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

漢語漢字
皮,漢語常用字(一級字),讀音為pí,最早見于甲骨文。本義為用手剝獸皮;後引申為生物學上動物或植物體表面的一層組織——皮層組織,廣義指表面;皮也是一種中國的姓氏。
  • 中文名:皮
  • 拼音:pí
  • 部首:皮
  • 字碼:76AE
  • 五筆:HCI;BNTY
  • 倉颉:DHE
  • 鄭碼:XI
  • 筆順:フノ丨フ丶
  • 字級:一級字、常用字
  • 倉 颉:DHE

字源演變

皮,象形字。西周金文從又(手)剝取獸皮,“圖2上半部分”像獸頭及軀幹,“圖2中間部分”像剝取之皮,所謂“合體象形”。時手可左可右,至春秋固定于右,籀文皮字上體作“圖3上半部分”,則頭、軀、皮已不可辨識。戰國時,又或作寸,但沒取得主流地位(又與寸是形義皆近偏旁的更替)。皮字上體多作“圖4上半部分”、“圖5上半部分”、“圖6上半部分”、“圖7上半部分”、“圖8上半部分”、“圖9上半部分”、“圖12上半部分”、“圖13上半部分”、“圖14上半部分”,此皆西周“圖1上半部分”之頭、軀、皮之變體,訛變嚴重者“頭”作“圖10上半部分”、“圖11上半部分”,皆“圖1上半部分”之變體。

《說文》規範作“圖15”,從又為省聲,是所謂的理據重構。隸變後楷書作皮,筆意與筆勢變化結合,成為記号字。《說文》本義是剝取的獸皮。雲夢秦簡《秦律十八種·田律》:“食其肉而入皮。”通“彼”,代詞。馬王堆漢墓帛書《周易》:“公射取皮在穴。馬王堆漢墓帛書《周易》:“或鼓或皮。”用作地名。雲夢秦簡《編年紀》:“(昭王)二年,攻皮氏。”用作姓氏。戰國韓戈“皮氏”。人名。

現代釋義

基本釋義

1.動植物體表的一層組織:~毛。

2.獸皮或皮毛的制成品:裘~。

3.包在外面的一層東西:封~。書~。

4.表面:地~。

5.薄片狀的東西:豆腐~。

6.韌性大,不松脆:花生放~了。

7.不老實,淘氣:頑~。

8.指橡膠:膠~。~球。

9.姓。[2]

詳細釋義

〈動〉

(會意。金文字形上面是個口,表示獸的頭;一豎表示身體;右邊半圓表示已被揭起的皮;右下表手。“皮”是漢字部首之一。本義:用手剝獸皮)

1.同本義[Peel]

皮,剝取獸革者謂之皮。——《說文》

皮,剝也。——《廣雅》

皮面抉眼。——《戰國策·韓策》

皮瓠以為蓄。——《釋名》

又如:皮面

2.酥脆的東西變韌[Become soft and soggy]。如:花生放皮了;餅皮了

〈名〉

1.獸皮[Hide]。帶毛叫皮,去毛叫革。引申指人的皮膚或動植物表面的一層組織 [Skin]

孤執皮帛。——《周禮·大宗伯》。注:“虎豹皮。”

俪皮。——《儀禮·士昏禮》。注:“鹿皮。”

事之以皮币。——《孟子》

禽獸之皮足衣也。——《韓非子·五蠹》

又如:皮條(用皮子做成的繩、帶);皮鼓(軍用小鼓);皮松肉緊(喻指淡漠;寬泛);皮甲(用獸皮制的軟甲);皮船(古時用牛皮蒙罩船身以禦矢石的戰船);皮膠(用動物皮熬成的粘性物質);皮艦(古代用牛皮蒙罩船身以防禦矢石的戰艦)

2.皮毛;皮革[Fur coat;Leather]

島夷皮服。——《書·禹貢》

又如:皮排(古代以皮革制作的鼓風器具);皮笠(古代革制的笠形帽);皮袋(皮制的袋);皮裘(毛皮的衣服);皮褂(用毛皮做的上衣);皮裳(用毛皮做的衣裳);皮褥(毛皮做的墊褥);皮箧(皮箱);皮侯(古代以獸皮為飾的箭靶)

3.包或圍在物體外面的一層東西[Cover]

