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尾蝮蛇

短尾蝮蛇

蝮亞科亞洲蝮屬
短尾蝮蛇,屬于蝮亞科亞洲蝮屬。[1]
    中文名: 拉丁學名: 别名: 界:動物界 門:脊椎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爬行綱 亞綱: 目:有鱗目 亞目: 科:蝰科 亞科:蝮亞科 族: 屬:亞洲蝮屬 亞屬: 種:短尾蝮蛇種 亞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短尾蝮蛇 二名法:Gloydius brevicaudus 分布:國内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遼甯、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台灣、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重慶、貴州、陝西、甘肅。國外分布于朝鮮半島

地理分布

國内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遼甯、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台灣、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重慶、貴州、陝西、甘肅。國外分布于朝鮮半島。

短尾蝮蛇生活在平原、丘陵、低山區或城鎮結合部的田野、溪溝邊和墳丘、灌木叢、石碓及草叢中,多盤曲成團,如狗屎樣,故有“狗屎卷”和“狗屎蝮”之稱。蝮蛇屬晨昏性蛇類,早晨和傍晚活動頻繁。其食性很廣,是廣食性的蛇類,淡水魚、蛙、蜥蜴、鳥、鼠類等均是蝮蛇喜愛的食物,該蛇也有食蛇習性。生殖方式為卵胎生,每年的5~6月為交配期,每胎産2~12條仔蛇,産仔期在8~10月,初産仔期長約14~17厘米左右。

鑒别特征

第一,全長雄性414+64mm,雌性344+48mm,背面淺褐色到紅褐色,有兩行深棕色圓斑,左右交錯或并列,圓斑中央色淺,外側常開放呈馬啼形,有的标本還有一條紅棕色脊線;眼後有一呈色眉紋,其上緣鑲以黃白色邊;尾後段黃白色,但尾尖常為黑色。吻棱明顯;鼻間鱗外側尖細笛向後彎;背鱗中段21行;腹鱗+尾下鱗167-196,平均180。有頰窩,有管牙。北京個體多圓斑左右相連。背鱗外側及腹面鱗間有一行黑褐色不規側粗點,略呈星狀;腹面灰白色,密布棕褐色或黑褐色細點。

第二,蝮蛇的主要特征是頭部呈三角形,有頰窩,體形較小,尾較短細。體背灰褐色或土紅色,交互排列呈褐色圓形斑,亦有深淺相同的橫斑及分散不規則的斑點,體側有一列棕色斑點。腹面呈灰白或灰褐色,雜有黑斑。由于蝮蛇分布廣,因此色斑的變異也較明顯,主要随所栖環境幹燥或濕潤而有淺淡或深暗之分。其鱗片最顯著的特征是鼻間鱗短而寬,體側尖細,可與其他蛇種相區别。蝮蛇具管狀毒牙1對,平時卧于口中,張嘴時則随之直立而起,咬住地害部位。

南北差異

短尾蝮蛇的活動有一定的自然規律,屬晨昏性蛇類。大多傍晚5時左右出窩活動捕食,至早晨9~10時左右回窩休息。但我國地處溫帶、熱帶及亞熱帶,一年四季寒暑變化明顯,蝮蛇的活動也表現出明顯地南北地域差異。長白山地區的蝮蛇冬眠期比較長,從10月上旬開始入蜇,到翌年5月上旬才陸續出蟄,冬眠期為7個月左右。而處在南方地帶的蝮蛇活動期較長,從3月末~11月末,長達8個月之久,且5~10月為活動、覓食、蛻皮和增重的高峰期。

蝮蛇一般出生在2~3年達到性成熟,雄性蝮蛇比雌性蝮蛇的成熟期早,小型蝮蛇比大型蝮蛇成熟期早。生活在北方寒冷地帶的蝮蛇性成熟要晚些,尤其是産地在東北地區的,性成熟時間還要延遲;而南方省(區)的蝮蛇性成熟要提早很多,這是最為明顯的南北差異。此外,北方蝮蛇冬眠的死亡率有時高達43%以上,而南方蝮蛇則低于這個數。

溫度影響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一天之中如果氣溫變化較大,蝮蛇的活動時間也不盡相同。天氣冷時,它隻在中午前後出窩活動;氣溫達到25℃以上時,在上午9時和下午3時活動較多;在氣溫超過30℃以上時,則于清晨和黃昏活動頻繁,中午卻很少出來活動。

蝮蛇是變溫動物,溫度當然是決定蝮蛇活動的一個主要因素。因其體溫随着氣溫的升高而上升,當外界氣溫升到28~30℃時,常常盤曲不動;高于30℃以上即開始騷動不安,呼吸加快;高于36℃則有劇烈竄動行為,呼吸急促;一旦高于40℃時,即會出現大批死亡。雖然蝮蛇可以生活在2~38℃的範圍内,但其最佳的生長溫度為20~28℃。低于10℃時無進食欲望;5℃以下便會進入冬眠。蛇島蝮蛇的耐寒能力強于東北蝮蛇,氣溫在4℃以下也出來活動,0℃才是它的活動最低限度。

上一篇:短尾蝮

下一篇:副刺尾魚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