救活阿祥,她踏遍洞庭,到處尋找草藥。有一天,姑娘發現一棵小茶樹長得特别好。早春寒冷時節,小樹卻長出了許多芽苞,茶樹周圍有許多暗紅色的血迹。姑娘知道這是由于阿祥鮮血滋潤的結果。她十分愛惜這棵小茶樹,每天給小樹澆水。早上怕茶樹凍壞,便用自己的嘴把芽苞一個個含一遍。清明過後不幾天,小樹伸出了第一片嫩葉。這時阿祥已水米不進,危在旦夕。姑娘淚珠直流,她來到茶樹旁邊,看到嫩綠的茶葉,心裡想:這些茶葉是用阿祥的鮮血滋潤的,是我的口含着長成的,我采幾片葉子給阿祥泡水喝,也表一表我的心意吧。于是姑娘采下幾片嫩芽,泡在開水裡送到阿祥嘴邊。一股醇正而清爽的香氣,一直沁入阿祥的心脾,本來水米不進的阿祥頓覺精神一振,一口氣把茶喝光,緊接着就伸伸腿伸伸手,恢複了元氣。姑娘一見阿祥好了,高興異常,她把小茶樹上的葉于全采了下來,用一張薄紙裹看放在菑v胸前,讓體内的熱氣将嫩茶葉暖幹。然後拿出來在手中輕輕搓揉,泡茶給阿祥喝。阿祥喝了這茶水後,居然完全恢複了健康。

可是,碧螺姑娘卻一天天憔悴下去了。原來,姑娘的元氣全凝聚在嫩葉上了。嫩葉被阿祥泡茶喝後,姑娘的元氣卻再也不能恢複了。姑娘帶着甜蜜幸福的微笑死去,阿祥悲痛欲絕,他把姑娘埋在洞庭山頂上。從此,這兒的茶樹總是比别的地方的茶樹長得好。為了紀念這位美麗善良的姑娘,鄉親們便把這種名貴的茶葉,取名為“碧螺春”。

上一篇:提拉米蘇

下一篇:kite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