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明·袁宏道《滿井遊記》

又如:書皮;餃子皮;馄饨皮。也叫“皮子”

4.指某些薄片狀的東西[Sheet;Film]。如:銅皮;鉛皮;豆腐皮

〈形〉

1.引申為表面的,膚淺的[Surface;Superficial]。如:皮膚之見(膚淺的見解);皮相(外貌);皮面(表面);皮裡春秋(表面不做文章,心裡有所褒貶);皮殼(包裹在外面的堅硬外皮)

2.頑皮;調皮[Naughty]。如:這孩子真皮!;皮着臉(厚着臉皮);皮纏(糾纏);皮賴歪派(蠻不講理);皮科兒(逗樂打趣的言語)

3.由于受申斥或責罰次數過多而感覺“無所謂”的[Case-hardened]。如:他老挨批,都皮了

4.用軋棉機把棉子和雜質分離了的[Ginned]。如:皮棉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古文〕《唐韻》符羁切《集韻》《韻會》《正韻》蒲糜切,音疲。《說文》剝取獸革者,謂之皮。從又,為省聲。《長箋》從為形義俱遠。當作從又從屍。《徐曰》又,手也。生曰皮,理之曰革,柔之曰韋。《書·禹貢》梁州,厥貢熊罴狐狸織皮。《傳》貢四獸之皮,織金罽。《周禮·天官》掌皮掌秋斂皮,冬斂革,春獻之。《注》有毛為皮,去毛為革。

又《釋名》被也。被,覆體也。《韻會》皮膚,肌表也。《史記·郦生傳》足下以目皮相,恐失天下士。

又《揚子·方言》秦晉言非其事,謂之皮傳。《注》謂強語也。《後漢·張衡傳》後人皮傳,無所容篡。《注》皮膚淺近,強相傅會也。

又《博雅》皮,弁冠也。《禮·郊特牲》祭之日,王皮弁以聽祭報,示民嚴上也。

又《正韻》狐貉之裘曰皮也。《莊子·讓王篇》冬日衣皮毛。

又皮侯。《周禮·冬官考工記》張皮侯而栖鹄。《論語》射不主皮。《注》皮,革也。布侯而栖革於其中以為的,所謂鹄也。

又皮币。《前漢·武帝紀》請收銀錫,造白金及皮币,以足用。

又腹心部曰皮室。《遼史·百官國語解》軍制有南北左右皮室,及黃皮室,皆掌精兵。

又《博雅》重皮,厚樸也。

又《古今注》長安兒童呼苦葴為皮弁。

又《本草·釋名》仰天,皮掬,天皮,地衣草别名。卽濕地上苔衣也。

又皮氏,縣名。《前漢·地理志》屬河東郡。

又皮山,山名。見《山海經》。

又姓。鄭大夫子皮,後漢皮揚,唐皮日休。

又葉蒲何切,音婆。《詩·召南》羔羊之皮,素絲五紽。《左傳·宣二年》宋華元謂役者曰:牛則有皮,犀兕尚多,棄甲則那。役者曰:從其有皮,丹漆若何。

說文解字

【卷三】【皮部】·皮

剝取獸革者謂之皮。從又,為省聲。凡皮之屬皆從皮。古文皮。籒文皮。符羁切

說文解字注

皮,剝取獸革者謂之皮。

剝、裂也。謂使革與肉分裂也。雲革者、析言則去毛曰革。統言則不别也。雲者者、謂其人也。取獸革者謂之皮。皮、柀。柀、析也。見木部。因之所取謂之皮矣。引伸凡物之表皆曰皮。凡去物之表亦皆曰皮。戰國策言皮面抉眼王?僮約言落桑皮椶、釋名言皮瓠以為蓄皆是。

從又。

又手也。所以剝取也。

省聲。

符羁切。古音為皮皆在十七部。凡皮之屬皆從皮。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字頭

小韻

聲符

反切

聲母

韻母

韻目

韻部

拟音

聲調

上古音系

bral

廣韻

符羁

支B開

支B

平聲

蒙古字韻

buɛ̆

平聲

中原音韻

齊微合

齊微

陽平

洪武正韻

蒲麋

二支

平聲

分韻撮要

第三幾紀記

陽平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ia

先秦

王力系統

b

ǐai

先秦

董同龢系統

jua

先秦

周法高系統

b

iwa

先秦

李方桂系統

b

jiar

兩漢

東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