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

漢語漢字
寂,漢語漢字,讀作jì,其本意為靜默,沒有聲響,也指孤單,冷冷清清。
  • 中文名:寂
  • 拼音:jì
  • 繁體:寂
  • 部首:宀
  • 字碼:
  • 五筆:phic
  • 倉颉:jyfe
  • 鄭碼:wdkx
  • 筆順:44521123454
  • 字級:
  • 平水韻:
  • 注音:ㄐㄧˊ
  • 總筆畫:11
  • 結構:上下結構
  • 統一碼:基本區U+5BC2
  • 四角碼:30947

字源演變

形聲字。從宀,尗聲。本義是寂靜。《說文》:“?,無人聲。從宀,尗聲。”段玉裁注:“?,今字作寂。”“?”和“寂”是古今字的關系。《楚辭·九辯》:“??兮,收潦而水清。”王逸注:“?,一作寂。”“寂”字從宀,叔聲,後來它逐漸代替了“?”字,而“?”被廢棄了。隸書中的“?”作“?”,這是在“家”字中減去一撇一捺像“人”的部分,表示家中寂靜無人之意。這個俗體在古代文獻中很少使用,後來也被廢棄了。

現代釋義

基本釋義

寂jìㄐㄧˋ

靜,沒有聲音:~靜。~寞。孤~。~~。~滅。~默。~寥(寂靜空曠)。

英語翻譯

still,silent,quiet,desolate

詳細釋義

寂jì

〈形〉

(1)(形聲。從宀(mián),叔聲。本義:靜悄悄,沒有聲音)

(2)同本義[quiet;silent]

寂,無人聲。——《說文》

寂寥宇宙。——《四子講德論》

寂兮寥兮,獨立不改。——《老子》

寂然不動。——《易·系辭上》

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柳宗元《永州八記》

滿坐寂然。——《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人視端容寂。——明·魏學洢《核舟記》

俄而寂然。——清·邵長蘅《青門剩稿》

(3)又如:寂寂悄悄(悄悄地,不弄出聲音地);寂密(隐密);寂天寞地(悄無聲息)

(4)安詳閑靜,心志淡泊[composedandleisurely]

曠然無憂患,寂然無思慮。——嵇康《養生論》

(5)又如:寂泊(恬靜淡泊,不追求名利);寂漠(清靜;恬淡)

(6)寂寞;孤單;冷落[solitary]

廓落寂而無友兮,誰可與玩此遺芳。——嚴忌《哀時命》

(7)又如:寂處(寂寞獨處);寂漠(冷落;凄涼);寂淹(孤寂滞留)

(8)佛教謂寂滅常靜之道[quiet]。如:寂定(佛家指心不馳散,保持安靜不動的精神狀态)

寂jì

〈動〉

佛教稱僧尼死為“涅槃”,或叫“寂”、“宴寂”、“圓寂”、“寂滅”[(ofaBuddhistmonkornun)die]。如:寂滅虛無(佛教語。指佛家的教義或道理。寂滅:指人死後身體寂靜,靈魂超脫,永無生死。虛無:指宇宙間的萬事萬物都是虛無的)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寅集上】【宀字部】寂·康熙筆畫:11·部外筆畫:8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前曆切,音籍。《說文》無人聲也。本作?。從宀尗聲。《徐曰》此?寞字。今文作寂。《廣韻》靜也,安也。《易·系辭》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尚書·序孔疏》道本沖寂。非有名言。

又《晉書·顧恺之傳》為山隂令,晝日垂簾,門堦閴寂。

又或作?。《楚辭·遠遊》野᧘漠其無人。

《集韻》亦作?諔漃。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未收錄“寂”字頭,請參考“?”字:)

嗼也。從口叔聲。前歴切

說文解字注

()嗼也。三字一句。俗本刪字。非也。宀部曰。寂、無人聲也。從口。叔聲。前歷切。古音在三部。

上一篇:tell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