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尾蝮

短尾蝮

蝰科亞洲蝮屬的爬行動物
短尾蝮(學名:Gloydiusbrevicaudus)又稱草上飛、地扁蛇,有劇毒,多栖息于在長江中下遊平原丘陵地區以及主要栖息于墳堆草叢及其附近。它體較短粗,體長約50cm左右。頭略呈三角形,與頸區分明顯,吻棱明顯,尾短,具管牙;有頰窩。頭背深棕色,體腹面灰白色,尾尖棕黑色。
    中文名:短尾蝮 拉丁學名:Gloydius brevicaudus 别名:草上飛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爬行綱Reptilia 亞綱: 目:有鱗目Squamata 亞目:蛇亞目Serpentes 科:蝰科Viperidae 亞科: 族: 屬:亞洲蝮屬 Gloydius 亞屬: 種:短尾蝮 G. brevicaudus 亞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形态特征

全長雄性414+64mm,雌性344+48mm,背面淺褐色到紅褐色,有兩行深棕色圓斑,左右交錯或并列,圓斑中央色淺,外側常開放呈馬啼形,有的标本還有一條紅棕色脊線;眼後有一呈色眉紋,其上緣鑲以黃白色邊;尾後段黃白色,但尾尖常為黑色。吻棱明顯;鼻間鱗外側尖細笛向後彎;背鱗中段21行;腹鱗+尾下鱗167-196,平均180。有頰窩,有管牙。

栖息環境

栖息于平原、丘陵草叢中,晝夜活動;夏季、秋初分散活動于耕作區、溝渠、路邊和村落周圍,多利用樹洞、鼠洞等現成的洞穴穴居。

生活習性

短尾蝮屬晨昏性蛇類。在熱天。尤其晚上8時到次日淩晨活動最頻繁。在浙江地區。蝮蛇的活動往往表現出兩個高峰。即活動高峰在五六月和10月兩次。每日的活動高峰在寒冷的天氣是中午12點至下午2點。在炎熱天氣是晚上8點到下午2點。至于在溫暖的春秋兩季。每日的活動高峰有兩次。分别是白天10點和晚上8點到次晨2點。

分布範圍

分布于朝鮮半島、台灣島以及中國大陸的北京、天津、河北、遼甯、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陝西、甘肅等地。

繁殖方式

短尾蝮多于5月及9月交配。交配多出現于下午2點至晚上10點。交配時間長達2—3min。初生仔蛇全長140—170mm。産仔多在淩晨2點到7點。整個産仔過程需要30min(4仔)到75min(8—10仔)。

種群現狀

短尾蝮分布廣、數量多、毒性較強,在長江中下遊人口稠密地區危害頗大。但短尾蝮在抑制鼠類有一定作用。長期以來短尾蝮被認為具有某些治療作用而入藥,用以生産蛇酒、蛇幹、蛇粉等,且被日本國藥酒廠大量收購;近年來,我國也采用它做原料生産藥物,數量急劇降低。

保護級别

該物種已被入列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近危。n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評估級别為易危。n注意:非法捕殺受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将受到刑法制裁。

毒性

短尾蝮蛇是全國分布最廣的毒蛇,因此每年給我國百姓帶來的傷害極大,可以說在我國被短尾蝮蛇所傷的事件是最多的。這種蝮蛇的毒液是一種混合性毒素,并且體型越大排除的毒素就越多,小的和大的幾乎相差五倍,被它咬一次就會被注入25毫克的毒液,中毒者會出現傷口肢體的極度腫脹,隻能通過血清和一些專業的中草藥配合治療。

短尾蝮蛇的毒素主要以血循毒為主,因此被它咬傷後都是出現血液循環方面的問題,并且其中還少量含有神經毒素,因此對人的傷害是非常大的,不過這種短尾蝮蛇的毒液還是有一定的藥用價值的,據說可以制作成非常好的溶栓劑,對于臨床醫學有着極大的幫助。

疾病

短尾蝮體内有多種寄生蟲。寄生蟲病輕的會削弱體質,引起其它疾病,嚴重的常直接導緻死亡。

防治方法

①裂頭蚴是縧蟲的幼蟲,蛇類是孟氏裂頭縧蟲的第二中間宿主。裂頭蚴多在皮下寄生,一般對蛇類危害不大。

若裂頭蚴寄生在蛇體表皮下,可用利刀剖開皮膚取出,然後在傷口塗1%~2%碘酊。裂頭蚴寄生在其它部位,不用專門治療,可在治其它寄生蟲時附帶治療。

②鞭節舌蟲寄生于蛇的肺部和氣管中,危害很大,能使蛇窒息緻死。

對此種寄生蟲可用獸用敵百蟲溶液灌入胃中,按每千克體重0.01克給藥,連續灌胃3天。

③棒線蟲寄生于肺泡腔内,多時密布患部,使蛇肺部糜爛而死。

治療用四咪唑,每千克體重0.1~0.2毫克灌服。

④異雙盤吸蟲寄生于蛇的膽囊中。

⑤蜱虱蜱虱是由籠舍及飼養環境衛生條件差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蜱虱可使蛇體血清蛋白減少,并傳播病原體,給宿主帶來強烈的不良刺激,降低免疫力,常導緻發生全身性疾病。

上一篇:花鳗鲡

下一篇:短尾蝮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